当前位置:振驰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4篇

时间:2022-12-07 10: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4篇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17412019年中医药大会精神心得体会理论文章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中医药会议,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4篇,供大家参考。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4篇

篇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41 2019年中医药大会精神心得体会理论文章 10 月 25 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中医药会议,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医药政策方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振兴发展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会议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对全行业是一次极大的振奋和鼓舞,中医药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 x 中医药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要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尽快研究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深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促进 x 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中医药改革创新举措 近年来,x 出台多项中医药改革发展创新举措,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服务的水平,探索出“中国式”医改的“x 中医样本”,树立了齐鲁中医药健康文化品牌。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取得了“患者少花钱、医院增收入、医保减支出、中医特色得发挥”四方共赢的良好效果,被新华社称为“中

 国式”医改的“x 中医样本”,国家医改办作为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是创新基层能力提升。在全国率先启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有效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省 6 个市及 87 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数量居全国首位。

 三是创新特色优势发挥。枣庄市中医医院创新“针灸全科化”诊疗模式,初步重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创新艾灸全民健康模式和“五导一考核”工作机制,将中医治未病的主阵地推进到千家万户。

 四是创新中医精华传承。创新实施“三经传承”战略,将中医经典、经方、经验传承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中医五级师承教育,大力推广五运六气理论,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五是创新文化宣传推广。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医药文化引领事业发展的思路,打造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载体,树立了齐鲁中医药健康文化品牌。

 中医药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对于建设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保障群众生命健康,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大局,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同时,中医药既是医养健康独特资源,也是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等传统改造升级产业的重要力量,将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做出积极贡献。x 正在积极建设医养健康产业强省,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十强产业、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推进,在其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

 x 是中医药资源大省,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潜力巨大。下一步,一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二要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三要进一步丰富中医药产品,着力打造齐鲁中药品牌;四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五要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助力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尽快将中医药大省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

 贯彻大会精神发展中医药事业 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抓好贯彻落实,将推动中医药工作作为检验卫生健康和中医药工作者政治站位高不高、党性修养强不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实不实的重要标志,全力以赴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群众有所呼、有所盼,我们就必须有所应、有所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

 务需求。要紧紧抓住大会胜利召开的机遇,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总书记重要指示及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认识分析 x 中医药发展的不足和短板,重点抓好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中医药产业发展等工作。

 二要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要,发挥好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全民健康服务,特别是推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三要坚持目标导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部署,结合x 实际,进一步突出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弱项,积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篇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440 2019 年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材料 扛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使命 金秋十月,中医药事业发展站上了历史新台阶。

 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中医药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启了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中医药行业如何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抓住这一战略性发展机遇,开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局面。

 一、 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管理

 “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拥抱现代文明,吸纳科技力量,才能使中医药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时代的魅力,实现永续发展。”x 认为,“守正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医药发展。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削弱中医药主体意识和地位,要始终将是否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否有利于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否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作为政策制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中医药工作 ?

 x 认为,一是要做到管理“守正”,遵循中医药的管理规律,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法规政策、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二是要做到教育“守正”,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强化中医思维的培养;三要做到中药“守正”,强化中药材道地概念,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方面,x 分享了他的看法,强调要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评价体系和文化传播模式,让中医药服务跟上时代节奏并凸显特色优势,正确评价中医药人才,引导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创新中医药文化话语表达,构建一套现代化国际化的话语体系和适应新媒体的表达方法,讲好中医药故事。

 x 认为,中医药管理思路的创新,对于推动中医药发展至关重要。“创新中医药管理思路,就是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持对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的好奇心,在守住根本的基础上,找准与中医药的结合点,制定和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x 表示,x 将以创新作为引领中医药发展的主动力,补齐创新的短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工具,不断提升行业治理和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推

  动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三、 全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当前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日趋社会化、平台化、国际化,创新要素跨行业、跨领域、跨国界,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与之适应的体制机制,打造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x 表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x 省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在 2018 年新建 25 个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打造新型研发平台和团队;设立省级科研专项,研究制定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评价中医药现代化成果和问题。

 “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需要地方政府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充分挖掘利用中医药资源,做好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过去一年,x 中药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据 xx 介绍,x 初步遴选了“桂十味”道地药材品种,遴选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启动了中药民族药医院制剂提升工程,下一步将制定出台中药产业发展政策文件,更大程度地激发中医药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x 中药饮片产业,助力中药产业扶贫和 x 经济社会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x 说,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通过规划、政策、项目、服务、监管等要素,发挥

  引领、引导和推动作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前,核心是要突破传承和创新的瓶颈问题,构建更加符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

