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7篇

时间:2022-12-02 16: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7篇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生活中的比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 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7篇

篇一: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中的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48--51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意义。

 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 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并能正确的求出比的比值。

 3. 理解比与除法、 分数的关系。

 4. 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5.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

 本单元比的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的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进而理解比的意义, 学会正确地读写比, 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并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 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会求比值; 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也往往比较困难。

 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指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通过对生活情境的观察、 比较 , 学生对比较数量间的倍比关系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资料, 这样学生感知比的意义就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比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拟定导学提纲, 自主预习 1. 创情板题

  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比. 板书:

 生活中的比.

 2. 出示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

 1. 理解比的意义。

 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 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并能正确的求出比的比值。3. 理解比与除法、 分数的关系。

 4. 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 培养学

 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5.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3. 自学指导 过渡:

 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需要靠大家的努力, 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P48—P51 的内容. 重点看“探索活动‘认一认’‘说一说’” 中的内容, 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思考:

 ①两个长得最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存在什么样关系?

 ②说一说速度与单价的意义 ③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叫比, 怎样读比? 怎样写比?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怎样求比值?

 ④用自己的话总结比与分数及与除法的关系。

 5 分钟后, 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问题, 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4. 学生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 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 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关注“学困生”。)

 二、 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1. 调查:

 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2. 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收获, 不会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解决。

 3. 全班汇报:

 学生代表按顺序一一汇报自学指导中的四个思考题, 其他同学质疑、 解惑。

 课堂生成预设:

 第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 (说明这些照片都是长方形)

 1)、 观察图片 师:

 提出问题:

 观察上面的图片, 你认为哪几张图片与 图 A 比较像?

 生:

 讨论、 交流后, 发现 B 和 D 比较像。

 师: 你为什么认为他们比较像?

 生:

 学生交流(引出 A 是 B 的放大版或 A 是 D 的缩小版等)。

 2)

 、 探索 师: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图片。

  ABCDE

 生观察图独立思考、 讨论、 交流。(师引导学生发现 A、 B、 D 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 1. 5 倍, 宽是长的32, 所以它们比较像。)

 3)

 、 师提问:

 你能根据这一关系, 自己设计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生自己动手操作设计图形。

 第二个问题:

 1、 出示图片

 1)、 师:

 我们知道骑自行 车的速度比人们步行的速度要快,

 那么骑自行车与马拉松选手跑步 相比, 谁的速度快呢? 请同学们 自己完成课本 49 页第二题。(引导学 生弄清题意, 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 速度快, 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 的比。)

 2)、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3)、 同桌交流:

 怎样计算速度, 谁的速度快?

 4)、 找学生汇报, 根据汇报结果列出除法算式。

 40÷2

  45÷3

  2、 出示图片:

 1)、、 师:

 明确问题是哪个苹果摊的苹果 便宜? 想一想:

 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 的苹果最便宜, 怎样比较?

 2)、 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完成填表。

 3)、 同桌交流:

 怎样求单价? 那个摊 位的苹果最便宜?

  4)

 、 全班交流汇报, 根据汇报列出除法 算式。

  15÷3

  9÷2

 12÷3

 5)、 师小结:

 用总价除以数量的方法求出单价。

 通过比较得出 C 摊位的苹果2383 8122 12 马拉松选手跑 40 千米, 大约需 2 时。

 骑车 3 时可以行 45 千米。

 哪个摊位 (A, B 或 C)上的苹果最便宜?

 最便宜。

 第三个问题:

 ,

 1)、、 引出“比” 的概念, 理解“比” 的意义。

 师:

 展示除法算式:

  6÷4

  12÷8

  40÷2

 45÷3

 15÷3 像上面这些算式, 两个数相除, 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 全班交流汇报, 师引导小结并板书:

 6÷4

 写作:

 6

 :

  4,

 读作:

 6 比 4

 比

 比

 比

 的

  号

 的

 前

  后

  项

  项 3)

 、 汇报求比值的方法:

 6 :

 4

 = 6÷4

 =46

 = 1. 5

 比值 师总结: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

 组织学生回顾以上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 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说、写写, 同桌交流。

 第四个问题:

 师:

 根据以上所学的知识, 思考比与除法、 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

 同桌交流、 讨论。

 全班汇报关系:

 师引导学生汇报。

 被除数除以除数, 就是被除数除与除数的比; 分数可以看成分子与分母的比。

 三、 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要知道两个数相除, 就是求两个数的比。

 比的读法和写法要熟记并且要掌握。

 如:

 40÷2 写作 40: 2, 读作 40 比 2。

 :

 叫做比号, 比号前面的数是比的前项, 比后面的数是比的后项, 而且比的后项绝对不能为零。

 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是比值。

 在求比值的计算时, 直接利用除法的计算方法, 所得的结果即为比值。

 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要理解清楚, 一定要明确各个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如下表所示:

  小数 分数 整数

  四、 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1. 考一考 (1)

 能简便的要简便计算 2. 8×5. 5×1. 3

  0. 71+0. 25×4

 (0. 59+0. 15)

 ×0. 12 0. 25×368×40

  19. 7×5. 3+4. 7×19. 7 (2)

 求积的近似值 1. 2×2. 4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 11×0. 53 (结果精确到百分位)

 请几名“学困生” 上台板演, 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台下巡视, 找出学生中的典型错误, 并板书在黑板上。

 2. 议一议 (1)

 更正:

 让发现错误或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更正。

 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错误旁边改正, 不要擦去原来的。

 (2)

 讨论:

 引导学生逐题讨论谁对谁错(包括老师台下巡视时, 板书在黑板上的典型错误)

 , 并说出对错的原因。

 (3)

 同桌互改:

 组织学生同位互改, 错误的同学及时订正, 然后统计全班对错情况, 并让错误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4)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5)

 作业:

 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

 使用说明:

 1. 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

 先学后教, 以“学” 定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然后知不足”。

 本节课, 我通过简洁的教学导入, 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 便组织学生围绕自学指导中制定的 “思考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先学” 中。

 在教学中, 我自始至终以学生的“学” 为轴心, 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给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教” 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均发生了改变, 把原来的“先教后学” 变为“先学后教”, 把原来的“师讲生听” 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后, 我根据学生在“先学” 中暴露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二次备课”,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后教” 活动, 节省了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 让学生当堂训练、 当堂作业、 当堂达标,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做中学, 学中做,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任何人无法代替。

 本节课, 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 而是有重点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整节课密度大、 容量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 学、 思、 讲、 演、 练有机结合, 他们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 边学边思, 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教师点拨相互补充。

 在教学中, 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引导学生掌握小数乘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引导学生练就计算的方法、形成计算的技能, 而且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同样可以在小数乘法中适用,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 迁移、 类推的能力, 树立了简算意识。

  2. 使用建议: 本节课把小数乘法混合运算与简算教学融为一课时, 容量较大, 在一节课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非常紧张。

 因此, 使用本教案时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 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有的放矢。

 如有必要也可以把本课教学内容改为两课时。

 3. 需要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把计算教学融于解决问题之中, 重点是计算教

 学。

 一节课能否做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并重?

篇二: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教育 2009 年 1~2 期□ 朱小平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模式、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本身是一种数量的模型。算术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增减的模型; 方程是各种数量关系的模型; 概率统计是随机现象的模型。

 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一、 把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 如何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 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

 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已知的“常识”, 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 “常识”要成为数学, 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 而凝成一定的 法则 , 所以要使“事理”上升为“数理”还需要有一个模型化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323+198,323-198”的速算时, 学生很难掌握, 这类题目 速算方法有一个合适的 生活原形———生活实际中收付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

 小熊原有 124 元人民币 , 这个月 获奖金 199 元, 现在它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来表演发奖金活动, 先给小熊 2 张 100 元钞(200 元), 小熊找给 1 元。

 小狗买一双运动鞋要付 198元, 它给 “营业员”2 张 100 元钞, “营业员” 找给它 2元。

 这个“事理”学生是明明白 白 的, 是他们的“常识”。这个活动是最原始、最低层次的加减速算法, 是所要学习 的数学模型的“生活”原型。

 要把“常识”提炼为“模型”, 就要把情境抽象为问题:

 小熊 原有 124 元, 收入199 元, 现在共有多少元? 把上面的过程用 算式表示:124+199=124+200-1, 引 导学生小结其中的算理, 概括出 速算法则:

 一个数加上小于整百、整千的数, 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的数, 再减去多加了的数。二、 建立正确的表象, 建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正确的表象, 逐步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 使之纳入自 己的知识体系及认知结构之中。

 如, 学生在有意识地计算 25×4,25×8,125×8,50×2…… 之后, 就能在解决问题中把它看作一个整体, 直接计算, 这就初步建立了一定的模型。再如, 学习了乘法的分配律之后, 要学生建立起(a+b)c=ac+bc,ac+bc=(a+b)c 的模型, 并应用于计算中。

