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5篇

时间:2022-12-20 12:15:04 来源:网友投稿

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5篇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贫困户的身份认定在各地都存在不小的争议当前因为贫困户多数是因缺少劳力技能或因病致贫各农户间实际的家庭总收入悬殊并不太大所以不可避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5篇,供大家参考。

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5篇

篇一: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贫困户的身份认定在各地都存在不小的争议当前因为贫困户多数是因缺少劳力技能或因病致贫各农户间实际的家庭总收入悬殊并不太大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除了五保户和一些特困的残障人群外其他贫困户的识别与锁定工作难度较大农户之间互相攀比争取贫困户身份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方因此又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怎样扶”,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应结合帮扶对象自身实际,为其“量身定制”脱贫计划。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扶贫工作是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现我以五山乡为例,该乡地处大新偏远地区,属大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半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尽管近几年来,上级部门加大了扶贫的力度,农村电网、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和文教卫生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的人均收入和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落后,较其他地方的农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本人分析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1、“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除了部分劳务输出外,有相当部分的村民就靠几亩薄田,开垦几亩坡地种植一些玉米、黄豆,以及政府给予的扶贫鸡、扶贫猪来维持生活,甚至一些困难户就是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思想保守不愿多努力的,伸手就要,不求变,得过且过,出现一种以争当贫困户为荣的极端现象。

  2、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难以改变。现在,相当部分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的,有的家庭全年可支配性开支均在万元左右,但相当部分的农户把这些收入消费在平时的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吃喝和节庆活动上,而不是如何发展生产。3、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交通等问题,当地生产力水平相

  对较低,生产和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扶贫工作的推动下,有了不小的改变,仍有相当部分的村民停留在粗放生产、无序经营的层面。虽然该乡近年也有些种养户的出现,但生产经营没有典型,没有形成产业化,覆盖面小,农村经济发展还是相对缓慢。

  4、目前,扶贫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扶贫工作没有根据农村实际做出长远计划,没有认真组织调查,基本流于形式,跟踪服务不到位。如五山乡扶贫母猪的发放相对一些仅有孤寡老人的家庭来说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是增加养殖成本,增加额外开支;还有火龙果的种植没有专业性的指导,只种不管,也很难形成产业,所以没有明显的成效等。给农民输入了“血液”,没有彻底改善“造血”功能。

  建议:1、“治贫先治愚”,思想脱贫是近年来的热词,从文化上脱贫,从思想意识上脱贫,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首先得从文化教育上下大功夫,加大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力度,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加大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资助,避免因贫辍学。其次是从群众思想上下功夫,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关乎下一代的发展方向,群众的智慧影响自身造血的功能,我们的文化宣传部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门可以经常到村里进行宣传,把外面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拿来跟自己对比对比,增强群众荣辱感;干部通过反复沟通、耐心做思想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脱贫的紧迫感和荣誉感,彻底摆脱思想的“穷根”。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我县各乡镇的地理环境,农田设施和耕作水平都存在差异。水利和农田设施相对较好,耕作水平较高,土地利用价值高的地区基础好,而偏远山区如五山等乡镇,可利用的田地有限,交通不便。规模化的生产难成气候,可以考虑的在农户的山坡地、自留地上下功夫。通过近期的努力,虽然也成立了一两个甘蔗的农村合作社,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单一的合作社远远不够,如五山的龙骨花、土猪土鸡、黑山羊等也应组织起来,成立联合社,形成统一的市场,统一推广,更要引进现代电商平台,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组织策划人员跟踪落实,指导方向,从而引导当地村民形成多样化的种养致富路。同时做好科学决策,避免资源浪费。因为之前种苗是扶贫的项目,大家争着种、养。种出来了,养出来了,但量多了不值钱了,不好卖,货压下来,没见到钱,甚至因为成本高了甚至亏本了。扶贫是好事,但农户的辛苦换来的结果却是空欢喜。倒不如把扶贫的资金投入到合作社中去,把原来分散的种苗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群众出地出力,政府出资金,从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降低风险处着手,让群众放心干、大胆干、积极干,让

  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最终的收入通过股份的形式分红分福利,即使市场不景气,起码也能降低种养的风险而不至于减低农民的收入。从农户最愿意做的项目着手,逐步培养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让百姓从中收到实惠,树立闯市场的信心。

  3、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管理体制,加大培训力度、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目前的扶贫工作,给农户的感觉就是:下一些文件,发一些通知,给一点东西,补一点种苗,大家了事。农户种得怎么样、养得好坏,效益如何,管不了,甚至没人管。扶贫工作类似于搞慈善,拿着国家的钱财,代表着政府“安慰”百姓。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扶贫管理的机制势在必行。种什么、养什么、培训要跟上。种好、养好的农户要大力宣传并组织参观学习,介绍经验。种养不负责任或擅自卖掉种苗的农户要追究,三两年内不再提供扶贫种苗。同时明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扶贫工作职责。跟踪管理要一路到底。谁负责的钱物谁跟踪,谁培养的项目谁负责,政府的钱是国家的钱,也是百姓的钱,扶贫的部门要管理这些钱就要负这些责任。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现在进入精准帮扶阶段。但是,在精准帮扶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准备工作不充分,存在盲目性。工作中明显存在思路不清、盲目行动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扶贫形势

  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认识不够。精准扶贫工作伊始,很多驻村工作队依旧存在惯性思维,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只是阶段性工作任务,只要每年给贫困户资金和物资,慰问一下贫困户就算完成任务,因而思想上重视不够,对精准扶贫工作缺乏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扶贫政策学习研究不透。有的认为,扶贫工作应是扶贫办的职责,工作队只需要配合作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过分依赖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解答。因为学习研究不够,有的对扶贫工作的具体政策和基本内容完全不了解,将政策与村情户情结合不到位,直接导致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不够精准,随意性较大。

  (二)贫困户差异不大,存在相互攀比现象。贫困户的身份认定在各地都存在不小的争议,当前因为贫困户多数是因缺少劳力、技能或因病致贫,各农户间实际的家庭总收入悬殊并不太大,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除了“五保户”和一些特困的残障人群外,其他贫困户的识别与锁定工作难度较大,农户之间互相攀比争取贫困户身份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方因此又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贫困类型多样,脱贫存在艰巨性。贫困户的贫困类型较多,有的因病、残、缺劳力、缺资源、缺资金、缺技术,有的因上学、自身素质先天不足等导致贫困,每户贫困户一般都有多个致贫原因,单从某一方面进行扶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有的虽有劳力,但缺智力、缺资源,打工走不

  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出去,经营无门路,不适合发展种养产业;有的既缺劳力,又缺智力,吃了上顿愁下顿,完全需要政府兜底的人多面广。

  (四)扶贫疲于应付,缺乏顶层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相关政策尚在制定中,具体实施办法还未出台,各地就紧锣密鼓的开展了工作,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区、市、县三级脱节的现象,加之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几经反复,数字来回变动,加大了工作量和工作成本,挫伤了乡村干部和工作队的积极性。来回反复的给贫困户签字确认,也造成了贫困户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村干部工作热情下降,存在消极应对的现象;有的工作队角色转变没到位,只能当传声筒,传传精神而已,脱贫措施停留在纸上谈兵。

