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4篇

时间:2022-12-17 17: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4篇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  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学日常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立足本学科的内容,来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4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14篇

篇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

  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学日常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是立足本学科的内容,来对学生们展开引导与教学,同时还应当关注到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到学生们综合性的发展、全面化的进步,而实现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把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对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产生了解,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师可采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

  前言:

  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发现,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认识总是不同步、不统一的,他们还往往会出现偏科的情况,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融合起来,带领学生们对于各学科的知识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以此来推进学生的长远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为学生们建设一个高质量数学课堂。

  一、创设多元情境,实现优质导学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导学环节出发,为学生们创设多元化的情境,引领学生们进入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产生多元化认识,实现丰富的思考,为实现跨学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1]。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出丰富的情景,带领学生们投入到情境之中,展开对于学科知识的初步认识,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同时又能够了解到美术知识,

  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数学与美术两大学科的融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为学生们创设出一个“描点连线”的游戏情境,带领学生们进入到这一具体的情境之中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们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展开了对于图形的初步了解。借助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之中所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大家描绘出了如此丰富的图案,那么接下来,我们依次来认识一下这些图案,了解一下这些图案的名称与特点好不好呢?”在这一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带领学生们投入到了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美术教学与数学教学灵活融合起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优质导学。

  二、结合学科内容,引入丰富知识

  在授课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科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丰富的知识,带领学生们体会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推进学生的综合化发展[2]。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认识时间》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可以灵活地结合本单元的内容,为学生们引入更加多元化的知识。比如,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以“时间”作为起点,直接引领学生们投入到“时间长短”、“时间换算”等数学知识的探究之处。实质上,在这一过程里,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课堂的情景,来帮助学生们判断“时间的快慢”:“同学们,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赛跑的时候,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呢?比如,在跑一百米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用了十秒,另一位同学用了十五秒,这两位同学谁更优秀呢?”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灵活借助了体育课堂之中的案例,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实现了学科融合。再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语文知识,或是语文常识,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积累:“同学们,我们经常说的‘一刻钟’表示多长时间呢?‘一个时辰’又表示多长时间呢?”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又将一些常识性语文知识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认识,推动了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长远发展,培养发散思维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当将跨学科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们的能力上,关注到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实现对于学生们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长远的进步,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应当广泛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引导,不仅为学生们讲解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将会在数学课堂之中,展开想象、进行探究,将自己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从而获得思维上的锻炼,实现全面进步与提升。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长度单位》这一部分学科知识时,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自行地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更加广阔的探究:“同学们,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其他学科之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大家开动脑筋,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其他学科里,见到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就对学生们形成了鼓励,推动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总结:

  在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是今后数学学科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满足学生们成长与发展,所必需的教学方式。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乃至各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当展开教学策略与方式的探究,从而推进跨学科教学的开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瑞雪.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尝试[J].山东教育,2020(34):38-40.

  [2]阮燕玲.跨学科合作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J].教育艺术,2020(03):48-49.

  

  

篇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前言:合肥市长岗小学2009年3月被评为肥西县“农远工程”示范学校,2011年7月获“合肥市有效课题---‘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先进集体,2009年4月学校申报立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于2013年12月顺利结题,该课题研究的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同时,2011年12月,我校课题组又承担了省级课题《农村偏远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该课题已有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校在与课题研讨的过程中,2011年又申报了市级“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学校,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进程,融合与特色创建同步实施,齐头并进,师生教研成果丰硕,多篇论文和作品获省、市级等次,2014年10月,通过市级验收,批准我校为合肥市“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学校。当前,我校积极做好特色学校的延伸和拓展工作,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品牌+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是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资源当今,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技术、云计算、云平台、云课堂等,接踵而至,应接不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程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应用于课程教学,经历了辅助教学、辅助学习、再到与学科的整合,而今发展到融合,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面对深度融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持续探索,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情境,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一、深度融合的实践白板,功能全面而强大。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定期地对教师实行系统化的定性的技术培训,掌握应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用了拉幕、探照灯、魔术笔、放大、缩小、克隆、拍照、擦除等等功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增加了学生视觉效果,唤醒了学生好奇心,联系了学生生活经验,产生了师生互动欲望,培养了学生创新水平。

  2、依托360云盘,开发微课资源微课资源容量小,方便教师掌握和操作。所以我们尝试利用360云盘的共享功能,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群——长岗小学教师阵地;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分享功能,轻松实现了局部青年教师从“云端”为学生提供的一些微课资源。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利用移动或者固定网络终端下载微课资源让孩子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遨游,学习不受任何限制,还能够根据知识掌握情况有主次地获取知识,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3、实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的互补和延伸。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主要利用大教研组去尝试智慧课堂的研究课,积极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信息资源:出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目录。让有条件的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自主学习,把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精选汇总,发布到讨论群组中,或回到课堂上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实现了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4、建立课例研修平台聚焦课堂,始终是我们课例研修的主阵地。在展开例研修活动中,我们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研修团队,特别重视团队磨课。我们的磨课,第一步是看课例教学设计中信息化融合的水准,第二步是对课例中信息化融合的深度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是研修团队各成员对课例的观课评课再度探讨,互议融合水准,直至团队自己认为满意为止。5、实践QQ群网络交流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学校QQ群、班主任QQ群、大教研组QQ群、学校主题网站和博客,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在空间中展开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助,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的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协作资源中心,让网络进入课堂,实现交互式的教与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完全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二、深度融合的思考1、教师素养发展的步伐教师的素养涵盖面是多方面的,就信息素养来说,它是一种高级的

  认知技能。我们如何有机地将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是我们在未来教学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一项基本生存水平。所以,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它要求:

  第一、是对全体教师实行分层次培训。学会使用校园网络、基本的Powerpoint、Authorware等动画制作、初步编辑多媒体课件、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交流和展开教学活动,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

  第二、是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

  第三、是多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件展示和评比。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展开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究性课件评比。

  2、课题研究参与度每个学校都会有不同级别、不同主题的研究课题。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抓好各类课题研究方法培训与行动研究的落实,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促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程,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反思,助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3、教育科研的前沿的深入教育的前沿就是教育所注重的热点,有着巨大的潜在研究价值。我们要站在教育科研前沿阵地,拓展科研空间,对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开阔视野,像云课堂、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一对一和混合式学习等等,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理解和研究的课题。同时,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但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教育科研必须积极汲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增强多学科、多方法的探讨。要相信,未来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教师积极地教、师生共同在互动中成长的课堂,“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对“人的注重”必定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三、深度融合的创新

  1、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的板书、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水平,提升了教学效益。

  2、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路、创新水平和促动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了能够充分表达学生认知发展的主体性教学结构。

  3、合理利用了有效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地、形象地表达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这种交互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快速灵活地获取知识信息。

  4、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培训+平台+应用”的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多位教师在市、区组织的各种研究课、优质课等教学活动评比中获奖。同时我们还编写了一整套低、中、高年级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现在我校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工程已处于一个深度融合的规范化的发展态势。

  总之,我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观点,改进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创新水平,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建设进程,提升了我们的办学品质。

  2015、9、13

  

  

篇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陈小山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9期

  [摘要]学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地理学科为主导融合其他学科,就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策略和实施方式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策略方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9-0062-02

  学科融合(FOS-FusionofSubjects)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要积极适应发展,勇于打破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界限,积极探索实践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科融合是技术革新、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阶段课程方案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在学科体系上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

  综合思维能力,不仅是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简单归纳整合,更是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融合。“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缘由”这一问题时,如果仅仅停留于历史学科或政治学科内,单纯从那个时代国内的经济变革、政治时局等角度去分析,那必然是片面、狭隘的。只有跳出学科的框架,跳出疆域的边界,从更大的时空去思考探求问题的缘由,才能发现: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人们不得已把目光转向了更加变化莫测的海洋通道,加上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开拓海上丝路的底气,这才有了恢宏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样的全球视野、全科角度才是教育应致力于带给学生的能力素养。

  当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避免学科割裂带来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例如,政治、生物和地理学科都会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历史和地理学科都有“地理大发现”的相关内容,当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其次,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降低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英语学科进行“国际音标”教学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技能尝试学科融合教学,就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如何進行学科的融合教学?在我看来,学科融合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不同学科资源的统整与参与,但跨学科融合教学绝不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拼接与混搭叠加,不同学科应该有主次,以主导学科为中心,联结各关联学科,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入和贯通。

  (一)以地理为主导的学科融合

  地理是一门天然的易于联结融合其他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科目。自古以来,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的学科,涵盖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因此,在实践中,以地理为主导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联结其他相关科目,能够较好地融合统整各学科资源,提升学科融合的成效。

  (二)以问题案例为载体的学科融合

  学科的知识体系一般以主题为引领,可以是教学主题,可以是活动主题,可以是生活主题,但在呈现形式上一般以问题案例呈现,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跨学科问题来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内容体系上,通过必修和选修模块满足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涵盖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内容框架,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有了极大的操

  作空间。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

  (一)地理与语文、英语的融合教学

  语文、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常见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语言文化内容,也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学科方面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到《山海经》中的各种神异记载,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起源和形成时,我就引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让学生把它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相比较,一则可以加深其对宇宙不断膨胀、冷却的印象,二则可以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地理与数学的融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工具学科,在众多科目中都会应用到数学的计算和逻辑。在地理科目中,在进行比例尺計算、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一些活动时,必然要用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把它与数学课融合起来,就能避免重复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三)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的融合教学

  地理与物理两门学科联系紧密,物理在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地理天文学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经典力学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物理学科知识是学习研究地球运动等地理天文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热胀冷缩、热力环流规律、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掌握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风的形成及风带分布规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气候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学学科中的一些内容,如矿物质的化学特性、CaCO3+CO2+H2O=Ca+2HCO3,SO2+H2O?圳H2SO3等化学反应方程式,对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特征、岩溶地貌形成、酸雨形成等地理学科的知识有极大帮助。

  生物是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必然会受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制约,反过来生物又会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形成和发展、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呈现出地域性和整体性特点。生物学科里所涉及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生态链、生物圈层、自然带、环境保护等诸多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相当的重合度。因此,教学活动中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安排,可以让这两门学科相辅相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时效。

  (四)地理与政治、历史的融合教学

  在我国教育界一直就有政史地不分家的观点,这三个学科之间是紧密关联的,历史以时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地理以空间为轴线组织相关内容,时空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政治则是存在于一定时空里的活动,离不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政治、历史也是人文地理学中基本的构成要素,“政治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选修模块,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要把三者有机结合。

  (五)地理与中职建筑学科的融合教学

  建筑类学科也是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的学科。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要考虑日照、风向、取水、地形、地质、材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职的建筑类专业中,以地理为主导,与各建筑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建筑规划布局、建材选择、建筑日照间距要求等中职建筑学科的内容。

  四、结语

  学科的发展历经从“合”到“分”再到新一轮“融合”的过程:现有的学科分类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从15世纪末开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单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细化,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协同,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

  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和应有追求。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模糊学科的边界,致力消除学科间的割裂,实现学科融合教学,避免重复教学,提升教学时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7(4):8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编辑郭小琴

  

  

