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5篇

时间:2022-12-14 12: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5篇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京报理论2021-02-1811:03:18猜您喜欢:1949年,毛泽东为何把它视为&l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5篇,供大家参考。

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5篇

篇一: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京报理论 2021-02-18 11:03:18 猜您喜欢:1949 年,毛泽东为何把它视为“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_北京日报 APP 新闻 面对张国焘的分化、拉拢,任弼时这样做_北京日报 APP 新闻 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_北京日报 APP 新闻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曲青山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从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 1949 年 10 月至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 1978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 2012 年 11 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文章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概括起来:(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六)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八)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九)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十)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十二)必须坚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三)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以下为全文: 从 1921 年到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从 1949 年 10 月至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 1978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 2012 年 11 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都最终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921 年 7 月 23 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几天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结束。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在这之前各地建立的党组织,都是党的早期组织。关于一大的召开,党史大家胡乔木同志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创建的历史时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 政治组织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 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党带领人民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可以说,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红色的,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曾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同志在同日寇作战最后弹尽粮绝剩下一人时,面对他人的劝降,掷地有声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21 年至 1949 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 370 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 370 多人。他们真正用行动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壮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 权,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由于长期战争,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民党残余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得到解放,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安全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新中国站稳了脚跟。正像后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

   同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 年,我 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1954 年 6 月,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提出过问题:“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自行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自行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自行设计建造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经过20 多年的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这一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大庆工人王进喜同志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精神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难忘的印象、记忆和感动,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河南林县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事迹,就是这时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 如何结合国情,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失误。我们党在取得探索成果的同时,从 1958 年以后也开始出现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及影响全局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面对“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党进行了深刻反思。1978 年 9 月 16 日至 18 日,邓小平同志在东北考察时讲:“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同年 12 月 13 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强调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此后召开 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 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从 1978 年至 2012 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 2010 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

篇二: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

试题: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对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我们都要正确地对它们进行总结,因为它们都是 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吸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人,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度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和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们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都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指 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加上我们自己后来发生的“左”的错误,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篇三: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革命与建设(现实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走向成熟:遵义会议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建设理论:三大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核心和实质)群众路线(工作路线)独立自主(根本立足点)要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第一次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2、完整表述: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系统提出,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人民大众: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际基础;第三世界人民和国家的觉醒;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革命不断向前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提出:1939年,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1、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少数: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最广大的人民: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过程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构成: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的关系,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c.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d.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武装斗争(主要形式):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唯一宗旨)3、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党的建设: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十九大后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3、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4、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2、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3、两半社会的结束 4、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完成三大改造标志:1、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2、社会主义社会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4、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2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1、内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关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答一二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经验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改造实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论十大关系》报告1、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论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3、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求:前面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毛泽东提出两种矛盾学说的著作,1957年2月多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初步探索的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4、促进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思想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邓小平理论:十五大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应用: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写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1、第一阶段(提出):2000年2月,首次对“三个代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2、第二个阶段(逐步深化):a.2001年7月1日,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从不同侧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b.2000年6月,江泽民第一次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第三阶段(走向成熟):2001年7月1日,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要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1、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写入党章十八大确立为党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1、(2003年10月)抗击非典疫情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项提出科学发展观)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3、a.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b.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毛、邓、三”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核心和本质:人民当家作主;2、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点,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打造文化强国):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D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新形势在;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2、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最大危险),消极腐败危险3、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4、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经,政,社,文,生,外,军,党,港澳台)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历史性变革:(2-9前面都加坚定不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沿革: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新表述的主要依据一个变两个没变(矛盾变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的意义:160P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特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宪法为根本大法)1、协商民主最具有特色;2、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3、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a、科学立法;2、严格执法;3、公正司法;4、全民守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就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1、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2、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3、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4、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为一个中国。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3、4前面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篇四: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有哪些? 1.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 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过重大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都有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度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和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入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加上我们自己后来发生的“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 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经验并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篇五: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