  对策与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精准脱贫计划和实施方案,绘制一份明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一)创新产业扶贫机制。要围绕农民增收抓好产业扶贫开发,选准合适的产业项目。对于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走上可持续的增收致富之路。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大力推广“企业+基础+农户”经营模式,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对于土地资源匮乏的地方,选

  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择适合的产业,如种桑养蚕等。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有劳力,但缺智力、缺资源的贫困农户享受农业生产经营平均利润率。

  (二)统筹整合扶助资金。要依据各县(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需求确定整个资金“盘子”,通过贫困村脱贫计划、贫困户脱贫计划统筹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一要建立扶贫投入县(区)级整合平台。在中央、自治区、市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各县(区)也应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和存量资金的一定比例建立扶贫产业基金,解决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第二要强力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要求,对农村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一事一议等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捆绑、打包,与扶贫专项资金统筹使用,重点投向精准扶贫领域。

  (三)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一要探索以财政扶持资金作为贫困农户股金,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投资政府融资性基金,参与分红或获取利息收入。二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撬动金融资本投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支持老区贫困乡镇、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三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对具备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一定还款能力和守信用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

  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5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的信用贷款全覆盖。

  (四)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仅靠党委、政府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工作,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统一战线”。一是要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企业是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要引导各类企业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共建、结对帮扶。二是要调动社会组织扶贫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信息服务、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试行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鼓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扶贫项目。三是要调动爱心人士扶贫的积极性。要探索建立扶贫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发布贫困村、贫困户的困难现状和需求信息,让有爱心和捐赠意愿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农民工技能培训及结对帮扶等扶贫活动。

  (五)做好智力扶贫。俗话说:“扶贫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展智力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和致富本领是扶贫工作的一项治本措施。贫困户中劳力绝大多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他们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弱,开拓进取精神差,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要使这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首当其冲要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扶志气”与“增智力”上

  8页

  下功夫。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9页

  

  

篇二: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摘要】摘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促使驻村第一书记更好发挥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职责定位"把握难"、能力素质"匹配难"、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关系"协调难"以及村民预期"满足满"等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明确第一书记职责定位、实现精准选派、做到"志智"双扶等建议。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教育论文】【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年(卷),期】20__(000)012【总页数】2【关键词】驻村第一书记;四难;贫困地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到最关键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人物,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贫困地区的形象,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效。作用发挥存在"四难"1.职责定位"把握难"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20__年4月中组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并且要求第一书记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当前情况下,贫困地区最主要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贫困问题,第一书记的重心工作也应围绕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问题来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贫困地区将第一书记的职责定位为"宣传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协助制定落实扶贫规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村庄整治"等,这些职责几乎涵盖了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一长,不少第一书记都迷失在日常村级事务管理中,而忽略了去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因职责定位的难以把握性,导致不少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脱贫攻坚的效果不明显。

  2.能力、素质"匹配难"《通知》对派驻的第一书记有基本条件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意识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第一书记都能符合上述要求,很多干部自从被选派当第一书记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表现出领导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政治素质和责任担当。但是在这些素质和能力之外,一些第一书记自身能力素质难以匹配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如何选准产业、壮大产业、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产品推广与销售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等问题需要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在金融扶贫方面,如何引导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脱贫、如何利用银行信贷政策帮助农民信用贷款、如何选择保险产品规避农业风险等需要相关的金融知识;在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同样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第一书记的能力和要求是全方位的。

  3."双书记"关系"协调难"《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依据《通知》不难发现,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两者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由第一书记带领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他们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内外结合的关系,共同肩负起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实践中,因为第一书记在争取项目资金、上级政策以及外部关系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导致村支部书记对第一书记形成一种依赖,如果这种依赖关系长期得不到扭转,在农村会形成一种"大事找第一书记,小事找村支部书记"的局面。而两者的权力博弈如果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就很有可能影响脱贫攻坚的效果。4.村民预期"满足难"《通知》要求,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在村民眼里,第一书记是代表上级政府派驻到村里的,有事就要找第一书记,尤其是在解决村庄水、路、电及村庄发展规划等重大村级事务方面,村民对第一书记的预期非常高。调研中发现,能够满足村民大部分预期的第一书记只占少数,更多的第一书记由于自身能力及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背后帮扶单位等原因只能满足村民部分要求,若"万能"的预期和"部分"的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第一书记在村民心目中的威望,也会影响第一书记顺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1.明确职责定位,做到有的放矢地方政府应根据贫困地区普遍贫困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来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责,即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中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工作,让第一书记从调节村民纠纷等日常的村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心思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同时也要相应地调整对第一书记的考核评估指标,应根据当地的村情以围绕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产业及带动就业等指标从纵向的角度来考核,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2.把好选派关,加强岗前培训,做到精准选派一方面,组织部门要把好第一书记选派关,要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农村工作,同时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不怕吃苦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第一书记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其加大培训力度。如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重视对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和先进典型案例等综合培训;另一方面,对缺乏经济、金融、法律和政治知识等的第一书记开展分类的专业技能培训,满足脱贫攻坚工作中各方面的职能需求。同时还要注重针对不同村情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如贵州的经验是"科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技干部配产业村、经济干部配贫困村、政法干部配乱村、党政干部配难村和退休干部回原村"。

  3.理顺关系,做到"双核驱动"第一书记驻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班长)",即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而村党支部书记则要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应出面做"当家人",驻村"第一书记"则应充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从而实现"双核驱动",共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4.转变观念,做到"志智"双扶地方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对第一书记和解决贫困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转变思想观念。要让他们意识到解决贫困问题不是第一书记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动员贫困群众在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共同带领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第一书记要想方设法,创新工作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激励他们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到"志智"双扶。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摘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促使驻村第一书记更好发挥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职责定位"把握难"、能力素质"匹配难"、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关系"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协调难"以及村民预期"满足满"等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明确第一书记职责定位、实现精准选派、做到"志智"双扶等建议。

  关键词:驻村第一书记;四难;贫困地区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到最关键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人物,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贫困地区的形象,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效。作用发挥存在"四难"1.职责定位"把握难"20__年4月中组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并且要求第一书记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当前情况下,贫困地区最主要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贫困问题,第一书记的重心工作也应围绕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问题来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贫困地区将第一书记的职责定位为"宣传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协助制定落实扶贫规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村庄整治"等,这些职责几乎涵盖了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一长,不少第一书记都迷失在日常村级事务管理中,而忽略了去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因职责定位的难以把握性,导致不少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脱贫攻坚的效果不明显。2.能力、素质"匹配难"《通知》对派驻的第一书记有基本条件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政治

  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意识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第一书记都能符合上述要求,很多干部自从被选派当第一书记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表现出领导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政治素质和责任担当。但是在这些素质和能力之外,一些第一书记自身能力素质难以匹配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如何选准产业、壮大产业、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产品推广与销售等问题需要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在金融扶贫方面,如何引导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脱贫、如何利用银行信贷政策帮助农民信用贷款、如何选择保险产品规避农业风险等需要相关的金融知识;在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同样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第一书记的能力和要求是全方位的。

  3."双书记"关系"协调难"《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依据《通知》不难发现,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两者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由第一书记带领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他们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内外结合的关系,共同肩负起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实践中,因为第一书记在争取项目资金、上级政策以及外部关系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导致村支部书记对第一书记形成一种依赖,如果这种依赖关系长期得不到扭转,在农村会形成一种"大事找第一书记,小事找村支部书记"的局面。而两者的权力博弈如果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就很有可能影响脱贫攻坚的效果。