篇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在讲解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时笔者融合语文学科进行教学借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充的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名句来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这样更利于学生对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中政治学科融合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张勉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18年第04期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并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以此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科间渗透与整合的重视,学科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它对于改变学科本位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科融合主题教学进行实践与思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与重视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和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社会活动相符的学科融合主题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凸显政治课堂的活力与魅力。下面,笔者将从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和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展开论述。一、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各科的教材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高中各科的教学内容都与政治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高中语文的古诗词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数学的图表、公式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用来讲解政治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更为清晰;物理、化学、生物与哲学具有天然的联系,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变化及规律的科学,化学则侧重于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的手段,生物中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也很好地体现了各种哲学原理;高中历史必修分为《经济成长历程》《政治文明历程》《文化发展历程》三册,而高中政治则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册,单从书目名称上,我们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主题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运用得好,还会产生很多积极影响。在讲授《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征税和纳税》时,笔者引入了历史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二课和第六课中关于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内容。通过古今对比,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古今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强制性”和“无偿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现代的税收制度具有优越性。借用历史知识,通过古今税收制度的对比,可以突出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坚定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其爱国情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经济生活》中,有多处内容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等,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不妨结合《论语》中的一些名言,也许可以帮助学生对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如:《论语·宪问》指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义”强调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要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同时,《论语·里仁》中又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孔子在强调“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利”,而是主张先“义”后“利”,在获取个人物质利益的同时要以“仁义”为指导,通过合法手段,通过诚实劳动获得个人利益。结合这些名言,讲解《神奇的货币》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既要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又不能把金钱看作人生的全部和唯一追求;讲解《企业和劳动者》中“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在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中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要注意维护企业的信誉与形象,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达到盈利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教学为主题的学科融合,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辅助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课堂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使品德知识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外显于学生的行为实践,真正达到发展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二、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杜威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源泉和动力是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政治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近真实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和把握生活中的规律。这是我们提倡的真实教育,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因此,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跨学科教学。笔者在讲解《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时,笔者融合语文学科进行教学,借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中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充的“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名句来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这样更利于学生对这一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往往通过古往今来的道德格言来展现。笔者在讲授《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结合一些传统道德格言进行跨学科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诗句至今仍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君子以俭德避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一粥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古诗文中提倡的勤劳节俭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生活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让学生以一种真实的状态感悟政治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助于在感悟与实践中升华学生的政治认同。三、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活动型课程是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亮点,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活动课是基于课内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这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更为思想政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治学科承担了很多德育的综合类活动,如公民教育、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研究性学习等,这类活动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融合。例如,我校开展了教育活动项目“校园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围绕这一活动主题,多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勘察路况、带领学生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交通局、环保局、公安局等部门。学生获得了大量一手的数据,并分析了校园门口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而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同时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交了建议书。通过人大代表上交相关提案,学生所提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学生在此活动中公共参与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观察角度的多维性,又要注重探究途径的多样性,整合相关内容,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养,达成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的目标。以活动为主题的学科融合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用心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真正的学习,达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现实生活本质上是综合的、多元的、复杂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科划分时的人为界限,合理地重组课程内容。多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方面相互交织,可以建构起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形成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笔者坚信,施教之功贵在导航,妙在开窍,要在转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主题教学,用学科融合点亮课堂。这样,课堂必将春暖花开,生机勃勃,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将水到渠成。

  

  

篇五: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反思实践收获首先,我想明确一点,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这样的课堂实践上是十分支持与认同的,因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的确能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改善,是教学有相得益彰的成效。本节课,我简单地应用了Flash的动画设计,将搜集的图片绘制成精美的影片剪辑,再配上音乐背景,在导入过程在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突破难点时,通过导学方式,插播了豌豆传播种子的过程,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画像。而本堂课的新颖之处,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课前搜集好资料,并汇总成分享秘密箱,通过PPT幻灯片的动画链接,让学生们的自主分享变成了一次畅游植物王国的旅程。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导游,每个孩子都有主导课堂的权利,而师生之间的调度协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磨合了默契度。

  问题建议在为课堂做准备时,总会萌生很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想法。但想法很多,操作很难,最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时,有时是因为对相关软件不熟练,花费了大量的研究时间;有时是实际操作与想法有一定的距离,或者是达不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而且现今能支持课堂教学的软件丰富多样,找到好用合适的真不容易啊!

