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3篇

时间:2022-12-15 0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3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案李家完小裴雅婷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3篇,供大家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3篇

篇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方案 李家完小 裴雅婷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的设置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视为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经过几年的实施现在三到六年级已全部开齐本门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深得人心的但是实施起来又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现在综实课程处于一种“低效能、非常态”的尴尬现实急需我们来做点什么以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校本的课程开发尽管国家课程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课时、课程总体目标、 活动领域和活动形式 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实施方式、实施过程需要学校的自主课程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游离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结构之外不能游离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之外不能游离于学生发展目标之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开发和实施要让其切实进入学生的成长历程进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实现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的重要支点。因而在学校层面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切实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基于此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研究”这个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把“常态”和“有效”作为发展方向以“悠悠清江情”为主题以“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为主线的课题研究内容形成学校及各年级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根据地方、学校、学生差异和主题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相应的教育资源。

   二整合的原则 将各种课程资源综合协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整体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三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做”、 “考察”、 “实验”、 “探究”等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五生成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能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六开放性原则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 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评价具有多元性。

   七回归生活的原则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八经济性原则 根据学校的实际优先选择那些课程成本低、而且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资源即低成本高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我们将注意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以文献分析、比较借鉴、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为主要的研究方式重视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重视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视教师的教育叙事重视比较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际的交叉点进行研究。同时我们将根源于自身的学校工作实践 研究在实际土壤中呈现的新问题。

   一针对难于开发资源的问题实行主题意向调查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老师在进行主题确定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兴趣可供实践的资源教师配备等。每位任课教师在开学初要进行一次主题意向调查教师罗列出一些主题名让学生选择然后根据班内学生的兴趣综合考虑本地资源确立主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二针对兼任教师多难于有效指导的问题建立多种资源包设计多种实用的表格。

   由于教师指导小组的教师来源于科任教师队伍 从岗位设置上看主要是兼任综合实践活动在当前中小学教师本身任务就很重的情况下有很多教师难以进行有效指导。我们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位任课教师分别承担一点任务寻找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如怎样确立主题采访小窍门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怎样写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制定小组计划如何进行调查、 采访、 整理信息、 如何写活动体会、 如何汇报活动过程、交流评价等然后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方法引领类资源包》 并刻成光盘。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平时注意收集利于开展活动的相关背景资料整理成《背景材料类资源包》并不断完善。另外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一个活动结束后建立完整的学生活动资源包包括教师的活动方案、小组活动计划、学生活动资料、成果展示、学生自我反思评价、学生评价等一整套的资料。

   三针对难于评价学生的问题实行多主体、重过程、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关注过程注重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难点 我们觉得在于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量规。去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 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地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 以形成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情感表现、注重实践环节的开放性评价体系。特别是在一个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填写自我反思评价表。

   四针对难于评价任课老师的问题重点检查学生活动资源包。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包能较详细地反映出一个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同时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所以我们组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开展完一个主题活动后 要整理形成一个学生活动资源包包括教师的活动方案、小组活动计划、学生活动资料、成果展示、学生自我反思评价、学生评价等一整套的资料。学校对任课老师的评价就重点检查学生活动资源包。

   五针对难于利用社区资源的问题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有时学生需要走进社区、街道、商铺、单位去开展实践活动对实践场所的正常秩序必定会造成影响。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事先联系实践场所都较顺利。有时也遇到不配合的情况。往往联系一个活动场所既要动用教师个人的人际资源又要教师多跑路有时还不能成功。而教师的人际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组在 2007 年 5 月已与民俗文化村签订了协议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今后将与多家单位建立这种合作关系以期综实课程的长期健康发展。

   六分年级制定目标以“悠悠清江情”为主题建立各年级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继而形成学校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1、三年级 ①帮助学生认识校园环境 懂得保持环境卫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②认识自我做生活的小能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学会与人相处养成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④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⑤学会简单的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⑥通过简单的童话剧、课本剧、舞蹈体操的表演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⑦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感情。

   2、四年级 ①通过了解、接触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群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奉献爱心。

   ②增强生活自理的愿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参加必要的家务劳动。

   ③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④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⑤通过对生活中的废品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⑥通过创编节目、模拟表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⑦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的感情。