 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x 省的步子迈得很快。据徐庆锋介绍,x 在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设立中医药专项,以中医优势病种、中药现代化和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为重点开展系统性研究。同时整合临床、产业、教育三方科研资源,建设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中医药科技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服务人民健康事业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x 表示,作为当代中医药人,必须有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初心。他认为,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群众需求旺盛的地方,是 x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所在。x 将以推进国医堂建设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为抓手,大力实施中医药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中医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完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改进中医药服务流程,优化中医药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目前制约 x 中医药高水平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中医药医学‘高峰’建设对事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二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满足群众中医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x 表示,x 将推进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建设,每个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心给予不少于 100 万元财政支持。同时打好县域医共体建设攻坚战,继续推动中医医院积极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医共体内通过集团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连续式服务,持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为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x 说,近年来,x 持续增强中医药在卫生健康事业中的作用,把中医药元素融入健康 x 建设,在综合医院全面设立中医科或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实施中西医结合攻克重大疾病工程,组织对 32 种重大疾病进行中西医联合攻关,着力建设城乡医联体、医共体,将中西医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取得显著成效。

篇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心得体会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坚定文化自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的重大部署。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引领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搭建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国家颁布中医药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 2016 —0 2030 年)》,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推出中医诊所备案、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等一批改革举措。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中医药深度融入医改大局,以较少资源提供了较多服务,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截至 9 2019 年,全国共有中医医疗机构 9 65809 个,其中中医类医院 2 5232 个,分别比 5 2015 年增加41.4%、 31. 9% ;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 132.9 9 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09.2 2 万张,分别比 5 2015 年增长 38.8%、 33. 2% ; 98. 3%的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 85. 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97. 1%的乡镇卫生院和 71.3%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召开第四次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部署一系列重要举措。

 中医药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屠呦呦研究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统筹推进文献传承和活态传承,建成 2 1482 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 127 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构建起中药资源动态保护和监测机制。布局建设 0 40 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探索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新模式。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医教协同,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

 ,遴选培养 9 99 名岐黄学者、0 500 名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0 100 名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0 5000 余名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等,探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机制。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评选表彰 0 60 名国医大师、0 100 名全国名中医、0 60 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0 80 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截至9 2019 年底,全国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62.5 5 万人,比 5 2015 年增长了 38.3%o 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医药传播到 3 183 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主办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促进传统医学互学互鉴。举办 2020 ±合组织传统医学会议,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推动成立秘书处设我国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纳入第十一版国

 际疾病分类 ( ICD11 ), ,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 3 63 项。

 深刻认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大医精诚”等医学理念,倡导的“春捂秋冻、寓医于食"以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理念和方法,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发展中医药,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其独特文化价值,将中医理念外化于行、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是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健康有了更高的需求,渴望活得健康、不生病、少生病。

 中医药强调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治思维,具有“治未病"、简单易行、经济方便、便于推广的鲜明特点,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方面

 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两种医学叠加效应,扩大优质健康服务供给,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独特优势,也是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战略需要。

 中医药具有“全产业链"特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中医药贯通一二三产业,从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重点的服务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新型业态,激活经济、吸纳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生态环境。9 2019 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 7300亿元,一些贫困地区把发展中药材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我国拥有 5 2.5 亿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为中医药健康养老和康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中药生产方面,传统的名优产品畅销海内外,但部分发达国家中药产业对我国形成倒逼,中药产业既有前景也有压力。大力发展中医药,释放新供给,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集群,促进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中医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位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与多个国家元首倡议加强中医药合作,推动举办金砖国家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同多个国家分享中医药诊疗经验,选派专家赴外开展生命救援,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目前,中医药已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推动中医药与其他医学交流合作,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对于促进民心相通、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到 2022年,基本实现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坚持中医医院姓“中"定位,修订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实施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提升工程,发挥中医药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独特作用。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聚焦重大疑难疾病,实施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特色人才培养。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师承教育,都必须注重临床实践。改革院校教育,强化经典课程教学,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课程体系。完善师承教育制度,优化师承教育项目。实施好岐黄工程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定期评选表彰制度。

 强化传承和创新。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推动改革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抓紧布局建设一批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组织科研攻关,讲明白说清楚中医药的疗效,筛选发布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让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海外中医药中心,打造对外交流的示范窗口。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加强与台湾地区中医药交流合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好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各级中医药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重大问题。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构建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三医联动新机制。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发展中医药是济世利民、造福人类的宏伟事业。我们要更加紧密

 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大医传承中医文化运动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先生们:你们好!

  我们必须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现实:全国(世界)人口总数的 95%是有病的人!任何国家政府都无力支付这笔医疗费用!这种状况正在逐年增长。(总人口 95%以上是病人,每年有一千万个家庭因病返贫。)面对这个健康危机怎么办?这是人人的问题,人人都有责任去思考怎么办?

