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展望8篇

时间:2022-12-15 13: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建设展望8篇经济建设展望28中国会展www.cce.net.cnCHINACONFERENCE&EXHIBITION论坛·FORUM通过会展促进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建设展望8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建设展望8篇

篇一:经济建设展望

28中国会展 www.cce.net.cnCHINA CONFERENCE & EXHIBITION论坛·FORUM通过会展促进开放。

  会展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内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针对当前全球经济环境, 打通内外贸壁垒, 实现供应链、 产业链高效互通, 是维持国家经济基础建设的关键因素。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到来, 疫情防控常态化给会展业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波动虽有挑战也有机遇。

  形势逐步稳定, 并向好的一面发展, 各主要展会开始集中发力, 为稳定我国经济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而对会展业如何带动内外贸发展, 助力高质量对外开放, 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Looking ahead to the New EconomyRelying on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platform to expand opening-up and boost the vit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28中国会展 www.cce.net.cnCHINA CONFERENCE & EXHIBITION展望新经济依托会展业平台扩大对外开放提振经济发展活力● 文、整理:裴超 ● 责任编辑:位亚男 1692990543@qq.com 2022 年 9 月 15 日第 17 期 总第 521 期29陈泽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始终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步入了承上启下的改革开放阶段。为中国会展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中国会展业发展也正式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这期间,上海、北京、广州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龙头”,一批新兴的会展城市也在蓬勃崛起。按市场规律办事,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涌现出大量的展会。同时,中国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著名展览集团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既加剧了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又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步入新时期,中国会展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22年是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促转型、调结构,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会展业发展历程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二大特征。第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在新时代,会展业作为现代中国经济和贸易交流发展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担起越来越多的重要历史使命。最近十年,作为全球经贸发展的新兴经济市场,中国的经贸环境在会展业的带动下,展现出一派新的活力,并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从政府到企业,全社会都非常重视会展业的开发与运用,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中国会展业市场发展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巨大的商机更是吸引了全球业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国外众多品牌展会纷纷驻足中国市场并寻求深入发展。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会展经济,已形成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实力,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促进合作共赢关系,提振区域经济发展。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搭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也是连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会展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催化剂,并成为保障各行业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新型高端服务业态,会展业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贸关系、搭建供需合作平台,同时,作为资源整合的重要媒介,对推进各项产业融合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会展业不仅本身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在物流、信息、交通、住宿等相关产业方面的配套发展与升级,并为所在地区带来丰厚的拉动效益。一方面,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惠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另一方面,它对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城市经济特色,以其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对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汇聚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城市为会展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双向驱动的良性发展模式。例如,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建立带动了周边虹桥商务区的发展,更盘活了以会展场馆为中心,辐射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尤其是周边服务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会展业还能够有效地引来相关的资本投入与资金流动,提振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市场的风向标,会展业在带动市场供需关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会展业在全球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寻求合作共赢、增进文化互通、促进贸易合作的平台。当下,全球经济处在长周期的深度调整阶段,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式,使得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涌现。在这一阶段,会展业的互通性与共融性显得格外重要。2022 年,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内,会展业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注入新的动能,取得新的进展。2022 年是“十四五”规划发展的立足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酝酿制定之年。在具体的展览方面,一是围绕“十四五”创新发展而举办的“各类成就展”;二是围绕科技创新举办的会议与展览;三是围绕稳外贸而举办的一系列专业展览会。会展业对经济促进作用明显 30中国会展 www.cce.net.cnCHINA CONFERENCE & EXHIBITION论坛·FORUM张敏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当前,长三角已跻身中国三大会展城市群龙头地位。这对于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推进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经济和科创五个中心建设;对于长三角加快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对于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在国际竞争合作中实现转型升级、形成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会展业是对外开放的市场化平台,担负着全球要素本土化和本土供需全球化重任。会展业对外开放、充分竞争、创新激励和直接沟通的独到优势,对高质量发展全局发挥着先导性战略平台作用。会展业受创,势必导致B2B交易紧缺,国内外双循环平台机制削弱,威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加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风险。会展业面对外部环境剧变、内在需求转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从外向型走向开放型,促进国内外市场融合,实现人类社会的规模化合作。其语境互动、认知融合、关联建构、创新激励、品牌营销,乃至信任信心信念的生产再生产,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独有贡献。第三届、第四届两届进博会高水平如期举办,为各国会展业战胜疫情提振了士气,为全球经济发展稳定了预期,为企业间供需流转提供了动能,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型经济疏通了航线,为大循环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拓宽了道路。进博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不仅自身意向成交额连年达到578.3、710、726.2、707.2亿美元,而且在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双重挤压下,与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等全国政府主导型和市场驱动型共计1.1万多个会展活动一起,成功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众所周知,会展是以有组织的现场集聚为特征的交流沟通高效平台。随着专业分工持续深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跨地域规模化人类交往不断成为现实并得以持续发展,进而衍生出贸易投资活动。会展这样一种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的沟通平台,其突出特点是跨地域集聚、竞争性展示、多样化选择和分散式决策,是通过直接沟通、平等沟通、互动沟通以实现交往所必需的认知、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经贸类展会从一场为主发展到每年超过1.1万场,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人民币发展到31.56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从5690亿元发展到100万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两位数,创造了中国崛起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人均GDP从156美元发展到11146美元,GDP总量占美国比重从1.3%增长到70%,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了底气。如果说,会展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是促进贸易投资、实现对外开放,那么在此基础之上,会展业还具有突出的创新激励、品牌营销、关联建构、社会整合和文化包容作用。这主要通过本土企业全球化机制得以实现。就是说,会展平台根据供需规律市场机制,把全球最先进的商品、技术、信息、管理、资本和人才等资源要素供给,同本土最迫切的要素资源需求,分门别类集聚于各擅胜场的会展平台,进而为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要素选择、市场竞争合作以及全球化发展途径,从根本上推动了供需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会展业助力区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2 年 9 月 15 日第 17 期 总第 521 期31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院长交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逐步降低,多数年份已经降到2%之下。这种趋势应当引起展览人的高度关注。毋庸置疑,对我们这样一个大体量外贸的国家而言,最终报表肯定是多元化外贸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人员国际流动大幅下滑的背景下,线上平台自然成为受到关注的热点,跨境电商和线上展览已经成为两股成长迅速的新生力量。在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同时,涉外线上展览同样异军突起,并成为促进外贸的重要力量。202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广交会网上举办,标志着有60多年历史的广交会开启了网上贸易新征程。尽管存在线上办展经验不足、客商体验有待提升等问题,但经过连续两届的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贸易效果。从参展商反馈的情况看,不少企业收获颇丰。由此看来,举办涉外展览、出国参展办展等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中国企业从实体展览会上获取订单的机会减少了,但是跨境电商及线上展会的崛起,有效对冲了实体展览下滑对中国外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确保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作出了贡献。涉外展览与中国外贸“一跌一涨”的发展现实,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新经济时代,实体展览的停滞并不会在总体层面上给国际贸易带来重大影响。对于展览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信号。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展览业在国际贸易中会不会真的变得无关紧要?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信,展览会是高效率的贸易平台,在国内举办涉外展览、带领中国企业出国 参展等,是促进外贸的重要手段。现实经济运行中,展览会对外贸的促进作用同样有目共睹。以闻名于世的广交会为例,改革开放之前,广交会成交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都在15% 之上;改革开放之后的20 年,这一比重虽有所降低,也一直维持在 5%-10%。展览会对外贸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很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这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惯例。新经济时代亟需重塑展览会核心价值编后语变挑战为机遇当前,会展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形势和变化,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促使会展业的发展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西向东推进,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变。因此新兴国家对会展业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和2035年发展愿景目标的确认,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定,这些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和对外经贸合作稳固发展,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带来很多机遇,或者带来巨大商机。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展览业遭受重创,涉及人员跨国流动的国际展览会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进出口经理人》杂志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出展业受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出展企业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出展收入,出展企业当年主业收入下降了80%。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预计同比减少86.9%,入境旅游人数预计同比减少81.3%。由于参加国际展览会的客商是出入境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境和入境人数的双向断崖式下降,意味着中国企业无法出国参展和采购,国外客商同样没有办法来华参展和采购,涉外展览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下,涉外展览对外贸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未来外贸在多大程度上还会依赖展览?也许有人会说,展览对外贸的影响具有迟滞性,外展停滞对外贸带来的冲击会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显示。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从实际数据来看,上半年涉外展览大幅下滑并没有影响到下半年以来的外贸持续增长。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意味着外展停滞没有影响到企业的外贸订单,很可能是企业从展览会上获取的订单占外贸总量的比例已经极大降低。事实上,广交会最近20年成