   3、五年级 ①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如何独处合理安排闲暇时间。

   ②了解一些性别差异的知识男女同学正常相处。

   ③通过访问、调查改革者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成就拼写成调查报告。

   ④渗透环保意识知道环保应从自己身边做起让学生关注地球关注宇宙。

   ⑤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小科技问题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⑥学会有关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应用信息。

   ⑦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表演让学生感受艺术美创造艺术美。

   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4、六年级 ①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卫生知识注意做好个人卫生包括心理卫生。

   ②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主动关注环境问题撰写环境调查报告。

   ③学习简单的网页制做设计个人主页和班级网页。

   ④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小科技问题鼓励并指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小制做、写小论文。

   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如吸毒、偷盗、抢劫等并进行安全教育。

   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篇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一)政策背景 1.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 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发展的灵魂。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4 部分。

   2. 2016 年 9 月 13 日,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3. 2017 年 5 月 25 日上午,教育部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情况,并解读《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特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力求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指导纲要》包括“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包括 14 个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四部分。

   (二)理论背景 1.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有指导纲要的支持,它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我国课程改革的进行奠定基础。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我国,将综合实践课程加入到教育体系中去是由深厚的理论依据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到一个道理,这与我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思想一脉相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只存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加深对认识的理解,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不去实践,他的认识就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对陶行知先生理论的很好的践行。

   3. 施良方的《课程理论 ——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的框架。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现状。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本、法国在世纪年代就已经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这些国家却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将这门课程完善,使得这些国家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的综合实践课程各不相同,拿美国来说,它的课程的开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各个州都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像自然科学的学习,美国的学校就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展开。我们在一些报道中经常能够听到美国小学生获得了某某科技发明奖,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幵设。日本的教育活动在古代就以中国的教育模式为参考,到了近代,日本又吸取了美国的教育模式,教育更为幵放,甚至早于美国十年左右的时间,日本就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特别活动”,这些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也非常积极,到今天为止,日本的教育中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式已经渐趋成熟,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进行综合实践是在学习过輕中不可避免的,家长对这个课程也非常重视,并且协助学校完成。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对我国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国内现状。我们以浙江省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为样本,无锡、青岛等地区也相继进行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烟台于 2017年 7 月 6 日,向社会公布了 2017 年度 131 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场馆,并推出了烟台实践基地电子版图,这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独家首发,这些活动场馆于 2017 年 7 月-2018 年 7 月,全 年常态化运行,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参观体验和研究性学习提供多样化发展平台。

   我国许多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为我国综合实践课程旳全面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其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中存在“重课堂、轻实践”“重活动流程、轻内心体验”的状况。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通过此课题研究,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素材,杜绝教师因缺乏课程资源而出现的随意化教学、偷梁换柱的虚假化教学,努力将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承担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四、核心概念界定 :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舶来品,即英文“Key Competencies”。“Key”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翻译为“能力”,但以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总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指那些关键的、必备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要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设计和实施的素材和条件。其范围小于课程资源,与各学科课程资源有密切的联系,但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小学 3 3- -5 5 年级学生 (二)总体框架:实验过程中将实验成员分成三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即:三年级围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四年级围绕“社会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五年级围绕“实践基地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每个子课题小组皆开发这一领域内的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摸索总结出实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资源。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课程实施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发展性、特色化水平,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提升的程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区域,对校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运行过程作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积极探索与实践“三阶段六课型”教学模式,发挥这些资源的有效性。

   2. 难点: (1 1 )“社会课堂资源开发”。社会场馆是是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益补充。不断探索利用各种社会场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拓展“社会大课堂”是综合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的提升方式和有效途径。重点是深入研究和探讨“活动课程化”问题,引领学校与周边社会场馆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发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为我校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提供更好的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进场馆、体验生活、扩展能力。

   (2 2 )“实践基地资源开发”。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益拔高提升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平台。我省规划至2016 年每市建设 1 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我县现有 1 处综合实践基地--白马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每所学校也可因地制宜,和附近的单位联手,建立学校联谊实践基地。重点是充分利用我县这一重 要平台,研究综合实践基地对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提升的课程实施、学校教育与综合实践基地教育的有效衔接策略。

