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改革新政(13篇)

时间:2022-12-28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上海教育改革新政(13篇)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关于普职融合教育政策:回顾、特征和展望  徐峰;石伟平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年(卷),期】2018(0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教育改革新政(13篇),供大家参考。

上海教育改革新政(13篇)

篇一: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关于普职融合教育政策:回顾、特征和展望

  徐峰;石伟平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年(卷),期】2018(000)001【摘要】新世纪以来,上海市有关普职融合教育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致力于综合高中的试点改革阶段,普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全面改革阶段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阶段.通过对上海市2000-2017年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和解读,归纳出普职融合教育政策主要特征,即国家政策是上海市普职融合教育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始终是普职融合教育政策制订的基本出发点;普职融合教育政策的内涵与形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体验日活动逐渐成为新时期普职融合教育政策落实的抓手.同时,对上海市普职融合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上海市普职融合的开展.【总页数】6页(P21-26)【作者】徐峰;石伟平【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相关文献】

  1.面向新世纪的蒙古学: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2004"面向新世纪的蒙古学: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巴·苏和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价值逻辑及未来展望[J],丁红玲;李珍珍3.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刘爱玲4.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高中阶段普职融合政策变迁:历程、特征及启示[J],贺芳;彭虹斌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回顾与展望——基于NVivo12的文本分析[J],毛艳;常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

  1.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背景

  2.1政治背景

  清末时期封建统治处于没落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再加上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了新政改革。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族危亡就在旦夕之间。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经过八国联军之战,也是自身难保,甚至再次上演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出逃的一幕。慈禧为了不让大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及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的谕旨。其自身亲自举起了改革大旗。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变化也为新政改革提供了内部助动力,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地位的上升和顽固派的失势。这一变化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在允诺保留慈禧太后的地位的条件下胁迫清政府发生的。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惩凶”要求,清廷处罚了一批王公大臣和官绅,顽固派此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至此,改革派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取得了优势,这无疑为新政改革的进行减少了不少阻力。

  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愈加深入。《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军队虽陆续从华撤走,但沙俄的大军依然盘踞在我国的东北,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这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此时,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帝国主义在出兵镇压义和团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放弃了原定的瓜分中国的政策。同时各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实施瓜分政策可行性不强,从而改行为“以华治华”的“保全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清政府有余力来顾及内政,同时列强为了实现“以华治华”,不但要在中国消除“仇洋”情绪,还要扶植一个能控制中国的有效能的政权,并且还需在中国建立一个在外交和经济及政治乃至思想文化与它们的侵略要求相协调的体制。至此,帝国主义列强在胁迫清廷“惩凶”来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12小时;虽然如此,学制还是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这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学制所规定的学习期也较往常的要长,达29至30年。除此之外,该学制还比以往的学制在教育系统方面设置得更为周密和完备,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自成系统。这促成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模式的形成,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

  4.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还是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4.1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较突出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催生了一批的新型知识分子,这就在思想上埋下帝制灭亡的种子。清末新政时的教育改革不但废除了旧式教育体系,还建立了新式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西学的传播得以合法化和普及化。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在清政府的鼓励和各地兴学舆论的鼓吹下全国各地都出现办学热潮,这就大大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虽然当时的新式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带有强烈的封建落后性,但是新式学堂毕竟不同于旧式的书院和私塾,增添了为旧式教育所不能容纳的一些新东西。比如像外语、数学和理化以及法学等西学课程的设置。这就开阔了学子们的眼界,并且缓慢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像法律和政治等一些社会学科在学堂的讲授则必然会引起学生们对封建专制的怀疑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向往。除以上所述,一些留日学生归国后到新式学堂任教,其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文化思想,这就使得新式学堂的学生思想发生改变。至此,在这些学堂中开始成长出一批新式知识分子。这批新式的知识分子在学堂中所学的课程大多是西学重于中学,科学重于经学。且不说他们的政治理想如何,但对于丧权辱国和腐朽无能的清廷统治大多是深恶痛绝,因而他们的思想都便汇成为推翻清廷革命主流。他们逐渐认识到变革是改造社会的必要途径甚至是推翻现有帝制制度。

  二是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也对帝制的存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始于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废除旧式教育体系,建立了近代教育的初步体系。积极发展的新式学堂吸引了较多的适龄青少年,甚至包括一些士大夫。由于这些新的现象,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使得新旧“士”的力量对比在彼消此长中迅速发展。同时,新式学堂组成的实业学校刺激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学生在实业学校继续学习。至1909年,全国实业学校在校生达16700余人。据有关资料统计,1907年在湖北各类实业学校肄业的旧式士大夫约1000多人。实业学校的普遍兴办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一定的较为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技能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学生在实业学校接受的是与私塾书院完全不同的教育,其接受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旧式士大夫的择业观也出现新的动向,从事工商和金融以及交通等实业的人迅速增多。“以浙江为例,1910年旧式士大夫的流向就与以前大不相同,士大夫从事实业者占近28%。随着近代教育、新闻出版和科学以及工商等各种事业的兴起,读书人突破了传统的私塾传经的职业发展道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不再全部以为官为一生之任,而是出现了许多专业学者或学问研究专家,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1绅与商的互相渗透和转化,表明绅士的社会阶层和其内在的凝聚力已经裂散,从而使传统士子走向自然消亡,官民联系稀疏甚至脱节,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开始瓦解。这些充分表明这次教育改革极大地动摇了传统封建社会秩序赖以存在的教育基础,加速了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