篇二:经济建设展望

XXX“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 年 10 月 — 2 —目 录前 言..................................................4一、规划背景..........................................5(一)“十三五”气候行动进展明显......................................5(二)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8(三)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9二、总体要求...........................................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1(三)主要目标......................................................................12三、突出低碳引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4(一)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14(二)促进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15(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17(四)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1(五)强化绿色低碳建设运营..............................................24(六)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26(七)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27(八)增强自然空间碳汇功能..............................................29四、强化风险意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31(一)开展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31(二)实施水资源适应性配置..............................................33 — 3 —(三)促进产业气候适应型发展..........................................34(四)提高基础设施气候韧性..............................................35(五)强化人体健康防护能力..............................................37(六)增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38五、夯实基础本底,构建气候治理支撑体系.................38(一)创新开展各类试点示范..............................................39(二)实施碳资产能力提升行动..........................................40(三)强化科学技术引领作用..............................................42(四)开展气候变化科学普及..............................................44(五)加强机构人才队伍建设..............................................45(六)完善监测核算统计体系..............................................45(七)促进环境治理协同增效..............................................47七、规划实施...........................................49(一)加强组织领导..............................................................49(二)完善法规政策..............................................................49(三)加大资金投入..............................................................50(四)促进社会参与..............................................................50(五)拓展对外合作..............................................................51(六)实施规划评估..............................................................51 — 4 —前 言全球气候变化是 21 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提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四川筑牢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在要求。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把应对气候变化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这篇大文章做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全域气候韧性,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根据《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共XXX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 XXX 委 XXX 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 XXX 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指南。规划基准年为 2020 年,规划到 2025 年,展望到 2035年。 — 5 —一、规划背景(一) “十三五 ”气候行动进展明显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有序化解退出过剩落后产能,积极构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1”现代产业体系,2020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近 2 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 52.4%。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建设,截至 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和发电量分别达 8782.5 万千瓦、3677.4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电力装机和发电量的 85.3%、88.8%。加快推进四川盆地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实施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煤炭消费稳步减少,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规模居全国第一,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 38%,基本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20 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 68%,新能源公交车占公交车总量的 35%以上,铁路运营里程达 5312 公里。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趋于稳定,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排放稳中有降。试点输气管道甲烷泄漏光纤预警和次声监测,实施边远井试采气回收,回收天然气超过 1 亿立方米。关闭煤矿 339 余处、退出产能 4397 万吨/年,打破煤层气开发“南方禁区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提高 4 个百分点。加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化肥使用量连续 5 年负增长,畜禽粪 — 6 —污资源化利用率达 75%以上,新建沼气工程 792 处。实施氢氟碳化物处置设施运行补贴,三氟甲烷销毁率达 99%以上,销毁三氟甲烷约 4800 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7104 万吨。建立电网六氟化硫气体统计制度,建成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中心,回收六氟化硫超过 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稳中有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设东部绿色盆地和西部生态高原,以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战场,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长江干支流沿岸 10 公里及黄河流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面积 7.5 万余亩。启动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备案注册项目 5 个、11.2 万亩。“十三五”期间,累计营造林超过 5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40.0%,森林蓄积达 19.2 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85.8%,湿地保护率达 57%,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升。完善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建设高原地区以冰冻圈和高原生态系统为特色的国家气候监测网布局,提升气候变化检测和预警能力,定期编制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推进高温热浪、暴雨、洪涝、滑坡、山洪、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等灾害防治。开展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遂宁成功申报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成都、泸州、自贡、绵阳、广安等 15 个城市开展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升电网、公路、 — 7 —铁路、机场、管道、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适应高温、大雾、雨雪、冰冻、冻融、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能力。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实施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生物多样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廊道保护修复,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强化水资源供应和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强化。落实《XXX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XXX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规划政策,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行动。平稳有序划转应对气候变化职责,调整优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编制省级、市(州)温室气体清单,健全温室气体排放考评机制。支持能源储备与CCUS ①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能源系统与工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沼气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川锅锅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发展。开展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与披露,碳市场能力建设覆盖人次超过 1 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成交1600 多万吨。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建成龙泉山城市公园碳中和林。上线“绿蓉融”绿色金融超市,成立大熊猫碳汇专项基金。对外交流合作趋于多元活跃。在川举行中国(成都)国际绿色产业博览会、中美“2+2”清洁能源论坛、第三届低碳·智慧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城市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发展研讨会、XXX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低碳发展与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中① CCUS 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 8 —国·广元)国际论坛、中国—瑞士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派团参加地方及区域领导人气候峰会、2018 全球气候行动峰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装备“走出去”,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全球环境基金“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中国—瑞士(成都)低碳生物医学产业园取得积极成效。深化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的校省合作。成都加入 C40 城市气候领导联盟,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二)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绿色低碳转型挑战巨大。“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将深入实施,中东部产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川转移聚集,将驱动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气体排放刚性增长。同时,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加快建设,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投产达产,增大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压力。此外,部分地区工业重化工程度较高,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规上工业能耗比重居高不下,高碳锁定效应突出,煤炭消费存在反弹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差距明显。气候变化影响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交织叠加,气候风险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 — 9 —传递,聚集、连锁、放大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调度、养护和维修尚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保障能力不足。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不尽合理,现有技术和装备防控能力不足以应对农业灾害复杂化和扩大化趋势。部分区域供水保障能力不高,主要易涝区排涝能力不足。山火阻隔系统及应急处置系统建设有待提升,冰川冻土、高原湿地、珍稀濒危物种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亟需加强。气候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气候变化科普和教育体系不完善,全社会气候变化科学认知总体薄弱。研究布局和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不够。气候友好型经济政策体系不健全,市场化节能降碳机制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缺口较大。省、市、县、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基础不完善,核算基础数据支撑不足。碳排放形势分析、预警、会商机制不健全,温室气体排放事中管控乏力。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标准体系空白较多,工作推进“上热、中温、下冷”,试点示范系统性、持续性不强。缺乏气候变化重大创新平台,尚未形成专业人才多元供给格局。(三)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从国际看,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凝聚更多全球共识。《巴黎协定》要求,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之内。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力度与《巴黎协定》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 10 —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已成长期趋势,未来将导致愈发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并对农牧业、旅游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人体健康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强化气候行动已成更多国家的战略选择,超过130多国家以不同形式提出碳中和、净零排放或气候中性目标愿景,推动更多资金将流向气候治理,布局绿色低碳前沿技术,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看,降碳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方向。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篇三:经济建设展望

昆 明 市 高 速 公 路 建 设 开 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信 用 评 级 报 告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Shanghai Brilliance Credit Rating & Investors Service Co., Ltd. 2022年最新2022年最新 1 新世纪评级 Brilliance Ratings 主要财务数据 及指标 项 项 目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上半年度 金额单位:人民币亿元 发 行人母公司数据: 货币资金 17.52 1.17 1.31 2.03 刚性债务 50.02 52.21 44.86 55.51 所有者权益 188.51 192.06 187.95 185.50 经营性现金净流入量 13.75 -10.22 13.88 -6.29 发行人合并数据及指标: 总资产 593.42 592.48 600.61 614.39 总负债 386.72 381.19 388.67 404.58 刚性债务 334.07 338.65 343.08 356.88 所有者权益 206.70 211.29 211.94 209.81 营业收入 49.04 38.88 35.15 29.79 净利润 3.60 1.54 0.65 -2.33 经营性现金净流入量 7.08 8.16 11.50 11.16 EBITDA 12.25 11.09 10.52 - 资产负债率[%] 65.17 64.34 64.71 65.85 长短期债务比[%] 879.79 922.88 554.29 629.19 营业利润率[%] 7.43 4.20 2.21 -7.72 短期刚性债务现金覆盖率[%] 103.93 43.02 8.82 38.64 营业收入现金率[%] 96.02 112.33 110.81 117.45 非筹资性现金净流入量与刚性债务比率[%] -12.02 -3.12 1.57 - EBITDA/利息支出[倍] 0.81 0.64 0.63 - EBITDA/刚性债务[倍] 0.04 0.03 0.03 - 注:根据昆明高速经审计的 2019-2021 年及未经审计的 2022年上半年度财务数据整理、计算。

   评级观点 主要 优势: 较 较 好的经营 发展环境 。昆明市为云南省省会,同时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昆明市经济保持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昆明高速的经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区域地位重要。昆明高速是昆明市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重要主体,在昆明市高速公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获得政府在资产划转和财政补贴等方面较大力度的支持。

  主要 风险: 流动性压力大 。昆明高速已累积的刚性债务负担较重,且近年集中到期债务规模大,而可动用货币资金存量相对有限,公司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大。

   。

  净利润水平对政府补助依赖度高。昆明高速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偏弱,净利润水平对政府补助的依赖度高,2021 年以来由于控股高速公路项目基本投建完毕,公司获得的高速公路经营建设相关补助大幅缩减,净利润较大幅下降。此外,随着已通车路产的逐步竣工决算转固,公司折旧及费用化利息规模预计将大幅增加,公司盈利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

   资产流动性较弱 。昆明高速资产集中于高速公路项目投入成本、持有的枢纽公司股权以及股东注入的应收债权、土地等资产,整体资产流动性较弱,且其中部分资产质量不佳。

   贸易业务经营风险 。昆明高速贸易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市场化程度高、周期性强,且存在一定垫资压力,整体业务经营面临一定风险。

