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9篇

时间:2023-09-09 13:12: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思政课程示范课堂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设优质示范课堂,我们制定了以下思政课程示范课堂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搭建优质的思政课程教学平台,推动思政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培养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建设内容

  1.教学设计

  根据思政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符合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案,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互动课堂等。

  2.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空间和设备投入,包括课程演示屏、录音设备、互动白板等。

  3.教学资源

  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和信息库等,以便教师随时获取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料。

  三、实施步骤

  -1-

  1.成立思政课程示范课堂建设工作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分配。

  2.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需求。

  3.制定示范课堂建设方案,明确教学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建设标准。

  4.实施建设工作,进行教学环境和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建设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平台,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

  5.开展示范课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实验,收集教学效果和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

  6.总结经验,形成示范课堂建设的好经验和做法,推广和应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中。

  四、建设保障

  1.加强思政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加强示范课堂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教学环境的整洁和设备的完好。

  3.加强对示范课堂建设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文化氛围。

  以上就是我们的思政课程示范课堂建设方案,我们将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以实现建设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篇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近年来,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中,旨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本实施方案旨在指导和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为教育部门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二、目标

  1.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2.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4.实现课程思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实施方案

  1.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明确课程思政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规划应具体而明确,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明确教师的任务和职责,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实施;

  2.加强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课程思政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以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注重开发具有思政意义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政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3.开展生动有趣的课程思政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程思政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思政讲座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

  -1-

  的思政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教师思政考核制度,以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5.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管理与评估。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管理制度,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建立课程思政工作质量评估制度,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定期的评估与监督。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本实施方案旨在指导和规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为教育部门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出色的成果。

  -2-

篇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XXXXXXXX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课程名称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课程负责人

  XXXX

  系(部)

  XXXX

  联系电话

  XXXX

  XXXX教务处

  XXXX年

  XXXX月

  填表说明

  1.“课程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主讲该课程并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其他任课教师、助课老师,也可以是参与课程建设的其他人员。

  2.内容要求实事求是,表达简洁、明确、严谨。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职称

  XX

  副教授

  性别

  学历

  XX

  XX

  出生年月

  XX

  学位

  职务

  授课对象

  2017级

  2017级

  2016级

  2014级

  2015级

  2013级

  项目名称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教授

  助理研究员

  硕士

  XX

  学时

  (28*3=)84(56*5=)280(42*2=)84(65*2=)130(40*2=)80(56*2=)112完成与获奖情况

  项目中的分工

  方案评价

  辅助授课

  资料整理

  所在系(部)

  时间

  2018.08最近

  三年

  课程负责人

  2016.03时间

  主要

  教学

  工作

  情况

  2017.032016.02018.032017.0机械工程系

  课程名称

  近年来

  在教学

  研究与

  教学改

  革方面

  的成果

  课程组主要成员

  姓名

  二、本课程基本情况:

  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安排、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

  1.教学对象

  机械工程系的三个专业: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教学安排与内容

  见表1表1教学安排与内容

  讲课

  课次

  章节与内容

  第1章

  绪论

  第1次

  1.1互换性与公差

  1.2公差与测量简述

  1.3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1.4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第2次

  2.1测量技术基本知识

  2.2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2.3误差与误差处理

  第3章

  孔、轴公差与配合及其尺寸检测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3.1基本术语和定义

  3.2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3.2.3基准配合制

  3.3其他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

  第4章

  几何公差及其检测

  4.1概述

  4.2几何公差的标注

  4.3几何公差带分析

  4.5几何公差的选用

  4.6几何误差的检测

  第5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5.1基本概念

  5.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第9次

  5.3评定参数的数值及其选用

  5.4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标注

  5.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第6章

  滚动轴承与孔、轴结合的互换性

  第10次

  6.1概述

  6.2滚动轴承精度等级及应用

  6.3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

  6.4滚动轴承与孔、轴配合的选择

  第7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第11次

  7.1概述

  7.2圆柱齿轮精度指标及检测

  7.3齿轮副的精度指标和侧隙指标

  7.4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及应用

  第8章

  常用连接件的公差与检测

  第12次

  8.1螺纹的公差与检测

  8.2平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

  8.3矩形花键连接的公差与检测

  第13次

  第9章

  圆锥公差与检测

  9.1圆锥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

  9.2圆锥公差的给定方法和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

  第10章

  尺寸链

  第14次

  10.1尺寸链概述

  10.2用极值法计算尺寸链

  10.3用统计法计算尺寸链

  10.4用分组法、修配法和调整法保证装配精度

  实验一

  内径百分表测孔径和圆第15次

  柱度误差

  实验二

  百分表测量径向圆跳动

  22时数

  主要内容

  时数

  实验、上机等

  3.教学方法

  理论课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验课采用示范教学方法

  4.教学目标

  第一个层次

  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几何精度设计方法、图样标注、检测以及判断零部件是否满足图样要求的能力。为基础课、实践课和专业课架构起桥梁。

  第二个层次

  具备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三个层次

  建立大教育体系,为学生树立大教育观,培育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

  三、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包括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本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学方法、预期目标及效果等

  1.基本思路

  (1)精心选择教材。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教材,针对实施高校“质量工程”的教材,基于该教材以更好地为教改和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服务。

  (2)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以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为主,其它章节略讲。

  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突出体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达到第二层次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和事例,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第三层次目标。

  (3)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育的归属是“学”不是“教”。学生没学习就没有教育。

  (4)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引入案例

  A教学方法

  讲授与研讨

  (如孔轴公差中一般公差)

  讲授与提问(探究)(大部分知识点)

  学生讲课体验(第三章孔轴公差与配合)