  4.2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为实现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在教育领域颁布了许多重要法令,其中重要的有1901年的“兴学诏”和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除此之外,还有1905年的“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诏”等。从这些章程内容来看就不难发现其主要讲述的是向西方教育制度学习的内容,都是以西方教育体制为根据,详陈利弊。科举的废除,新学制的实施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新学制的实施,扫除了近代学堂的兴起障碍,从而迎来了中国教育史上繁荣的景象。同时,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新学制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办学逐渐向纵深发展。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新的教学内容也大量引进。中小学堂增加了外国语和理化以及体操和乐歌等课程;大学堂所授内容也有所改变,其大部分为近代科学和部分的汉化学科。至此,在清末时期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学科

  1杨玉青.清末教育改革与帝制危机[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6

  体系的基础。在清末教育改革时期为了弥补新教材的不足,各地又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改变,当时普遍采用的是近代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从清末新政开始到辛亥革命的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教育改革,一套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虽然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其自身统治,企图用“西学”来挽救走向没落的封建统治,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向近代化迈进。但清政府对教育改革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且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4).[5]孙佳梅,李跃利.浅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吴洪成,李占萍.清末新政年间教育政策推行评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1,(3).[7]马泽民.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动—清末教育改革研究(1901一1911)[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9]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10]刑瑞苗.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11]孔祥雷.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沧桑,2007.,(1).[12]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张平海.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15]杨玉青.清末教育改革与帝制危机[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6]郑丽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评价及其现代启示[J].科技文汇,2009,(32).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7

篇三: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到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各省学校之教职员大多数均系之留日学生10留日学生不仅缓解了学堂教师紧缺的局面也改变了学堂师资结构在创办新学堂伊时多用外国教习尤其日本教习居多在较偏远的地区新式学堂的教师还是以前的秀才私塾先生任教随着速成师范生的归国他们充实了学堂外国教习和私塾先生在学校师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西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主力军。

  标签:留日学生;清末;教育改革;影响

  一、留日学潮背景

  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的反思,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废八股、创办新式学堂,他说日本强盛:“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便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游学”思想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日高潮的到来,再加上有地理便利,风俗近似等多种因素推动,清末形成一股罕见的留日学潮。据资料统计,“从1896-1912年,留日学生的人数达到39,000多人。”〔2〕可以说是中国留学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

  初到日本,大多数留日学生都抱着“冀以留学所得贡献母国,以为海外文明之度舟焉”〔3〕的理想和信念。在所学专业中,留日学生学习师范者居多,据资料统计,1903年3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175人,其中读师范者71人,约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留日毕业生为288人,其中读师范者153人,约占53.1﹪;1904年4月至10月,留日毕业生为426人,其中读师范者189人,约占44.3﹪。〔4〕这些数据说明了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急需大量新式人才的需要,也说明了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留日学生群体,愿意为教育献身、担负开启祖国民智。由此,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都与留日教育有关,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留日学生推动清末教育改革

  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时局,开始实施清末新政,教育新政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留日学生作为教育革新的主要参与者,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参与制定学制

  清末对教育之改革,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它在许多方面效法了日本学制,学制制定前,清政府派官员游学日本考察,考察人员归国后,都有对日本教育看法和观点的著作,如:姚锡光的《日本学校述略》﹙1898﹚,严修的《壬寅东游日记》﹙1902﹚,吴汝纶的《东游丛录》﹙1902﹚,其内容都是对日本先进的教育制度的记录。这些考察人员归国后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留日学生作为日本先进教育的直接受益者,翻译了大量的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章的著作,据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说:留日学生等翻译

  日本有关学制的书籍,从1899年至1903年就有以下这些:〔5〕《日本东京大学规则考略》、《日本新学制》、《日本东京师范学校章程》﹙附预备科﹚、《日本学制大纲》、《日本普通学科教授细目中学校令实行规则》。这些都为清政府颁布学制提供了蓝本。更为重要的是留学生参与起草了学制,张百熙制定《壬寅学制》时,留日学生陆宗舆“拟大小学章程”,并提出建议,得到采纳。张之洞主持的《癸卯学制》,蒋维乔曾言:“当时学制起草者,皆日本留学生”〔6〕。王国维也说:“今之《奏定学堂章程》草创之者黄陂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7〕。因此新学制的制定与留日学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它的制定使新的教育体系制度化、系统化,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