 当学生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 就可以用这一模型去解决它。

 如 32×91-32, 可以转化为 32×91-32×1, 从而符合以上模型。三、 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构数学模型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就是先要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再由数学模型解出 实际问题的解。例如 , 有 15 条金鱼, 每个鱼缸里放 5 条, 要用 几个鱼缸?解答此题首先要把实际问题“要用几个鱼缸?”抽象成为数学问题:15 里面有几个 5(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再根据除法的 意义转化成除法算式:

 “15÷5”( 得到 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模型。)即有 15 条金鱼, 每个鱼缸里放 5 条, 要用几个鱼缸?有 15 条金鱼, 每个鱼缸里放 5 条, 要用几个鱼缸?上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可用下述框图来表示:这就清楚表明了, 上述抽象、转化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学生有了这种思想, 解答同类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四、 开发课程资源, 建构数学模型由于现行教材的原因, 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解—————实际问题的解15 里面有几个 5?15÷5=3(个)答:

 要用 3 个鱼缸。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解数学模型的解抽象用数学符号解释数学方法处理教研 JIAOY AN数学小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例谈74

 辽宁教育 2009 年 1~2 期程, 往往需要教师结合实际, 自 己开发一些课程资源,主要以数学研究课、活动课作为主体。例如, 六年级 6 个班的足球队进行循环赛, 那么体育教师一共要安排几场比赛? 教师让孩子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结果出 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1. 小组中 6 个人分别代表 6 支球队, 两支球队比赛一场就用两个人握一下手的方式表示, 记下握手的总次数, 这就是比赛的场数。2. 用 6 个点 表示 6 支球队, 两个队之间 比赛一场, 就在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 数出 图中线段的条数,就是比赛的场数。3. 5+4+3+2+1=15(场)。4. 6×(6-1)÷2=15(场)。应该说第 2、3、4 种方法都建构了数学模型, 将比赛的场数这样一个现实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

 接着引 导学生对这些模型进行评价, 学生都认为第 4 种最简洁, 并由第 4 种解法归纳出 了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设有 N 支球队进行循环比赛, 则比赛的场数=N×(N-1)÷2 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

 最后也要让学生明白 :

 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前面几种思维方式, 因为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建立这个模型的准备环节,是过程性的。可以说, 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方式作铺垫指明方向, 那么这种建模是缺乏思维意义的。

 因此, 一些常规的思维方式如尝试、假设等, 都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基础和航标灯。五、 建构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面对重重的问题, 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如果运用模型化的方法就会使问题变得容易。

 一般而言, 利用模型化方法解决问题, 要分以下三步进行:

 一是根据问题特点, 构建恰当 的模型, 抓住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本质关系, 并用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或几何图形简洁、清晰地表达出 来; 二是在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算或数学演算, 求出 解答; 三是把数学模型上得到的解答返回到问题之中去, 看看是否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解题过程中, 把问题转化成线段图、 平面图和立体图形, 通过建立几何模型解答问题,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长方形模型就是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用长方形来表现其几何意义, 或以某种方式可以与几何图形建立联系, 将题目 中的条件及数学关系直接反映在几何图形中, 然后在构造的图形中求得问题的解答。例如有这样一道题:

 一辆汽车从城市开往山区, 往返共用20 小时, 去时用的时间是回来的 1.5 倍, 去时的速度比回来的速度每小时慢 12 千米。汽车往返共行了多少千米? 题目 告诉我们往返共用了 20 小时, 去时的时间是回来时间的 1.5 倍, 所以很容易求出 去时用 12 小时,回来时用 8 小时。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表示速度与时间,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的值就和路程的值相等, 可以构建模型如图所示:由 于往返路程是一样的, 所以长方形 ABCD 与长方形 AEFG 的面积相等, 即阴影①与②面积相等。

 阴影①的 面积:12×8=96。

 阴 影②的 边长 FG:96÷(12-8)=24, 长方形 ABCD 的长 AB:24+12=36, 长方形 ABCD的面积 36×8=288, 所以往返路程:288×2=576(千米)。某教授说过:

 “数学建模不是做题, 而是干活。

 ”做题可以很单纯, 有时可以机械地运用已有的结论, 以问题解决作为最终目 标。而干活就复杂得多, 需要依赖于一系列的探索、寻觅、解决、反思, 直到得出 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者单位:

 江苏省沛县歌风小学)(责任编辑:

 高章满)数学教研 JIAOY AN教育名言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 数过不改也徒伤情, 奖长易劝也且全恩。( 颜元)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 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第斯多惠)75

篇三: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 4 篇

  ?