  混合式教学,保证深度融合实施效果。

  实验课程改革思路

  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

  以前:教师讲解操作仪器→学生模仿→记录数据→计算分析→总结报告等

  目前:学生利用互联网,线上提前预习(仪器使用视频等),学习设备操作,了解原理和实验目的等。教师提供参考视频与资料,注重过程指导,提出注意事项,做好总结与延伸。

  理论课程改革思路

  引入案例

  通过UG软件提供三维模型装配和动画作为案例素材。

  案例做主线,把知识点有效串联,构成知识体系。

  把课程众多知识点,合理分解到多个典型案例中,使杂乱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有系统,有目的学习。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可以实现课本知识与工程应用于一体。使学生拥有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B完善课件,设计教案,做到图文并茂

  通过课件背景、图片或标题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课程思政。

  (5)新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定期进行阶段总结、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提升

  考核分数10分)

  组织2次课堂评价

  (小组)学习检阅表

  组织1次座谈会

  数字化融合情况,思政育人情况,验证课程融合效果与思政效果

  (6)教师水平(业务、思想)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严重不足(教师培训发展,提升自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尚未成为主流,还没有实现互联网条件下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和评价方式变革。

  (7)利用好第二课堂进行职业素质培育和课程育人

  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科技馆,培养学生热爱科技、奉献社会的精神。

  2.德育元素

  “课程思政”总体思路:

  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把培育筑梦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精神融入课程。提升家国情怀,政治担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课程中融入了

  6个

  思政事例。

  绪论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大国重器”纪录片,取得的成就及进展,调动积极性,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公差与配合中引入“大国工匠”,通过匠心筑梦的故事,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引入。法国查尔斯雷诺把载人升空的气球绳索尺寸由425种,按几何公比递增原则,规格减少到17种

  “道德经”中经典名句“治人、事天、莫若蔷……”,意思是把复杂的事做到简单,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标准化及其作用时引入《周易》大壮卦哲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直线度误差时引入《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枉则直”,圆度误差时可引入去奢去泰,不圆满才是人生等等。

  配合时引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组装做到精密度达"丝"级。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职业素质。

  3.预期目标及效果

  科技让人的生活更美好,用人文视野来关顾科技的发展,做到职业素质培

  育和课程育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产品的几何精度设计方法、图样标注、检测的基本能力。为基础课、实践课和专业课架构起桥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图纸的标注,掌握几何量公差的应用,培养应用能力以及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引入的事例、事例,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史中的科学的事迹风采,用他们探索科学的过程,追求真理的历程,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国引入的思政育人元素,能够培育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中国精神等)。

  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培养目标。

篇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本科教育教改,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和深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改革,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准确把握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强市、强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德才兼修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服务”育人导向,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特色制度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分类建设,特色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分层分类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实践,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大胆尝试和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

  (三)全员参与,示范带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开展育人工作,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学校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建设多层次示范体系,总结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学校有特色、专业能示范、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具体目标聚焦“示范”,重点打造专业和课程,5年内,达成以下目标:

  1.按照课程思政示范校标准开展建设。力争入围“全省建成3-5个课程思政示范校”之列。结合学校区域实际,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成为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课程思政示范性高校。(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宣传部、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教务处)

  2.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以“四个新”“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各学院紧密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个示范专业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1-2个专业入围“全省建成30个左右示范专业”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3.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足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构建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高质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年内按照每个学院建设1门示范课程的目标开展建设,力争2-5门课程入围“全省建成100门示范课程”之列。(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4.培育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课

  程思政纳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重要内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师资团队5个左右,力争个别团队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教师工作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5.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0-15个,力争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5个。(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四、主要举措

  (一)以一流大学建设为导向,推进专业思政建设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牵头部门:宣传部;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各研究中心)

  2.坚持特色建设,立足地方实际,结合学校定位,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提升发展水平,克服同质化倾向,准确定位,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学校特色,争创一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力争走在地方高校前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各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各学院)

  3.研究构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拟定建设指导意见,各学院制定建设方案,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推动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各学院以教学系为单位,专业负责人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高效利用。(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二)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一流课程建设为支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科研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2.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及责任落实制度。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具体制度,突出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突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牵头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三)分层分类进行课程“主战场”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

  贯穿育人环节全过程

  1.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所有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责任部门:教务处、科研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2.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形成育人合力。(牵头部门:宣传部;责任部门:学校各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各学院)

  3.公共基础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打破界限,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促进知行合一。(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4.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建设。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现实结合;经管法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教育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师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追求;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责任感、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培养大国“三农”情怀,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5.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完善课程准入机制,新开课程必须经过试讲、专家认证等环节,严格保障开课质量。根据课程性质,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等各方面的目标,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6.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综合教师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工作投入、教学方法应用、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课程开展质性评价,重点考察课程设计中育人元素的挖掘、融合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成效性,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化。(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能力,强化教师育人主体意识

  1.建设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

  师”。(牵头部门:人事处;责任部门:教师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政策文件精神,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教学一线,严格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重要内容。促进专业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助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牵头部门:教师工作处;责任部门:人事处、各学院、各教学部、团委、教务处)

  3.实现本科生导师“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根据本科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牢固树立本科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导学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牵头部门:学工部;责任部门:各学院)

  (五)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马克

  思主义学院)

  2.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牵头部门:教务处、团委;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3.严格课程考核。对照课程各层次目标,针对性设计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价值观形成情况。注重过程性考察,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各学院、各教学部)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成员:学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院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二)提高认识,重点支持学校将课程思政列为振兴本科教育,推进内涵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与本科办学审核评估、增设硕士点建设、专业认证评估紧密结合,持续予以推动,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成效作为各项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课程思政调整建设研究、工作推进指导和经验总结推广。在一流本科建