  2.创办新式学堂并充任师资力量

  留日学生大都怀着一腔热血,就是力求所成,以报效祖国,归国后,这些留日学生成为兴办学堂的主要力量,有许多留日学生投身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例如:留日学生胡元倓在长沙创办明德学堂,陶成章、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专门和实业学堂有胡雨人创办上海中等商业学堂,陈敬第等人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堂,杨振鸿创建云南体操学校,侯鸿鉴创建竞志女学等等,诸如此类的新式学堂还有很多,而且有的留日学生不只创建一所,甚至几十所。需要说明的是普通学堂和专门、实业学堂的分门别类的创建,有利于各式人才的专门培养,与以往只读四书五经的封建教育完全区别开来。

  另一个还要说明的是留日学生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为了改革传统教育,并使旧式的教育机构与新式教育接轨,还积极促进了各省教育会,私塾改良会,传习所的成立,例如:1904年,杭州教育会成立,“董其事者系东洋留学生孙君,会员约100人。宗旨专在改良各学堂教育,会员应担任开办学堂、翻译新书、练习体操诸务”〔8〕。1904年湖北黄州府留日学生借助贡院创办光黄社速成讲习所,1906年,陈保泉在京师创办普通教育研究会。这些教育会还组织教师进修,向教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使其在全国中小学堂得到普及,影响甚远。

  留日学生除兴办新式学堂外,更多的学成归来者充任师资或者担任学堂行政职务。全国出现大量的新式中小学堂,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紧缺的局面,清政府派官费留学生目的之一,就是要求他们回国任教,“清政府于1907年5月由学部奏准:官费游学生回国后,皆令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其义务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他项差使。”〔9〕留日学生以学习师范居多,这就源源不断的为新式学堂提供了师资来源,有的留学生并未接受师范教育,也在学堂从事教学。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后,各省学校之教职员大多数均系之留日学生”〔10〕,留日学生不仅缓解了学堂教师紧缺的局面,也改变了学堂师资结构,在创办新学堂伊时,多用外国教习,尤其日本教习居多,在较偏远的地区,新式学堂的教师还是以前的秀才、私塾先生任教,随着速成师范生的归国,他们充实了学堂,外国教习和私塾先生在学校师资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据资料统计,以实业学堂为例,1907年留学生﹙留日学生为主﹚教师为17.5﹪,到1909年这个比例上升为22.6﹪。这个数据说明受过新式教育的留日学生在学堂师资力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还有许多优秀的留日学生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再加上清政府曾明文规定各级教育行政职官要以“曾经出洋游历或曾习师范者充之”。〔11〕这些优

  秀留学生归国后受到重用,担任学堂领导职务像校长、管理、监督、教务长等职。如留日学生张锳绪任直隶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李士伟任北洋师范学堂监督、陈大齐任浙江高等学堂教务长、王印川任河南高等学堂教务长,以上只是列举代表性的实例,像这样在新式学堂任职的留学生还有很多,专门学堂和实业学堂也是如此。有的留日学生除管理学堂外,还是学堂教学骨干。他们以近代化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变革着中国的传统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些新式教育机构中都有留日学生的足迹,他们力求所能,改变着清末腐朽的教育体系,为近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3.编译教科书与讲授新式教学内容

  留日学生协助或者亲自创建为数不少的新式学堂,大量新式学堂的创建使得最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新式教科书了,新式学堂的课程以中学和西学并举。除中学课程外,像西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等,中国根本没有。“可是那时中国不但没有一本能用作教材的教科书,甚至连能编写教科书的人,也找不到一个。……因此最初的教科书,几乎都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12〕“凡以‘教科书’为名的书籍,都可看作‘从日文翻译过来的东西’”,“教科书这个词汇,也是从日本输入的”〔13〕。留日学生在日留学期间从1900年始十余年间就成立了几十个译书团体,其中著名的编译教科书的译书社有陆世芬创立的教科书译辑社和张肇桐、叶澜等人创办的国学社,这两个社团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大量的中小学新式教材,其中又以中学教材居多,译辑社编译书籍如下:《中学算理教科书》、《初等平面几何学》、《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等最新化学教科书》等等。国学社在编译教科书的同时,还编译了有关中学伦理、生理、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些西学书籍多用来作为新式学堂的教科书或者课外阅读材料,可以看出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只注重四书五经已经完全不同,新式教育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列入必备课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育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的改变也促进了教育方法的改变,科举考试使得士人只能专攻四书五经,长期灌输式、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学习方法,造成思维模式单一,只能扼杀知识分子的创新性,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长期以来不仅造成中国教育弊端重重,缺乏人才,更重要的是使中国文化落后、滞留。新式教学内容采用适合新式学校班级上课的先进的近代教学法,新式教法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并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彻底颠覆了死板硬套、毫无意义的八股条文的学习,影响深远。