   编号:【新世纪企评(2022)020435】 评级 对象: 昆明市高速公路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主体信用 等级: AA + 评级展望: 稳定 评级时间: 2022 年 年 9 月 月 6 日 概述 分析师 李娟 lijuan@shxsj.com 瞿玲 quling@shxsj.com Tel:(021) 63501349 Fax: (021)63500872 上海市汉路 口路 398 号华盛大厦 14F http://www.shxsj.com 2022年最新2022年最新 2022年最新2022年最新 3 新世纪评级 Brilliance Ratings 昆明市高速公路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信用评级报告 概况 昆明市高速公路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高速”、“该公司”或“公司”)于 2013 年 10 月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昆明市国资委”)和昆明市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昆明交投”)共同出资组建,初始注册资本 1.00 亿元,昆明市国资委和昆明交投对该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 52.00%和 48.00%。2013 年 12 月,昆明交投将其持有的公司40.00%股权以 21.65 亿元 1 有偿转让予昆明交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昆明交产”)。2014 年 5 月,公司引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建股份”)、中铁昆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等 4 家项目合作单位进行增资扩股,合计对公司增资 21.39 亿元,其中增加实收资本 0.14 亿元,持有公司 12.00%股权,持有期到期后由昆明交投和昆明交产进行股权回购,本次股权变更后,昆明市国资委、昆明交产及昆明交投对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降至 45.76%、35.20%和 7.04%。2015 年 11 月,昆明交产和昆明交投共同出资 22.35 亿元回购了上述 4 家项目合作单位持有公司的股权,同时昆明市国资委、昆明交产及昆明交投对公司分别增资至 0.59 亿元、0.45 亿元和 0.09 亿元,持股比例分别增至 52.00%、40.00%和 8.00%。2021年 6 月,为充实社保基金,昆明市国资委将所持公司股权 10%无偿划转至云南省财政厅,上述股权划转事项完成后,昆明市国资委对公司的持股比例由52.00%下降至 46.80%,昆明交产、昆明交投和云南省财政厅对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 40.00%、8.00%和 5.20%。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为 1.14 亿元,昆明市国资委仍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该公司是昆明市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及运营的重要主体,可获得政府在资产划转和财政补贴等方面较大力度的支持。除高速公路投建及运营外,公司还从事贸易等业务,公司主业涉及的经营主体及其概况详见附录三。

   1 其中 0.40 亿元为注册资本,21.25 亿元为昆明交投独享的资本公积。

  2022年最新2022年最新 4 新世纪评级 Brilliance Ratings 业务 1. 外部环境 ( (1) ) 宏观 环境 2022 年上半年,在疫情、通胀、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众多不利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 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在遭遇疫情二次冲击后再次步入恢复进程,因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不利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短期内,我国实现年度增长目标任务艰巨,宏观政策将主要围绕“稳增长”开展;从中长期看,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 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不变 。

  2022 年上半年,在疫情、通胀、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众多不利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减弱、衰退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新冠变异毒株致死率下降但传染性显著增强,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仍在延续。全球物价指数涨幅创多年新高,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抗击通胀已成为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在内的全球多数央行的一致行动,推动了利率快速大幅攀升,进一步加重了债务负担,叠加美元明显走强,全球经济金融运行面临重大挑战。俄乌军事冲突加剧地缘政治风险的同时,也威胁了全球的粮食和能源安全,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又一重大不确定性。

  我国经济在遭遇疫情二次冲击后再次步入恢复进程,因内外环境较前次相比已发生了明显的不利变化,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大。失业率从高位回落,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逐渐下降。工业中采矿业的生产与盈利增长均较快,而除高技术产业外的制造业大多明显放缓或同比下降,上中下游的强弱差异仍较为明显。消费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恢复也较为缓慢;基建、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技改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低迷;受高基数与港口运输影响,出口增速回落但具韧性。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承压,在 SDR(特别提款权)中的份额提升,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望提升。

  我国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扩大内需、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的长期政策部署;宏观政策加大力度,为短期内的经济恢复和实现年度目标提供支持。我国财政政策积极发力,推出一系列“退、缓、补、购、奖”措施对特定主体和薄弱领域提供精准支持,专项债的发行与资金使用亦显著加快,将是带动内需修复的重要力量;政策层面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2022年最新2022年最新 5 新世纪评级 Brilliance Ratings 债务,强化监管监测,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央行加大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运用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以及重大项目的支持;同时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释放,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我国金融监管持续完善,切实且严肃地践行金融法治,并通过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机制,提高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2022 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实现 5.5%左右的增长目标在疫情的再度冲击下任务加重,短期内宏观政策将主要围绕“稳增长”开展:预计工业生产在高技术产业带动下恢复较快,但原材料与工业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工业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带来考验;消费的恢复偏缓慢,疫情仍将是导致消费波动的重要因素;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有基础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惯性下滑后才会逐步趋稳;出口增长仍有韧性,但外部需求放缓会导致增速回落。从中长期看,在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不变。

  ( (2) ) 行业环境 国内收费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并提供相对透明、较稳定收入来源和较充沛现金流。考虑到收费 公路需求端增速放缓、新通车路产投资回报期拉长和造价成本居高等因素,行业面临收入增长趋缓、盈利空间收窄和边际效益递减压力;区域经济及客货运输需求增长的渐进性与收费公路建设融资到期的集中性之间矛盾突出,全行业还本付息将持续承压。2020 年因新冠疫情,公众出行意愿下降,叠加政策性免收费措施,对收费公路行业当年经营和现金流产生明显短期冲击,行业收支失衡达到历史最新高位,2022 年以来局部城市疫情反复并有明显防控措施,对行业内部分路段收费产生影响,但支持行业长期发展的供需关系并未发生实质变化。

  行业概况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以公路建设为例,2016-2020 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累计完成额 10.67万亿元(“十三五”公路规划投资 7.80 万亿元),已超额完成投资计划,细分项中高速公路仍为主力;2021 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 2.60 万亿元,同比增长 6.0%,2022 年第一季度,公路建设完成投资 0.48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8%。随着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 2001 年末 1.94 万公里增至 2021 年末 16.91 万公里,我国公路网络不断完善,2021 年末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11.70 万公里。2020 年末(2021 年数2022年最新2022年最新 6 新世纪评级 Brilliance Ratings 据未披露),收费公路里程达 17.92 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 519.81 万公里的3.45%,其中收费高速公路里程为 15.29 万公里,占收费总里程的 85.31%,占比进一步上升,随着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长和普通收费公路逐步到期停止收费,全国收费公路结构进一步优化。

  图表 1. 我国收费公路里程规模(单位:公 里) 里程规模 2018 年末 2019 年末 2020 年末 规模 增速 规模 增速 规模 增速 收费公路:高速 137876.70 3.95% 142831.10 3.59% 152910.5 7.06% 收费公路:一级公路 19592.30 -5.20% 18577.90 -5.18% 17363.60 -6.54% 收费公路:二级公路 9651.00 1.06% 8659.50 -10.27% 7899.20 -8.78% 收费公路:独立桥梁 818.40 5.04% 899.40 9.90% 943.30 4.88% 收费公路:独立隧道 133.00 28.25% 125.00 -6.02% 125.00 0.00% 收费公路里程总计 168071.40 2.65% 171092.90 1.80% 179241.70 4.76% 其中:收费高速公路占比 82.03% / 83.48% / 85.31% / 资料来源:各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21 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尚未披露) 中长期内,公路行业仍可保持较大规模和较强力度的投资建设进程。根据2021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计划到 2035 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中公路(包括国家高速公路网、普通国道网)将达 46 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网 16 万公里 2 。根据 2021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交通强国建设工程板块将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 2.5 万公里,实施京沪、京港澳、长深、沪昆、连霍等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并行线、联络线,推进京雄等雄安新区高速公路建设。

  收费公路投建及运营主体经营情况与区域内路网规划息息相关,北京、山东及江浙沪等地收费路网已较完善,未来更多侧重于扩容改造,其公路投建及运营主体...