  设等专项经费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给予支持。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在省级教改项目立项、荣誉奖励时,重点予以考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成果,在教学成果奖评选时,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科研处、计财处、人事处、教师工作处)

  (三)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学校各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立足学校实际,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明确职责,协同合作,互相联动,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抓实抓好。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学校督导制度,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机制,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的积极性,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走向深处。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牵头部门:发规处;责任部门: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计财处、资助中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科研处、各研究中心、计算机与网络管理中心)

  (四)健全体系,评价激励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学校教育教改中落细落实。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

  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牵头部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责任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学院、各教学部)

  (五)分步推进,示范引领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育人队伍,组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率先在部分学院、部分专业、部分课程、部分课堂进行试点,设置课程思政调整专项,资助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典型,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牵头部门:发规处;责任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处、计财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六)经费保障,助力建设学校从思政建设专项经费中统筹考虑,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保障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团队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力争最终实现思政建设省级示范校的突破。(牵头部门:计财处;责任部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处、各学院、各教学部)

篇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xx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

  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

  四个自

  信

  。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

  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

  徽文化与徽派建筑

  方面研究优势,组织开展徽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

  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

  课程思政

  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

  经师,更要做好

  人师

  。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振兴计划

  弘扬核心价值观

  名师工作室、10个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

  价值引领

  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

  价值引领

  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

  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

  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

  价值

  引领

  或

  德育功能

  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

  价值引领

  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院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

  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体现改革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改革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20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20xx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

  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

  学评教

  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

  学评德

  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

  学评教

  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专业系(教研室)为单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

  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学生处(工作部)、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

  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

  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

  课程思政

  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申报表见附件1。

  (三)遴选培育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申报表

  及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

  见附件2。

  (四)遴选培育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

  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

  比学赶帮超

  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申报表

  及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

  见附件3。

  (五)遴选培育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申报表见附件4。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

  专项教改及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

  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及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要举措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

  传道授业解惑

  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

  两集两提

  。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

  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

  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篇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着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XX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XX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五年内,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和优秀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形成广泛深入开展

  -1-

  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设计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的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研究生学位基本要求,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

  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统筹规划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把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求,分类推进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梳理各学科专业的价值引领元素,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

  -2-

  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

  (二)着力打造育人**鲜明的高水平课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课程思政是一流本科课程和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又具有课程育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一流本科课程,打造既传授职业知识和培养技术技能、又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课程的价值引领。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和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认定及国家级推荐评审标准的“课程思政”权重。对已认定的省级课程开展年度质量抽检工作,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抽检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课程质量预警及退出机制。

  强化示范引领,培育一批以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优先从省级、国家级课程中遴选建设。鼓励高校重点建设或联合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劳动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高水平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XX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资源等,建设好一批具有XX、校本品牌的系列核心通识高水平课程或课程群。

  -3-

  (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课程思政教学

  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学校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育人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力育人,组织开展“XX人文大讲堂”等系列讲座,邀请一批地方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XX精神、中国精神。有效利用各类红色基因场馆、基地等,进行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大力弘扬XX精神,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途径。

  (四)建设具有XX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建好用好课程思政教材。结合XX省情省史,建设一批

  -4-

  具有XX的课程教材资源。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在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思政教材之外,建好用好《XX》等具有XX的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等在XX的实践历程、丰硕成果和伟大创造。要进一步扩大省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建设“课程思政类”项目立项,促进传统教材的二次开发,做好课程思政类**鲜明的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的编撰、遴选与立项建设工作。以优秀教材推动核心价值观、红船精神、大陈岛精神等落地生根。

  建立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XX“三地一窗口”的优势,建立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库。要编撰良渚遗址、红船精神、“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八八战略”“枫桥经验”、XX文化等为代表的体现中华文明、XX文化以及“三地一窗口”的案例库,建设视频、课件、习题、案例、实验实训(实践)项目、数字教材、数据集等优秀教学资源库,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利用,使之成为激励高校师生的思想库、加油站。

  建设课程思政资源信息化平台。要注重“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利用,基于学生学情进行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动及时地提供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网络资源。探索建立全省高

  -5-

  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类优质资源的协同共享。

  (五)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聚焦育人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将师德师风纳入课程思政考核评估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聚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拓展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校史校情的认知。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大国工匠及劳模精神等专题培训。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教。鼓励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典型

  -6-

  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聚焦教学教研,构建课程思政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抓机制建设,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省教育厅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情况纳入高校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述职评议范围,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本科教学分类评价、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高职“双高”建设及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等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将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院系人才培养工作考核。

  抓价值引领,优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专家组织作

  -7-

  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引导院系和教师将其融入每门课程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综合考量课程教学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抓教学效果,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分类施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校本**,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坚决杜绝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督促各高校开展工作。

  -8-

  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

  (三)加大经费支持。省教育厅将加强对省级财政高等教育资金的统筹使用,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营造良好氛围。要注重总结凝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的宣传、交流和推广。创新宣传推广形式和渠道,将专业学习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创设有、有深度、有温度的育人环境。要坚持成果导向,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请各高校于20XX年XX月底前完成制定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以PDF电子稿形式(文本须加盖学校公章)通过钉钉分别报省教育厅高教处(本科高校)和职成教处(高职院校)。联系人:高教处XX,联系电话:XX;职成教处XX,联系电话:XX。

  -9-

篇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有效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和“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塑造原则。课程思政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牢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传授科学发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确保国家大政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

  -1-

  (二)坚持遵循规律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结合不同专业类、不同年级段学生成长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实施,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相结合,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三)坚持统筹推进原则。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推进与全面实施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机制。

  (四)坚持教师主导原则。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引导教师注重修身立德,夯实师德师风,切实履行课程思政职责,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五)坚持特色发展原则。结合农业行业属性和农林院校特色,深入挖掘农业大学文化和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健全耕读教育体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将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知农爱农的情怀培养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引导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实现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三、总体目标