 篇一数学小论文 ?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例如有三角形、植树问题、位置与方向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三角形吧。

 在这周的星期二,爸爸带我去了宿舍楼下打篮球。爸爸问我:你知道篮球板支架是什么形的吗三角形是怎么来的呢我说支架是三角形的。但不知道三角形是怎么来的爸爸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平面三角形。我会意的点点头。

 在周三,我要回广州了。在机场里,我看见有个卖小木制品的地方。我看见部分东西都带有三角形,如:小房子的房檐,自行车的的三脚架,古时侯的相机的三条支架围成了个三角形可是标价太贵,我没舍得买。可是看到这些小物品,我的心里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它们都带有三角形呢哦,是原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可以使它们更坚固。出机场后,我又发现三角形了。是一个小女孩叠的小帽子我坐在爸爸派的车上,一遍遍想着那天学到的知识。就觉得很开心。

 篇二数学小论文

 ?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可高兴了。

 爸爸妈妈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来玩一个抓纸的游戏怎么样”我点了点头,爸爸拿了 4 个形状相等,大小相同的纸,分别把 2 张红纸和 2 张蓝纸放进这个袋子里说:“这个不是透明袋子,里有 2 张红和 2 张蓝纸,如果你摸到 2 张都是红纸或 2 张都是蓝纸的话,我就给你 5 块钱,否则你给我5 块钱,好不好”我说:“那我可不干。”爸爸问:“这是为什么呀你不是也有机会挣钱吗”我有说:“虽然我也能挣钱,可是机会并没有你多呀!你想,一共有 4 张纸,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红色,袋子里还剩下 2 张蓝色纸和一张红色纸,那么再摸到红色的机会只有 1/3,而摸到蓝色的机会却是 2/3;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蓝色,那么再摸到蓝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过红色的机会却是 2/3,所以你当然比我更容易挣钱喽。”爸爸说:“不错吗,小子,看你也挺聪明的嘛,这样也迷不到你,好吧,看你今天表现得还不错,奖励你五块钱吧!” ?

 我高兴极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篇三数学小论文 ?

 今天,我看到一道数学题:果品店把 2 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 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元,水果糖每千克元,奶糖每千克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看到这么多数据,我不禁慌了手脚,脑子里像一团乱麻,我

 静下心来,把思路理一理:已知什锦糖是由元/千克的 2 千克酥糖、元/千克的 3 千克水果糖和元/千克的 5 千克奶糖混合而成的。而数据中隐藏着一个数据没有告诉我们:什锦糖一共 10 千克。只要算出酥糖、水果糖和奶糖一共的价钱,再求出平均数就可以了。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这样的算式:

 ++ ?

 =++36 ?

 =+36 ?

 =(元)就是一共的价钱。

 2+3+5=10(千克)

 *(除)10=(元/千克)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也有数学,只要动脑筋去研究,去探索,就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

 篇四数学小论文 ?

 数学无处不在,上个假期我就深深的感到了这一点。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菜场买菜,经过世纪联华。当时超市在搞促销活动:满 38 元可以抽奖一次,设一等奖:一名,一辆电动自行车;二等奖:两名,一床被子;三等奖:5000 名,一瓶矿泉水。我缠着妈妈去购物来抽奖。一会儿,妈妈拿着购物 40 元的单据去柜台抽奖。我闭着眼睛,抽了一张刮刮卡,小心翼翼的将兑奖区刮开,真可惜,我只抽到了一瓶矿

 泉水。我不服气,又缠着妈妈去购物。妈妈告诉我:摸到电动自行车的可能性太小了,只有 5003 分之 1,因为电动自行车只有一辆,而水有 5000 瓶,抽到水的可能性有 5003 分之5000,5003 分之 1 小于 5003 分之 5000,所以抽到水的可能性大。那时我还没有“可能性”的概念,我拉着妈妈去验证。妈妈又买了许多果蔬,凑齐了 38 元。我们再次到摸奖处,妈妈抽了一张刮刮卡,把兑奖区刮开,一看还是一瓶矿泉水。我的心情好失落。

 过了一会,我又开心起来:我学会了“可能性”!谁叫那水的可能性比电动自行车的多五千多倍呢!还真不容易抽到。

篇四: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问题 例 3 计算利息, 应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由于多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因此教材在底注中解释了 本金、 利息、 利率的含义, 并给出了计算利息的方法: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要结合例题里的表格, 让学生知道利息和本金、 年利率、 存期有关, 一般情况下, 本金越多, 存期越长, 年利率越高, 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就多。

