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4篇

时间:2022-12-15 10:40:08 来源:网友投稿

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4篇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研究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4篇,供大家参考。

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4篇

篇一: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研究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 5 月 17 日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强调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对马克思注意的科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搞三个问题:是什么?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即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怎么做?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解决我们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现实生活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界定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界定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理解方式。首先明白“社会科学”和“方法论”的概念的界定。然后递进到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的解释,最后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界定。首先,“社会科学”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者是其中的一个学科。例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一个总称。其次,“方法论”是一种关于方式、方法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论方法”和“方法论”。哲学中很注重方 法论,方法论也很需要有哲学的思维。但是并不仅仅是哲学中才具有方法论,也不仅仅只有哲学的方法论,还有技术性方法论和科学性方法论。这些方法只可以作为研究的导向,是不可以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层层递进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呢?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方法,其主要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的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以及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类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演绎和归纳的方法、综合和分析的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具体和抽象的研究方法等等。

   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界定,那么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开放的系统,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创造的合理的方法,我们应该对此办法进行积极的借鉴和吸收。这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融合?对此关系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为自然科学的方法会取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另一种是,两者是相互对立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我认识到不管是自然科学方法还是自然科学方法,两者都必须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要有利于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这是价值性和客观性的互相统一。所以,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把两者进行融合。

   二、为何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在理解此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以及它的现实价值意义体现在何处! (一)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围绕着矛盾分析法来展开的,具体的说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展开的。在矛盾的观点中我们要把绝对与相对相统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对割裂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是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对基本矛盾,为矛盾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把这些方法论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大事件之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哲学课题必须利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及现象,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统筹兼顾,一分为二,把握实质,抓住主流,把握大方向,才能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使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作用 科学主要是指一切进步的、合理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价值理性,也包括工具理性。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揭示了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阐述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丽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努力地道路与方向。反映出了不可偏离进步的价值 取向,不可违背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是:马克思主义不但有工具理性的意义,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它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做好各项工作、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党的团结的思想基础,这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就是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党就会分裂,我们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现实政治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我们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作为社会阅历较少的研究生们是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和消极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会导致我们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甚者导致错误行为的出现。通过学习此课程,有利于增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生观、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础要件,所以我们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研究生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也了解到了为 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那么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此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一)解决日常交往问题 研究生处于比较成熟的年龄段,日常交往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同学或者老师交往中的矛盾,自己的观点不被理解等等,每个人都对自身的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困惑。这个时候对于日常交往的问题要拥有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客观地分析其利弊,才能做到无论是自己不被理解或者理解不了他人,都会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完善自身。和他人和谐交往就像是将两个原本坚固独立的世界融合到一起。两个世界所有的好,中和之后或许不会看上去更好。但这两个世界所有的坏,所有的负能量和坏脾气,加在一起却是双倍的坏。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生活,要比兼顾其他人容易太多,所以在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是难免有矛盾,需要和他人进行磨合,和他人和谐相处也是一门选修课。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去选修这门课,一定要勇敢,勇敢的割掉自己的棱角,努力的去放弃,去相信。所以,无论如何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变得更好,只为尽情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进步。

   (二)提高学习研究能力 研究生面临着另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前提保障。写作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另外,在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多不了解有哪些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了解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性和核心范畴,更无从去谈如何在学 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在不知何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情况下,确定研究方法时就容易凭空捏造。所以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及其它的论文写作都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三)激发生活与思考热情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研究生要学会在单向度化程度严重的当今社会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避免人云亦云。分析近几年我们身边发生的不和谐事件,比如邪教组织伤及无辜,钓鱼岛反日活动打砸抢烧同胞,被人洗脑后执迷于传销组织,这些都是因为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容易盲从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动所造成的。另一个现象是近年来还有一些年轻人抱怨社会和祖国,一味崇洋媚外,贬低、否定革命,丑化英雄,美化叛徒,虚构歪曲历史,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和其历史地位,美化中华受侵略历史,这些深入体现了历史虚无主义不良影响与危害,它抹杀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理性分析其原因,努力建设更加进步完善的社会体系。

   所以,不断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的理解,并且学会在生活中不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不仅仅要求我们从生活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用理论指导生活,用生活丰富理论,这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镜江.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J].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8.3 [2]王伟光.简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基本原则[J].北京社会科学1995.2 [3]马克思?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4]陈向明,阳赵.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篇二: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期末考试整理 导论 1 1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墨子·天志》:规,圆形之法;矩,方形之法。在西方,“方法”一词源自希腊文,意思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2)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2 2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和功能定位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2)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