  4.村民预期"满足难"《通知》要求,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在村民眼里,第一书记是代表上级政府派驻到村里的,有事就要找第一书记,尤其是在解决村庄水、路、电及村庄发展规划等重大村级事务方面,村民对第一书记的预期非常高。调研中发现,能够满足村民大部分预期的第一书记只占少数,更多的第一书记由于自身能力及背后帮扶单位等原因只能满足村民部分要求,若"万能"的预期和"部分"的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第一书记在村民心目中的威望,也会影响第一书记顺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1.明确职责定位,做到有的放矢地方政府应根据贫困地区普遍贫困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来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责,即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中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工作,让第一书记从调节村民纠纷等日常的村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心思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同时也要相应地调整对第一书记的考核评估指标,应根据当地的村情以围绕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产业及带动就业等指标从纵向的角度来考核,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式。2.把好选派关,加强岗前培训,做到精准选派一方面,组织部门要把好第一书记选派关,要选派政治素质过硬、

  热爱农村工作,同时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不怕吃苦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第一书记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其加大培训力度。如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重视对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和先进典型案例等综合培训;另一方面,对缺乏经济、金融、法律和政治知识等的第一书记开展分类的专业技能培训,满足脱贫攻坚工作中各方面的职能需求。同时还要注重针对不同村情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如贵州的经验是"科技干部配产业村、经济干部配贫困村、政法干部配乱村、党政干部配难村和退休干部回原村"。

  3.理顺关系,做到"双核驱动"第一书记驻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班长)",即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而村党支部书记则要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应出面做"当家人",驻村"第一书记"则应充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从而实现"双核驱动",共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4.转变观念,做到"志智"双扶地方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对第一书记和解决贫困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转变思想观念。要让他们意识到解决贫困问题不是第一书记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动员贫困群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众在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共同带领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第一书记要想方设法,创新工作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激励他们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到"志智"双扶。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自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直接阻碍着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有效开展。(1)职责定位不明。根据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定位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据了解,部分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根本没有将驻村第一书记职责区分和界定出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部分本应由乡干部和村干部完成的事务性工作,也一并交给其一肩担,导致真正沉入农村、投入精准扶贫中的精力被大量分散弱化。(2)能力素质不高。对第一书记派驻条件虽有明文规定,各个具体派出单位对选派第一书记重视程度不够,在学历、年龄、性别、基层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要求把关不严。部分第一书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差、不熟悉农村工作,致使群众工作开展困难。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驻村工作发挥不明显。(3)人员到位不齐。按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组建要求,每个贫困

  村均配置了由对口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农技员、第一书记构成的驻村工作队。然而,对于部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驻村农技员真正到对口贫困村主动衔接工作时间少之有少,形同虚设;其次多数下派的第一书记工作方法单一,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加上少部分贫困户主观脱贫意愿不强,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村两委关系不和等问题,更是加重了第一书记唱独角戏跑全场、疲于应付问题现象时有发生。

  (4)保障激励不足。按有关文件要求,虽然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按照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标准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但由于贫困村地理位置不同,工作条件差异较大。有的贫困村地处偏远,工作区域较大,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工作开支相应增多,而采用统一的经费保障标准,使部分第一书记经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综合所述,为有效解决精准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存在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精准选派,派好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认真统筹各个层级、各个方面人才资源,严把第一书记选派关,原则上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能力、热心农村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较强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工作标准,建全"能进能出"机制,对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群众不欢迎、工作无动力的驻村第一书记及时召回。

  二是强化责任,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对于村两委和乡镇不能将与精准扶贫无关的其他日常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事务强加于第一书记,对派出帮扶单位工作严格实行全脱产,明确摆正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绝对位置,让第一书记在不同帮扶主体中起好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工作考核应多注重在工作实绩方面,减少各种重复性表格填报和资料收集,统筹精简开会时间,真正让第一书记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

  三是加强宣传,做好第一书记能力培训。采取集中与分类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重点就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先进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集中综合培训;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新进的第一书记分类开展提升基层工作与联系群众工作的能力培训,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基层党建管理经验的第一书记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村支两委可借助第一书记在资金、项目、管理及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供有效场地或平台,加强对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是压实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人员监管。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检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对驻村工作队的考核应避免简单化、形式化,更加注重从驻村时间、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评价、第一书记评价、扶贫实效等方面进行。坚决防止第一书记唱"独角戏"、驻村工作队"搞回避"现象发生,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生力军作用。

  五是强化保障,健全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选拔任用、表彰激励工作机制,将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其次是

  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篇最新

  加大第一书记经费保障力度。对确因扶贫工作需要但政策中又没有包括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经费应给予合理考虑,提高第一书记积极性。再次是要常态性开展组织关怀,通过定期培训、交心谈心、树立典型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书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切实增强第一书记组织归属感、获得感。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三: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脱贫攻坚存在几方面问题一、脱贫精准度存在短板。部分村贫困发生率偏高,因人因户帮扶不到位,帮扶方式简单,普惠式措施多。因病、因灾、因学等问题进行精准帮扶少,帮扶成效不明显导致贫困户致贫、返贫比率还居高不下。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部分贫困地区水、路、电、网、讯等基础设施还存在基础不稳、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贫困村位处山区、库区一线,自然条件较差,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上的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三、贫困群众脱贫思想觉悟不高。“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村缺乏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主动思考具体的扶贫措施以及符合本地特色的能产生长期效应的项目。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盲目跟风严重,缺少差异性思维。一些贫困群众怕承担风险,不愿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加大产业扶贫扶持力度。准确摸清贫困户底子,把产业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产业扶贫要特别注重与贫困户的利益密切联结。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贫困地区小农户和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系列化服务。加快金融支持扶贫步伐,加快评级、授信、用信流程,简化程序,让两免贷款能惠及更多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地区水利投资力度,加大农村道路、水利建设、危房改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善提升基层乡镇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以提高特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补齐基本医疗短板。实施建制村路网通畅工程,重点解决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基地和旅游扶贫景区道路跟进问题。三、注重扶贫和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的治本之策,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均等化程度。要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贫困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增强贫困村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脱贫

  1

  致富的动力。要多形式、多渠道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夯实其稳定脱贫基础。

  2

  

  

篇四: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只有防止包办做法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开展扶贫才能转变扶贫观念形成长效扶贫机制避免重示范建设而轻全面开花的现象精准施策对口帮扶防止扶贫目标的虚臵而将政府的扶贫和贫困人口的积极脱贫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与成果共享结合起来厘清政府市场与社1128会边界各司其职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形成多元参与局面进一步明确脱贫主体是贫困人口政府只是扶贫主导力量的正确认识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三份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2016年8月甘肃省康乐县发生的杨改兰恶性故意杀人自杀事件,暴露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识别与退出问题。当然,瑕不掩瑜,毫无疑问,在“六个精准”思想指导下,中国扶贫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仅2015年就有1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但在看到既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需检视日常工作,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改进和提升扶贫质量,更有效地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脱贫任务。那么,当前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不同致贫原因的人口结构分析尚不精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下降,贫困程度也大为减轻。以2010年不变价格,以农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300元计,截至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已降低到5500万左右。根据我们2016年4-7月在江西、甘肃和安徽的村落调查,在贫困人口中:因老弱病残致贫的人口大约占40%~45%左右(在有些村庄甚至于占50%以上),因各种灾害致贫的人口占20%左右,因供子女上学致贫的人口占10%左右,因缺少劳动技能或项目扶持而仍然贫困的人口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而致贫的人口占5%~10%左右。这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顶层设计的框架格局。只有在了解此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国家层面或局部地区,具有精准意义地设计适用于现实需