  这个健康危机是从哪里来的?会是什么恶果怎样去解决,政府在思考,医学界在思考,人民也在思考。今天我们没时间说造成健康危机的历史原因。我想只用一句话说:我们离开自然规律越远,我们的灾难便越多。医学离开生命规律越远,疾病便越来越多!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回归自然!我今天说的回归自然不是复古,不是离开文明!不是!是文化的复兴,人类文明的大发展,诠释生命本能的中医学问世。

  提到中医,我们不能不提到近百年中医遭到的三次封杀,五十年改造。这四个事件看似没有联系,然而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有一股势力在操纵着这一切行为。今天我不讨论这个问题。我只想问一句:全国中医院有多少位中医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治病?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朋友们对中医还留有几分自信?还有几分感情?我们今天也不讨论这些。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今天中医的局面是昨天造成的。我们不知道昨天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如何改变今天、创造明天 的新格局呢?请诸位注意:我们把精力放在创新,不在于惩旧!

 

 这十数年来,特别是科技部贾谦教授开始做中医药发展及战略研究课题以来,我便听到“挽救中医”、“思考中医”、“救救中医”。其实,一个文化体系的兴衰,自有它自身内在的原因在,任何神仙皇帝也不可能生杀一个文化体系。中医也一样。封杀也罢,改造也罢,无论阴风鬼火,暗剑明枪,中医以其五千年的根文化,没有任何动心任性,在五十年默默的思考,在冻土中孕育着生机,等待着泰来,静待着春信。“构建和谐社会”,“科学治国”,“自主创新”,“春风”已经发动!一个新的中医体系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高疗效,低成本,无药源性疾病,无医源性疾病,无终身服药疾病,无不可治的疾病,而且一方多治、多人一方。中医出现了融合中医大小流派、各个辨证体系的,医家认识自己、能说明白自己,也能使人人明白中医是怎么治病、是怎么治愈病的系统理论。而且穿越地域,无分时序、国界、人种,世界人类所共同的生命本能医学。同时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比之分科教学的学校模式,复制临床全科医生缩短至少七至八倍。

  中医药 21 世纪的新发展,生命本能系统中医学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担当起全民健康中医复兴的责任。全民健康中医复兴,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关键在“大医传承”。

  什么是大医?善治未病者为大医。什么是未病?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及免疫性疾病——在萌芽之前、形成之初,谓之未病。虽然没有疾病的现象,但身体内部已经形成必然发生大病的机制。此时施治是“明者见于未萌,智者避于无形”。具备这样能力的医生谓之大医。凡能治未病者都必然能治已病,当然常见病、多发病都在大医能力范围之中。“大医传承”用祖传与师承的传统方法,师父把一生的积累、成功的成果,无保留、无偿的传授给弟子。这便是大医传承...

篇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4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5 月第 19 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chinajyxdh@163.com调查及研究报告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学习的心得体会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 河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河南

 郑州 )摘

  要:对中药特色技术的传承学习,是知识技术的传承,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承与创新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及理念的传承、中药特色制剂的传承与发扬及中药调剂传承与信息化的创新三个方面总结心得体会,期望对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创新本文引用格式:关延彬 , 等 .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学习的心得体会 [J]. 教育现代化 ,2018,5(19):324-325.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促进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开展了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本人经过近三年在各大专院校、医院、中医药企业等各培训基地的传承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一

  中医药文化及理念的传承中医药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和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古代中医治病提倡“医药同源”、“医药不分家”,历代医学大家,无一不具有丰富的药学知识[1] 。现代医药领域中,药学部门是医疗机构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的重要部门,药师是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的重要医务人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事服务是诊疗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现代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多偏重以化学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所以很多从事中药学专业的人员,往往缺乏中医学知识,更缺乏中医药思维。中医治病不是用药,而是用方;用方就必须讲究药物间的配伍;配伍就必须讲究配伍理论方法;用方就必须与辨证理论相联系;用方就必须与临床病症相结合。但在在临床药事管理中,药师对不符合辨证论治等中医药理论的不合理用药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

 如何传承中医药理念,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临床中药师的工作开展至关重要。对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中药传承人的重要学习部分。但是由于汉字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甲骨文、金石文等直到简化字等发展阶段,古代文献书籍的撰写和现代汉语与很大的差别,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原因,在阅读医药典籍时会出现理解偏差或错误,给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多培训基地都开展了中医药经典阅读的讲解课程,山东培训基地就详尽的介绍了汉语字、词的变迁,对阅读经典古文献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通过对《滇南本草》的阅读,不仅对云南道地药材有所了解,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少数民族医药与汉族医药相互结合的实例,及若干药材疗效的经验及民间的秘方,对于了解当地的白族、彝族及傣医药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广东省中医院的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对中医药的传承也非常有特色,基地成立以来,本着传承岐黄薪火的宗旨,科室的医务人员坚持“经典条文日日读”、 “经典视频天天看”、 “典型病历月月享”等学习活动。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药主导的方法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实现了初始诊断现代化,诊疗思维经典化,疗效观察客观化的现代中医药治疗新模式。二