篇四:经济建设展望

中国经贸导刊五是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全球生命科学创新高地。守住生命伦理、生物安全底线,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坚持支持发展与科学监管并重,包容跨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破除“玻璃门” “弹簧门”,切实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生命健康、生物技术应用发展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逐步提升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接受程度。◆(韩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于潇宇,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创新战略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热点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结与展望□谢琳灿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进展、意义和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大进展历史地看,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在改革开放 40多年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总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积极探索阶段(1978年—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加快发展阶段(2002年—2012年)和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不断完善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出台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为“十三五”时期有关政策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具有标志性意义。(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全面开放初步形成“十三五”时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国家先后正式出台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协同推进东中西部对外开放,特别是推动沿边开发开放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区域对外开放布局持续优化。从开放平台看,国家在中西部布局了 10个国家级新区、28个综合保税区、7个自贸试验区、100多个国家级口岸。全国范围内已批复设立 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东西南北中全面覆盖。2018年设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标志。从开放通道看,中欧班列经过十年发展,已经实现常态化、规模化运行,2020年开行超过 1.2万列,疫情下同比增长 50%,通达境外 21个国家的 92个城市,辐射范围快速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2019年正式获批通过,先后有 9个西部省份加入,实现陆海联通,协同连接长江经济带,重塑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改善,国际贸易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商务部 2017年提出努力建成经贸强国“三步走”时间表,2019年出台《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货物贸易转型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商务部还联合海关总署等部门出台了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口岸管理体制改革、通关便利化、40 2021 年 3 月下 中国经贸导刊 热点聚焦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多年稳居第一,出口结构持续优化,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市场布局更加平衡;服务贸易加速发展,新兴服务亮点纷呈。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 32.2万亿元,增长1.9%,成为疫情下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且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成为增长新引擎。我国跨境电商贸易交易额从 2008年的 0.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 1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27.5%。其中 2020年出口交易额为 9.8万亿元,占总额的 75%。(三)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对外投资稳步发展“十三五”时期,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商务部公布《外国投资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外资企业法》等四部法,2019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外商投资法》,我国外商投资进入法治化建设新时代。2020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 999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2%,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并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排名从 2015年的第 91名跃升到 2020年的第31名,2018年首次进入排名前 50的经济体之列。同期,随着国内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中国对外投资的2021 年 3 月下 41 中国经贸导刊 热点聚焦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已经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行列。2015年先后出台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为后续企业“走出去”的方向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一度达到将近 2000亿美元,此后几年出现理性回调,但结构趋向优化,效益稳步提升。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同时,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一大批境外项目克服疫情影响顺利实施,中老铁路、雅万铁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截至 2020年底,中国与 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 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意义实践证明,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保障。(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妥善调动国内外生产要素和资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坚持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符合国家根本利益。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是承前启后,既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二)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球化大发展时期,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同时,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要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要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尤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更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三)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42 2021 年 3 月下 中国经贸导刊 热点聚焦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国内外环境纷繁复杂,机遇和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尤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下,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深度下行,中美合作前景也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空前严峻的外部风险挑战。同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只有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支点,才能增强自身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核心是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 “十四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趋势展望“十四五”时期及至 2035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更大范围高水平开放从国内来看,要坚持陆海统筹,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区域开放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好发挥地方在扩大开放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重大区域性战略的协同联动效应,以开放合作促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创新,支持长三角地区联动开放。从国际来看,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更宽领域双向协调开放推动内需与外需、进口与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立足国内大循环,依托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比较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资源,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实践中,要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完善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积极主动扩大进口,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更加积极利用外资,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提升境外投资质量效益。提升金融双向开放水平,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三)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推动更深层次制度性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体系,是推动我涉外经贸规则体系与国际规则体系的协调、对接和融合的内在要求。近期,RCEP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中央表态积极考虑加入 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代表了当前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投资协定的最高水平,CPTPP则被认为是代表 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发展方向的标杆性协定。制定新的规则体系是当前高水平国际经贸协定的突出特征,且许多规则以边界内议题的方式,对参与国家的国内法规或政2021 年 3 月下 43 中国经贸导刊 热点聚焦策调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 CPTPP用 30章的篇幅,构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新规则体系,内容涵盖劳工、国有企业、跨境电商等敏感议题。这些新的规则体系,总体符合我国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大趋势,可为推动深层次制度性开放提供重要参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坚持统筹开放与安全,把国家安全观贯穿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提高涉外经济安全风险防范能力。要借鉴国际规则,通过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出口管制、国际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健全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防范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健全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抵御外部风险能力。◆(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办主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张 燕 公丕萍 徐唯燊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重大举措,既要全国一盘棋谋篇布局,也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落好棋子,这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衔接起来,向我国多梯度增...

篇五:经济建设展望

第 1 页 共 8 页 军工“十四五”规划及 2035 年展望 目录 目录 ................................................................................................................................................. 1 1. 军工“十四五”规划及 2035 年展望 ...................................................................................... 1 2. “高成长”与“低估值” ........................................................................................................ 3 2.1. 高成长 ........................................................................................................................................................... 3 2.2. 相对低估值 ................................................................................................................................................. 3 3. 建议重点关注的四个方向 ........................................................................................................ 3 3.1. 军用航空装备有望维持高度景气 ..................................................................................................... 3 3.2. 航天装备整体迎来高光时刻 ............................................................................................................... 3 3.3. 民机国产化进程有望提速,抢占全球市场 .................................................................................. 4 3.4. 自主可控是中长期投资主线 ............................................................................................................... 4 4. 建议关注的细分领域 ................................................................................................................ 4 4.1. 军机等航空装备产业链 ......................................................................................................................... 4 4.2. 航天装备产业链 ....................................................................................................................................... 4 4.3. 信息化+自主可控 .................................................................................................................................... 5 5. 信息化自主可控应如何发力 .................................................................................................... 5 5.1. “棱镜门”等事件对于我国军工的提醒....................................................................................... 5 5.2. 落实信息系统自主可控战略的思考 ................................................................................................ 5 5.3. 推进信息系统自主可控与国产化的实践....................................................................................... 7 6. 推进信息技术国产化的着力点 ................................................................................................ 8 1. 军工“十四五”规划及 2035 年展望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从中可以看出,军工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要由过去跟跑,逐步实现领跑甚至反超,坚持自主可控,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三五”成就:①军改基本完成,②“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③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

   第 2 页 共 8 页 “十四五”内外部环境:①“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十四五”和 2035 年目标:①“十四五”期间“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②“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 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③“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指导方针和原则:①“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③“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的路径: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②“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③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④“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

  产业和技术发展路径和方向: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②“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④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⑤“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

   第 3 页 共 8 页 2. “高成长”与“低估值” 在近期市场调整后,军工行业或再次出现“高成长”和“低估值”之间的高度背离。

  2.1. 高成长 过去二十年,我国武器装备大量投入,重点型号近年来逐步定型列装;厚积而薄发,未来十年,有望进入武器装备建设的收获期;2020 年作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伴随着军改接近尾声,军队整体体制架构调整基本完成,人员逐步到位,2020 年军品订单有望获得恢复性和补偿性增长。“两会”也确定我国2020 年国防支出预算 12684.08 亿元,同比增长 6.6%,较政府预算支出增速高出 6.8 个百分点,创 1989 年以来最大差值,为我国军工行业高景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但军工行业却是高度景气向上,同其它行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2.2. 相对低估值 截至 2020 年 12 月 4 日,军工行业 PE 为 63.84 倍,处于 2014 年以来估值区间的 30.75%分位。国防军工与创业板指、计算机和电子 PE 比值仍处于低位附近,分别处于 2014 年以来估值区间的 6.34%、7.29%及 13.27%分位。

  3. 建议重点关注的四个方向 3.1. 军用航空装备有望维持高度景气 我国空军先进装备的系统性进一步发展,空中攻防作战能力增强,航空装备产业正增速发展。中航西飞、中航沈飞、沈阳黎明公司的业绩增长体现出军机产业的行业状况及增速发展趋势。此外,航空工业集团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公司投资公司试点改革,股权激励、资产重组等资本运作,为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实质性利好,提升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3.2. 航天装备整体迎来高光时刻 未来,高分专项工程以及探月工程项目将迎来收官,而登月计划、火星探测计划、空间站建设以及北斗三号导航应用展开等诸多航天产业新的重大项目 第 4 页 共 8 页 也正在开展。我们认为,我国航天产业未来将进入一个国家队与商业航天齐头并进的快速发展期。

  3.3. 民机国产化进程有望提速,抢占全球市场 国产民机 C919 获得订单近千架,ARJ21 订单也超过 600 架。同时,疫情冲击全球航空产业链,目前“AB 两寡头”的订单至少需要消化十年以上。国产民机恰逢一定的窗口期,这期间:①国家有望继续加大对民机产业的扶持力度;②中国商飞、航空工业和中国航发有望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民机产业快速发展;③优秀的民营军工企业有望更多参与相关研发并进行技术转化,全套民机配套产业链将进一步成熟。

  3.4. 自主可控是中长期投资主线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自主可控的长期逻辑不会改变,虽短期难以完全兑现至业绩,但国内巨大的市场使其存在消化高估值的潜力。目前我国军工自主可控的重点集中在两大类短板上:上游基础领域和下游关键系统。①上游基础领域重在“可控”,由“不能”到“能”: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在基础研究、电子芯片、材料等基础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产品仍然依赖进口,主要包括以高端芯片为首的电子元器件、碳纤维等;②下游关键系统重在“自主”,由“无”到“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之重器”,如航空领域的大飞机、北斗系统以及我国一直重点发展的航空发动机等。

  4. 建议关注的细分领域 4.1. 军机等航空装备产业链 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军机产业链相关标的,发动机产业链航发动力、航发科技,各细分配套领域民参军领先军工企业,航新科技(航空维修保障)、安达维尔(航空机载电子设备维修)。

  4.2. 航天装备产业链 ①航天装备配套军工企业,航天电器、新光光电、光电股份; ②卫星应用相关军工企业,中国卫星(卫星总体设计制造)、中国卫通(我国最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海格通信(卫星通信与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及芯片供应商) 第 5 页 共 8 页 4.3. 信息化+自主可控 国睿科技、四创电子(雷达领先军工企业,背靠电科核心院所) 可控性是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是实现信息安全的五个安全目标之一。而自主可控技术就是依靠自身研发设计,全面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实现信息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生产、升级、维护的全程可控。

  简单地说就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各类软件全都必须国产化,自己开发、自己制造,以免在关键时刻不受制于人、掉链子。