 还要让学生知道, 存期一年, 到期可得的利息是本金的 2. 25%; 存期二年, 每年的利息是本金的 2. 70%……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计算利息公式里的数量关系。“试一试” 利用例 3 求得应得利息, 继续计算缴纳利息税以后的实得利息。

 要让学生懂得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扣除缴纳的利息税以后剩下的利息, 明白为什么先算出利息税是多少元的道理。

 从例题到“试一试” 的全过程, 就是我国现行的银行存款实得利息的计算方法:

 先根据本金、存期和利率算出应得利息, 再扣除缴纳的利息税得到实得利息。

 学生完成“练一练” 和练习二第 5~7 题就有思路了。

 要注意的是, 计算实得利息的步骤较多, “练一练” 和第 6、 7 题都采用连续提问的形式, 适当降低了解题时的思维难度。

篇五: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21 年 9 月·第 27 期 (总第 691 期)作者简介:郭天梅(1979-),女,甘肃古浪人,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应试教育”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依据学科与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需求,于 2014 年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又叫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传统“应试教育”强调分数不同的是,核心素养更强调对学生学科人文底蕴、社会参与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内容,要更好地进行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在生活实践背景下开展数学教学。一、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的必要性与意义1.适应数学学科规律数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独特性的学科,一方面其来源于生活。从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数学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被数学家抽象出来的各种规律,如“1+1=2”这个在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简单规律,在数学史上却是一个复杂和值得深入探究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数学学习最终是为了回归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逻辑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推理能力等,并不是为了在纸上演绎各种数学运算和原理,而是要将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服务生活,推动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未来发展需要以科技为支撑,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融入生活,也称生活教学法,其本质就是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采用生活教学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学学科规律,因为数学这门学科便是源自于生活。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都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如辨认时钟,加减法计算,认识几何图形,求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等。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除了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也呈现出极大的特色。一方面,学生处在探究欲望与好奇欲望最强烈的时候,这些天性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因为数学学科的任务正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只要能够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生理与心理特征,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难题。另一方面,数学又是一门抽象和有难度的学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善,面对抽象性和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往往难以理解,同时课堂专注力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反复进行灌输式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直观、生动的现象,因此,教师可将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用生活中的直观现象解释数学问题。以“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出示大量的加减法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即使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得到相应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是比较枯燥的,长时间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可将加减法运算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如让学生去菜市场“数”蔬菜水果的数量,回学校之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3.培养新时代实践性人才数学融入学生生活,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采用生活教学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以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的不再是只会做题的考试机器,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融入学生生活探究郭天梅(甘肃省古浪县古丰教育工作站,甘肃 武威 733100)摘 要: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它自身有着极大的特殊性,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既要遵循学科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适应新时代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理念被提出,并获得认可。文章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分析数学和学生的独特性,阐述将数学融入生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针对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关键词: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独特性;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7-0140-03觼 訋 訑 訝。

 。. .。

 。

 2021 年 9 月·第 27 期 (总第 691 期)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实践性人才。二、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针对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发展规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更好地将数学融入生活,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笔者以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章节与知识点为例,针对教学的不同环节,阐述将数学融入学生生活的具体策略。1.在数学教学的不同环节,利用不同的教学法,促进教学与生活的结合(1)在预习阶段开展分组教学。预习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预习工作抓得好,学生就能够对所学的新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然而,传统的预习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传统的预习环节,教师往往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如预习单等,上面有新课需要学习的概念,让学生在预习之后进行填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比较低,只会被动地将教材上现有的概念抄到预习单上,以完成预习任务。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家中带一个闹钟来学校,让学生之间按照每一天经历的不同时刻,进行简单的记录。例如,730 是起床的时间,830是学校上课的时间等,小组学生分工,在时钟上找到对应的时间。教师一改过去让学生看课本加写习题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分工直接在时钟上找时间、认分秒等,不仅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钟表,而且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让各小组提炼一个与时钟有关的问题,在课上进行提问,如学生甲起床的时间是 7 时 24 分,这个“分”如何在时钟上展现等。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2)课前导入阶段,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课前导入阶段抓得好,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阶段,针对新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中。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为例,这一章节是关于概率的数学内容,学生对概率这一名称是比较陌生的,但在生活中有无数与概率有关的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抽取班上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一次采访,并拍下短片。如问 A 同学有没有带伞的习惯,有没有在没带伞的情况下遇到下雨,问 B 同学有没有在喝汽水的时候中奖,即碰到“再来一瓶”,问 C同学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还是从西边升起,会不会有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可能等。教师将这些短片进行剪辑,在课前导入部分播放,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看完短片之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如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可能性是多少,中奖概率是多少等,在此基础上引出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概率的含义,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3)教学过程巧妙与生活元素结合。在教学新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将生活元素与数学内容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化抽象为具体,优化教学效果。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00 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为例,在教学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打印一部分模拟游戏钞票,并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在班上开展“售货员与顾客”的游戏,让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学生之间通过买东西、给钱和找零的方式,进行加减法计算。这种方式一改传统计算练习的枯燥乏味,能较好地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4)有针对性地结合生活开展习题练习。在数学教学中,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通过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虽然新课改的培养理念在人教版教材中有所渗透,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例题和习题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融合的理念,但部分教师在课后习题练习中容易走入题海战术的误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比较普遍。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练习,注重选择典型习题,以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实际生活中的多边形,并求出面积。比如,教师可让学生测量长方形文具盒、粉笔盒等几何物体中的一个面的长和宽,并求出面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如带领学生测量学校花园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在习题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学会高效做题,准确做题。(5)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研究人教版数学教材会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每个学期都专门开设了一到两个直接与社会实践挂钩的章节。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节约用水”这一章节,乍一看,这个章觼 訋 訒 訝。