  三、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评析

  清末的留日热潮是教育近代化的必然结果,这些无论是官派还是自费的留日学生,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留日学生引进了日本和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方法。留日学生跨出国门、学习新知,对新式教育的引进,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教育,在新教育、新思想的熏陶下,充分认识到新式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才能振兴国家的必要性、重要性。其次,创办新式学堂等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大量新式学堂的出现,为在全国推广新式教育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推动了近代基础教育的发展,他们是清末新式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和

  推动力量。

  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总体来说是一个西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留日学生充当的角色,可以说中国“最初的新式教育,全是留学日本的产品”〔14〕。“无留学生,中国的新教育与新文化不至有今日”〔15〕。留日学生就是承接者和传播者。他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宣传西方教育的先进性,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培养了一批批的新式教育人才,激励了有识青年的觉醒,直接促成了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48.

  〔2〕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8-649.

  〔3〕江苏同乡会创始记〔Z〕江苏,1903,(02).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04.

  〔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

  〔6〕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8-119、122-131、1092.

  〔7〕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J〕.教育世界,1906,(02).

  〔8〕东方杂志〔J〕.1905,⑴,1904,(10),1905,⑴.

  〔9〕陈学恂·学部奏咨辑要卷(3)〔G〕//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75.

  〔10〕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影印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53.

  〔11〕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资料汇编〔G〕//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45.

  〔12〕汪向荣.日本教习〔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56-157.

  〔13〕〔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3:233.

  〔14〕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204.

  〔15〕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责任编辑:侯庆海〕

篇四: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根据现有材料统计从1862年奕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和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了新式学堂24虽然由于当时旧式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培养的学生数量有限但是毕竟也打破了只能培养思想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科举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出了一些近代军事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开通了风气这对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未免不是一次有益的试验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

  1.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背景

  2.1政治背景

  清末时期封建统治处于没落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再加上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了新政改革。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族危亡就在旦夕之间。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经过八国联军之战,也是自身难保,甚至再次上演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出逃的一幕。慈禧为了不让大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及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的谕旨。其自身亲自举起了改革大旗。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变化也为新政改革提供了内部助动力,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地位的上升和顽固派的失势。这一变化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在允诺保留慈禧太后的地位的条件下胁迫清政府发生的。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惩凶”要求,清廷处罚了一批王公大臣和官绅,顽固派此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至此,改革派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取得了优势,这无疑为新政改革的进行减少了不少阻力。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愈加深入。《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军队虽陆续从华撤走,但沙俄的大军依然盘踞在我国的东北,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这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此时,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帝国主义在出兵镇压义和团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放弃了原定的瓜分中国的政策。同时各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实施瓜分政策可行性不强,从而改行为“以华治华”的“保全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清政府有余力来顾及内政,同时列强为了实现“以华治华”,不但要在中国消除“仇洋”情绪,还要扶植一个能控制中国的有效能的政权,并且还需在中国建立一个在外交和经济及政治乃至思想文化与它们的侵略要求相协调的体制。至此,帝国主义列强在胁迫清廷“惩凶”来打击“仇洋”势力的

  1

  同时,又要求它立即实行较大的改革。最终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所带来的压力而进行了新政改革。

  2.2社会背景

  在清末新政前,洋务运动已经打破了旧式教育的坚冰。“根据现有材料统计,从1862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广方言馆培养

  外语翻译人才,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了新式学堂24所”1虽然由于当时旧式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以及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培养的学生数量有限,但是毕竟也打破了只能培养思想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科举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出了一些近代军事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开通了风气,这对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未免不是一次有益的试验;与此同时,当时的留学教育特别是其培养的留学人才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如严复,詹天佑等)对于清末新政中的留学教育的倡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维新派对于教育改革的主张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的学制改革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蓝图。

  3.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时期教育改革内容的比较

  清末时期,当时清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和对新型人才的急需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改革。其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和派遣留学以及创制新学制等。

  3.1教育理念的变更

  “自明至今,行之已有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起。主司取便以藏拙,举子因陋以侥幸,遂有三场实止一场之弊。所解者,高头讲章之理,所读者,坊选程墨之文,于本经之义、先儒之说,概乎未有所知。”2从张之洞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弊端。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着剧烈的社会变动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对经济和军事以及技术等多样化人才非常急需,而科举制所培养出的只知埋首故纸堆,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因而废除科举制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共识,这也算得上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个重大的转变。在1901

  1

  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6.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25.孙佳梅,李跃利.浅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年,清政府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上谕,在第二年便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同时还下旨废除了武举,从此八股文退出了历史舞台。社会急需多样化的人才来服务社会,那么这就又促使了兴办新式学堂共识的达成。新式学堂的建立在清朝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到清末庚子之变以后,“育学兴才,实为当今急务。”