  求的扶贫政策。但在现实中,有些地区对致贫原因还不甚了解,上报的致贫结构还与实际发生的致贫结构存在差距。因为农民的外出打工,有些村落甚至于找不到需要扶贫的“贫困人口家庭户”,留守家庭成员的主要特征就是老弱病残,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力,其基本生活需要子女供养或社会政策托底。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扶贫工作的精准设计。

  第二,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还不精准。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争取到扶贫资金的支持或者为在后来的扶贫过程中减轻脱贫压力,存在扩大贫困户数量与比重的问题,使一些非贫困户建档立卡在贫困户中。另一方面,有少数贫困户因种种原因,却未能被纳入贫困户之列。同样,根据我们2016年4-7月在甘肃、江西、安徽村落的调查,某些村庄甚至于有1/3左右的建档立卡户事实上为非贫困户。其他研究所做的调查也表明,大约有40%的建档立卡户为非贫困户。有些虽然脱贫但不幸返贫的贫困户,却没有重新获得扶持。在村落社会,家族关系与血缘网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户的识别,与村干部关系密切的家庭易于被识别为贫困户,与村干部关系疏远的家庭,则难以被识别为贫困户。非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分享,摊薄了扶贫资金的效力,也使扶贫工作人为增加了道德风险。本来为缓解贫困所进行的社会治理投入,却反倒在引发“相对剥夺”意义的社会矛盾。

  第三,“十三五”规划设计的扶贫类别规划与现实之间存在张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因为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在于能否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以,贫困人口以何种方式脱贫,就成为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所在。当前设计

  的“四个一批人”的脱贫格局是:通过产业扶持脱贫3000万人,通过异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通过劳务输出脱贫1000万人,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脱贫2000万人(这个基本格局,是以2014年年底贫困人口为基数设计的)。2015年完成的1442万人的脱贫,主要集中在产业扶持与进城务工方面。在现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中,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速,原来预计的2000万因老弱病残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可能还会以每年100万~15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即需要社会政策托底的人口,会在2000万的基础上逐年上升,到2020年达到约2500万~2750万左右。在有些村庄,因老弱病残发生的贫困要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0%以上,这可能成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最主要的贫困来源。需要产业扶贫而脱贫的人口,可能已经降低到2200万左右。异地搬迁的人口,到2016年年底可能会减少到80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既是搬出地的贫困人口,也是移入地的贫困人口,在移入新居住区之后,他们需要3-5年的时间适应新生产环境并进行生活方式的转型——或者从游牧转变为定居,或者从山地种植转变为平地种植,或者从原有粮食种植转变为新型果树栽培:这一切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达到既定目的,不可能短期脱贫。通过劳务输出而脱贫的人口,只是暂时脱贫,如果其在城镇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则会重新返贫。即使找到相关工作,其收入也会较低(贫困人口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即越是贫困的人口,其人力资本就越低,由此决定了其收入也会较低)。另外,贫困地区越来越严重的一个新现象是“因婚致贫”——越是贫困,越难以找到媳妇,越需要支付更高的聘礼才可能完婚,甚至于需要举家打工才能赚取到适宜的礼金。于是造成礼金日渐高涨,有些地方要拿出20万左右的聘金,有的地方女方一定要在当地的城镇买到房屋

  才能结婚(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如果贫困家庭背上房屋按揭,几乎终生都会沦落为贫困状态,难以得到新发展机会。

  在贫困人口贫困结构的转变中,为了增加精准扶持的力度,还需要动态调整流程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瞄准贫困人口发力,以保证脱贫政策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在加强其他扶贫力度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社会政策托底的比重,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保护力量。也就是说,在全面完成劳务输转脱贫、产业扶持脱贫和异地搬迁脱贫任务时,应该考虑到因农业户籍人口老化、慢性病、伤残、农民工返乡等致贫而可能增加的贫困人口数量。

  第四,产业扶持与贫困人口之间还需要精准对接。在社会政策托底、异地搬迁和劳务输转之政策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贫困人口的主要脱贫方向,只能集中到产业扶持上。但在现实中,产业扶持与精准帮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强化。其存在的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仍然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在能够“灌”到的地方,的确可以在短期内使相关村庄脱贫。但在“灌”不到的地方,或者在“漫灌”不力的地方,贫困人口就很难脱贫或者只能在短期脱贫,而不能转化为持续性脱贫。一旦缺少产业投入,则很多已经脱贫的人口会重新返贫。

  二是产业项目的投入选择与精准脱贫之间存在矛盾。现在村庄的开发式扶贫,一般采取支持私人企业开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支持村集体办企业开发、支持家庭户开发四种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发模式,因存在很多缺点而渐趋式微,有些

  专业合作社已被大户掌握而难以带动群众脱贫(大户的市场逻辑与脱困的合作性或利他性逻辑本身就存在矛盾)。投入于村集体办企业的做法,也因为产权与收益矛盾而易于发生争议。唯有私人企业才更关心自己的收益。但这种扶贫项目的运转结果,则往往是富了企业,但却难以让村民增收。很多私人企业,无论是转包或转租了土地,还是在一定时期买断旅游经营权等,都存在这类问题。一些极端的情况是:企业的收益在连年增长,但村民却仍然只能拿到相当于每亩地每年400斤稻谷的地租收益,原来指望能够在企业打工,但企业却偏好雇佣外地人和临时工而不愿雇佣贫困村民“添乱”。另外一些极端的情况是大户流转到了土地,如果能够盈利,则经营土地;如果不能盈利,则一跑了之,农户根本就拿不到流转费。支持家庭户扶贫的产业项目,往往在有些年景能够赚钱,而在另外一些年景严重亏损。比如养殖猪牛羊鸡鸭兔等,就很难在该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中维持盈利的可持续性。

  三是不同部门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在市级层面,为完成扶贫任务,“四大班子”会依据各乡镇村落贫困线的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地域,随后再依据职责分工安排——党委负责几个县、人大负责几个县、政府负责几个县、政协负责几个县,并以此深化“双联”(联村联户)。在县与乡层面,通常会依据上级的划分标准而对口帮扶、分配具体任务。因为不同部门的实权不同,所以,其扶持的力度会存在差异。这就使扶贫工作难以齐步推进,不但造成各个县乡贫困人口的收益不同,而且造成相邻村镇之间的发展差距。另外,在城镇化影响下,农村居民生活的商品化已逐渐形成为统一市场,于是收益较高区域会拉高一个地区整体的物价水平与生活水平,这会在心理比较意义上使收益较低的贫

  困户感觉自己更趋于贫困,扩大了地区内部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触心理,增加了相对剥夺感。