 。. .。

 。

 2021 年 9 月·第 27 期 (总第 691 期)Research on Integrating Mathematics into Students"Life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Guo Tianmei(Gufeng Education Workstation, Gula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100, China)Abstract: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discipline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great particularity, whichmeans that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follow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talents train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orientededucation system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hasbeen put forward and recognized.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iqueness ofmathematics and students,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s into life, and puts forward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teaching.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integration into life; uniqueness; core competence节的内容似乎与数学没有联系,但在编排教材时特地安排了这一章节,这正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通过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社区、学校食堂、水利局等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统计用水的数据,培养学生节水意识。教师要明确,实践活动的开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数学问题上来。在完成数据调查和统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计算用水的总量、不同月份的用水量等,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方面的数学知识,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理念,自觉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注重的是考试的分数,功利思想严重,忽视了自身核心素养提升。要改变学生这种思想观念,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理念,自觉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因此,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识。教师可通过将数学学科融入生活的方式,以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开启数学课堂教学,例如,在“乘法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 3 个学生各自拿 2 个苹果到讲台上来,让其他学生计算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熟悉加法运算,会直接得出 2+2+2 的算式,并很快得出答案。此时,教师提出 2×3 的乘法运算。苹果与学生都是直观的生活元素,学生很快能够理解“2”与“3”的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理解乘法运算。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能解决生活问题,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3.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融入生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学习而言,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学生年纪小,在课后的学习往往需要家长的督促与陪伴。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融入生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章节后,教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更好理解这些知识点。比如,家长可以将一家人的生日都列出来,提问不同人的生日所处的年是否是闰年等。学生在与家长对话中,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还能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三...

篇六: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 图形与几何 》 教学反思 (一)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与生活,而且数学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对于几何方面的教学,我想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这个陌生的概念,我是从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实物入手。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农村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农村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占,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把农村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以教室为情境,让学生认位置∶ 以学生孰悉的搭积木为情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因此教学时,我充分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时归纳出图形的本质特征, 及时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分辨异同,达到沟通、同化知识,增强理解及其应用的能力。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几何概念的认识印象深刻,而且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的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配合还不够理想,教师还要加大引导力度。有时现实题材较少,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反思 (二)

 一、通过系统整理已学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与运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1.充分回忆是基础,讨论交流为前提 整套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编排,是按照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而本节内容是对第一、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系统整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充足的回忆时间。关于这一点,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尤须重视,以该部分内容例 1 的第一个问题为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生开始的回忆通常是“点状”的,但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会逐步呈现出“线性”,这是开展后续学习的基础。在以问题形式出现的教材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例 2、例 4)中,应充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这一环节可以看作是每个学生单独回忆的知识由“线性”进一步走向丰富的必要前提。

 2.适度引导是关键,比较沟通是重点

 教师应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适时适度加以引导。仍以“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例 1 教学来说明,在充分回