  -2-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覆盖到各个专业各类课程,贯穿于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全过程,建设具有农大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培育100门左右的课程思政典型示范课程,打造一批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凝练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和改革成果,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创新。

  四、主要内容

  (一)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各教学单位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要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结合,富有学科特色、彰显专业优势。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

  -3-

  创业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明确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使专业课教师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新发展观、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管理科学思维,将三大体系建设、依法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协同推进等新思想融入教材、进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三)系统抓实课程思政育人载体

  各教学单位要结合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

  -5-

  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利用好校史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马克思主义在农大图片展、大学生创业园、职业生涯大讲堂、青年人文素质大讲堂、成功者之路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文化节等学校传统育人平台,通过专题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竞赛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四)着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抓在手上,提升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运用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要对照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细化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有机融合,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时代思想。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课

  -6-

  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开展集体备课、专业研讨、观摩交流、优质课堂展示等团队活动,提升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成效。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合作,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建设适应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频共振。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教学团队评选等主题活动,带动教师人人参与,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氛围。

  (五)立项支持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大力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热点、重点、难点,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在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优先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评价体系、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研究方向的选题。突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进一步扩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学校对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等指标体系变化特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遴选、建设和认定工作,建立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精品

  -7-

  课程、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等评选中加大育人评价权重,落实育人价值导向。教学质量监控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重要内容,监测指标纳入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教学竞赛等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在总结示范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和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各教学单位要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主抓基层教学层面的课程思政工作。

  (二)实施工作考核

  强化对教师教学的政治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列为个人工作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生意识形态问题的部门和教师,考核和评聘一票否决。

  (三)营造宣传氛围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挥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宣传平台的推广作用,-8-

  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推动全校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大学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以下简称跟踪审计)是指学校审计部门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进行的咨询、鉴证和监督活动。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项目,是指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基建工程或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装饰、修缮工程及对学校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学校安排进行跟踪审计的其他工程项目。

  第三条

  跟踪审计过程中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责如下:

  一、工程项目准备阶段

  (一)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将符合跟踪审计条件的工程项目及时向审计部门通报,并提供有关本部门分管该工程的-9-

  人员及联系方法,同时报送工程概算、招投标、监理单位或监理人员等有关资料;

  (二)审计部门根据工程项目主管部门报送的工程项目资料,及时编制跟踪审计计划,组织审计力量,开展跟踪审计活动。

  二、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一)工程项目主管部门

  1.向审计部门提供工程施工图纸和必要的工作场所,提供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交底情况的有关资料;

  2.工程发生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方案变更和施工条件变更),应及时将变更内容及由此引起的工程量增减,以书面形式报送跟踪审计人员;

  3.工程完工后及时整理零星工程、工程变更和隐蔽工程签证等资料,以备核对;

  4.对隐蔽工程进行封闭、验收。中间验收,竣工验收,应提前通知跟踪审计人员,以便按时参加。

  (二)审计部门

  1.跟踪审计人员要参加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项会议,如技术交底、图纸会审、工程例会,并及时深入工地现场了解情况;

  2.跟踪审计人员须对涉及工程价款变化的各类工程变更洽商记录、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情况进行查验和复核;

  -10-

  3.施工单位在实施隐蔽工程封闭时,跟踪审计人员必须参与验收,隐蔽工程的记录,要由基建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审计部门四方现场签认。对自行封闭的工程不予审计,不予结算。

  4.施工过程中需由校方认价的设备、材料,基建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共同签认该类设备、材料价格,有样品的要封存样品。

  第四条

  全过程审计主要内容

  一、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设计招标文件,设计合同;

  (二)参与设计方案的会审;

  (三)审计设计概算。

  二、招投标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招标文件的审计;

  (二)招标答疑文件的审计;

  (三)审查招投标程序的执行情况。

  三、施工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施工合同的审计(包括总承包合同和建设单位分包合同);

  (二)隐蔽工程的审计;

  (三)大宗材料及设备采购的审计;

  (四)工程进度款付款的审计;

  -11-

  (五)工程变更及洽商费用的审计;

  (六)索赔费用的审计。

  四、竣工结算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二)进行现场勘察,检查实际施工是否与竣工结算资料相符;

  (三)审计工程结算造价是否合理。

  第五条

  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健全工作机制,保证工程建设和审计工作同步进行。

  第六条

  审计部门必须按照相关法规组织实施跟踪审计工作,做好文字记录,保管好文件资料。跟踪审计结束后,按时出具书面跟踪审计报告。

  第七条

  审计部门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招投标和有关管理法规的行为,应及时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

  第八条

  根据有关规定,审计部门可委托具有教育审计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跟踪审计。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受托中介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定期检查受托中介机构的跟踪审计情况,协调跟踪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受托中介机构应积极配合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的工作,积极主动,及时跟踪,严格把关。

  -12-

  第九条

  对由社会中介机构跟踪审计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和双方约定支付跟踪审计费用。跟踪审计费用按规定计入工程成本。

  第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大学实验室安全检查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推动我校平安校园建设,根据《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中实验室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的各类实验场所,包括各单位所属研究所、实验中心、实践(试验)基地及专业实验室等(以下统称“实验室”)。

  第三条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

  的原则,各院系、直属单位(以下统称“各单位”)是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各单位所属实验室是做好本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督查、协调各单位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本单位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本单位所属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责任人,并将责任人和有效应急联系电话等信息统一制牌、张