  3

  至此,1901年,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了兴学诏书,命令各省和府及州县都兴办

  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据当时的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4这些新式的学堂较之传统的学校教育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了大量的西学课程,这不但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还促使了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3.2教育体制的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体制的变动牵扯着教育机构体系和教育规范体系的变动。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清末时期教育体制方面进行了相应地变动。3.2.1清末新政时期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开始于1902年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它不仅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和修业年限以及入学条件和课程设置而且还明确了它们之间互相衔接的关系。这一章程正式公布后虽然并没有付诸实施,但也为后来的“癸卯学制”的制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1903年(癸卯年),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了“癸卯学制”,此学制通过法令正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不但是清末第二次颁行的学校系统文件,还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新学制的宗旨明确指出:“以忠孝为根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础,使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等到他日成才,各适实用”5“癸卯学制”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学校的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施了的学制。这一学制带有明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封建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较大比重,如在初等、中等学堂占三分之二以上,初等小学堂的读经课每周竞多达12小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214.

  5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86.3

  虽然如此,学制还是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这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该学制所规定的学习期也较往常的要长,达29至30年。除此之外,该学制还比以往的学制在教育系统方面设置得更为周密和完备,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自成系统。这促成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模式的形成,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影响。

  4.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还是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4.1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较突出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催生了一批的新型知识分子,这就在思想上埋下帝制灭亡的种子。清末新政时的教育改革不但废除了旧式教育体系,还建立了新式教育体系,从而使得西学的传播得以合法化和普及化。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后,在清政府的鼓励和各地兴学舆论的鼓吹下全国各地都出现办学热潮,这就大大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虽然当时的新式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带有强烈的封建落后性,但是新式学堂毕竟不同于旧式的书院和私塾,增添了为旧式教育所不能容纳的一些新东西。比如像外语、数学和理化以及法学等西学课程的设置。这就开阔了学子们的眼界,并且缓慢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像法律和政治等一些社会学科在学堂的讲授则必然会引起学生们对封建专制的怀疑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向往。除以上所述,一些留日学生归国后到新式学堂任教,其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文化思想,这就使得新式学堂的学生思想发生改变。至此,在这些学堂中开始成长出一批新式知识分子。这批新式的知识分子在学堂中所学的课程大多是西学重于中学,科学重于经学。且不说他们的政治理想如何,但对于丧权辱国和腐朽无能的清廷统治大多是深恶痛绝,因而他们的思想都便汇成为推翻清廷革命主流。他们逐渐认识到变革是改造社会的必要途径甚至是推翻现有帝制制度。二是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也对帝制的存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始于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废除旧式教育体系,建立了近代教育的初步体系。积极发展的新式学堂吸引了较多的适龄青少年,甚至包括一些士大夫。由于这些新的现象,使

  4

  得新旧“士”的力量对比在彼消此长中迅速发展。同时,新式学堂组成的实业学校刺激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学生在实业学校继续学习。至1909年,全国实业学校在校生达16700余人。据有关资料统计,1907年在湖北各类实业学校肄业的旧式士大夫约1000多人。实业学校的普遍兴办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一定的较为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技能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学生在实业学校接受的是与私塾书院完全不同的教育,其接受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旧式士大夫的择业观也出现新的动向,从事工商和金融以及交通等实业的人迅速增多。“以浙江为例,1910年旧式士大夫的流向就与以前大不相同,士大夫从事实业者占近28%。随着近代教育、新闻出版和科学以及工商等各种事业的兴起,读书人突破了传统的私塾传经的职业发展道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不再全部以为官为一生之任,而是出现了许多专业学者或学问研究专家,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6绅与商的互相渗透和转化,表明绅士的社会阶层和其内在的凝聚力已经裂散,从而使传统士子走向自然消亡,官民联系稀疏甚至脱节,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开始瓦解。这些充分表明这次教育改革极大地动摇了传统封建社会秩序赖以存在的教育基础,加速了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

  4.2对教育转型的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为实现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在教育领域颁布了许多重要法令,其中重要的有1901年的“兴学诏”和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除此之外,还有1905年的“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诏”等。从这些章程内容来看就不难发现其主要讲述的是向西方教育制度学习的内容,都是以西方教育体制为根据,详陈利弊。科举的废除,新学制的实施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新学制的实施,扫除了近代学堂的兴起障碍,从而迎来了中国教育史上繁荣的景象。同时,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新学制又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办学逐渐向纵深发展。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新的教学内容也大量引进。中小学堂增加了外国语和理化以及体操和乐歌等课程;大学堂所授内容也有所改变,其大部分为近代科学和部分的汉化学科。至此,在清末时期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学科体系的基础。在清末教育改革时期为了弥补新教材的不足,各地又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与之相适

  6

  杨玉青.清末教育改革与帝制危机[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

  应。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改变,当时普遍采用的是近代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从清末新政开始到辛亥革命的爆发,经过十余年的教育改革,一套完整的近代教育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虽然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其自身统治,企图用“西学”来挽救走向没落的封建统治,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向近代化迈进。但清政府对教育改革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且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3,(4).[5]孙佳梅,李跃利.浅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吴洪成,李占萍.清末新政年间教育政策推行评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1,(3).[7]马泽民.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动—清末教育改革研究(1901一1911)[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9]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10]刑瑞苗.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11]孔祥雷.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J].沧桑,2007.,(1).[12]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张平海.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15]杨玉青.清末教育改革与帝制危机[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6]郑丽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评价及其现代启示[J].科技文汇,2009,(32).