  四是扶贫措施单一难以形成组合拳。扶贫政策的投入,没有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教育扶贫只是帮扶因教致贫家庭的学费,而没有将教育与就业结合在一起,没有将人力资本积累、产业配置与当地的扶贫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使扶贫项目常常表现为单打独进,而没有与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为扶贫而建立的农业产业,在市场的波动中还会更为严重地伤害贫困户的积极性,比如说西瓜种植、大枣种植、玉米种植取得了丰收但价格却持续下跌,形成瓜贱伤农、枣贱伤农、玉米贱伤农的局面。凡此种种,都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背离而发生的矛盾现象。有些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不仅没有获得贫困户或农民阶层的认同,反倒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结果是花了钱、费了力,但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当前扶贫问题发生的原因第一,政府扶贫需要强化“真扶贫”与“扶真贫”之间的有效机制。虽然从制度设计上,各地都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准则制定了方针政策,规划了路线图与时间表,但实际执行的结果还不尽如人意。有些村落没有严肃对待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没有控制亲缘关系对扶贫工作的侵蚀,没有分析致贫人口的贫困结构;有些驻村干部还没有真正驻村,有些驻村干部没有真招实招;有些扶贫政策还浮在上面,没有沉入基层;有些扶贫还是完成任务式的扶贫;有些村民为争做贫困户而引发了社会矛盾;有些干部与相关利益主体结为联盟,编造各种项目挪用扶贫资金,损公肥私。总之,扶

  贫政策还没有完全从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尤其是没有从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就是说,在短平快的要求与长期性的机制建设之间本应辩证结合,但实际却存在很多矛盾。

  第二,政府扶贫与市场规律脱节。在扶贫工作中,政府能够扶什么、不能扶什么,这表面看起来不是问题,但实际却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为什么以政府名义支持的扶贫项目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的时候缺少市场评估,并以政府工作人员自己的评估代替了市场评估。虽然扶贫并不以市场为目的,但扶贫工作的产出却要通过市场体现其价值,并以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而表现其可持续性。因此,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把政府该管的交给政府,把社会该管的交给社会,应该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困难救助只是扶贫的一项内容,而不应该是全部内容。

  第三,政府扶贫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脱节。对政府来说,主要应该以扶能力、扶基础设施、扶长效机制、扶进取文化为主,并使贫困人口具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需要看到,那种大规模的、国家动员式的、群众运动式的扶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十多年,虽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已消减了效率。现在最大的攻坚克难方向是精准扶贫。要精准,就需要破解前三十几年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新的扶贫方式。现在,社会组织参与不足,市场相对缺位是扶贫工作的主要缺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直接决定“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但没有将扶贫工作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作为国家治理的扶贫与作为国家替代其他方进行的扶贫存在认识矛盾。二是作为国家治理的扶贫,需要有限政府假设、需要试错机会、需要文化扶贫,需要通过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需

  要支持贫困人口自身产生脱贫动力、需要后期第三方评估,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结合。三是作为政府单方面进行的扶贫,在客观上会形成上级依赖心理。在无限政府假设之下、各方均视政府为万能主体,在基层政府或地方政府无法完成任务时就理所当然地要求上级政府的支持、上级政府难以完成任务则会理所当然地向中央政府伸手要钱要政策。这种单方面进行的扶贫,往往会表现为赶超性扶贫和资金注入性扶贫。其赶超性的表现是:国家要求在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省一级可能要求在2019年,市一级则要求在2018年,县里就要求在2017年完成任务。需要知道,政府能够推动产业,但政府不能提供市场;政府能够投入资金,但政府不能保证贫困人口均衡受惠。政府在推动经济扶贫的同时,也强化了贫困主体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我们在边远山区的多项调查表明,地方干部视伸手要钱为扶贫唯一抓手,认为没有中央的支持就不可能脱贫,或认为脱贫的主要责任在中央政府那里。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传导到贫困户那里,就是其对政府和扶贫干部的依赖心理。因此,在扶贫中需要防止过度干预,防止大包大揽,防止形成政府单方面扶贫的格局,尤其是防止形成中央政府单方面扶贫的格局。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只有防止包办做法,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开展扶贫,才能转变扶贫观念,形成长效扶贫机制,避免重示范建设而轻全面开花的现象,精准施策,对口帮扶,防止扶贫目标的虚置,而将政府的扶贫和贫困人口的积极脱贫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与成果共享结合起来,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边界,各司其职,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形成多元参与局面,进一步明确“脱贫主体是贫困人口,政府只是扶贫主导力量”的正确认识。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开展扶贫,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努力相结合。很多贫困人口,或者自己不觉得自己是贫困人口;或者安于贫困之现状、习惯于原有生活方式与作息安排;或者以贫困为由坐等扶持、不思进取;或者以扶贫是干部的责任,自己只等待项目上门。极端的情况是,有些贫困户自身不思进取,只一味强调自己不脱贫帮扶干部就得不到提拔,就会受到上级处理,而将自己的脱困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于是出现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以贫困为“困”,反以贫困为资本相要挟的现象。有些地方干部也错误地认为:既然贫困人口自己不觉得自己是贫困,政府为什么要扶贫?还有些人认为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生活的多元化。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应该着力将政府扶持政策与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努力相结合。需要知道,脱贫归根结底的目标,是贫困人口自己产生了脱贫实践并形成了持续性生产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的监管,防止巨额扶贫资金被利益集团俘获,防止企业以扶贫为幌子大发扶贫财。第二,把贫困人口的经济脱贫与文化脱贫相结合。如果经济上的扶贫投入,没有与对贫困文化的改造联系在一起,就会使脱贫的效果大打折扣。那种生活稍加改善即停步不前,或者将自己脱贫的原因归结为神灵保佑的想法,是极其成问题的想法。那种在原有贫困文化意识形态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也牢牢束缚着新社会结构下贫困人口的文化进取心。政府扶持的企业扶贫项目,不应该表现为资金下乡而应是文化生活方式下乡。那种只把农村作为生产的车间,或者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而不管农民流出土地后的就

  业安排或者不为农民培育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生产能力的制度设计,都会削减扶贫工作的效力。

  第三,把贫困人口的当前脱贫与长期脱贫和代际脱贫相结合。短期投入的扶贫措施,比如养殖业,只满足于当前的算账脱贫——以每只羊的市场估价去评估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但事实上,贫困户当年养殖的牲畜,可能在第二年仍然养殖在家里,而没有在市场上转变为现金货币——实际上并没有脱贫。有些干部,还为帮助婚姻适龄贫困人口结婚,劝说一个贫困人口与另外一个残疾的贫困人口结婚或者使一个残疾的贫困人口与另外一个残疾的贫困人口结婚——这会形成残疾家庭的贫困代际继承,因为这对残疾夫妇生育的孩子,也很可能是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在成长、上学过程中,又会被其他孩子所歧视,难以通过升学教育转变自己的阶层身份,由此成为新的贫困人口,这是典型的贫困的生产与再生产。所以,一定要将贫困人口当前的脱贫与长期或代际脱贫结合起来思考精准扶贫的具体举措。