 忆和讨论交流的环节之后提出问题:“你能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吗?”引导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在第一部分内容的例 3、例 4 的教学中,还应特别重视图形之间的比较和沟通,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都呈现出极强的系统性,充分理解内在的关系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知识的比较和沟通上,还有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图形的运动”中的例 1,教师可结合实例,通过对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和缩小各自特点的比较说明,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3.发展能力是方向,构建网络为目的 在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指导方向,结合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都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重点体现出来。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呈现,可以看作三条主线,其后又延伸出更多的知识点,这种表现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最为突出。教师可充分利用知识特点,以“树形图”或“表格”的形式直观呈现,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并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二、体会和掌握分类、集合、转化、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1.明确重点,合理渗透

 以该部分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为载体,重点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充分结合知识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渗透。例如,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例 1 充分体现了分类、集合等思想方法;例 2 中的问题(1)和(5)、例 4 蕴含着类比的思想;例 3 和例 5 是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在“图形的运动”中,对例 1 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

 2.联系实际,强化感悟

 在例题设计方面,“图形的运动”的例 2 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则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呈现。此外,教材设计的“做一做”和三个配套练习,是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的重要素材。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理解的过程和对思路的反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掌握解题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篇七: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方程》 小论文 目

 录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 小论文………………吴海棠 (2)

 第二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

 练习课”

 小论文……刘 鲜 (4)

 第三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 小论文……………杨东红 (6)

 第四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

 练习课”

 小论文……张建华 (8)

 第五课时:“整理与练习 (一)”小论文…………………………陈月英 (10)

 第六课时:“整理与练习 (二)”小论文…………………………李桂华 (13)

 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 (三)”小论文…………………………刘燕青 (15)

 张溪郑二小学数学科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吴海棠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这是因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解题过程化难为易, 开拓解题思路, 发展思维能力, 而且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要提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分析数量关系和找等量关系的先后顺序不是固定的, 可以先分析数量关系后找等量关系, 也可以先找等量关系后分析数量关系, 多数是分析数量关系与找等量关系同步进行。

 ⒉从不同角度列方程, 列方程的实质是把题中的“生活语言” 转化为“代数语言”, 即把文字等量关系式用已知数与未知数代入即得方程。它的知识点有:

 设未知数为 x; 根据等量关系的需要写出代数式;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时, 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列出不同的方程, 然后加以比较, 找出较好解法, 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方程解题的能力。

 我认为从不同角度列方程是教学的核心,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⒊注意巩固和发展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锤炼和实践。

 通过集中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能够多用列方程的方法, 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要巩固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 经常使用,不断加深, 逐渐熟练。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法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和思维

 的敏捷性。

 ⒋培养学生灵活地选用代数法和算术法。

 应用题的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方程解法中未知数可以参加列式与运算; 算术解法中则不能。

 正因为如此, 方程解法就可降低分析推理的难度。

 一般来说算术解法是方程解法的基础, 而方程解法优于算术解法; 但是小学里教学的仅仅是简易方程, 学生解方程的本领还比较薄弱, 特别是数的范围还没有扩展到有理数, 有时会出现列方程不会解方程的情况。

 因此教学中决不可忽视算术解法。

 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以后, 有些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法来解, 通过比较逐步分清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并能根据题目不同特点, 灵活选择解法。

 一般来说, 顺向思维的题宜用算术解法; 逆向思维的题宜用方程解法。

 ⒌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应重视检验。

 这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组成部分。

 它既能保证解答的正确性, 又能培善养学生的认真负责态度。小学里养成检验答案的习惯, 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

 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优化方法

 刘

 鲜

 能解方程和会解方程是学生的基本技能, 也是学习能力。

 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提供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 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 尊重他们所看好的策略和方法, 从有利于学生思维、 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正确地对待学生不同的思考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

 当学生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 将例 1 解方程的过程由“2x-22=64” 直接推出“2x=64+22” , 并接着写“2x=86, x=43” 把方程解出来, 教师对于学生这样的思考和解法应给予充分肯定, 且要说明能解方程和会解方程是目的。

 一、 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 练习目 标有两个, 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 ax+b=c 和 ax-b=c 的方程的解法, 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 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

 今天的课中讲解了类似例1 的应用题的多种解法, 要求说出相应的等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困难。

 作业中要求用方程解的, 有些学生列出的方程是 4x=365-13(练习一的第 10 题) ,《补充习题》 上也是用此方法, 问其原因, 说自己喜欢用这个等量关系。

 我想只要学生理解题意、 数量关系的话, 至于具体用哪种方法解就不那么重要了。

 二.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是列方程解答还是用算式方法解答, 关键是让学生

 体会到根据题目意思怎样想比较简单就怎样解答。

 在第 10 题补充的练习中, 学生发现所列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 但由于条件与问题的不同, 选择的解答方法也不同。