  3 3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尊重社会规律,坚持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2) 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中的客体,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 整 体性原则。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系统来看待和把握,社会有机体理论方法,特别是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 2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4) 具体性原则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从实际的时空出发,作出定性、定量、定时的分析与判断,坚持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的统一。

  (5) 发展性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去揭示社会的客观性、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坚持发展的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

  4 4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的指导 地 位和理论特点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人类思想史的结晶,是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为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历史和正确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 1 1 、如何理 解 与 运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立足 实践 需 要研究理论 。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勇于立于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

  (2) 对实践 经验 进 行 理论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中来。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认识规律和形成理论的过程,必须对经验进行理性思考,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防止和克服经验主义,既不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照搬自己的经验。

  (3) 在实践中 检验 和发展理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做到解放思想、实事 3 求是和独立思考。

  第 二 章 1 1 、 怎 样理 解 社会是个 复杂 的大系统 ?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这五个系统构成。

  (1) 生产 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2) 生产 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子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3) 上层 建筑 系统。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心态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4) 人 口 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5) 自然 环境 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

  2 2 、 简述 社会有 机 体与社会形 态 的基本意 蕴 。

   社会有 机 体: (1)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作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

  (2)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社会形 态 : (1)一定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而构成社会形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通常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按照这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2)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 4 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3 3 、 简述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1) 整 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的整体研究阐明各种社会要素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做到统筹兼顾,总览全局。

  (2) 结构性原则。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取决于要素之间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的设计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3) 层次性原则。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进行社会系统的层次分析,重点在于研究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避免简单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

  (4) 开放性原则。

  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把每一个系统同它的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使自己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第 三 章 1 1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 析 方法。

   (1)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社会矛盾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矛盾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既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3)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有矛盾就有斗争,正是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2 2 、 社会矛盾的特 殊 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的方法 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 5 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 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 注 重研究不同 领域 矛盾的特 殊 性 。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例如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的矛盾;经济学研究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投人与产出、生产与消费等的矛盾。)如果不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特殊领域,也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2) 注 重研究不同过程和 阶 段 矛盾的特 殊 性 。

  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几个大的过程,每一过程的根本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它规定了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每一社会过程又经历若干不同发展阶段,显出阶段性。不重视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同样不能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3) 注 重研究矛盾 地 位和 作用 的特 殊 性 。

  在社会矛盾系统中,各种社会矛盾和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研究方法,既要防止“一点论”,也要防止不分主次的“均衡论”。

  (4) 注 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 斗争 形 式 的特 殊 性 。

  社会生活中复杂多样的矛盾,按其性质和斗争形式不同,区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通常只能采取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而非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往往不表现为激烈的冲突,通常是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去解决。

  3 3 、 利益 分 析 和 阶级阶 层分 析 方法。

   (1) 利益 矛盾与 利益 分 析 方法。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无不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2) 阶级 矛盾与 阶级 分 析 方法。

  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阶...

篇三: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分析 经管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 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开始。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能力, 是从“借用竞赛、 图片、 地图、 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和“组织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认读、 解读能力” 两个层面来形成。

  通过兴趣产生机制分析, “双主作用” 对兴趣培养作用的理解, 通过互动教学对培养学生认读、 解读能力的意义分析, 以及结合教学案例的实践来初探 “组织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认读、 解读能力”的观点。

  从而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观点。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以“创设情景, 推崇批判思维, 让学生学会质疑” 和“营造安全性的教学环境、 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两个层面来形成。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提出“创设情景, 推崇批判思维” 对学会质疑的作用, 并运用教学案例实践说明它的合理性。结合安全保证的教学环境理论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情感的作用分析,以及用其他教学案例来进一步证明; 接着, 通过对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理解及它们对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影响分析, 再结合实际情况来佐证。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习惯, 而不是光学会死记硬背, 也不是“以读代答”、“以抄代答”, 不作任何的思维加工的做无用功的学习。

  因此, 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发生质的变化, 其中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是社会学科适应开卷考试、 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学习方法, 它们贯穿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中。

  基于这种认识,进行了初一社会学科的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的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相结合, 学以致用,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

   一、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是学习之母。

  曾经有人统计, 人生学习时间的 90%都是用于阅读。

  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他各方面的学习会有重大的影响, 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 其学习能力也应该是较强的。