   (四)主要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发现知识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联系,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六、思路方法 (一)基本思路 本课题定位于实践研究,即由研究者本人进行日常教育改革实践,主要关注“应如何”或“怎么做”。在确定了课题研究方向之后,先查阅文献资料,开展预期研究,作出课题的理论假设,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基本课型,然后按照前面的设计开展系统的教学实践活动,以验证假设,并根据实践的效果修正假设和设计,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实践验证,如此循环往复。

   (二)具体研究方法 1. 课题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或综述,对已有的相关代表性成果及观点的分析评价,发现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以及本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价值和意义。

   2.: 课题实施阶段:针对本课题的研究问题拟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表所示: (1)实验研究:沿着“作出假设,开展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修正假设,再进行实践验证假设……”的路径进行研究。

   (2)行动研究: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应用,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3)案例研究:选择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某项核心素养提高的典型课例进行研究,提炼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再通过“展课”“赛课”“改革成果交流”等活动推广和交流研究成果,形成更多的研究案例。

   3. 课题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选择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科教学改革案例和具体事实,进行归纳、综合、分析与论证,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经验和规律。

   (三)研究计划 整个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组核心成员组成;调研、论证、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 实施阶段。深入开展实验研究,收集资料,梳理与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3. 总结阶段。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收集、整理研究成果资料;写出研究报告和实验论文。准备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结题。

   七、课题研究可行性简述 1.健全的教科研制度。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课题实验制度,并有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构,充分保证了课题实验的规范性、科学性、实用性,也为该课题实验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参与课题研究人员是一支业务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和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科研队伍。此课题教研团队中,有省教学能手、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市级学科带头人、泰山功勋教师、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实验成员有十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主持或参与的多项市、省级课题均成功结题。教研氛围浓厚,教学设备较齐全,教育科研资源丰富,为开展课题实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课题实验研究经验,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实验研究操作范式,能认真地做好拟定课题计划、开展课题实验研究、进行实验中期检查、实验总结等每个实验研究环节,为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4.多形式的实验研讨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将根据研究的进程适时开展多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本学科教师每年举行一次课题实验研究成果交流和评比表彰,以此促进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5.厚实的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有固定的科研经费,达到学校总支出的 10%,用于支付外出学习和教育科研,专款专用。

   6.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宁阳县教科研中心为本课题研究将提供理论指导,学校网管中心极力协助,为本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的提供了外部条件。

   八、创新之处 1.落实教育部“深综改”精神,狠抓“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基于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的落实,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旨在着力优化课程结构,鼓励突破学科课程壁垒,聚合并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综合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综合学习与实践的意识,掌握综合学习的方法,形成综合能力,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构建跨越学科边界、课堂边界、资源边界、时空边界的师生学习圈和生活圈等,以真正达到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教育效果。

   2.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为主线,从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周边社会场馆课程资源、实践基地课程资源,研发具有区域化、学校特色课程资源,从而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以活动树德、以活动增智、以活动强体、以活动育美、以活动创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九、预期成果 课题的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经验(案例)集、典型课例光盘等。

   1.《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3.教学成果集(含教师实验论文、精品实录、一师一优课、典型案例、课例光盘等); 4.学生作品成果集(学生优秀作品)。

  

篇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

1 “基于学科整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问题解读: (一)问题提出 1.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让六大核心素养形成合力。

  2016 年 9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总体框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实践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实践性课程。与注重学科素养培养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突出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让六大核心素养形成合力,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2.解决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瓶颈问题。

  前期研究与自我反思:自“十一五”以来,我校持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系列化开发和课程实施常态化,积累了扎实的经验基础。先后研究结题 3 个威海级课题和 1 个省级课题,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的实践与探索”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如何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带着这样的思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理念引领,我们开始自我剖析与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以“走进海洋”为主题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凸现了课程的地域化、特色化,成就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但也造成了课程主题相对单一的问题,成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域的瓶颈,需要找到新的突破点,本次整合开发为突破瓶颈问题提供了契机。