  第四,把扶贫政策与地方政权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结合。除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建立扶贫动态记录、厘清贫困人口的内在结构外,还要看到:越是贫困的地区,村委会的老龄化程度就越高、村委会成员的带动能力就越低,就很难促进基层发家致富脱贫。越是贫困的地区,距离当地中心城市越远,来自于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驻村干部就越难以长期驻村,外在的输入型扶贫力量就越难起到应有作用,农村的空挂户就越多,人们对当地的发展就越失望,撂荒的情况就越严重,发展就越没有人气。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种地、老人治村的可能性就越大”。外出就业之后,贫困人口的家庭关系、邻里关

  系、乡党邻亲关系就疏远,熟人社会就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村落的社会团结关系就易于断裂,贫困户与低保户对扶贫政策的依赖就越强。这就形成越扶越贫、一直扶一直贫的局面,难以达到原有路线图和时间表设计的扶贫效果。

  第五,把农业帮扶与非农帮扶相结合。伴随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土地流转将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二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影响到普通农民收入的增长;三是农民工收入增速减缓,影响了工资性收入的提升;四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在这种收入格局下,种植农收入的增长就存在市场的约束现象。所以,只有在设计农业养殖业帮扶的具体办法时,结合贫困农民可能形成的非农产业建设,拓展非农收入空间,才能形成增收的多元格局,防止农业歉收对脱贫工作的影响。

  第六,将政府扶持与市场预期相结合。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不是生产能力低下所形成的贫困,而是农业产品难以实现其价值而引发的贫困。政府对扶贫项目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到贫困农民的生产能力,而且,更重要地是规划其实现价值的市场机会,防止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变化伤害农民生产积极性事件的发生。因此,要设法打通生产、存贮、养殖与流通和消费的通道,帮助农民抵抗周期性发生的风险。

  第七,高瞻远瞩地设计好“后小康时代”的扶贫政策。到2020年,中国一定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小康社会实现之后,仍然会存在“后小康时代”的贫困问题。“后小康时代”的贫困,将主要体现为因老弱病残而发生的贫困,社会政策的兜底功能会更为

  凸显,对国家扶持资金的依赖也会更为强烈。因此,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扶贫工作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扶贫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为贫困户创造脱贫机遇、提高贫困户的生存技能、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设计好农民发展的基础平台。竭力避免越扶越贫、越扶村落越萧条、越扶越没有抓手、越扶贫困人口越依赖政府情况的发生。

  近期而言,因为很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际是非贫困户,所以,2015年的脱贫人口,可能是在“挤出效应”中完成的(即通过对非贫困户的识别,将那些通过做假账而“识别”为贫困户的人挤出建档立卡户,以此增加脱贫的人数)。即使在2016和2017年,估计也能如期完成对建档立卡户的减贫任务。但在2018年之后,因为剩余的贫困户都是真正受困于贫困之中的家庭户,也是很难脱贫的家庭户,故扶贫任务会越来越艰巨。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最近我到宕昌、西和、康县10个村做了约一个星期的实地调研,结合陇南市大数据中心随机抽查,开了2个乡村小型座谈会,细听了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意见,对精准扶贫工作,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得到了不少真实的情况。总体看,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信心与决心问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我所到的县乡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这些同志对打好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他们敢想敢干,敢于担当,已经做出了许多成绩,创造了

  很多经验。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着信心不足的问题。我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同志对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心理上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胸中还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工作推动力度不大。一些同志在调研中,强调困难多一些,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少一些,因此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少了一些勇气和闯劲。

  当前,树立信心和决心,是各级干部和群众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我们要在几年内完成几十万人口的脱贫任务,困难很大,这是事实,但信心是最重要的,有信心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有信心才能面对挑战。我去的几个偏远乡镇,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资源匮乏,脱贫攻坚难度确实很大。但一些群众讲,干部有信心,群众才会有希望。我和一些乡村干部群众座谈时,大家经常会谈到近几年的发展,他们说,陇南的巨大变化,是克服各种困难干出来的,不干就什么前途也没有。调研中还发现,绝大部分乡村干部,对什么时间脱贫,怎样脱贫,头脑是清楚的,采取的措施也是务实管用的。但有的乡村干部,却是一本糊涂账。

  干部群众对脱贫攻坚心中要有数,既要对困难问题有数,还要对解决办法有数。当然方法要切实可行,措施也要跟得上去。我去过的一个乡镇,发展条件比较好,只有几百人的贫困人口,但他们的脱贫时间却放在了两年以后,实际上,这个乡是完全有条件提前脱贫的。对一些脱贫任务艰巨的乡来说,把脱贫时间适当放宽一点是稳妥的,但有条件、能够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的地方,不努力争取就是认识和方法问题了。

  抓精准扶贫,信心问题、方法问题、措施问题,始终是推动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不准问题之改进开展精准扶贫以来,面对几十万贫困群众,各级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能在短期内把每一户贫困群众的情况搞清楚,做到精准到位,实属不易。我在听取一些群众的意见时,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共产党好,很多贫困群众说,“干部们有了新变化,帮老百姓办实事了”,看得出群众是满意的。调研中,大家也提到了一些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多数同志认为精准的关键在搞准情况,落实好精确帮扶措施。从工作情况看,大部分地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是清楚的,工作重点是明确的,办法也是有力的。对于不准不实的问题,乡村干部也不回避,他们认为前一段时间,出现个别不实不准的问题,有几种情形。第一类是基础工作不到位。凡出现此类问题的村户,一则是少数乡村干部业务不精,所了解的情况不准。二则是识别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有车、办企业、财政供养的联动核查机制,使不符合条件的人混入其中。三则是统计口径和内容出现了几次较大的调整,使得三本账出现了不准确。四则是确实存在少数村干部优亲厚友和干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凡此几种情况,均是由于工作作风不实不细不严造成的。第二类是贫困对象情况复杂。新出现的主要矛盾有,一是政策优惠了,很多人争当贫困户,少数人开始分家。比如原本老人与子女一块生活时不是贫困户,但为了享受政策分了家,又变成了贫困户。二是贫困群众对情况说法前后不一致。一些贫困户在调查时不说实情,导致核实的情况出现反复。还有,绝大部分贫困户文化程度低,说法上前后矛盾。有时,对同一个人做三次调查,会有三个说法,有的一家两口子说的也自相矛

  盾。三是入户调查与电话调查不一致。总体上,入户调查满意度高,电话调查满意度低。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入户调查时贫困户说话比较负责,电话调查时则比较随意。

  第三类是精准扶贫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数据不准确。当然,也有极个别村的群众没有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对此有一些意见。

  以上三类情况,需要分类而治,加以解决。对作风问题,前一段时间,市上下了大力气,督促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反复核对,细致开展工作,这个问题已得到了解决。但核查问题还需要建立车管、工商和财政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在分户政策上还需要在认定贫困户的标准上,加以改进。对确属贫困户而未列入贫困户的,则需要纳入到返贫对象中,支持他们实现脱贫,化解这些矛盾。

  精准的工作导向现在,政策问题已基本解决了,干部群众普遍说“1+17”好,“哪还有这么好的政策”,都说这个政策是历史上最好的,但也谈了不少工作困难。大家的困惑和困扰在,扶贫政策越好,贫困户越不愿脱贫,争当贫困户的矛盾也越大,乡村干部常常用“焦头烂额”来形容,抱怨贫困户认定难、脱贫认定难。其实,不愿意脱贫是普遍性问题。我到一个脱贫户家里搞调查,一家三口人,老伴过世早,两个孩子、一个外出务工,一个嫁出去了,去年他本人也在建筑工地打工。细算人均收入过万了,但他仍然说自己身体多病,没有挣上钱。他的担心是,脱贫了好政策就没了。还有一户老奶奶,儿子在深圳开店一年挣十几万元,虽不是贫困户,她仍说自己很穷,住在土房子里。后来乡村干部带我到她家