  证明材料教师在培训期间进行课堂实践、线下研修等的照片、活动记录等证明材料。

  促进和谐课堂建设,增强信息技术课堂魅力“和谐”一词的本意是融洽、调和,属于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学校里,教师应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在机会平等、交流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本来,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梦寐以求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习到计算机文字处理,计算机绘图,欣赏音乐和视频,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和网上交流等等。但是,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和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造成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如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不和谐。同时,教师往往没有高度重视处理课堂上不和谐,偏重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利用各种条件去营造和谐的课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降低了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萌发学生的智慧,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魅力。能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如果将课堂比喻成一场交响乐,那么教师就是总指挥。下面谈一下我对营造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的做法。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惟命是从,课堂上师生的不平等,制造不和谐因素,这本身已经与新课标要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符合。教师必须要走下教坛,走近学生,以朋友的关系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发现他们的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耐心地向他们分析,亲手进行操作示范,多表扬,少批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将教师看作朋友的时候,师生之间就能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收窄了之间的鸿沟,增进了之间的感情。教师向全体学生介绍解题或操作方法时,要说明教师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可能学生思考到方法更好。教师要大胆地介绍学生的解题或操作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有时候,教师可能是学生的“学生”,学生也可能是教师的“教师”。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体现,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好做法。课堂除了是知识交流的场所,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少,情感交流的机会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常常会不自觉地抒发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的豪情,希望学生认识到不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学生珍惜时光,克服困难,用心学习信息技术科知识。但是信息技术老师的期望往往不能化成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我发现,许多信息技术老师缺乏给予学生表达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堂的机会,思想仍然停留在“有计算机,学生就喜欢”的幼稚阶段?信息技术科不需要统考,学生到计算机房上课的初衷是舒缓平时学习的压力,希望能够无拘无束玩玩电脑游戏或上网,但是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并不是玩计算机游戏,也不是漫无目的的上网。加上部分信息技术科的知识比较困难,很难在一周两节课的规定时间内学好,遗忘率高,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灰心丧气。教师面对这些无心向学或灰心丧气的学生,不能以公开责骂、批评的形式进行处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表达心声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心里的疑惑,增强他们对学习信息技术科的认识。例如:我借助计算机游戏这个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有趣、好玩的计算机游戏是拥有丰富计算机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设计出来的,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都是非常认真的,不是随意虚度年华的。经谈心后,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不再偷偷玩计算机游戏,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的能力也提高了。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很少接受领导和其他教师的随堂听课,集体备课也不少进行,部分教师上课是应付式,依书直说,形式单调,缺乏趣味,缺少渗透人文方面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学生普遍感觉到课程枯燥无味,不认同教师的教法,主要表现为趴在电脑桌上睡觉或与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学生这些行为当然会使到教师感到反感和愤怒。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教师采用惩罚的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系统将学生机进行黑屏或重启,或关电源总闸,或罚学生站墙角等。这样做,当然会加深师生的矛盾,引起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上好课,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充分的认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困难,设法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或比喻说理等方式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要挖掘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恰当地增加相关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新闻时事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抓准时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可以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换成一次游戏活动,一场演讲比赛,一次统计活动,一次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活动等等。这样,学生会更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关系当然更加和谐了。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篇六: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因此,综合实践需注重与某一学科、学科间交叉点实施融合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入综合实践教学理念。关键词: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综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特征是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世界由社会、个人及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整体,并由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学生与社会或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并体现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某些学科知识杂汇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社会生活世界的过程。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界限,更着眼于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而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随学生社会生活世界变化而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特征。虽然新课程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具体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可根据现有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实施中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都是基本活动方式,而考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劳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这些活动方式和过程因人而异,不强求学生机械固定地采取某种方式过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3.生成性: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活动实施过程,因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自身能力的发展,通过过程体验反思有利于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增长。综合实践活动,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生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生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意识及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告知或灌输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体验逐步生成的。生气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的独到价值。

  4.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充分发挥搭设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通过自主选取研究课题、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二、多学科融合式综合实践教学的价值

  1.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生多学科、多视角丰富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社会、自然、人与人交往中更好地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好地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也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兴趣。2.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

  教学课程的创新发展,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从课程本身的内在属性要求必须实施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综合实践也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教学方式的融合式运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融入多学科知识,保持课程的鲜活性,促进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3.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当前这门课程指导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或改专业过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更多是某个学科专家,他们的知识层次相对具有偏面性、单一性,当前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能力素质水平也相对不高。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引导指导教师在精通本专业同时,要善于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上探索互动式、实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无论教学知识储备还是授课技巧都将得到较大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4.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主题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这种综合性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具備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综合的,也是其它课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避免了学科单一带来的教学弊端,更加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多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策略1.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平时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小小的学科课堂也可拓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陶冶品德、发展能力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目的。2.利用学科交叉知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就是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与实际课题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实际各学科教材就有丰富的问题库,在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与社会、生活、自然有关并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对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梳理,找到学科课程与社会、自然、生活相关交叉点和延申点,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达到较好的融合。3.综合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学科教学

  

篇七: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或是手段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动教育公平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仅仅其利用的工具或者手段而不是支架或者依托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上来说很多然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还是存有一些误区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中存有的问题1在思想观点上存有错误的理解为了融合而融合在很多课里我们其实看到一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用了用信息技术反而形成一种累赘的环节比如说一些数学课刻意将一些本来能够直接手工完成的画图分析等能够做成视频在视频中加以讲解实际想想这个过程在课堂上用老师的操作讲解真实地完成或许更有直观更易于理解相关视频其实是能够放在教学资源里供一些学习水平有限的学生课下复习而不是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或是手段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动教育公平,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仅仅其利用的工具或者手段,而不是支架或者依托,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上来说很多然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还是存有一些误区的。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中存有的问题1、在思想观点上存有错误的理解──为了融合而融合在很多课里,我们其实看到一些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用了用信息技术反而形成一种累赘的环节,比如说一些数学课刻意将一些本来能够直接手工完成的画图分析等能够做成视频,在视频中加以讲解,实际想想这个过程在课堂上用老师的操作讲解真实地完成或许更有直观更易于理解,相关视频其实是能够放在教学资源里供一些学习水平有限的学生课下复习而不是课堂学习。把信息技术神化、把融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用到信息技术,而没能从思想观点上意识到融合的实际意义,仅仅形式化和表面化地融合,纯粹是为了融合而融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在实际操作中存有一些错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很多人认为融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把融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详细操作时,很多人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用了视频就是在实行融合。而在这种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对教学来说很多时候会产生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另外课堂上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很多的教学视频很多小资料小片段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而没有做好引导的话,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充其量就是超大量地提供资源给学生,而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看资料如何去思考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一些资源能够给操作带来一些便捷之处,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些改变,但是信息技术充其量仅仅它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全部。二、问题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的是用好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动教学公平。教育信息化也是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对于以上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些思考,也应该想想相对应的解决方法。1、思想观点要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是单纯地用信息技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能够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点,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难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的万能工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点,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那么对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现状来说,我们一直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而实际对于一个简单的口号,我们需要做的确实很多,从理念上来说我们仅仅变成教育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从实际操作来说,我们需要做好相关教学设计更加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而不是单纯提供知识。2、实际操作需要多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但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对于这点来说,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