  据心理学阅读能力理论表明, 阅读并非生来就会, 而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

  在社会学科采用开卷考试以后, 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与否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及发展的智力。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 它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自觉努力地去思考、 去攀登, 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

  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那么他就积极地去思考、 去攀登。

  在这过程中, 他为了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就会积极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 从而培 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

   只有科学地运用双主作用的关系, 才能把握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机会。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处理双主作用的关系, 注重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的选择, 借助竞赛方式、 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图片、 各种图片、 精心选择的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思考、 攀登的过程中, 培养阅读兴趣。

   认读是指学生的感性知识, 形成背景知识。

  解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来解释所读的内容, 形成感性认识。

  认读、解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技能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某一水平能力表现, 认读是解读的前提和基础, 解读是认读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们是阅读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动教学指师生民主合作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学会阅读能力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认读、 解读的技能。

  组织互动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认读、 解读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阅读方法和技能。

   二、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开卷考试情形下, 简单地机械地死记硬背, 照搬照抄已从根本上丧失了市场, 更多地是出现一些情景材料题或开放性试题, 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出发点, 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展现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表现, 是学生成熟思 考的智慧结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其次, 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解惑能力。多采用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 探索、 创新, 从而培养了学生解惑能力。

   质疑教学法是指提出一些现象让学生去质疑, 从中得出正确的客观评价或结论。

  问题教学法是指就一节二章甚至一个单元的教学复习, 教师先就教学或复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重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层次地提出问题, 辅之以教师的思维引导或重点问题的点拨解释, 让学生去独立钻研思考, 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这就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解惑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中, 教师要利用知识材料背景, 以质疑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基础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多角度、 多层次地分析材料,精心设计若干问题, 让学生独立或小组钻研思考、 探索, 甚至于讨论,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学会阅读,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改善了 学习方法, 是适应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学习方法,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四: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的认识 本学期,我选修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通过老师系统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涵义、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实践问题,分析社会系统、社会矛盾、社会过程、社会主体、社会认知评价、世界历史方面的研究方法有了深一步的理解,特别是老师运用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我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方法论的博大精深。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含义的理解,着重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内容、主要原则的认识,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世界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对社会认识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社会认识是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总结,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哲学。人类的社会认识经历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经历了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的演变过程。

  二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认识 2.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变革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总体上是唯心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条件说明政治、法律、 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开辟了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时代。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批判的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把空想社会主义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其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批判的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说。

  2.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内容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社会矛盾、社会主体、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涉及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是从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这要求我们在社会历史领域,首先要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其次要坚持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最后要坚持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遵循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尊重本本,但不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照搬别人的经验,学会独立思考。

  二战后,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但苏联仍坚持“斯大林模式”的苏式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一切物力、财力发展工业、军备,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正如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所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七十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固守“斯大林模式”,不能从自具体国情出发调整政策体制,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客观性的原则,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国在上世界90 年代,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坚持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标准的体现。

  (2) 主体性原则 主体的维度存在于人类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中,以此为起点对社会历史客体的认识和评价更加全面准确。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能动性,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党的作风影响和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必须身入群众,关注民生,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必须深入群众,解决民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讲实惠,不讲假大空的大道理。

  (3) 整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将社会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整体性原则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的角度来考察人与自然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从整体的观点来观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从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切从全局、从整体出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坚持城乡统筹兼顾,坚持共同富裕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的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形势下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科学构想。在考虑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整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香港地区的特殊历史状况,立足恢复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等实际问题,形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把各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既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又促进了香港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是要承认有矛盾的存在,然后邓小平同志再去具体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祖国和平统一的有效方法。

   (5) 发展性原则 社会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就需要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摒弃不符合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性原则的静止孤立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观点。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论 3.1 马克思世界历史论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反映的是各国进入全面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世界历史伦的方法论指导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必须以世界眼光关照当代社会发展,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3.2 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她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进一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担待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得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急剧增加。正如国家主义习近平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纪念会上所说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向往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一直以来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迅速崛起,打破了超级大国支配世界的政治格局,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当代世界,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共存的现状,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我们与同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友好资本主义国家秉承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合作共赢的精神,互尊互敬、互利共赢、开放进取。紧密协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磋商、协调、配合,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平等协商集体制定国际规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实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推荐访问: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任意视角对某一社会历史事件分析 方法论 历史事件 马克思主义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