  -13-

  贴于实验室门上,以便学校督查和应急联络。

  第五条

  各单位及所属实验室应做好值日和自查工作,自查项目参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附件1)的内容执行。各单位至少每月对所辖实验室进行1次实验室安全检查,检查应全覆盖、不留死角,检查后做好记录并留存档案;各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至少每周开展1次自查,记录检查情况并留存档案。实验室安全员应每天对实验室进行自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

  第六条

  各单位(或实验室)在检查(或自查)中发现的能够由实验室自行整改的安全隐患,应由实验室负责人督促尽快完成整改;实验室无法自行整改的,实验室负责人或检查人员应尽快上报,由所在单位或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协助解决;所在单位或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无法立即解决的实验室安全隐患问题,应填报《重点隐患整改督办表》(附件2),报大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讨论制定隐患整改方案。

  第七条

  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应形成闭环管理,检查或自查中发现的所有问题,都应有从发现问题到整改完成的完整记录。各单位须每月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上报《上月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完成情况清单》(附件3)和《本月检查发现的实验室安全隐患清单》(附件4)。

  第八条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学校工作计划不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并通过适当

  -14-

  形式进行公示或通报、下达整改通知书等方式反馈监督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各单位应积极配合学校实验室安全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反馈的问题和隐患进行及时梳理,厘清责任并按要求及时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须向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报送整改报告,并附整改前后对照照片。

  第九条

  对于整改不力、拒不整改或对重点隐患整改督办的实验室重视不够的,将采取校内通报、限期整改、关停实验等措施,直到整改完成经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开展实验。

  第十条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学校将依据《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一条

  本细则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是保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为加强学校各类资产的统一管理,有效配置学校办学资源,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大

  -15-

  学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规范、责任到人、配置合理、效益优先。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经费预算,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年度购建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审批权限和程序,避免重复、盲目购建。

  第三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摸清财产状况,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使用效益;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完好。

  第四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范围、分类和计价的确定;固定资产增加、使用、维护、调拨和处置;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固定资产账务管理等。

  第五条

  根据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加强归口分级管理,理顺管理体制。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合理调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

  第六条

  各后勤经营服务部门、独立核算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应作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登记。

  财务部门根据学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的固定资产验收单办理报销手续。

  第七条

  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员,因工作调动、离休退休、-16-

  离职学习、出国等原因离职、离岗,必须将所管理使用的资产完整交回原单位,凡资产未交清者,所在单位、有关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离校手续。

  第二章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标准

  第八条

  时间标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土地、标本模型、文物和陈列品等。

  第九条

  价格标准:单位价值在1000元(含)以上的设备(包含软件)、器具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单位价值虽未达到1000元,但耐用时间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家具、工作台、图书等),也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第十条

  对达不到本办法规定标准的设备、器具应作为低值资产管理。由各使用单位按照学校规定办理入账手续,并进行规范管理。

  第三章

  固定资产的范围及分类

  第十一条

  学校所属单位(含实体、独立核算单位)依法占有和使用的全部固定资产。包括所有利用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服务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及各种基金购置、建设的固定资产,通过捐赠、调拨等形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均应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由资产管理处统一出具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凭证,实行统一管理。

  -17-

  第十二条

  按《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手册》规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为十六大类:

  (一)房屋及构筑物;

  (二)土地;

  (三)仪器仪表;

  (四)机电设备;

  (五)电子设备;

  (六)印刷设备;

  (七)卫生医疗器械;

  (八)文体设备;

  (九)标本模型;

  (十)文物及陈列品;

  (十一)图书;

  (十二)工具、量具和器皿;

  (十三)家具;

  (十四)行政办公设备;

  (十五)被服装具;

  (十六)牲畜。

  第四章

  固定资产的计价

  第十三条

  对未入账的固定资产按下列规定计价:

  (一)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期工作状态所支付的包装费、运杂费、-18-

  安装费及车辆购置附加费等计价;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包括设备、房屋及建筑物)验收合格后,按照建造中实际发生的全部相关支出计价;

  (三)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和增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和增建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和增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计固定资产原价;

  (四)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支出计价;

  (五)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捐赠方若没有提供标明金额的凭据时,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中介机构评估所提供的有关凭据,以及接受固定资产时所发生的相关费用计价;

  (六)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价值计价。调出、变价处理和报废的固定资产,按账面原价注销;

  (七)交换取得的固定资产,按各自的原值或按评估价值计价。亦可按重置价值计价;

  (八)其他单位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价值或者合同、协议确认价值计价;

  (九)已经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暂估价值计价,待核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计价调整;

  (十)购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不计入固定资

  -19-

  产价值;

  (十一)用外币购买的进口设备,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金额,加上国外部分的运费、应付的关税、海关手续费等计价入账。

  第十四条

  对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除发生下列情况外,不得任意变动其价值:

  (一)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新估价;

  (二)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

  (三)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

  (四)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五)发现原记账固定资产价值有误。

  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由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报,资产管理处负责审核,财务处对固定资产有关账目作相应调整。

  第五章

  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第十五条

  学校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对学校资产实行统一领导。

  第十六条

  资产管理处是学校固定资产的主管部门,对全校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

  (二)主持、参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大宗物资购置及大型修缮、基本建设项目的论证、招标、采购和验收等工作;

  -20-

  (三)负责登记固定资产总分类、分户明细账,按月与财务处核对资产总账,定期或不定期与使用部门核对账、物,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审核办理固定资产增加、减少、调拨、处置及对外出租、出借等手续;

  (五)负责组织学校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统计报表工作;

  (六)会同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合理配置固定资产;

  (七)负责监督、检查全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维护和使用情况;

  (八)做好各类资产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特别是对单价在人民币10万元(含)以上贵重仪器设备的有关资料要建立严格的归档制度;

  (九)负责组织培训、考核部门资产管理员,并对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情况及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奖惩意见和建议;