632022 年 2 月  第 21 卷  第 5 期Feb.2022  Vol.21  No.5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朱林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摘 要:结合经济学原理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元素,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部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培养高等专业知识人才尤为重要。基于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特征,解析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该课程,并探讨其实现途径。关键词:经济学原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530(2022)05-0063-03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为高校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只有将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才能在高校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2] 。在课程思政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进程中,学校应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思政元素进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际内容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起到积极作用。而经济学原理作为财经专业的基础通识课程,其创新发展始终致力于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为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案例与素材。本文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为例,分析落实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一、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为面向财经类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非常多,影响面也很广。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经济学原理课程具有社会属性,可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课程思政教育理论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品质,培养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忠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下面将就三个经济学原理进行举例分析。(一)资源的稀缺与利用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在选择中进行最优配置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科学。它包括三个方面:无限的欲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问题。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求与愿望。由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多样性,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较低层次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新的更高层次的欲望就会产生。这充分体现了欲望的特点:多层次与无限。由于人类社会存在无限欲望,所以资源总是显得不足,也就反映了它的稀缺性特征。经济学在其中的作用就是调节经济活动中欲望无限性与收稿日期:2021-12-03作者简介:朱林悦,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职业教育·交 流 平 台·64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它是基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资源稀缺会造成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社会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便用最环保的耗费生产出有效的商品和劳务,并获取经济效益。而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倡导学生加强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共识,避免过度浪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二)选择与机会成本选择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又很难。做选择是人们一生都在做的事情,每当人们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同时在失去一些东西。时间是宝贵的,为了避免浪费,必须合理分配并做出当前的最佳选择。所以,学会选择是人们一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现今社会的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因而在处理稀缺性的问题时,就必须对资源进行选择,对选择进行分类,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通俗来说,资源如果能够被合理配置,那么经济效益就能明显提高,经济也能保持活力;反之,经济效益就会明显下滑,发展就会遇到阻碍。而如何通过选择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需要用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来解释。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做一选择时,被舍弃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选项。成语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经济学中,人们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失去的东西称为机会成本。因而由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也被称为选择成本。就如,学生选择上大学意味着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如打工赚钱等。选择上大学可能损失的机会成本或许是过早进入社会打拼的经验,或者是打工带来的收益;然而,上大学能获得深造学习的机会,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有机会认识许多同龄人并一起进步,也能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学生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而不是抱怨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充分利用读大学这项投资才是学生目前应该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三)消费行为与消费主义消费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购买、使用物品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在市场中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并进行购买活动的。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理性购物逐渐成了自律的标志。中华民族传统的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正在渐渐淡化,适度奢侈、超前消费等新潮理念涌现。支付宝花呗、借呗以及京东白条等相关消费方式的涌现并被广泛使用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可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框架和现今社会的规则制度下,这种消费观念却又不同于西方流行的零储蓄与大比例透支[4] 。例如,西方流行的助学补助金政策,甚至可以直接减免学费,普通学生只需考虑生活支出即可完成大学教育,因此往往没有储蓄的习惯。所以,目前国内流行的消费主义是一种与传统消费理念有着较大差异的,但又不同于西方消费理念的多元文化意识[5] 。在《经济学原理》第三章消费理论中提到,在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消费者所消费或拥有该商品的数量越多,那么他对该商品的欲望迫切程度就会逐渐降低。但现今,“双 11”“双 12”等各大购物节蜂拥而来,呈现的是超前消费、买多赚多的热潮。大学生的群体效应也在其中逐渐展现,冲动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非理性消费时有发生。因此,大学生需要学习消费理论,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掌握理性的消费方法,杜绝过度消费以及消费主义带来的不良危害。同时要增加大学生对非理性消费主义的认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三、课堂实践效果在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正向反馈非常明显,表现在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活跃度直线上升,师生互动频率提升,课后讨论增多。学生普遍对与实际相结合的经济知识更感兴趣,在宏观经济的小组作业中,学生的选题多关注中国经济相关政策的实施与建设,并利用课程内容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这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客观的辩证思考能力,展现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在经济学偏重理性的思维模式引导下,逐渐加入思政元素的感性思考与理解,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思政教育的建设过程中也能再度深刻地领悟到爱国情怀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更能深切感受到“三 652022 年 2 月  第 21 卷  第 5 期Feb.2022  Vol.21  No.5全育人”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四、课程思政创新路径(一)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教师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靠讲授来传递思政内容,而要让学生有实际的感悟和体会。例如,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伟大的历程》《大国重器》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通过珍贵的资料和影像,展示了全球视野下大国的兴衰更替、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民族复兴之路。此举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对经济问题的辩证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改善评价方式为体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学期考核中也有所创新。传统的课程评价无外乎课堂考勤、练习作业、期末考试。其中,过程性评价占比较少,期末考试更为重要。而经济学作为理论与实际接轨的学科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后,需更多体现过程性考核。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时,可随堂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分析全球各国的经济现状,以团队模式开展,学生自行组队查找资料、准备案例、排练内容并进行课堂展示,完成后教师予以评价并打分。小组作业可加强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合理规划、积极进取的能力。五、结语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牢记思政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引领学生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在经济知识中充分挖掘和细分思政元素,构建课程育人的大格局;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发展与时代进程的同时,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奋进和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使经济理论与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有机融合。参考文献[ 1 ]赵锋,孔军,陈广宇,等. 立德树人为什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J ] . 北京教育(高教),2021 (3):4-19.[ 2 ] 姚莉,郑丽丽,张立平,等. 思政教育融入药学服务与沟通技能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 J ] . 卫生职业教育,2021 (19):27-28.[ 3 ]马艳艳,任曙明. “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 J ]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 (8):1-3.[ 4 ][ 5 ] 冯文华,张俊芳.论消费文化变迁中的有序重组规律 [ J ]. 辽宁警专学报,2017 (2):1-4.

推荐访问:党的理论探索史对党的意义 探索 意义 理论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