  中药特色制剂的传承与发扬刚刚颁布的中医药法,强调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首先必须承认,中药制剂虽然需要改革创新,但不可否认传统中药剂型的优势。中药传统剂型具备药性持久、性和力缓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特别在治疗疑难杂症、骨科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 [2015481601003]。作者简介:

 关延彬,女,博士,副教授,从事中药药剂学教育与科研工作。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19.118万方数据

 325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5 月第 19 期调查及研究报告中药制剂原料多为天然物质,毒副作用小,患者也较易接受。而且很多中药传统制剂技术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这些中医药的传统技术方法,对于扩大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国内乃至全球中医药界的影响,弘扬中医药国粹,繁荣中医药产业同样可以做出贡献。例如武汉市中医院基地对汉派黑膏药不断探索实践,对辅料标准与工艺参数进行创新,在满足传统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内控标准与动物安全性实验,发展成为熬制工艺规范、摊涂方式简便、质量稳定安全、临床使用方便的汉派新黑膏药。从最初中医院儿科少量使用逐渐推广至全院大规模使用,而后辐射至武汉周边县市,并推广至全国,正式成为大众认可的中药品牌。相比当前的“洋中药”抢摊市场,传统中药却独守深闺的现象,树立了很好的中药品牌形象。中药制剂的研究在中药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利用现代制剂学技术与中药相结合,对于提高中药的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现代制作技艺既秉承传统制作技艺之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独创了全国首部全自动化的阿胶生产线及工艺规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工业化生产技术对传统中药制剂发展的巨大作用。三

  中药调剂传承与信息化的创新中草药调剂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传统气息浓厚的工作流程,包括处方审核、计价、处方分发、调配、复核、包药、发药和用药指导。在传统工作模式中,药师需要兼顾药品调配和对患者的药学服务,往往顾此失彼[2] 。中药处方中药品信息量大且配伍关系复杂,药师在有限时间内审核其合理性难度较大。所以现代药师的工作模式是提倡开展接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制作丸、散、膏等剂型的服务,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加工方法,探索中药饮片代加工、配送等服务,方便人民群众。进而推进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因此临床中药师既要充分传承传统中药调剂工作的精华,又要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能力,适应新形势与新变化。当前很多中医院都开展了药房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北京西苑医院基地的现代化中草药房与药库的智能配发管理系统,广东省中医院的智慧药房,真正做到了药房信息化管理。在自动化发药设备接替药师的部分体力劳动后,药师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患者的药事服务中。药房实现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药品管理和调剂的所有工作环节全部纳入网络管理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中药房调剂工作模式。例如中药代煎实行信息化管理,患者在窗口或医院查询系统中通过条码扫描即可了解领药时间与窗口,煎药袋上贴上含有患者信息的条形码,方便医师与患者信息确认信息的准确性[3] 。这些都可以使中药师更有精力去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实施药学查房和药师会诊,提供药品信息与用药咨询,开展临床药学教学和药学应用研究,提供更多的药学专业技术服务。但随着药房信息化的飞跃发展,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包括机械设备、数理统计学、物流等专业知识。中药发药的信息化管理涉及到自动化调剂中的品种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确定药品调配模式、药品需要的自动化调剂设备种类、内、外库存数量、设备发药限量、库存位置、补药计划等信息[4] 。只有合理规划上机品种,提高自动发药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有效提高药房工作效率,但实际药房工作人员很多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这也提示我们在中医药的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实时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方面及时调整,培养出满足社会职业需求的中药学工作人员。对中药特色技术的传承学习,既是知识技术的传承,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5]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中医药大放异彩,让中医药在中国式医改中显露身手,传承与创新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技术,每一名中药人都责无旁贷。参考文献[1]

 关延彬,贾永艳,田效志等 . 中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培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15(4):16-18 [2]

 汪萌,白少华,李菁 . 自动化建设对医院药房的发展影响 [J].中国药师, 2013,22(2):51-52[3]

 吕奕清,黄云辉,刘永宽 . 中药代煎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J]. 中国数字医学, 2014,9(6):

 52-54[4]

 陆一 . 医院药品物流系统对药房的影响 [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19(2):

 178-179[5]

 齐玉歌 . 中药传承任重而道远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心得点滴 [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6,3(47):9473-9475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中医药 传承 心得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