  (十)负责学校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管理,并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正常维护工作。

  第十七条

  学校固定资产按类目实行归口管理:

  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公有房屋、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被服装具、行政办公设备、牲畜等资产的审核与账目管理。

  -21-

  后勤管理处:负责全校住宅用房、学校房屋附属物及其他构筑物、后勤使用的设备资产的审核与账目管理。

  基建处:负责全校土地、在建工程等资产的审核与账目管理。

  图书馆:负责全校图书、办公软件等资产的审核与账目管理。

  财务处: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的财务审核与财务账目管理。

  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业务管理规范、标准及有关制度;

  (二)拟定购建计划,对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固定资产,组织可行性论证;

  (三)登记有关的固定资产明细账簿;

  (四)组织归口管理固定资产的清查、维护和统计等工作;

  (五)提出调剂、配置建议并根据批复组织实施;

  (六)根据使用部门申请,组织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的技术鉴定,提出处理建议;

  (七)组织实施所属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人员的技术培训;

  (八)检查、指导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各归口管理部门,要严格按《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

  -22-

  统》设定的权限和程序规范履行职责,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运行。

  第十八条

  各使用部门负责对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实施日常维护和管理,并根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的具体管理细则。

  根据《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大学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各资产使用部门要根据其具体管理范围、工作量大小、规模及隶属关系等确定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资产管理员,负责日常具体业务管理。其主要岗位职责是:

  (一)根据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结合本部门所管理资产的特点,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具体使用管理细则和岗位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负责登记占用资产的分户明细总台账、所辖使用单位分户明细账和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卡片。负责指导监督固定资产编号标签的粘贴,确保账、卡、物相符;

  (三)负责申报计划的提交,参与可行性论证、招标、采购和验收等一系列具体业务工作。提出资产的调剂、配置建议,上报主管部门并协助组织实施;

  (四)负责办理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入账、调拨、报损、报废、增加、减少等有关手续,提出资产的处置意见;

  (五)在资产管理处指导下,负责做好本部门资产的年

  -23-

  度清查、盘点工作;

  (六)负责建制低值资产总明细台账及所辖单位的分户明细账;

  (七)负责办理本部门资产的借用手续;

  (八)正确使用教育厅《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按系统授权规范履行职责,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负责本部门资产增减、变动、处置的数据输入登录工作;

  (九)严格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管理和使用好本部门占用的资产。指导、监督、报告所辖单位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工作。

  资产管理员一经确定,要报资产管理处登记注册备案,要确保稳定,确需变动,需报经资产管理处进行监督办理移交手续。

  第六章

  固定资产的增加与管理

  第十九条

  固定资产增加主要是指购置、建造、改良、受赠、调拨和划转等活动所引起的固定资产数量和价值量的增加。

  第二十条

  学校购置固定资产原则上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标管理制度。由资产管理处统一组织,会同审计处、财务处、纪委(监察室)及使用部门等共同参与论证、考查、招标等环节的工作。

  第二十一条

  购置精密贵重仪器、大型成套设备、珍版

  -24-

  图书以及基本建设等项目,学校应成立论证工作小组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开招标。论证工作小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小组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并要求有使用人员参加。

  第二十二条

  学校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要建立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严格依法签订并履行合同,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主管部门应及时按国家专业标准、合同条款进行现场勘验、测试和清点。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使用部门可拒绝接收。要按合同条款在规定期限内向供方提出并办理退货或索赔事项,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增加。

  (一)固定资产购置后,必须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要求进行信息录入、归口审核、财务审核等步骤办理固定资产入库手续,财务处根据固定资产验收单办理报销手续。

  (二)新增固定资产的验收由使用部门报请资产管理处,由资产管理处负责组织,会同审计处、财务处、纪委(监察室)等部门共同参与,使用单位分管领导及资产管理员应参与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1.现场勘验:检验固定资产的包装、外观、名称、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要求;

  2.测试:对固定资产的性能、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等进行

  -25-

  测试;

  3.清点:对固定资产的数量、附带零配件、合格证、图纸、技术资料等进行清点。

  (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验收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及产品的技术参数,逐项验收和清点附件、资料,并测试其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验收形成的原始记录、图片、验收报告等各类文件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

  (四)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在建造完成后,由基建处(会同使用部门、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审计处、后勤管理处)按照基建工程竣工验收的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交付使用手续。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使用部门可拒绝接收,并按合同条款在规定期限内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1.房屋入库:

  房屋交付使用后,由基建处负责将建筑物及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的资产清单及造价资料等相关资料送交资产管理处,办理固定资产增加手续。

  2.房屋构筑物登记入库需提交下列相关资料:

  (1)发改委的计划批文(复印件)

  (2)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复印件)

  (3)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复印件)

  (4)图纸及工程量清单

  -26-

  (5)竣工验收报告

  (6)建筑工程决算书

  (7)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五)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应由受赠部门、审计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等部门共同办理交接,并依据固定资产交接单、发票或固定资产盘盈单等凭证,办理资产入库、财务审核及使用单位领用等手续。

  (六)固定资产验收时间规定如下:

  1.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有规定的按规定时间验收;

  2.有合同约定的按照合同约定时间进行验收;

  3.无合同约定的国产设备,货到安装调试合格后10个工作日内验收完毕;

  4.进口设备必须在索赔期限到期20个工作日前完成验收工作。

  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验收的,应及时报告使用部门负责人,做出妥善安排,避免由此造成学校经济损失。

  第二十四条

  各资产占有、使用部门要按学校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和养护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安全防护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爆、防潮、防尘、防锈、防蛀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

  对固定资产的检修工作要做到及时、经常。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测、校验,确保精度