  结构,中学教育有十几个学科,每一个详细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融合上来说不是一概而论,理应是详细学科详细问题详细分析,在实际整合中使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对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篇八: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育是“教”与“育”的结合,为教书育人之意,把生物学教学和其他课堂开展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感知生命之美,增强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感悟真知在实践的规律,用理性思维、用科学观,进而将立德树人终极目标实现。本文展开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以此为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提供有效策略。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

  当前,素质教育正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意义被拓展、被延伸,要树立教书育人思想,以此推进教育。如何在高中生物学科整合其他学科展开新式育人,是高中生物教师深思的热点、难点。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跨学科能力。基于此,要坚持新课标基本理念,突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综合各学科,在教学课堂中的小、微入手,不断探索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符合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育人要求。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育人的实践与思考研究思路一、生物学科整合美术学科不管为外在的生态系统,还为生命世界,每一处均能够观察到壮丽的生命画卷。秋天里一片片红叶林、春天存在田野和山间的野花,还有松竹梅兰菊和牡丹

  等植物作为国画常用素材。在生物课堂中结合美育,让学生提升对生命的情感。在具体之中,深挖生物课本中的“美卷”,更多地关注实验中的“美卷”,传播现代科技的“美卷”,细心布置任务中的“美卷”等,

  为生物学科教学勾画出一卷卷展现“生命之美的画卷”。

  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相关内容教学中,先应向学生播放多种生物的彩色图片,如细胞、细菌、病毒,让学生感知到生命彩色多样;实验教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看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还需要加一项对植物细胞原生质的流动的观察,以及叶片下表皮气孔和酵母菌的观察等。完成本堂课教学,和美术学科任教者进行联合,精心制作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把生物科学和视觉艺术一同由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展现,不只是为学生带来美的艺术感知,增强了审美感受,且还使得学生对生命更热爱。

  二、生物学科整合科学史

  我国科学家各项生物科学一个进步、一项突破均与一段段难忘的历史相对应。2017年11月,全球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在我国,其为我国科学家历花费5个春秋取得技术攻关与突破;杂交水稻在我国成功被研究,这是袁隆平院士之功,袁老在农田一辈子辛苦研究水稻,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育种上。以上都是一部部生动的“史育”,有利于提升科学的使命感。在课堂教学之中,以“历史背景”引题,“历史证据”建构知识框架,“历史人物”领悟科学探究精神等,为生物学科教学提供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激起高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在对“免疫调节”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先以天花病毒历史进行阐述,增强和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趣味,再慢慢引到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成功接种牛痘,进而提出“免疫学”相关定义,后将牛痘接种方法引入我国,终于制服了长时间肆虐世界各国人民的疾病,从“疫苗”的定义可以为高中学生更好掌握体液免疫相关知识架构,同时学生在爱德华·琴纳身上找到其一生为真理而努力的“愚公”精神。以上内容通过把生物科学和历史整合育人,不只是为学生展现了真实生活的一面,并且更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使命感。

  三、生物学科整合文学

  一个个生命现象构成了一个个律动的音符。中华民族具有千年悠久历史文化,许许多多诗人、词人等文学家给中国后辈留存了好诗、好词以及富有哲理与规律的谚语,这当中包含众多生命现象的认知与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整理归纳。这些短小、精美、语美的“诗育”,让生物课堂可以以丰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展开育人。在生物课堂中,巧妙运用“诗歌”达到感悟自然和谐的目的,用“谚语”感知生命规律等,从而提升学生文学涵养。

  例如,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教学时,精准使用“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他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里流转激荡”小诗,给出“诗中与能量转换过程有关的有哪些?”

  又如,在对“生物种间竞争”关系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谚语,抛出“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问题。在对液泡内容教学,可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水里温度增加,藻类繁殖期到了);讲解生殖隔离内容,对唐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很君生早”的生物科学的意义进行考量。把生物科学知识和经典诗词及谚语整合育人,让高中学生在加大生物学科知识理解之时,感知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深厚。

  四、生物学科整合劳动实践

  一个个生物知识均凝结劳动过程。如科学合理化使用化肥提升农作物产出量是劳动提炼而成。在生物课堂中渗入“劳育”,把课堂延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真知来源于实践。在生物课堂中,坚持“实验室生物技术”探究创新性劳动理念,“试验田种植技术”加强科学劳动认知,“家庭实验技术”向家人讲述科学生活和健康知识小故事等,把生物课堂打造成实践场所,并且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对“生物技术实践”内容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如组织培养、作物脱毒等,带着学生在学校试验农田里开展传统扦插繁殖技术培育菊花,在家中制作酸奶和葡萄酒等。把生物科学和劳动整合育人,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乐趣,并且继续传承我国爱劳动勤劳动的优良美德。

  五、生物学科整合自然科学

  一项项生物科学探究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密不可分。DNA双螺旋的发现正是用X衍射图谱获得,把生物学科和物理学科整合渗入的重要成就。在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理育”,可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以证据和事实说话,求知需严谨务实。在生物课堂展开教学,将统计法、模型建构、解释微观等相融入,是学科跨越、是学科的融合,可更深更好理解生物学知识,进一步养成科学观思想。

  例如,在对“细胞膜”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通过数学统计知识应用,得到各细胞膜成分的比重,从而掌握细胞膜化学成分异同;通过物理模型建构,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基础,从而知晓细胞膜作用。把生物科学和理科学科整合育人,学生用科学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习惯及能力。

  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知,各门学科任教者所开展的可能为教学中微细节、小事情,但对立德树人影响较大。学科整合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为生物课堂育人模式给予新方式、新思维、新办法,可更好探知课堂教学知识,进一步深挖育人价值,为生物课堂教学成效助力,同时有利于高中学生价值取向、个性化发展、文化涵养等素质的培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教育部考试中心.彰显学科特质发挥育人功能:2019年高考生物试卷评析[J].中国考试,2019(7)25-27.