  的新房子里一看,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都是新的,但她仍然希望享受贫困户政策。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集中反映在政策导向上。

  目前,中央、省上和市上出台的“1+17”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政策“红利”吸引力巨大,政策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的根子在贫困户只要红利,但缺失了责任。

  我们现行的政策导向是,只要你是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1+17”的政策红利,能得到较多的利益。这就出现了人人争当贫困户的情况。有的群众脱贫了要求返贫,有的脱贫了不愿承认脱贫,没当上贫困户的则骂娘上访。种种心态不仅发生在农民群众中,在一些乡村干部中也存在。有的地方脱贫难度大,一些干部有畏难情绪,这是实情。也有的同志怕提前脱贫了,就不能享受精准扶贫优惠政策了,他们的想法是,能够给群众争一些利益就争取,不要亏了群众,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贫困户不愿脱贫,带来了许多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改变目前的工作导向。脱贫攻坚中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应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党和政府给予你最大的政策支持,你对党和政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脱贫承诺。办法是你既然要享受扶贫政策红利,就要与乡村两级党政组织签订一个脱贫责任书,自己要有苦干奋斗的精神。从实际情况看,贫困的确实很贫困,但能不能脱贫,政策和帮扶只是外部条件,关键要靠贫困户自身的内在努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脱贫光荣的正向激励机制。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实行一种普惠制的脱贫奖励,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每个贫困户只要脱贫了,就可以在

  年底获得300元的奖金和证书。脱不脱贫,获不获奖,由贫困户根据自己收入情况自愿申请,乡村两级党组织审核,过关了就可以在年底得到奖励。对这种办法大家普遍认可,也认为切实可行。它的好处在于,一是鼓励贫困户脱贫,形成脱贫光荣又得实惠的导向;二是解决了脱贫户不愿承认脱贫的矛盾。

  我在征求意见中,还有的同志提出,除了普惠制以外,还需要建立特惠制的小康奖,重奖那些脱了贫,向小康水平努力的农民群众,只要人均收入达到了小康标准,就可以享受政府小康建设优惠政策,他们希望这种政策应当比脱贫政策更实惠。

  当然,设立这两种激励机制,关键在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我在宕昌和几个县算过一笔账,以宕昌为例,目前宕昌还有1.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每户脱贫奖励300元,全县大约需要450万元,小康奖若拿出500万元,对县级财力而言困难并不大。一些同志建议,全省可以几级财政分担,省级财政可以把一些无偿资金变成奖励补助资金,专门出台支持鼓励小康户的发展政策。大家普遍认为如果实行,这些办法是管用的,既能实现脱贫不带水分,脱不脱贫群众说了算的目标,也能化解目前农村出现的突出矛盾。

  增收与脱贫机制我去的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村,增收始终是难点。多年来,市县乡党委、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大力发展脱贫产业,取得的实际效果比较好,但增收问题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短板。

  从现实情况看,贫困户往往能力弱,办法少,依靠自身发展是困难的。当前,突出问题是一些贫困户拿了贷款,不知干什么,搞什么赚钱,怎样去干。很多同志担心,弄不好,一些人可能利用贷款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甚至放了高利贷。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建立起有效的脱贫带动机制。

  我们目前探索的脱贫带动模式不少,但主要有三种模式需要总结研究。第一种是“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政府把无偿投入或双联单位无偿投入的资金改为由村党支部控股的资本金,再吸引普通群众参股,动员贫困户入股,或由党支部拿出一部分原始股分配给贫困户持股,共同创办股份制公司,大力发展旅游和种植、养殖企业。这一模式以康县凤凰谷村为代表。这个村成立的乡村旅游度假公司,每年村集体可以分红,参股群众可以分红,贫困户也可以分红。同时,贫困户配套给公司种菜、养鸡等,不断增加收入,公司也给国家缴纳了税收。这种模式实际是股份制企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了成功,是脱贫带动的有效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合作社(协会或互助组)+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或双联单位投资,党支部组织能人大户入股,给贫困户参股或持股的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或互助组,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年底给集体、能人大户、贫困户分红,做大特色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模式以宕昌县草滩子村为代表。至今,这个村成立的“帽帽鸡”合作社已取得了成功,实际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方式。第三种模式是“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引进或动员一批企业,利用当地特色资源,组建种植、养殖及加工企业,动员一部分贫困户入股企业,或由企业下

  订单,搞订单农业。企业负责给贫困户分红或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这种模式宕昌县已在探索。今年他们引进了一家大型中药材企业,正在开工建设。企业目前已给宕昌县1.4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下达了当归等中药材种植合同,年底按订单收购贫困户中药材。若实现预期目标,贫困户户均可收入1万元左右,年底,宕昌县绝大部分贫困户脱贫是可能的。另一个是西和县正在论证的100万头养猪企业,也是动员贫困户入股,由企业收购或分红,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推进。

  总体上看,我们探索的这些模式,是脱贫带动机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主要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尽管这些模式还需要时间检验,但目前看是有效的,值得研究和推广。

  发展年轻党员与支部改革我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两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个是陇南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青年党员也都出去了,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这个问题在贫困村很普遍。另一个是贫困村党员普遍老化,年轻党员少。有些村党支部班子,年龄老化,观念陈旧,几乎没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我去的一个村,年轻党员只占六分之一,而且都外出务工了,村里连选一个像样的支部书记都很难。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大了村级党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调整力度,一部分村已调整了支部书记。二是正在推行村干部报酬月考核月发放制度,干得不好的实行经济处罚,好的进行经济奖励,问题突出的责令辞职或免

  职。三是加强了第一书记的选派。但从今后几年脱贫攻坚任务和乡村治理发展看,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一是要加大农村青年党员的培养力度,把党员发展的指标优先配置到贫困村。由乡村党组织和第一书记发现和培养一批农村青年积极分子入党,改善农村党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使一大批党性正、处事公和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党员走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二是农村党支部应进行必要的改革。现有的村级班子发挥作用的人主要是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文书。而党支部成员的设置,主要由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构成,这种支部的功能结构已不适应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应当改革支部的设置和结构,增强支部的发展功能,取消不必要的支委设置,设立产业发展、政策宣传与实施、组织与事务管理协调委员等,使支部的功能与全面小康建设任务相一致,同时给支部委员以适当的报酬,吸引更多的年轻党员留在村上,推动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建立严格有效的村干部考核奖惩制度。理清村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考核重点,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