  3.解决学科教学内容重复及学科实践活动未有效落地的问题。

  本轮研究以“学科整合”为着力点,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各学科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同一内容从各自学科课程目标出发进行编排,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二是实践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虽然被广泛用于学科教学,但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 本位教学任务,对于体验探究多浅尝辄止,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本、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许多实践类课程内容,紧贴学生生活,与综合实践活动“自我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四个维度有着较好的契合度,能够整合实施、实现共赢。

  4.解决学科整合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重开发轻实施”的问题。

  通过学习周边和济南地区在学科整合领域研究中起步较早的学校发现,他们在知识梳理、主题整合方面做得很细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借鉴。但也存在着短板:一是这些整合完全打破了原有学科设置,将相关学科全部内容都整合为主题活动课程。我们认为不同课程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学科目标和核心素养,不应该完全被取代。二是已有研究在课程内容开发上做得很细,在课程实施上着力较轻,难以保证整合后的课程目标的达成。而我校经过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在课程实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强大的师资团队。六大成熟的课型、“4+2”学生自主参与指导策略等,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威海市综实名课程团队、威海两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手以及“前延后续”新教师培养模式,都为整合后的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自“十一五”始,我校持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系列化开发和课程实施常态化,并积累了扎实的经验基础,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有效实施的实践与探索”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轮研究之所以以“学科整合”为着力点,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各学科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同一内容从各自学科课程目标出发进行编排,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二是实践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虽然被广泛用于学科教学,但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本位教学任务,对于体验探究多浅尝辄止,学科实践活动在实施中更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在课程开发上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不足,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学科整合生成新的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活动主题。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本、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许多实践类课程内容,紧贴学生生活,与综合实践活动“自我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四大领域有着较好的契合度,能够整合实施、实现共赢。

  2.概念界定: 学科整合是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实现优化组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途径。

  “基于学科整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就是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纽带,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的教育资源,生成贴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求的活动主题。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整合不是将上述学科的全部内容进行整合,而只是针对其中重复的、相关的、需要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其他内容仍以原课程进行授课

  “基于学科整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就是在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实施的方法。通过课程实施,既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也使整合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也得到有效实现。

  二、成果的意义与价值 ①通过研究,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级课程资源,使之更符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整合、课程育人中的作用,同时助力于相关整合学科的课程教学。

  ②通过研究,探索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包括师资整合、课时整合、授课形式等难点问题,形成经验并推广,为整合后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③通过研究,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和课程体系,推进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向前发展。同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奠基学校课程特色,提升学校课程内涵。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经验与做法 (一)理论学习与课程设计 1.解读核心素养,夯实理论基础。各级各类教材是集专家之智慧,在编写中突出了本学科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纲要更把学科素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果不在理论学习上先下足工夫,就会在整合中迷失方向,将原来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弱化为低级的校本课程。因此,我们未动教材,先研理论和课标。一是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涵》、《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等。二是研读相关学科的课程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克服课程资源编写中的随意性。

   2.梳理课程资源,确定主体框架。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项目组成员开始分年级通读、梳理《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中《传统文化》、《安全教育》以及石岛实验小学综实校本教材《贝雕艺术》《海洋剪纸》《海洋探究》,将其中相关的内容按年级进行分类整理,初步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对课程资源的整体框架进行了设计。

  3.整合课程目标,进行分层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必然要指向于综实课程目标。体现在单元教学目标上,我们的思路是:在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主体,兼顾原课程相关目标;在知识目标上则全面涵盖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在知识的获得途径上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经过梳理目标我们发现,课程目标的整合是可行的,特别是在情感与能力目标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能基本涵盖各个学科,在表述和要求上更加细化,层次性更强。

   (二)主题开发与教材编写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梳理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目标要求,以实践体验教学为主要形式对活动主题进行开发。