  -27-

  和性能完好,防止人为事故发生。对房屋构筑物应定期查勘、鉴定、修缮,确保使用安全。

  第二十六条

  对精密、贵重及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仪器设备要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指定专人操作,并负责对参与使用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第二十七条

  购置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文物、陈列品以及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资料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第二十八条

  学校固定资产一般不得对外出租、出借。确需出租、出借的,应由借出单位提出申请,根据资产的等级及价值的不同,经资产管理处、主管校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不同权限审批后,方可办理出租、出借的手续。

  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均无权出租产权属学校的房屋,确需对外出租,必须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批准,由资产管理处办理有关手续。

  对收回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应认真勘验,取得的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务处,按有关规定统一管理使用。

  第二十九条

  各使用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对长期闲置、利用率低下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处应及时进行合理调配,以提高其利用率。

  第三十条

  按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校办产业和其他经营单位不得无偿占用学校固定资

  -28-

  产,对其占用的资产(作为投资的资产除外)应按有关规定收取一定比例的占用费或租金,并且要有完善手续,要签订占用协议,明确产权关系。

  第三十一条

  学校内部变动固定资产应符合如下规定:

  (一)因机构调整引起固定资产的重新配置,由资产管理处会同使用部门进行资产清查,编造清册,办理交接手续;

  (二)资产管理员岗位变动时,应在资产管理处的监督下进行资产的账、物核实后,方可办理交接手续;

  (三)固定资产使用人如果调离学校或退休,须将所用资产向原单位交清,否则,不予办理有关手续。若有不清之处,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固定资产使用人有变更,由资产管理员办理有关手续,同时报资产管理处调账。若有损失和丢失,按《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理赔办法》办理。

  第三十二条

  学校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一)为保证账、卡、物三相符,做到家底清楚,避免前清后乱,对在用固定资产建立清查盘点制度。使用部门负责自查自盘工作,资产管理处负责检查验收。查出的盈、亏、报废的固定资产报经校长审批后,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同时进行账务处理,杜绝无用资产占账现象存在;

  (二)资产管理处要建立日常的抽查制度。根据需要视资产的性质定期或不定期,视管理的要求进行全面抽查或局

  -29-

  部、分类抽查,以督促使用部门加强在用资产的管理;

  (三)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按制度执行,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不按制度办理,造成资产损坏、丢失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记入当年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中,直至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第七章

  固定资产的处置

  第三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处置,是指学校对各类固定资产进行产权转移或注销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调拨(含捐赠)、有偿转让(含出售、出让)、报废、报损、置换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应按照公开、公正、合理的原则,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的处置行为,杜绝违规和流失现象。

  第三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可以申请处置:(一)经过技术鉴定已经丧失使用价值的资产;

  (二)按照国家规定强制报废的资产;

  (三)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四)闲置资产;

  (五)超标准配置的资产;

  (六)因技术原因不能满足本单位工作需要的资产;

  (七)抵顶债务的非货币性资产;

  (八)已达到国家或者省规定使用期限,继续使用不经济的资产;

  -30-

  (九)在不影响本单位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权属关系变更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效益或者能够减少经济损失的资产;

  (十)法律上所有权已经丧失或者无法追索的资产;

  (十一)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需要处置的资产。

  第三十五条

  处置固定资产要符合以下程序:

  (一)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单;

  (二)资产管理处组织检查、审核,提出处理意见。贵重仪器设备要组织技术鉴定;

  (三)学校主管校长签署审批意见;

  (四)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下的,由资产管理处提请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后,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五)根据批复处置固定资产。

  第三十六条

  根据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处置固定资产按以下权限审批:

  (一)处置房屋、账面原值10万元以上车辆,单项账面原值在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通用及专用设备,批量账面原值30万元以上的存货,须经审核备案并转报省财政厅审批;

  (二)处置上述标准以下的固定资产,经学校资产管理

  -31-

  处审核,报学校批准后,报送备案。

  第三十七条

  学校处置房屋、构筑物及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应由资产管理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技术鉴定,并按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评估确认,方可处置。

  第三十八条

  学校以固定资产对校办产业投资或对外投资,应按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评估确认,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

  第三十九条

  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损失理赔制度。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的直接责任人,应追究其相关责任,并对责任人的单位负责人追究连带管理责任。

  第四十条

  规范固定资产处置行为,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合理核定处置价格,杜绝违规操作,避免学校资产流失。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务处,按有关规定统一管理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四十一条

  处置批量学生桌椅、办公家具等价值较低固定资产,由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纪委(监察室)、财务处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评估鉴定小组,现场进行评估鉴定。

  第四十二条

  处置固定资产时,申报单位要将处置设备连同使用管理卡片一起交回资产管理处办理有关手续。

  -32-

  第八章

  固定资产账务管理

  第四十三条

  学校按以下要求设置固定资产账簿和卡片:

  (一)财务处设置、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分类明细账,进行固定资产总额和分类核算,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审核,定期与资产管理处进行相关账目核对,保证账账相符;

  (二)资产管理处按设备分类设置固定资产总分类账,以使用部门为单位设置分户、分类明细账,负责固定资产的入库、出库、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数据备份等工作,定期与财务处及使用单位进行相关账目核对,保证账账相符;

  (三)各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员按设备分类、使用处所登记明细账,按使用室(人)或类别建立和管理固定资产使用卡片,并建立卡片账,一物一卡,保证账、物、卡相符。

  第四十四条

  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若有变动,要在资产管理处的监督下办理账务移交手续。

  第四十五条

  校内实体部门的固定资产,由资产管理处对实体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账务手续,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第四十六条

  固定资产管理卡片要登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厂家、资产编号、分类代号等内容,一物一卡,由使用人员签字承担保管设备的责任。使用人发生变更时,要在办理设备移交手续的同时,由新使用人在资产卡片签字。使