  [3]高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风.2019(10)

  科技

  [4]黄奎声.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4)

  [5]杨新,张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6]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师培训.2017(06)

  中小学教

  [7]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

  [8]杨帆,郭学恒.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9]杨帆,李秀芹.高考生物:考什么、怎么考?[J].中国考试.2017(03)

  

  

篇九: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多学科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多学科融合教学,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等,因此,综合实践需注重与某一学科、学科间交叉点实施融合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入综合实践教学理念。关键词: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综合性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合性特征是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社会生活世界由社会、个人及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整体,并由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其中,学生与社会或他人、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世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探究世界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并体现价值的过程。因此,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是某些学科知识杂汇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社会生活世界的过程。从而,综合实践活动便具有了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学科界限,更着眼于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特征。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而且面向学生整个生活,随学生社会生活世界变化而变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都具有开放性特征。虽然新课程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信息技术、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不同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具体活动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可根据现有课程资源、学生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实施中的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都是基本活动方式,而考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劳动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这些活动方式和过程因人而异,不强求学生机械固定地采取某种方式过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

  3.生成性: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活动实施过程,因为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自身能力的发展,通过过程体验反思有利于觉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增长。综合实践活动,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生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生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行为意识及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告知或灌输的方式来传递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体验逐步生成的。生气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的独到价值。

  4.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充分发挥搭设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通过自主选取研究课题、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自主选择指导教师而实现自己的活动目标。二、多学科融合式综合实践教学的价值

  1.激发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学生多学科、多视角丰富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社会、自然、人与人交往中更好地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更好地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也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投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兴趣。2.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发展

  教学课程的创新发展,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单一古板的教学方式只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课程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从课程本身的内在属性要求必须实施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综合实践也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教学方式的融合式运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融入多学科知识,保持课程的鲜活性,促进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发展。3.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课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必修的一门新课程,当前这门课程指导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或改专业过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更多是某个学科专家,他们的知识层次相对具有偏面性、单一性,当前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能力素质水平也相对不高。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引导指导教师在精通本专业同时,要善于吸纳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并在教学实践上探索互动式、实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无论教学知识储备还是授课技巧都将得到较大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4.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主题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这种综合性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具備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也是多样的、综合的,也是其它课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多学科融合式教学,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点,避免了学科单一带来的教学弊端,更加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多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策略1.以学科教学为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平时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课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小小的学科课堂也可拓展成为学生掌握知识、陶冶品德、发展能力的社会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目的。2.利用学科交叉知识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学生不是提不出问题,就是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与实际课题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实际各学科教材就有丰富的问题库,在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与社会、生活、自然有关并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对学科知识进行充分的分析梳理,找到学科课程与社会、自然、生活相关交叉点和延申点,激发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达到较好的融合。3.综合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课程的开设不仅意味着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更是新的课程理念的出现和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

  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综合性、探究式的教学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学科讲授式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篇十: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学科融合的想法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老师们对学科融合在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

  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

  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但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道是“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篇十一: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scratch是适合小学生编程学习的入门工具,由于其自身特有的图形化工具特点,非常适合在小学生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科学及美术等学科的融合学习,也利于与各种电子元器件结合,开展科技活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scratch融合学习教育部在20XX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了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工作目标,计划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方面组建学校联盟,在基础教育领域培育形成学校示范案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自20XX年12月起,我校选取scratch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工具,在程序设计、动画绘本制作、智能控制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用Scratch设计简单程序,对学生进行编程入门训练未来,程序设计在生产生活中会占据很大比重,编程能力逐渐成为一项基本能力,从小进行编程学习对学生今后发展非常重要。据20XX年牛津大学的一项预测,未来20年,一半的工作会被机器所取代。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从小学入手,对学生进行编程的入门训练,显得尤为必要。Scratch由麻省理工学院(MIT)设计开发,因其图形模块化的特点,简单易学,生动有趣,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欢。从20XX年开始,学校选取了scratch作为学生程序设计的入门工具,在信息技术课中逐步进行普及。20XX年底,我校成立了Scratch创客活动中心。从三到五年级,按照2:3:5的比例选取了80名学,用Scratch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编程入门训练。从大鱼吃小鱼、小猴接香蕉、走迷宫等小游戏范例开始教起,逐步帮助学生们学习基本编技能。初期,从Scratch案例模仿学习中,学生学到了基本的编程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编程思路;后期,各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案例后,通过头脑风暴及团队协作,开始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设计出其他应用程序,编程技能及思维水平逐步提高。

  1

  目前,我校在四、五年级中普及了Scratch编程教学,并在一到三年级中选取了部分学员,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Scratch编程训练。截止到20XX年六月,学校已收集到百余件优秀学生Scratch作品,其中不乏一二年级学生的scratch精品。

  二、用Scratch进行动画绘本创作,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融合学习

  Scratch作为一种适合儿童学习的图形化编程工具,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互动媒体创作,通过scratch创作动画、讲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分享给其他人。自20XX年开始,学校开始结合语文绘本教学,鼓励学生利用scratch进行动画绘本创作,利用动画绘本创作,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美术、音乐的融合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学习主题设计动画绘本,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学生在制作动画绘本的过程中,需要理解故事内容,进行绘图设计,插入背景音乐,可以较好地进行语文、美术、音乐的跨学科融合学习。在动画绘本创作过程中,学校通常会为学生设置创作主题,根据学生的语文、美术及音乐水平,合理组合学生,用团队协作的方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以“成语故事我来讲”主题为例,我们会这样布置任务:“在平日的语文成语学习中,哪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又有哪个成语你最难记住它的含义?选定它,编写成一个小剧本,用Scratch来讲述这个故事吧。在剧本的编写绘制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你的语文、美术或音乐老师求助哦!”学生在接收到这样的学习任务后,他们会主动深入地研究成语故事的内涵,研究如何去编写剧本,设计场景,进行配乐。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美术、音乐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六年级的袁绍峰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做成了精美的动画绘本,分享给了其他同学,制作过程中的跨学科学习,让该生收益匪浅。(2)把预习作业变成动画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我们经常会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以便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但结果是,学生搜集了一堆的文字性资料,在课堂上一读了之,要达到期望中的预习效果,往往很难。于是我们尝试将预习周期变长,用scratch进行学习预习,取得了意想不