  1. 单元主题设计 一是原课程的主题不变,对具体内容进行开发,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如《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设计了请你相信我、诚信是金、社会呼唤诚信三个主题教学内容。前两个主题在品社教学中比较容易操作,第三个主题“社会呼唤诚信”需要学生对社会上的承诺行为进行调查,提出诚信主张和措施。品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取学生课下自己调查,课堂交流的形式,学生难以有效参与,使得单元的教学目标达成上头重脚轻。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于是我们就将主题三“社会呼唤诚信”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我参与,我快乐”的一个子课题。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思路,我们下设诚信力量大、诚信大调查(个人自查、校园调查、社会调查)、诚信我行动(诚信考场、诚信倡议书)等活动项目,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读与议的知识层面,而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是适当调整原课程主题,使之涵盖原有教学目标和内容并适当拓展。如四年级《安全教育》第 1 课《交通法规我遵守》、第 3 课《不要私自去游泳》都是关于安全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了解交通安全规则,珍爱生命。我们将其合并为《小小安全志愿者》,设有交通安全志愿者(模拟小交警)和小学生安全宣讲员两个活动项目,前者着重进行小交警安全体验,后者向同学们宣读交通、溺水等相关安全知识。学生要做好小交警、小宣讲员,就必须对主要的交通规则、防溺水等知识有详细的了解,既完成了原课程教学目标,又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体验目标。

  三是结合生活和地区特点,开发新的综实活动主题。如结合学生生活和地区特点,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 2 课《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第四单元第 2 课《交通与我们的生活》、第 3 课《从古到今话交通》;下册第一单元第 2 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第四单元第 1 课《吃穿住 话古今》整合为“古今穿越话发展”单元主题,重新开发 5 个活动主题,其中保留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主题,增设了“高铁修到我家乡采访体验”主题,将原“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主题拓展为“从‘老照片’看衣食住行的变化”,使学生对生活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初步的感知和简单的交流,而是在深入的调查之后有目的、有体验地交流。

   2. 教材编写 本次整合以“面向生活、自主选择”为原则,所开发的主题密切联系学生的自我生活、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实施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上、下两个学期调整实施。由于小学三年级首设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主动性较高,但另一方面,学生年龄小,方法的技能不足,需要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因此,整合后的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①以课程纲要为指导。课程纲要是教材编写和的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在教材编写前,项目组认真学习了前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及相关整合学科课程标准,在市教研中心张春芳老师指导下研究编写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编写背景分析、课程总目标、各年级分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要求,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提供指导。

  ②“生版”教材与“师版”教参同步开发。课程分为活动设计和活动建议两个板块,活动设计主要面向学生,图文并茂、融活动引导和方法指导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活动建议主要面向教师,相当于简化版参考用书,主要是针对活动目标、指导方法提供解读和建议,部分主题还附有优秀的案例设计。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广大的学生和教师将不断为“生版”教材与“师版”教参的开发注入源头活水,使之具有与时俱进的生成性,更加充实和完善。

  ③规范编写体例。编写教材和教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难度较大的一件事情,为了让老师们有章可依。项目组在广泛学习各级各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给师生两个版本的教材安排了固定的结构编排。学生教材的的活动主题前面设有学习目标、实践方式 、学科整合内容、课时建议,让 师生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和相关学科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后面的活动安排则分为“问题与思考”、“方案与设计”、“实践与探索”、“总结与反思”四个栏目,其中“实践与探索”栏目根据主题内容安排多个小活动及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教师用书分为“教材说明”、“活动目标”、“主题框架”、“分阶段教学设计”、“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六个栏目,其中“分阶段教学设计”相当于课时教案,对重要活动的教学设计进行具体呈现,并在最后附有活动中所需要的调查问卷、采访提纲等表格工具,突出了实用性。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及课程评价详见附件 1:《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学段)课程纲要》)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1. 课时整合:弹性的课时制度 弹性的课时制度是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课时制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每周 2 课时,课时分散且拘限于数量,不易弹性调节,限制了学生实践探究的参与度和深入度。经过课程整合后,在课时上除保留了原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还增加了整合学科的机动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更加充足,方便集中使用,课时机动性更强。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主题活动的不同特点,探索使用以下课时安排: ①劳技制作课程:直接使用整合学科(校本课程)或综实学科 2 节连排,不需调课。为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每周 2 学时连排。一般说来,剪纸和简单的贝雕制作 1 课时即可完成,而复杂的贝雕创作则需采用综实2 课...

推荐访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课题 资源开发 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