  6

篇五: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2015-2017年国家重大教育举措

  1、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知》同时决定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随学生流动,即实行“钱随人走”政策。《通知》还提到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补助水平,把民办学校也纳入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范围。

  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计划》明确抓好8方面举措: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六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七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3、普及高中教育、实行中职免费

  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4、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9月,人保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此次改革统一了自1986年以来一直施行的中、小学两大职称系列,首次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从制度框架、评审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此次改革如教师评聘合一的改革,有助于职位和贡献对等;校长职级制改革,则是“去行政化”的改革;同时职称评定改革也提出要向农村教师倾斜。

  5、《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颁布

  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提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学科分别为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监测方式包括学科测试、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方案》明确不以甄别与选拔学生为目的,与中考、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

  6、实行管办评分离试点

  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无锡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重庆市

  江津区人民政府、成都市教育局、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单位,乌兰察布市教育局、沈阳市教育局、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西北大学为单项试点单位。

  7、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确立了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等几个原则,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等阶段性任务。

  8、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一,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二,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四,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六,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七,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八,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九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

  职有机衔接;十,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十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十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十三,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十四,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9、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0、特殊教育改革

  1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确定了天津市北辰区等37个市(州)、县(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并要求有关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实验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予以倾斜支持。各实验区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增强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起到实验、示范和带动作用。8月,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

  了68条具体的标准。

篇六: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

  [第六章职业教育](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研制工作

  ..

  vk.Tbxjthesncofialpruwdgqy,m

  的有关专家和司局负责同志对有关职业教育内容的解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规划纲要》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的组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这次的《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周稽裘说,“大力发展”将作为一种发展方针,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战略目标基础上,《规划纲要》又明确了在今后一段时期,总体上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统筹中职与高职发展的结构性目标。在“大力发展”的内涵上,《规划纲要》与时俱进地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核心目标上来。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针对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现状,《规划纲要》十分注重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发展夯实资源保障基础。《规划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来提高质量。《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建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同时也强调健全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从而构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新机制。《规划纲要》强调,要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重点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制订校企合作法规,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为了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权利保障,《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合作以及农村教育内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网络,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加强涉农专业的建设,针对当前农业类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着力于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来主动适应新形势,破解新难题,加大培养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力度。《规划纲要》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满足农民群众的职业教育需求。《规划纲要》尤为强调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引导和增强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吸引力问题。在《规划纲要》中,国家重申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承诺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的力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风尚。分页标记普职比相当是宏观调控不是搞一刀切《规划纲要》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副组长、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成所所长马树超

  plbfng.Ohku,adTcqAx"I194yvC-Z(06)QSXFwritesom

  vk.Tbxjthesncofialpruwdgqy,m

  实际上这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职业教育这部分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体现了行政的宏观调控和利用政策来进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效举措,比以往相关的文本具有一个突破性的进步。所谓利用行政手段的调控,就是总体上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有高中阶段的普职比大体相当,利用政策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关于我们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第一,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迫切的要求。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从工业化的中期也好,还是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也好,都迫切地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至少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论证。第一,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劳动者大数是3亿人,而其中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为1亿人,1/3,距离发达国家1/2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我们目前有1.5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城,大部分没有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素质亟待提高。第三,目前我们每年还有600万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如果直接进入就业岗位将极大地降低劳动者的素质。所以有研究证明,只要工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的增加值同步,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是大量的。而我们通过对近25年的工业增加值的分析,工业增加值的指数基本每一年都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指数,所以我们说从第一个角度看确实是大量的需求技能型人才和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plbfng.Ohku,adTcqAx"I194yvC-Z(06)QSXFwritesom

  vk.Tbxjthesncofialpruwdgqy,m

  第二,从我们国家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说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的供求结构矛盾都需要职业教育取得一个大发展,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反映到城镇化过程中就是总体就业岗位不足。白领岗位更是短缺,按照我们国家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计算,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传统白领岗位仅1/4左右,也就是4个人新增就业岗位有一个是传统白领岗位,我们目前测算是250万个左右,今年的高校毕业生630万人,将有380万左右不能进入白领岗位,为了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解决农业、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就必须要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第三,这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可能规模所决定的,为什么大体相当,从量化的角度分析,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如果达到4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0%左右,至少有50%以上的高中阶段毕业生要直接进入就业岗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做高中阶段普职招生规模要确定大体相当,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以就业结构的和谐为前提,因此必须要有教育结构的协调为基础。第四,这也是借鉴制造业为主的发达国家或者工业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有资料显示,在2000年,OECD国家的高中阶段的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平均达到50%,欧盟35个成员国里面有20个国家的中职教育的比例超过50%,2007年瑞典为58%,瑞士达到65%,