  自主可控是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信息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5. 信息化自主可控应如何发力 5.1. “棱镜门”等事件对于我国军工的提醒 随着“棱镜门”等事件的持续发酵,国家有关部门和监管机构日益重视军工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求商业军工能够实现信息系统的“自主、安全、可控”。军工应坚持自主研发之路,积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近年来,随着“棱镜门”等事件的持续发酵,国家有关部门和监管机构日益重视军工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求商业军工能够实现信息系统的“自主、安全、可控”。军工信息化的安全、可控,从小处看,讲的是军工 IT 体系的自身建设问题,从全局讲,则植根于我国信息化行业、产业整体的自主可控。没有全局,不可能有个体的自主可控;而全局的自主可控,又必须从每家军工自身做起。近几年,建设军工对如何落实“自主可控”战略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5.2. 落实信息系统自主可控战略的思考 信息系统自主可控,重点落在可控。自主、国产化是实现可控的手段。在我国,要实现军工信息系统的可控,主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1)军工应坚持自主研发之路。对于军工应用,特别是核心应用,一定要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充分把握自己的应用和所使用的产品,从根本上避免“后门”等安全隐患。多年来,建设军工始终坚持走自主设计、自主研发道路,开发了各类业务应用和经营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建设军工启动了“新一代” 第 6 页 共 8 页 信息系统建设(以下简称“新一代”),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和组件化设计的方法,全面重构应用系统。

  新的 IT 架构注重灵活性与适应性,并不依赖特定技术、特定产品。SOA 架构所强调的组件化,保证了应用组件、构件间的松耦合,使系统分布式部署成为可能。在开发实施上,我们设计了“可视化编程工具”,通过工具屏蔽底层系统的差异,实现应用系统与特定软、硬件的松绑,保证平台无关性。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核心系统在各类平台之间的迁移,支持未来的“云化”灵活部署。

  在基础设施云平台建设方面,“新一代”也已有规模化的尝试。通过对 IT资源池的标准化、虚拟化,实现了资源供给周期从“周”到“分钟”的大幅缩短。实现了运维标准规范与操作流程的高度融合,降低了 IT 运营成本和运维风险。自主的、标准化的云平台给予了国产软硬件更大的空间。

  2)积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信息系统构建在大量的、复杂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软件之上,军工的 IT 环境表现得尤为明显。没有合适的软硬件平台,军工整体的所谓自主可控就没有落脚之地。

  在军工使用的几百种 IT 产品中,国产产品通常集中在...

篇六:经济建设展望

第 20 卷第 4 期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 年 12 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OCIAL SCANCES )Voe.20 No.4Dec. 2021我国技能 型 社会建设 策略 研究— — 基于 OECD 国家技能体系治理的 启示吴向明 , 詹佳丽(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 术 学院 ,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 : 技 能型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 。

  为了适应国际竞争 、 产业升级和终身学习 的变化 , OECD 采取引导多主体参与 , 形成技能建设的跨部门组织 ; 关注利益相关者群体类型 和参与质量 , 保证技能治理的有效性 ; 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 构建以技能为中心的学校信息系统 ; 调整融资安排 , 减轻国家治理压力等策略进行技能体系治理 。

  借鉴 OECD 的经验 , 我国应加强 政府主导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 ; 发挥企业参与社会技能培训的主体作用 ; 落实职业 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 。关键词 : 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 ; 治理 ; OECD中图分类号 : G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 1006-4303 ( 2021 ) 04-0431-07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发 展的目标与方向 , 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 《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 提出要培养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 , 要让劳动者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机会 获得技术技能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 要 》 提出要加强创新型 、 应用型 、 技能型人才培 养 , 加快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 % 2021 年 6 月 , 人社部印发关于 《 “ 技能中国行动 ” 实施方 案 》 , 提 出要打造技能省市 , 建设制造强国 、 质量强国 、 技 能中国 。

  我国在政策层面已经对职业教育制度体 系 、 标准 、 产教融合 、 多元办学格局 、 技术技能人才 保障 、 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监督评价等方面提出新 的要求 , 但如何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 , 如何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 如何在全社会形成 重视技能的氛围 , 加快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建设 , 成 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ra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 opment , 简称 OECD ) 对成员国技能体系治理 ( the governance of skills system ) 的研究相对较早 , 总结 了比较完备的经验 , 本研究在对 OECD 国家技能 体系治理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技 能型社会建设的策略 %一 、 OECD 国家技能体系治理的 背景2012 年 OECD 启动技能战略 , 关注成员国技 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策法规 、 跨领域合作 、 教育 分流 、 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 OECD 在技能战 略推进过程中发现 , 国家的制度 、 文化和习 俗 影响 技能战略的实施效果 % 为了更好地落实技能战 略 , 2020 年 OECD 提出对技能体系进行治理%技 能体系治理旨在为不同国家提供共通的可借鉴经 验 , 它的提出既顺应技能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 需要 , 又动态适应产业变化的需求 , 并满足个体终 身学习技能的要求 %( 一 ) 国家层面:提升竞争力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说 , 技能体系治理目的在于提 收稿日期 : 2021-05-28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21BJY083 ) ;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 攻 关 计 划规划重点项目 ( 2021GH027 ) 作者简介 : 吴向明 ( 1969 $ ), 男 , 浙江 东阳 人 , 研究员 , 博士 , 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 - 432 -浙江工业大学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20 卷升国家竞争力 , 通过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 提升创 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 实现国家更好的经济发 展 [ 1 ] % 21 世纪以来 , 世界各国均发现技能人才对 经济社会的重要性 , 先后出台相应战略 , 抢占技能 人才培养先机 。

  德国在 2005 年就开始实施 《 联邦 职业教育法 》 , 明确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 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 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是 应对新世纪挑战的重要途径 [ 2 ] 。

  美国在 2009 年 发布 《 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 竞争力的技能 》 , 2011 年哈佛教育研究院发布报 告指出国家经济繁 荣 和社会和谐依赖于恰当的技 能型劳动力 。

  英国企业 、 创新和技能部在 2009 年 发布 《 技能促进增长 : 英国国家技能战略 》 报告 , 将技能水平增长与英国社会未来发展联系在一 起,提出要提高英国的技能水平 , 达到世界级的水 平 。

  为了支持战略实施 , 英国又发布 《 新挑战 、 新 机会一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计划 》 , 通过 规定经费投入 、 培训项目 、 继续教育质量和数量等 方式保证技能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

  澳大利亚在 2010 年发布人力 开发战略 《 大动力 : 国家劳动力开发战略 》 , 提出要通过改善劳 动力技能水平 , 从而解决劳动力市场技能短缺问 题; 2011 年,澳大利亚技能署发布 《 为了繁荣的技 能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 》 报告 , 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 求 [ 3 ] o 日本于 2006 年出台 “ 职业教育综合计 划 ” , 针对小学生到高中生 、 大学生到研究生和无 业者这三类人群提出不同举措 , 以提高受教育者 技能水平 , 提升人力资源开发⑷ 。

  各国紧密联系 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提出了一系列与技能培养有 关的政策和战略 。

  OECD 顺势而为 , 在 2012 年发 布关于技能政策的战略途径的报告 , 随后建立专 门的技能中心 , 帮助成员国制定技能战略 。( 二 ) 产业层面:加速转型升级从产业发展层面来说 , 技术变革改变了劳动 力需求 , 技能体系治理通过改善劳动力技能水平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 是促进发展的现实选择 。

  当 前 , 各个国家都面临产业发展与劳动力水平不匹 配的问题 , 过去技能人才培养追求操作熟练 , 现在 关注复合型能力培养 。

  德国于 2016 年提出 《 “ 职 业教育 4.0 ” 框架倡议 》 , 目的在于适应 “ 工业4. 0 ” 需要 , 培育面向未来数字化工作场景的专业 人才 。

  德国注重未来社会中科技发挥的作用 , 因 此用科技为教育赋能 , 期望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资 源整合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 组建高素质 产业人才队伍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 认为现在的制造业工 作不再是在肮脏环境中的低技能 、 低收入工作 , 而 是需要有技术知识 、 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的技术性工作 % 此外 , 技术进步对不同类型工人 的影响不同 , 高技能者受益于新技术 , 从事重复性 工作的低技能者则将被企业淘汰,这会加剧不同 阶层的矛盾 。

  因此 , 美国制造业提出要建设先进 制造业 , 必须从技能人才培养入手 [ 6 ] % 英国自脱 欧以后 , 经济增速迟缓 , 低技能水平是重要的影响 因素 , 现有技能人才水平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 《 2017 年雇主技能调查 》 显示 , 雇主对高水平技术 类人才需求将增长 10% 以上 , 但多数年轻人技能 水平较低 , 只有 4% 的 25 岁以下年轻人获得了高 等技术教育水平资格 , 这种高水平技能人才供不 应求的局面将在英国持续存在 [ 7 ] 。