  总之,从调研的情况看,做好下一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上述五个问题,将之作为工作抓手,推而行之,确保实现预定的脱贫目标。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认真研究解决好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群众实现脱贫、迈向小康十分关键。目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认识不高的问题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部分干部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本来自己能办的事不办,非要等国家社会救济,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出现了以贫困为荣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宣传教育入手,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穷则思变,勤劳致富的精神,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脱贫致富。2、扶贫对象不准的问题找准“人”是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没有准确定位帮扶的对象,就象一场没有敌人的战斗。在实际工作中对象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了解,有的村社干部闭门造车搞“突击”,更有甚者不按标准瞎编乱造,搞应付,基础资料五花八门,漏洞百出。对此,我们应严格程序,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确定帮扶对象,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要求。3、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帮扶工作要取得实效,政府是理所当然的帮扶主体,而目前的状况是干部责任代替政府责任,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干部一人联系好几个贫困对象,这是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般干部是不可能有如此精力和财力来完成一帮几的任务。因此,要统筹兼顾抓好结合,原则上1个干部只能结对帮扶1户贫困群众,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一

  个钉子一个眼”,这样既能够达到帮,更能实现扶持到位。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主体责任来,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帮助贫困群众逐步脱贫致富。

  4、措施办法不对路的问题“怎样扶”,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应结合帮扶对象自身实际,为其“量身定制”脱贫计划,通过抓思想引导、业务培训,增强帮扶户的主观意识与致富能力,才能达到帮扶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精准扶贫一定要联系实际,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通过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市场上的联帮等方式,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放方式方法,甚至搞“一阵风”。5、扶贫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精准扶贫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撒胡椒面”、送几桶油、送几斤肉或者几百元钱了事。要从长计议,重点是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儿童上学难、农民就医难,通讯闭塞等问题,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精准扶贫就是空中楼阁,其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致出现脱贫后返贫现象。所以,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务必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与面上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6、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

  精准扶贫工作牵涉千家万户,项目多金额小,程序繁杂,检查多,要求严,扶贫综合开发系统复杂,对自动化办公要求过高。而目前很多基层基本上达不到自动化办公的条件。村社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胜任新时期精准扶贫的繁杂而艰巨的任务。

  7、金融扶贫不力的问题金融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日前存在着金融机构对贫困户的贷款授信率低,放贷额度低、抵押手续不符合贷款规定等问题。因此造成贫困户贷不着款、贷小款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现象仍存在。

  

  

篇五: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有关加强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建议

  关于加强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的建议1脱贫攻坚工作中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是对干部思想作风的一场严峻考验,是检验干部素质能力的试金石。全面推进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要求,是践行“不忘初、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的具体体现。当前,脱贫攻坚进入爬坡过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却不同程度还存在着结对帮扶干部业务不熟、政策不明、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坚决克服不良心态,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实现2021年顺利脱贫的目标。一、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自20__年全国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以来,全区上下都动员组织了各级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了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工作,大部分帮扶干部做到了与贫困户的联系常态化、经常化,对贫困户家里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了如指掌,制定的帮扶计划很详细,做到了因户施策,采取的帮扶措施很实在,帮扶的效果很明显,贫困户的满意度很高、获得感很强。但是,有极少部分帮扶干部认为脱贫攻坚是政府的事,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关系不大,结对帮扶工作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一)帮扶没到位。极少部分帮扶干部对贫困户家庭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每一个人员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状态等情况不十分清楚,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基本情况也不了解,帮扶干部只是挂了一个虚名,甚至有时走访慰问都请人代劳,与贫困户沟通不彻底、交流不充分、感情不到位。(二)帮扶没实招。有的帮扶干部遇到上级要来检查督查才到贫困户家里去打个转,板凳都还没坐得热就走了,对贫困户的情况没掌握,更没有坐下来认真分析^p致贫原因,也没有与贫困户一起商量制定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帮扶计划。

  

  (三)帮扶没用力。有的帮扶干部认为送点慰问金、送点物资,帮扶就到位了,自己的帮扶责任也尽到了,贫困户就可以脱贫了。也有的认为,比较困难的贫困户没办法脱贫,只有靠社保兜底,一旦社保兜底了,就万事大吉了,从此对贫困户其他保障问题也不管不顾了。

  (四)帮扶没用心。有的帮扶干部没用心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就连简单的帮扶明白卡都没有填写完全,二维码没有张贴在指定位置,纯收入计算不准确,贫困户不认可;扶贫政策宣传没到位,贫困户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扶贫政策不清楚,说不出来;扶贫手册中走访叙述填写简单,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看不出来;感情沟通不到位,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满意度不高;贫困户周围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好,室内、院坝杂物堆放不整洁。

  (五)帮扶没用情。有的帮扶干部对贫困户没用情,不给贫困户不留电话,也有的只留了办公电话,没有留个人的手机号码,没有做到经常上门了解掌握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生活和健康状况,平时也不给贫困户打个电话,没有与贫困户保持常联系,平时沟通交流非常少,当贫困户真正有困难时找不到帮扶干部。造成贫困户与帮扶干部之间相互都没有感情,不愿意配合帮扶干部,对帮扶成效不满意。

  二、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的初浅建议(一)坚决克服三个不良心态。1.要坚决克服“事不关己”的不良心态,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每一名帮扶干部的应有责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重大使命,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战场,克服“事不关己”的心态。首先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联系帮扶贫困户当自家“亲戚”。亲戚在于走动,朋友在于互动,既然脱贫攻坚让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联系在了一起,结成了“亲戚”,那就要多走动,多联系,时刻把“亲戚”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把解决“亲戚”家的困难抓在手上,把让“亲戚”家脱贫致富的重任抗在肩上。2.要坚决克服“蜻蜓点水”的不良心态,行动上要沉得下去。帮扶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帮扶政策是不断更新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帮扶切不可蜻蜓点水,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神龙见首不见尾。时间一长,有的帮

  

  扶干部以工作忙为由,直接让驻村工作队的干部代为看望,或人为“制造”走访记录。心散了、力松了,岂能实现最终目标?此时的帮扶需少一分“从容”“淡定”,多一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与“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韧劲,真正地用心用情用力帮扶。

  3.要坚决克服“无能为力”的不良心态,成效上要经得检验。帮扶就要以解决群众难题为己任。在结对帮扶工作中,部分帮扶干部认为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贫困户现状,不免有懈怠思想。面对农村贫困现状,更是需要帮扶干部时刻绷紧“责任弦”、吃透“政策规”、提升“帮扶招”。农村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有多种,不一样的村情况不同,要从困难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从基层的迫切需要出发,设身处地想办法,换位思考寻良方,真正抓住“牛鼻子”,出点子、谋思路、办实事,实现真帮实扶,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待。

  (二)重点要解决好五个具体问题1.吃透政策是前提,解决好“如何帮扶”的问题。精准扶贫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吃透政策、宣传政策是做好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的前提。帮扶干部认真学习精准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认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掌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四个不摘”持续政策、贫困户动态调整的操作流程等,特别是要掌握瞄准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救助、助学扶贫、残疾扶贫、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金融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为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打牢思想基础和政策基础。2.摸清实情是基础,解决好“从哪帮扶”的问题。帮扶干部要深入到贫困户家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要把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搞清楚,认真倾听贫困户的愿望和想法,把情况摸透、问题看准,把制约贫困户脱贫的关键因素和要害问题找出来。针对致贫原因,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和瞄准贫困户的扶贫政策,共同研究制定因户施策的脱贫规划,确定好脱贫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贫困户脱贫后,帮扶干部也要始终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认真落实“四个不摘、四个不减”工作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推荐访问:驻村帮扶的困难及建议 帮扶 困难 建议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