  2

  到的效果。例如在科学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務:“你知道在大自然中,动物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吗?能用Scratch动画的方式为我们讲一讲你所了解的知识吗?”学生在用动画设计进行预习的过程中,需要详细地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措施,需要认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这既是一个主动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美术融合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我们发现,采用这种方式预习,即使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也可以把科学故事讲的栩栩如生。

  (3)巧用Scratch图形工具,解决学科学习难题。Scratch图形化编程的优势,是给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易用创作工具,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用自己的智慧,把想像变成现实。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常常要求学生注意用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对比来突出画面主体,课堂上却没有办法提供多种宽度的笔,以及无限量地提供练习用纸。我们将这一难题抛给了学生,请他们试着用Scratch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创新任务,我们不强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而是建议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合作探究,结合Scratch所提供的图形工具,进行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空间,解决常规学科学习方法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三、把Scratch与ardiuno主板及传感器结合,开拓学生科技活动的新领域,为学生未来科技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Scratch编程软件与ardiuno主板及传感器可以很好的集合,制作出各色各样的科技创客作品。20XX年秋,学校为Scratch创客中心配置了arduino主板及相关传感器配套器材,在各年级学生中招贤纳士,成立了学生创客社团。在创客活动中,学生们把scratch与主板及传感器综合运用,立足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了自动报警器、感光自动窗帘、声控灯、智能垃圾桶等多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创客作品,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也加深了科技与生活地联系。20XX年底,我校还引入kinect设备,用scratch开发体感游戏。目前,创客社团已开发了10余款精彩的体感游戏作品,在参与体感游戏作品的开发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开辟Scratch网上园地,进行学习交流。

  3

  学生们学有所获,但又学有所限,要想迅速提高,就要广泛交流。为了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校创客社团开辟了网上scratch交流空间—博创工作室,学生可以在线注册,自己提交scratch作品。自线上博创工作室建立以来,已有50多名校内scratch创客学生爱好者,坚持进行编程创作,提交自己的作品,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不断地提供着自己的水平。

  自20XX年开始利用scratch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具以来,学校培养了一批是scratch创客学生积极分子,他们从编程新手到游刃有余地炫耀自己的Scratch新作,从看不懂范例脚本,到给同学的程序纠错,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习中,各科学习成绩均获得了很大提高,在各级创客大赛中,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二届全国魔抓编程大赛中,我校共派出10名学生参加初赛,有7名同学成功入围全国决赛,成为我市入围全国赛最多的学校团体,得到了大会组委会专家的认可和鼓励。学校创客社团成员们,也多次参加了市科普宣传的展示活动,得到参会家长、转件及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4

  

  

篇十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人类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把世界分割开来,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但是目前学校教学一般都是单科独战,各自为阵,实行分科主义课程。传统的历史单科教学只强调历史学科的优先性,强调历史学科知识自成一体,极少从其他学科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极少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难以形成合乎学生成长、发展的学习。针对历史单科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历史教师应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为有机整体。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任职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专员时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②为了使学生学得整体的知识,形成“带得走”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历史学科固有的疆界,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配合,针对共同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再设计,作了几次学科间的整合尝试。本文对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几次尝试略作剖示,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学与美学的局部性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例如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于是请来了我校的美术老师与我一起完成这一部分教学。“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美术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

  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2、技法:达%26#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美术老师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我向学生

  

  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我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humanismj)”。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

  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教师在整合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衔接。学科间的整合不是两门或几门学科的简单合并,而是几种知识的相互融合。因此在整合时不仅仅是几个老师的轮流上阵,必须要注意不同老师讲授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合理衔接,否则不仅达不到综合的目的,而且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不能保证了。在本课例中就是通过问题“这幅肖像与中世纪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把美学与历史学合理衔接,自然过度。

  2、协同教学。对大多数学科出生的教师来说,跨领域教学可能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每一学科都有它的专业性,并非接受几个小时的研习就能替代。为了避免产生能力不足的恐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协同教学关系,相互交流,了解彼此学科的关联,共同研究设计教学,协同行动以发挥合作的效能。

  3、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容易学科整合的情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此

  page课例中我与美术老师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出示达%26#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和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画,我们之间的学科整合就围绕这两幅画展开,达到自然整合的效果。

  二、史学与文学的全面性整合,使学生得到知识二元化收获。历史是

  

  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历史与其它学科知识的重叠整和为一节课,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获得二元化知识,使学生原有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减少了教学中不必要的内耗。俗话说:

  “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历史。比如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历史发展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唐代丰富的历史画面。因此我尝试组织了一节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课——《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本节课通过盛唐时期诗坛两种主要的诗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整合,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帮助学生借文释史,从文学中认识历史。《安史之乱与盛唐诗风的嬗变》教学过程上课前,教师调查学生对唐诗了解的现状,并布置学生整理学过的唐诗。师:

  

篇十三: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陆启威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也是众多教育人和学科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课题。但从现实的实践和认识上看,老师们对学科融合在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偏颇甚至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教育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精力主要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不是有意为之和牵强。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为了能将工程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上,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