  产业转型升 级需要大量高水平技能人才 , 为了满足产业快速 发展的需求 , OECD 重新提出技能体系治理 , 强调 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 向政府 、 教育与培训机构反馈 产业需求 %( 三 ) 教育层面:落实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获得各阶段所 需的技能 % OECD 又称其为 “ 全生命 ” 学习 , 新兴 技术倒逼个人在生命历程中实现技能的不断学 习 、 培养和提升 , 因此关于技能的学习在家庭 、 社 区和工作场所正式或非正式地发生 , 由原先终止 于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学习转变为终身持续学习 % 近年来 , 终身学习越来越与技能发展联系在一起 % 欧盟曾实施过 “ 2007 — 2013 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 计划 ” , 该计划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鼓励个人终身 学习并为终身学习提供条件%欧盟还借鉴澳大利 亚和英国的相关经验 , 设计了一个包含不同阶段 和不同类型教育的 、 为学习活动提供质量标准和 认证机制的资历体系⑷% 2020 年 , 欧盟出台 《 欧 洲技能议程 ( 2020 ) 》 , 该议程强调生活技能 , 加强 成人教育 , 关注如老年人等不活跃群体 , 设计成人 终身学习标准 [ 9 ] 。

  这些措施的出台 , 一方面是为 人的全面发 , 方面 帮助 人在变化的 技术世界中获得新的能力 , 满足新的产业需求 % OECD 认为在数字化背景下 , 技能学习将持续发 生,因此在 2019 年发布了 《 技能展望 2019 : 在数字 第 4 期 吴向明 , 等:我国技能 型 社会建设策略 研究- 433 -世 界中 蓬 勃发展 》 报 告 , 报告明确指出终身学习 应是数字化社会转型的政策核心,高质量终身学 习体系能帮助公民发展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技能, 应对技能世界变化的挑战 [ 10 ] %二 、 OECD 国家技能体系治理 经验OECD 技能体系治理的提出旨在打破将技能 归于狭义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观点 , 强调在政 府 、 教育与培训系统 、 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行业之间 建立密切的联系 , 实现技能供需 、 获得和使用的有 力互动 [ 11 ] , 其策略包括形成治理的跨部门组织主 要部门 、 鼓励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治理过程 、 利用 信息技术减少技能不匹配问题 , 以及调整融资安 排减轻国家治理 压 力 。( ( 一) 引导多主体参与 , , 形成技能建设的跨部 门组织由于技能体系治理是一个跨部门的议题 , 因 此需要各个部门和机构协同参与,包括劳动力市 场 、 教育部门 、 财政部门等多方主体形成代表团 体 , 以团体为核心 , 统筹如企业 、 社会组织 、 个人等 利益相关者 %1 •形成跨部门的统筹组织 。

  现代和未来训练 联盟是为配合德国 《 国家职业培训和技术工人资 格公约 》 ( National Pact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he Qualificatioc of Skilled Workers ) 文件中商定的 政策和倡议而设立的 , 成员包括工会 、 联邦经济和 劳工部 、 联邦就业局 、 联邦教育和研究部 、 联邦工 业协会 、 德国技术手工艺联合会中央协会和德国 雇主协会联邦协会 。

  政治高层直接参与会议 , 促 进了各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协调 。

  各州政府在改革 时曾局限于为职业学校设计课程框架 , 在加入联 盟后 , 通过与州经济事务部 、 劳动和社会事务部的 讨论 , 加深了对技能政策和需求的理解 , 依据区域 经济发展状况改革课程内容 % 此外 , 区域一级的 众多类似联盟承担并补充了联邦联盟的活动 % 在 改善处于不利环境中的青年的咨询服务 、 制定确 保技术工人数量充足的区域战略 、 制定促进成人 学习的举措等方面承担并实施了很多任务 。2 . 关注边缘群体的跨部门组织 。

  挪威设立了 技能政策委员会 ( Noreay"s Skills Police Council ) 来改善雇主在技能培训提供和培训融资方面的边 缘地位以及工人群体被忽视的情况 [ 12 ] %技能政 策委员会是挪威技能政策战略治理的核心 。委员 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公共机构 、 社会合作伙伴 和成人学习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

  作为纯粹的咨询 机构 , 委员会通过定期讨论 、 定期制定措施等方式 协调和改进技能政策领域现有的政策措施 , 促进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 13 ] 。

  委员会是纯粹的咨 询机构 , 其目标是协调和改进技能政策领域现有 的政策措施 , 教育部长担任委员会主席 , 给利益攸 关方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响决策的机会 。( 二 ) 关注利益相关者群体类型和参与质 量 , 保证技能治理的有效性利益相关者参与技能体系全过程 , 既能成为 决策者处理技能政策内在复杂性的有效工具 , 又 能作为参与者产生对过程和结果的体验感 % 多方 参与要求任意参与方都要承担解决技能问题的部 分责任 , 尤 其在解决技能需求 、 扩大参与群体类 型 、 协调不同参与者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吸引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方参与 。

  利益相 关者参与技能体系治理的方式很多 , 不局限于组 织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 , 参与成员也不局限于相 关企业代表 。

  韩国形成了一种上下联动的技能 “ 生态系统 ” , 包括城市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措施和 市民发起的由下而上的改革 。

  韩国国家终身教育 研究所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felong Educo- tion , 简称 NILE)制定和实施国家终身教育政策 , 内容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终身学习战略 、 政策和 计划 [ 14 ] %韩国水原市是技能体系设计较好的城 市,其终身学习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市议会成员 、 非 政府组织 、 私人课程提供者 、 学习和福利中心负责 人 。

  市民可以自己制定终身学习的项目提交给政 府;市民与委员会进行圆桌会议 , 交流他们对终身 学习的意见;在参与学习中心一年的理论和实践 培训后 , 市民可申请成为水原市公民终身学习教 师 。

  这些做法 , 将市民纳入城市政策的规划和实 施 中 , 帮助课程适应新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 需要 [ 15 ] %2 . 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 。

  只有参与 者是在互动取向下合作解决问题时 , 才能减少以 个人利益优先的政策决议,保证多方参与是有效 的 。

  德国的现代和未来教育联盟以 “ 面向问题 ” 的方式组织会议 , 中央工作组和其若干附属工作 组中定期组织小型工作会议 , 讨论专门的议题 。

  ...

篇七:经济建设展望

kpmg.com/cn毕马威中国零售篇“十四五”行业影响展望规划 前言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它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对今后5年以至1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此次“十四五”规划不仅聚焦5年发展,更将2035年中长期规划统筹考虑进来,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进一步冲击。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颠覆传统经济、产业模式,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国将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无疑是一本解读中国政策方向、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指南。“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国内大市场,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产人群,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内需市场,可挖掘的消费潜力巨大,是未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抓手。后疫情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消费及零售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不断扩大。了解“十四五”期间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前瞻市场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把握机遇,夺得先机!“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2021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康 勇首席经济学家毕马威中国吴国强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目 录1.“十四五”期间零售行业的机遇和重点发展趋势中国品牌崛起正当时直播电商、私域流量、免税经济等新消费模式和业态蓬勃发展下沉市场空间广阔本地生活服务迎来更多发展机遇34案例1 43案例2 4415510132. VALUE模型 TM 助力新时代消费者运营新经济环境下催生崭新消费形态,包括新人群、新品牌、新场景、新运营诸多崭新消费形态的背后,是消费者认知、需求和决策特征的变化基于新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运营要求,企业在八大典型场景面临共性痛点破局之刃:消费者运营VALUE模型™16171827 后疫情时代,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持续复苏的态势。疫情后中国经济的复苏先是主要由制造业生产、投资和出口来拉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消费及服务业的恢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并针对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部署,预计“十四五”期间消费及零售市场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外商独资企业,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十四五”期间零售行业的机遇和重点发展趋势 1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4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篇中国品牌崛起正当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经济内循环和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双循环体系建设的关键,需要一方面通过要素市场改革优化供给侧结构,以创新实现供给升级;另一方面培育消费新场景和新渠道,激活国内市场,实现消费升级。供需双升级也将助力中国经济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供给”中心升级为“供给-需求”双中心,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升级为中上游。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上不再是“外来和尚好念经”,一切品牌必须切入内循环通道,通过实现本土化,进入全新的生命周期。中国品牌由于在供需两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从需求端看,“十四五”期间90后和00后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这部分消费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崛起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对国家文化拥有更高的自信心,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赋予这一代消费者更加包容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对于电子产品和网络有天生的认同,勇于尝鲜,个性化表达成为消费关注点。消费群体的新特征给予了中国品牌巨大的成长空间。哪个年龄段的消费者最关注中国品牌?数据来源:人民网研究院《百度国潮骄傲大数据》,毕马威分析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5040至4930至3920至29≤192009年关注度 2019年关注度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5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 篇在供给端,疫情影响下一些以往关注于外贸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开始向服务国货转移,助力国货品牌提质增效,从Made in China 向Made for China模式转变。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众多国货品牌商以数字为驱动更加高效的方式洞察消费者需求,敏锐地捕捉到新消费趋势下的机遇,通过达人主播带货、短视频广告、内容营销等方式多平台触及特定消费人群,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产品品牌的价值将超越渠道品牌价值,中国品牌的全面崛起指日可待。直播电商、私域流量、免税经济等新消费模式和业态蓬勃发展新冠疫情所催生的宅经济和无接触经济带动了直播电商和以微信为代表的私域流量渠道等新消费业态和模式的火爆。《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随着国家多种鼓励措施的出台,以及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对零售业技术的赋能,线上消费场景将进一步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6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篇2017-2021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及其增速,亿元,%数据来源:《迈入万亿市场的直播电商》,毕马威,阿里研究院,2020年11月 11. 《迈入万亿市场的直播电商》,毕马威中国联合阿里研究院,2020年11月,https://home.kpmg/cn/zh/home/insights/2020/10/live-streaming-e-commerce-towards-trillion-market.html• 直播电商。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将直播电商这一新消费方式推上了风口浪尖,仅上半年全国已开展直播电商超过1,000万场。强大的市场效应使得各行各业纷纷试水直播带货。以直播电商的主播为例,从早期的达人主播,到明星和知名企业家,再到如今的大小商家开展自播,正逐渐向普惠式的方向发展。同时,直播带货的商品品类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除快消品、美妆和农产品等传统的直播商品外,旅游、理财等服务类商品也正通过直播走向消费者。直播电商正在从人、货、场三个维度重塑零售业,成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商业形态。预计直播电商的整体规模将在2020年突破万亿,达10,500亿元,在电商行业的渗透率将达到8.6%。预计2021年直播电商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增长,规模将接近2万亿元,渗透率达到14.3%。366140043381050019950283%210%142%90%0%50%100%150%200%250%3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电商直播:市场规模(亿元) 电商直播:增速(%,右轴)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7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 篇• 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渠道主要是指基于微信、支付宝或百度智能的在线购物小程序。与传统电商消费流量不同,商家可以跳过平台,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流,本质上是从“平台数字化”转变为“商家数字化”。在传统电商平台上由于公域流量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使得中小商家难以承受,与之相比,私域流量的获客成本则相对较低。商家无需支付高昂的费用去中心化平台购买流量,只要经营好自己的私域流量即可实现用户数的裂变式发展,进而降低获客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根据《QuestMobile2020微信小程序半年报》的数据来看,生活服务及移动购物成为各平台布局的热点领域;BAT各平台特点的差异化在行业分布上得以体现,其中微信小程序覆盖领域更加丰富,支付宝小程序金融及线下服务场景占比突出,百度智能小程序在移动视频行业优势明显。2020年6月BAT小程序典型应用行业分布数据来源:《QuestMobile2020微信小程序半年报》,毕马威分析24%10%8%8%8%6%6%6%42%2%2%2%2%生活服务移动视频移动购物办公商务实用工具出行服务移动社交手机游戏拍摄美化金融理财旅游服务医疗服务数字阅读系统工具微信小程序42%16%12%8%4%4%4%2%2%2%2%2%生活服务移动购物实用工具金融理财旅游服务医疗服务出行服务系统工具汽车服务移动视频健康美容手机游戏支付宝小程序20%16%10%8%8%8%6%6%6%4%4%2%2%移动视频生活服务移动购物汽车服务数字阅读新闻资讯旅游服务移动社交移动音乐办公商务房产服务金融理财拍摄美化百度智能小程序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8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篇• 免税经济。