  -33-

  用人必须是学校正式在职教职工。

  第四十七条

  使用部门之间需调动设备时,必须经资产管理处同意,并办理变动手续,调整有关账目,未办理手续的仍由原使用部门负责。

  第四十八条

  固定资产的增加、处置,由使用部门的资产管理员按要求填写相关凭单,经规定的有关人员签章,作为记账依据,分别登记有关账簿。各种账簿和凭单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涂改。

  第四十九条

  各级账务管理人员,应定期核对账、卡、物,以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的相符。

  (一)资产管理处每月与财务处对账一次;

  (二)资产管理处每半年对使用部门的账卡进行一次核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资产管理处。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34-

篇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XX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在2021年面上推广与点上落实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项目推进,拟定2022年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在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分别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XX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所有国家、省一流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成立“***院课程思政研究分中心”,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等参与的研究团队,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着力解决共性和特别问题,探寻独具晓庄特色、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路径。

  (二)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改

  坚持课程思政导向,针对性地在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中予以落实,包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教学设计、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变革。

  (三)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站在社会、学校、学生关联发展高度和角度,着眼人才培养和专业全局,着力专业思政。专业思政必须全息渗透,重点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努力打造专业

  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特色与亮点,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四)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体育、美育、劳育类特色课程,打造融合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功能,强化教材管理;加强实践课程思政特色建设,推动校级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凝炼实践教学思政特色。不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课程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质量,培育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时推广示范课程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课程育人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各门各类课程争相育人的生动局面。

  (五)遴选培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培育遴选“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以学院各专业为单位加以组建,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跨教研室,可以邀请思政课教师加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得益彰,同时,能以多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取得实效。

  二、建设时限、经费及要求

  “课程思政”专项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时限为2年,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重点项目资助2万,一般项目1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重点项目资助3万,一般项

  目2万。

  “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时限为3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争创培育阶段,自本次遴选结果公布之日起至上报省厅相关项目校内遴选结果公布之日止,第二阶段为省、校项目同步建设阶段,直到3年期满。校内所有遴选培育项目资助3万,获选省级示范项目另行资助2万。

  以上项目主持人(带头人)一般不超过2人,具有较强教学研究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申报截止日期为4月9日,申报书(一式五份)及推荐汇总表(附件5)一份,以学院、部门为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同时报送电子稿。联系人:XX老师,联系方式:XX。

篇九: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思政课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为目标。

  二、课堂教改的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

  (一)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X月19日至X月3日,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校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和领悟**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会议上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研讨、拟定我校思政课改方向和路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阶段:X月至X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和措施

  1、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六要”教师队伍。

  (1)清进来走出去,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聘请名师、道德模范、学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了解并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工程。组织学校的名师、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系列活动。即定期开展重大理论政策专题考试、德育优质课评选、“三字一话”达标测试等,让每位教师成为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德育教育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

  (4)搞好合作办学和片区教研。每学期与其他学校组织管理层、班主任、教师互派学习、跟岗培训、一体化教研等提升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2、坚守一个阵地,深化课改创新。

  (1)人人演说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根据24字核心价值观和每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列出演讲参考目录,学生可以从参考目录中选取任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演讲稿,思政课前五分钟作为学生的演讲时间。每学期结束由教导处组织收集、整理、评比,并装订成册。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2)我跟爷爷学经典。要求学生先通过网络、报刊等形式,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解读,由思政课教师收集并打印出来,在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写出感悟或者启发,学期末装订成册,进行展评。

  (3)开发《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思想政治教研组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编写《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审阅和完善,教导处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大赛和优秀课例展示。

  (4)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研究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如设计“我的班级我的家”、“我与老师交朋友”、“我的青春我做主”、“挫折教育”、“男生女生”、“感恩篇”、“毕业篇”、“生涯规划”等栏目。

  3、突出活动育人,做有风景的思政课。

  (1)开发节日课程。每年三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教育,十一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等。

  (2)开展游学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积极组织游学,拓展学生视野。

  (3)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4)开设劳动基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将以此次思政课堂教改为契机,统筹安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在思政教研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制定了学校的总课题即《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工作要求

  1、提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思政课课堂教改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成立深化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课改工作负总责。由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相关的课改工作。学校成立课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主任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切实可行的调整路径和措施,制定出每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按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与宣传.

  2、制定课堂教改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出台课堂教改工作方案,作为指导全校思政课改工作的依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本人的课改工作计划。计划将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改工作的依据。

  3、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

  学校把思政课调整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学校特色进行打造和推动。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每学期的活动要做好记录,收集建立好档案资料。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做好对他们工作的考勤和考核,严格组织纪律,抓好活动落实。

  4、做好总结和评估。

  每学习期末,学校要对思政课改进行全面的总结,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同时找到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改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民族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

  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政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改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三)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浸入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改典型案例和体现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调整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干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改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

  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改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

  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

  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四、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X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一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X月一一XX月)。组织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第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一一组织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一一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改过程中可推广的典

  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六、实施办法

  (一)统思想,提高认识

  各处室、各学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保长期有效开展。

  (二)保障规定课时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确保每周2-5课时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至少1课时。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落实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四个模块进行授课,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像、时政材料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程教育教

  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

  (四)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浸入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浸入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浸入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浸入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五)加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配齐师资力量,选拔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逐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六)重点开发实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

  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程,丰富我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校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以国旗下的讲话、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等为

  主。

  (七)重视仪式感教育。

  利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让我们的思政课能够深入学生心里。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对在思政示范课和竞赛课、校本课程开发中、专项课题建设中的典型提供奖励资金。

  (三)提升工作水平

  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通过校内示范讲、校外交流,形成带动效应。

  八、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专业课程 方案 建设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