  plbfng.Ohku,adTcqAx"I194yvC-Z(06)QSXFwritesom

  vk.Tbxjthesncofialpruwdgqy,m

  挪威达到60%,因此,调控高中阶段的普职比例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规划纲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在《规划纲要》的文本里,在职业教育这一章总共有四条,其中有一条专门写到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可见在《规划纲要》里面对行业企业积极性发挥的重视。在《规划纲要》文本里面还有几条提到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的,除了第15条一整条之外,如果大家注意的话还有第41条,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里提到,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如果再注意的话,大家还可以发现第46条,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里面明确指出要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在第53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这里特别提到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后面还跟了一句话,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或者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第53条。在第57条,完善投入机制里纲要还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第67条,改革试点里提出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所以,我想关于调动企业积极性,发展职业教育在《纲要》里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概括起来我自己体会大概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第二,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第三,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更多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我想大概概括起来是这么几个方面,今后《纲要》如果颁布实施,我们会根据纲要的要求具体将这些方向政策化、措施化来加以推进。校企合作有助职教制定法规促校企双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我们大家知道,整个教育正像这位记者同志所说的,有很强的公益性,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它在整个教育特别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是以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单凭学校自身校内的培养是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说全世界都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共同的一个办法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的职业型和技能型这个特点的一个最大的手段或者是办法。在这点上来看,职业教育里面企业在合作中是不是能够拿利益,或者说能不能得到回报,或者在里面创收。其实恰恰相反,在职业教育里面,企业更多的是付出。因此在我们规划纲要里面,共22章里面第六章职业教育里面,专门拿出一条特别强调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的问题。足以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有多么重要,否则不会拿四条里专门拿出一条,这是分量非常重的一条。

  plbfng.Ohku,adTcqAx"I194yvC-Z(06)QSXFwritesom

  vk.Tbxjthesncofialpruwdgqy,m

  如果大家仔细研读会发现,在这里面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如果大家对职业教育很熟悉的话,这个的制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层面的文件里面,在教育《纲要》里第一次提出来,要制定法规,并且使之制度化。这个法规更多的是要保证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企业在合作中必须保证企业的利益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使学校热跟企业冷这两大问题变成双赢、共赢。我们这样的法规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企业最大的问题就它的利润、它的效益,在这点上我们法规里面会更多的涉及到许多包括企业税收方面减免政策等等后续工作。第二,也给企业提出了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跟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说校企合作不仅不能使企业更多的去做一些对教育不利的事,而恰恰相反对职业教育发展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样的法规在这个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制定这样的法规,应该说是职业教育非常大的一个亮点。扩大职校毕业生直接升学规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纲要当中要求要加强升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继续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职继续学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通过现在的电大、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在职培训等方面,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的职业教育培训。第二个方面是直接升学,事实上我们现在有这种中职、高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这次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直接升学制度,我们理解完善这个制度可能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扩大规模和比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层次继续教育的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更高一层次学习的比例会增加。另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通过改革现行的以知识为主的考试制度,可能要构建一种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制度,使得我们直接升学制度更加完善

  plbfng.Ohku,adTcqAx"I194yvC-Z(06)QSXFwritesom

篇七: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基础教育领域完善校本科研培训i机制提高学校科研实效性同时变单向自上而下科研培训模式转变为由学校政府与社会中介之间双向选择多向选择增加高校科研机构中介化与服务性下放考评职称等权力于学校增加与扩大学校进行科研培训自主选择机制实行科研培训与考评职称评级等分离避免科研培训无效化与过度功利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作者:徐冬青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03期

  一、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上海市主要进行了包括教育投入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以及科技、科研和培训创新体制四大方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正是这四大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分层递进,把上海市的教育从水平较低,资源匮乏的状态,转变到主要负载开掘和提升人力资源、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地位,并成为上海都市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1从“粗放”到“均衡”:教育投入规模效益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的教育从低度发展向高度发展的转变,投入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国际、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上海市在改革开放之初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尽快缩短差距,实现城市超常规发展,上海市在教育投入体制上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社会办学为主要补充的多元教育投入框架。通过重点与普及相结合,成本分担与政府资助相结合,投资融资与捐资集资相结合,分项投入与集中投入相结合等方式,实现了教育总投入的持续上升。在投入规模效益方面成绩非常明显,30年里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大都市的距离,为上海市教育均衡加优质的发展目标实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政府包揽”到“多元办学”:办学体制改革在规范中稳步推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上海市市民教育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追求优质而多样的教育,对传统公办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揽办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加上政府投入公共教育本身的能力有限,教育的举办迫切需要吸引社会投入,共同分担教育成本,提高体制效率。