  由于无需缴纳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费,免税商品具有明显价格优势,成为各国拉动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2020年3月,《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对外公布,明确要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扩大口岸免税业务,增设口岸免税店。6月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 2 。从7月1日至10月30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免税销售金额达到同比增长58.8% 3 。其后百货集团王府井也成功获得免税牌照。除到店消费外,基于线上零售技术的线上免税业务也发展迅速。近期中免集团推出微信小程序,而LVMH集团旗下DFS集团近日也收购深圳免税集团旗下电商品牌——国免易购22%的股份,试水线上免税业务。2. 《买买买遇上免税经济将擦出哪些火花》,2020年7月9日,光明日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7/09/c_1126214427.htm3. 《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4个月销售额突破120亿元》,2020年11月10日,https://finance.sina.com/gb/chinamkt/economy_chinalocal/sinacn/2020-11-10/doc-ihacruyi7449117.shtml 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 ,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

  “十四五”行业 影响展望规划钱亦馨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外商独资企业,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10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篇下沉市场空间广阔下沉市场指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囊括了约2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和40000个乡镇,占中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近年来随着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小镇青年”成为消费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购买力强劲,而且规模增长迅速。2017-2019年的数据显示,农村网上零售额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以上;2020年Q2移动互联网新增用户中,下沉市场增量占比达86.6%。《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11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 篇2017-2019年全国及农村网上零售额,单位:万亿元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9》,毕马威分析7.189.0110.631.241.371.70%10%20%30%40%50%0246810122017 2018 2019中国网上零售额 农村网络零售额中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率(右轴) 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率(右轴)2020年2季度移动互联网月活跃净增用户规模,各等级城市分布,单位:万数据来源:QuestMobile《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毕马威分析-2711001008234448-359-600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五线城市四线城市三线城市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 © 2021 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中国印刷。12 “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 | 零售篇下沉市场长尾效应的显现离不开国家出台的多种鼓励扶持政策,借助电商的快速发展,国家从精准扶贫、扩大内需和乡村振兴等三个方面对下沉市场进行了递进式的顶层政策设计。国家鼓励扶持下沉市场发展的政策梳理(截至2020年11月)资...