  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学科融合教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这些所谓的沉浮现象只是在“沉浮秘密”的外围打转转,没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相反,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篇十四: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融合教研模式与特点的实践探索

  作者:相平平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0年第05期

  随着国家课程的细化分科,教师学科专业化成为常态,现在的教研模式都是组内单学科教研,教师学科团队交流,这样一来教师在专业方面很强,但是知识面就很窄,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很多“专科”只专注于自己的学科,与其他学科“老死不相往来”。为了拓宽教师的学科识角,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模块化,我校开展了跨学科的年级组教研活动,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科”教师其他专业技能的短板,促进学科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学科融合教研”是以年级组为单位,我们在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线,开展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进行融合教学。学科间的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近两年的研究中我校主要以“聚焦知识点,统整学科,谋求质量新提升”为主题,开展了学科融合教研活动,进行各学科的“卷入式”教研,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实现全校师生“减负增效”为目标。

  一、学科融合教研特点

  两年来,我们开展以学科融合、教材整合、课例研讨、团队互助为依托的“主题式学科融合教研”活动,切实将学科融合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一)全员参与,定时定点、持续时间长

  这是一项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不分年龄、学科,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共同参与,将不同学科相关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并编写教学设计;分组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全体教师进行观摩;课后全体教师集中研讨,并撰写教学案例、论文。

  每次活动,我们都做到“三定”: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不论是课堂教学观摩展示,还是全体教师围绕主题进行集体研讨,我们对每次的活动都进行全程录像。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这样的集体“主题教研月”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一个半月。

  (二)全学科整合,突破了校本教研模式。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我们的研究是全学科教研,打破

  了学科界限,只要是本年级、本册书中有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组块统整教学,减负增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学科整合教学。

  (三)以年级组为单位,促进学科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教师们分年级组进行集体备课,通过交流,查阅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课标等相互了解本年级不同学科相关教学知识点,进行“卷入式”教研。教师们结合自己任教学科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各学科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撰写,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不再是同一学科的几位教师一起教研,而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共同交流、研讨。

  (四)全体教师跨学科集体研讨一节课,拓展了教研的广度与深度

  校本教研的集体研课都是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我们跨学科集体教研可以让全体教师坐在一起交流、研讨同一节课,这是一般的教研做不到的。经历了两年的研究,教师相互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学习方式。教师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了改变,不再仅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而会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会思考怎样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系统化,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集体交流,拓宽了教研的深度与广度,使研究更有意义。

  二、学科融合教研模式

  (一)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研讨、撰写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1.平行教学设计

  教师们先对同一年级各学科相关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找到几门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可以融合、渗透的知识点,再将其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小伞兵”和“小刺猬”》介绍了蒲公英和苍耳传播种子的方式,练习2中的“学和用”部分,同样介绍了椰子传播种子的方式。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果实和种子》一课也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二者学习内容有相同的地方,可以将两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延伸补充语文阅读中读写训练的缺失。

  2.多学科设计

  根据课程设置,打破年级界限、学科界限,找到不同学科之间有共同主题的内容,将多个相关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一个系列化的整合知识体系。

  例如,以“足球”为主题,可以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系列化整合教学。

  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足球,不同于独立的学科,学生将在跨学科的架构上学习、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足球的起源、世界杯、吉祥物、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识字(语文)、设计校园足球吉祥物(美术)、学唱世界杯主题曲(音乐)、学跳啦啦操(体育)、学习足球赛中相关的英语口语(英语)、最后进行一场校园足球赛(体育)、掌握足球赛计分规则(数学)等。

  (二)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进行全校性观课、研讨

  校内公开课、研究课一般都是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而年级组学科融合教研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1.组内跨学科磨课

  找到了知识间的关联之处后,要想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多管齐下,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上课教师要熟知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及最重要的知識点、重难点教学的把握。所以为了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需要组内跨学科磨课,了解融合之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2.课堂上一位教师兼教几门学科

  学科融合的课堂需要上课的教师“一专多能”,他不仅要能教好自身学科,还要能教好相关联的学科知识点,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课堂需要的是“全能型”的教师,需要综合素养较强的教师。经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我校教师的综合素养都在不断提升。

  例如,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动物朋友(一)》和牛津苏教版英语二年级下册Atthezoo,都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一个用英语表达,一个用绘画描述,两个知识点又是同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故可以将两课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动物画法的同时学会说部分动物的英文单词。如果是英语老师来上这节课,他需要了解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同的造型,以及身体、外貌特点等,并能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画出来,教会学生画的方法、技巧;如果是美术老师来上这节课,他要用英语来教学,能正确读出elephant,zebra,leopard,lion和panda五个小动物的单词,让学生学会使用Whatdoyoulike?句型交流。总之,不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师上这样的一节学科融合课,都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全校教师全学科参与听课、研讨

  跨学科年级组教研除了本年级内的教研,还包括全校性的教研。课前,教师们先要了解本节课的相关教学内容,课中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课后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交流对这节课的

  理解、思考,如这几门学科的内容是否适合融合;这节融合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还可以怎样更好地融合……

  全体教师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同一个教学内容,为的是拓宽教师的学科视角,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系统化、模块化,建立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使每位教师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三)独立撰写教学案例及反思,在全校进行评比展示

  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之后,教師们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整理出来,更系统、更清晰地看待问题。教师们撰写教学案例反思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点梳理的过程,是对学科融合教学进一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我们通过校内评比,以及对优秀反思的展示,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不仅提升了教师案例撰写的能力,而且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跨学科整合教学效果

  基于教材,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从教材出发,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实现各学科有机融合,是我校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而言,学科融合的教学,能够加强课程内容、学习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和富有个性地发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再单一,对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学科 融合 实践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