 所列的方程式或算式必须根据数量关系来考虑,

 有时只需按照题中给的公式用算术法计算就能轻易解决, 这时就选择用算术法计算。

 有时用方程解很方便。

 所以我们遇到题目 , 不能限制自己的思维, 应认真分析题目, 找出关键, 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样的思考方法是有序, 特别是有些学有困难的学生。

 在学生体会到方程解与算术解的适合情况后, 后面的练习我只提两个问题:

 1、 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数量关系, 应该列方程式还是算式? 式子是怎样的? 让学生只列式不解答。

 并让学生体会到现在所解决的很多问题以前是学过的,但现在要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 这也是我们数学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等以后方程解与算术解学的一样好了 , 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程来解答了 , 除非题目中有解答方法的要求。

 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 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 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第七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小论文

 杨东红

 例 2 的教学, 主要抓住二个关键环节。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数量的方法。

 可以先启发学生画出表示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关系的线段图, 再提出:

 如果用 x 表示陆地面积, 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并要求学生在画出的线段图上正确进行标注。

 二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解列出的方程。

 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后, 可以提示学生先把方程左边的“x+3x” 进行化简, 并要求说明化简的依据。

 一、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

 通过变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学习列方程供了强有力的感性支撑。

 教师启发学生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 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在课练本上试着画一画, 教师巡视, 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二、 从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并组织尝试解答, 通过追问解答依据, 巧妙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这样做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充分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培养了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体现了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提问学生根据题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口答完成板书:

 颐和园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 再提问学生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 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让学生观察:

 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同学们会解吗? 请大家试试看。

 让学生进行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的? 当学生说出首先计算“X+3X=4X” 时追问:

 这样做有什么依据? 最后小结:

 我们在解答这个方程时, 利用乘法分配律, 首先将方程化简, 变成一般方程, 然后再解。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讨论

 张建华

 在课堂教学中, 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 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践证明, 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学生通过讨论、 争辩、 思索, 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 更准确, 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 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 条理。

 讨论与讲授不同, 讨论是双向的。

 如果说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那么讨论则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学习, 并允许学生提出疑问, 进行探究、做出反应。

 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 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 必须独立思考、 归纳、 分析、 表达, 所以讨论时, 往往容易走题、 漫无目的、 杂乱无章。

 针对讨论的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讨论的功能和作用,确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先对讨论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首先教师对讨论目标的定位, 既要避免过于抽象, 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时, 要明确什么是重点、 要解决哪些难点, 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

 总之, 教师必须胸有成竹。

 只有明确了讨论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好的论题、 选择正确的讨论方法; 才能从实际出发, 兼顾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控制讨论过程; 才能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又收到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的效果; 反之, 不仅会降低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会窒息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

 其次是启发与诱导相结合, 从提出问题到讨论问题的全过程, 教师的作用大多是适时调控、 巧妙诱导。

 一方面要使讨论题富于启发性, 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 另一方面, 当讨论展开以后, 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 及时把握时机, 对学生进行“诱” 和“导” 。

 防止学生提出的问题之间联系不紧、 跨度过大、 脱离了 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 更高的层次, 逼近核心问题, 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在课堂讨论中, 要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 畅所欲言。

 教师必须创造民主、 平等、 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 避免流露出对学生评价意见的赞赏或反对, 尽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 肤浅的论点进行分析、 引导, 并予以更正。

 但是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避免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 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 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要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陈月 英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它改变了 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 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 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 学生学得轻松、 灵活、 有效, 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年级数学(上册)

 的第一单元就是在学生五年级学过的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 的条件和问题, 找出题目 中的关键句, 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 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 解答问题。

 如:

 例 1 中的关键句:

 “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 2 倍少 22 米”, 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相等关系:

 “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 。

 如果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直接写出方程, 这样问题就很快解答了; 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

 ” 的实际问题, 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 这种相等关系, 如果另一个数是 1 倍数不知道, 可以用方程直接解答。

 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 能很快

 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 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要通过找出关键句、 用语言分析关键句,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 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

 因此,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 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 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 2 时通过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六(1)

 班有学生 48人, 男生是女生人数的 1. 4 倍。

 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学生根据全班 48 人, 知道用“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的相等关系, 再结合“男生是女生人数的 1. 4 倍。

 ” 把题目中的女生人数看做 1 倍数, 那么男生人数就是 1. 4 倍数, 如果用 x 表示女生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就是 1. 4x, 这样方程就很快列出来:

 1. 4x+x=...

推荐访问:六年级数学与生活小论文 数学 小论文 生活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