篇八:经济建设展望

“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改革创新,变革未来 CONTENTS 目录 1 1. 2035 年建成 中 等发达国 家 , 创新 、 绿 色领 域看点最 多 . 2. “ 十四五 ” 双循环内 外共 振 , 收入 分配与 生 育政 策或迎 调整 . 3. 产业政策 向市 场化转型 , 1+4 领域需要 重 点关 注 . 4. 城镇化突 出城 市群作用 , 土 地盘活释 放要 素潜 力 . 5. 金融体系 改革 地位提升 , 资 本市场改 革或 为 亮点 2 指标 2020年 年 目标 2019年 年 完成 完成率 指标 2020年 年 目标 2019年 年 实现 完成率 GDP(万亿元) 92.7** 89.2** 96% 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 23 23.8 103%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2.50 2.19 88% 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 0.61*** 0.51 120%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2 11.5 9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降低(%) 18 未披露 未披露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12.5 10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5 15.3 102%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58.5 98% 化学需氧量较2015年减少(%) 10 11.8 118%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70 86.1 123% 氨氮较2015年减少(%) 10 12.1 121%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80 93.6 117% 二氧化硫较2015年减少(%) 15 未披露 未披露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6 53.92 96% 氮氧化物较2015年减少(%) 15 16.6 11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 60.6 101% 耕地保有量(亿亩) 18.65 20.23 108%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5 44.4 99%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5年累计)(万亩) 3256*** 未披露 未披露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年累计)(万人) 5000 5378 108% 森林覆盖率(%) 23 22.96 100%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年累计)(万人) 5575 5024 90%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65 175.6 10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1.5 102%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0 82 103%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4 77.30 100%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 47*** 39 121%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5年累计)(万套) 2000 2157 108%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70 74.9 107%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0.63* 98% 劣V类水体比例(%) 5*** 3.4 147% “ 十三 五 ” 指 标 及 完成 情况 “ 十三五 ” 规划提出 32 个定量指标 , 多数已于 2019 年提前完成 资料来源:Wind,新华网,生态环保部,国家统计局,中信证券研究部 *代表2018年数据;**单位为2015年不变价;***目标为最高值,即数值越低代表完成越好 3  十九届五中 全 会 提出到 到2035 年人 均 国内 生 产 总 值达 到 中等 发 达 国 家水 平 , 我 们 认 为 这一 目 标约为 为2万 万 美 元左 右  世界银行将发达经济体定义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超过12,536美元;2019年共有62个国家或地区满足这一标准*, 其中21-42名应为中等发达国家,第42名的希腊GNI约为2万美元  2019年4月20日,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2018年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中 性预 期 下, ,2021-2035 年均 增速 速4.8%, ,到 到2035年 年 人均 均GDP达 达到 到21,006美 美 元 , 可 同时 实 现人均 均GDP超 超过 过2万 万 美 元 和较 2020 年翻番两个 目 标  2022-2025年、2026-2030年、2030-2035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0%、4.6%、3.9% 部分 发达 经 济体GNI 2035年 年 中 国 经济 增 长情 景 分析 2035 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 , 对应15 年平均增速约为4.8% 瑞士 85,500 1 中国澳门 78,640** 3 美国 65,760 6 中国香港 50,840 15 德国 48,520 17 英国 42,370 24 日本 41,690 25 韩国 33,720 28 国 家或 地 区 2019 年GNI( ( 美 元 ) 世 界排名 希腊 20,320 42 匈牙利 16,140 54 62 罗马尼亚 12,63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信证券研究部 注:*剔除部分没有最新数据的经济体;**中国澳门为2018年数据 21,006 美元 美元 捷克 22,000 40 2.1%/ 8.9%/ 波多黎各 21,970 41 10,262 10,478 中性 11,410 5.0% 4.6% 3.9% 4.8% 美元 均 均GDP 2019年 年 人 2020年年 增 速 / 人均GDP ( 预测 ) 2021-2035 年人均GDP 增速 情景 分 析 ( 预 测 ) 情景 景 2021年 年 增速 速 2022-2025 2026-2030 2031-2035 2021-2035 假 设 / 人均GDP 年 年 均增速 年 均增速 年 均增速 年 均增速 2035年 年 人均 GDP 美元 乐观 5.2% 4.9% 4.2% 5.0% 21,805 美元 悲观 4.7% 4.3% 3.6% 4.5%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GDP按2019年不变价计算) 20,177 美元 4 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制度 人 力资 本 和研究 基 础设施 市 场成 熟 度 商 业成 熟 度 知 识和 技 术产出 创 造力 产 出 瑞士 1 13 6 3 6 2 1 2 瑞典 2 11 3 2 12 1 2 7 美国 3 9 12 24 2 5 3 11 英国 4 16 10 6 5 19 9 5 荷兰 5 7 14 18 23 4 8 6 丹麦 6 12 2 4 8 11 12 10 芬兰 7 2 4 9 33 8 6 16 新加坡 8 1 8 13 4 6 14 18 德国 9 18 5 12 24 12 10 9 韩国 10 29 1 14 11 7 11 14 中国香港 11 5 23 11 1 24 54 1 法国 12 19 13 16 18 21 16 13 以色列 13 35 15 40 14 3 4 26 中 国大陆 14 62 21 36 19 15 7 12 爱尔兰 15 17 22 10 35 14 5 21 国家/地 地 区 总 体排名 分 项排名 全球 国 家 综 合 创 新 能力( (GII) ) 排名  十九届五中 全 会 提出 出2035年 年 跻身 创 新型 国 家 前 列 , 加 快建 设 科 技 强 国 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或将进一步完善“首台套”、财税激励、政府采购、金 融支持等政策  科研院所继续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实行“揭榜挂帅”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构建 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 国 家 中长期科技发 展 规划 划(2021-2035)预 预 计将 于 今年 年 底或明年年初 公 布 , 有望在人 工 智 能 、 量子信息 、 集成电 路 、 生命 健 康 、 脑 科 学 、 生 物育 种 、 空 天 科 技 、 深 地 深 海 等 领域 制 定 新 一 批 国家 重 大 科技专项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信证券研究部 5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 十三 五 ” 规划 建 设美 丽 中国 节 约资源 能 源结构 污 染物 土地 森林 空气 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 万元GDP用水量 -- -- 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 -- 垃圾分类 耕地保有量 --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 --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劣V类水体比例 劣V类水体比例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 -- 全国用水总量 “ 十三 五 ” 规 划与 建设美 丽 中国 的环 保指标  中国将力争在 在2030年 年 前 达 到 二氧 化 碳排 放 峰 值 , 努 力 争取2060年 年 前实 现 碳 中和 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或将成为未来重点任务,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电站、储能设施值得关注  中共中央计划 划2035年 年 基 本 实 现美 丽 中国 目 标 , 将推 动 生态 环 境 质 量向 更 高标 准 迈 进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信证券研究部 CONTENTS 目录 6 1. 2035 年建成 中 等发达国 家 , 创新 、 绿 色领 域看点最 多 . 2. “ 十四 五 ” 双循环内 外共振 , 收入 分配与 生 育政 策或迎 调整 . 3. 产业政策 向市 场化转型 , 1+4 领域需要 重 点关 注 . 4. 城镇化突 出城 市群作用 , 土 地盘活释 放要 素潜 力 . 5. 金融体系 改革 地位提升 , 资 本市场改 革或 为 亮点 7 290 270 250 230 210 190 170 150 130 110 90 1993-12 1994-06 1994-12 1995-06 1995-12 1996-06 1996-12 1997-06 1997-12 1998-06 1998-12 1999-06 1999-12 2000-06 2000-12 2001-06 2001-12 2002-06 2002-12 2003-06 2003-12 2004-06 2004-12 2005-06 2005-12 2006-06 2006-12 2007-06 2007-12 2008-06 2008-12 2009-06 2009-12 2010-06 2010-12 2011-06 2011-12 2012-06 2012-12 2013-06 2013-12 2014-06 2014-12 2015-06 2015-12 2016-06 2016-12 2017-06 2017-12 2018-06 2018-12 2019-06 2019-12 2020-06 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 开拓外需与扩大内需共振 , 本轮扩大内需战略或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抓手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此前共 有 两轮 完整 的扩大 内 需战 略周 期  中 美摩 擦 与 疫 情 背 景下 出 口 有 较 大 的下 行 风 险 , 对 冲方 式 包 括 开 拓 外需 与 扩 大 内 需 两大 方 面 :  开 拓 外 需 :一方面需通过出口转内销与多元化出口来缓解货物贸易顺差的下降,另一方面需通过改革提高服务业供给进 而缩减服务贸易逆差  扩 大 内 需 :短期可通过投资与消费的需求侧政策如专项债、消费券等托底经济,但长期看需通过改革带动消费增长,收 入分配机制改革与人口政策调整或为未来5-10年的工作重点  “ 十四 五 ” 规 划 或 将重 点 阐 述 扩 大 内需 战 略 , 考 虑 到宏 观 杠 杆 率 的 风 险 , 供 给 侧 方 面的 改 革 或 为 本 轮扩 大 内 需 的 重 点 :  扩大内需战略并非首次提出,1998-2002年的第一轮扩大内需中,国家进行了包括机构改革、加入WTO等多项改革开放 政策,经济成功企稳;2008-2012年的第二轮扩大内需以基建地产为抓手,经济虽然企稳但宏观杠杆率也快速上升  本轮扩大内需的初期,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类似2008年。为防范风险,参考1998年经验,供给侧的改革开放或为重点 第一轮 2700 亿特别 国债+ 近万亿 长期建设国债 第二轮 连续降 息降准+ 4 万亿投 资计划 8 43.5 30 20 47.5 8 3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对美出口占比 出口下滑幅度 日本 德国 货物贸易 : 出口集中风险较大 , 出口转内销与多元化出口共同化解风险  对 单一 国 家 过 高 的 外需 依 存 度 , 可 能诱 发 贸 易 安 全 问 题  2015-2018年间,中国大陆前两大出口目的地金额占比之差为12.7%,而同为制造业大国的日本和德国仅为1.2%和0.6%  《广场协议》后日德货币对美元升值幅度相似,而日本对美出口占比过高,其出口滑坡更剧烈,经济减速更严重  简 单 情景假 设 下 , 在 美 国当前 “ 保 护主 义 大棒 ” 的 政 策下 , 未来 来5-10 年对美 出 口货物金 额 有下 降约 约40% 的可 能性 , 内需与 “ 一 带一 路 ” 和欧日韩或可有效承接  我国内需释放潜力较大,预计15%的对美出口或可转移至国内  预计17%对美出口或可转移至“一带一路”和欧日韩,这不仅是国际局势影响的结果,更是市场潜力的考量。2019年,我国对 “一带一路”出口额达7,510亿美元(对美国出口额为4,187亿美元),增长13.1%  预计8%对美出口或难以转移,带来一定净损失。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中国美国商会今年3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受疫情影响,有16%的美国企业考虑会将部分生产或供应链迁出中国 升值幅度 资料来源:World Bank,CEIC,中信证券研究部 注:升值幅度为《广场协议》签订至1990年末的对美元汇率变化;对美出口占比为《广场协议》签订 至1990年末的年度均值;出口下滑幅度为《广场协议》签订前后各一年的出口增速之差 与日 德等 制 造业 大 国相 比 , 我 国 对美 出 口集 中 度更 高( (%) ) 对单 一经 济 体外 需 依赖 过 高可 能 引发 经 济安 全 担忧( (%) )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韩国 中国大陆 法国 印度 英国 日本 资料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注:求各国/地区2015-2018年第一和第二出口对象金额占比的均值,排除转口为主的中国香港 德国 第一出口对象 第二出口对象 差额 9 服务贸易 : 短期看人员 “ 少出去 ” , 长期看服务 “ 多出去”  中国是全球 最 大 的服 务 贸 易 逆差 国, ,2019年 年 逆 差高 达近 近1.8万 万 亿 元 , 主 要 来 源 于旅 行 、 运 输 、 知 识产 权 使用 费 等  服务贸易 逆 差 从 扩大到收 窄 是 后 发工业化 国 家 的 普遍规 律 , 德 国 通过制 造 业与 服 务业融 合 以带 动 生产性 服 务业 出 口的提 升, 日 本则 通 过 入 境 旅游 、 知 识 产 权 及 金融 服 务 走 出 去 缩减 逆 差  “ 十四五 ” 规划的前期阶段 , 疫情常态化及逆全球化趋势影响下 , 人员 “ 走出去 ” 意愿或有下降 , 改善国内服务供给 , 或 将减 少 服 务 贸 易 进 口 , 实 现 服 务 内循 环 :  在 旅游方面,需要推动国内高质量旅游供给的形成,引导旅游向国内市场转向  在 留学方面,预计未来合作办学的发展及国内教育资源的提升有望承接部分留学需求,进而实现服务贸易逆差的收窄  在 医疗方面,医疗改革“三医联动”或为基本盘,海南有望建设成为一流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吸引境外就医需求回流  短期内旅行服务贸易(含留学、旅游、...

推荐访问:经济建设展望 经济建设 展望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