  上海市自改革开放开始,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办学体制改革就一直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民办教育或社会力量办学从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伴随着高考的恢复,成人自学考试机构开辟了民间举办教育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础教育领域的民办中小学得到大力发展,与此同时,借鉴民办机制的公办学校的转制包括高等教育中的“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上海市现今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同发展的格局:学前教育领域,民办教育发展强劲;基础教育领域,民办教育发展持续稳定;高等教育领域,民办教育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其他办学领域,社会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3从“地方负责”到“公共治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基础教育领域,首先进行了地方化管理改革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重心从中央到地方下移趋势也越来越明显,“211工程”“985工程”推行中的中央与地方共建管理模式,标志着我国大学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在基础教育方面,上海市实行的地方负责、二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区县政府的办学积极性,激发了地方办学的热情与活力;在高等教育方面,随着中央与地方共建模式的推进,上海市的高等教育多元管理体制在摸索中前进,共建模式带来了地方投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为社会、地方城市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组织建设层面,中介组织得到大力培育和发展,形成了包括学校、社区、社会法人组织以及政府职能剥离后的部分委托机构等多层次、多功能的中介参与组织,参与学校发展的深度逐渐增加;在学校层面,自主办学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激发,分权治理、法人独立、校本管理和多中心决策的理念和实践在部分地区得到尝试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朝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公共治理框架方向发展。

  4从“行政推动”到“自主创新”:科研体制改革日渐深入

  上海市一直将科研创新作为构建上海市人才高地、提升城市国际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30年来,科研创新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基础教育领域,上海市群众性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的策略—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且为很多地区所效仿。这种做法改变了教育科研为大学所垄断的局面,突出科研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价值,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校本研修等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研究手段。教育科研在强化教师专业的内在激励价值,改变教师作为教书匠的状态和地位,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向专家型发展,促使学校整体教育内涵提升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上海市为了实现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大力倡导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鼓励创新,营造整体创新的学术环境。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发展大学学术,科技园区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表明上海市把高等教育放在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发挥大学在增加城市综合力,提升城市文化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日益完善,在人才高地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1来自城市功能定位的挑战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市必然要具备一定示范性的特定的城市功能定位。面对这样的城市功能定位,必须有相适应的教育匹配,必然在教育的外延和内涵上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之外,就需要考虑普及义务高中的问题;从科技水平与城市科技含量来看,就需要大力普及和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增强大学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明的现代辐射作用;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趋势角度,就需要发动并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可以说,城市的高功能定位,以及国际城市的竞争要求,带来的是对整体教育体系从量到质的全面挑战。

  2来自人才需求层次提升的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市教育进行了整体性的超常规发展,先后制定了“高一层,先一步”以及“建设一流城市、建设一流教育”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编著《新时期上海教育发展研究(1983—2005)所载,通过启动“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再就业工程”“燎原计划”和“绿色证书”等工程,至2003年,上海市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增加到130万,是1983年人才普查数量的4倍多;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数量,达到60余万人,是1983年人才普查数量的4倍多。90年代以来,上海市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壮大,1990年到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培养研究生6.75万人,普通高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6.93万人,累计约为50万人,其中研究生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毕业生86.85万人,上海市普通高中毕业生达到67.77万人。尽管受教育人数和总量与层次都在不断提高,且提高的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起点相对于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教育水平来说还有相当距离,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占优势的领域和项目非常少,来自人才需求层次和水平的提升的要求对上海教育的挑战巨大。

  3来自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GDP已经达到人均6000美元,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上,上海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出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化,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类型和素质具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使得教育整体的发展发生变化。职业流动和职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变更速度的加快,使得教育整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200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5.7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六成,25岁以下的占了40.9%,而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对于这些不小比例的失业人数,如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凸显。这样,一方面产业升级面临人才需求不足,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状态,这是上海市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4来自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加入WTO以后,上海市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大大加快,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速度加快,加速了上海城市总体的国际化程度。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中国在国际竞争体系中的实力不断提高,21世纪,在整个世界格局中,第三世界将以中国为代表,在国际领域以平等、崛起的姿态出现。在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要迎接其他国家带来的各种新挑战。

  三、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展望

  1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绩效评估,确立投入重点,促进内涵提升作为后发国家,政府在教育发展,特别是教育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集中力量办最需要的教育,办最重要的教育、办最关键的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依然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需要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尽快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缩小城市居民子女与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差距。

  确立教育投资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战略性地位,改革完善政府教育拨款制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筹资、融资能力,积极开拓资本市场筹措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拨、改、贷和政府贴息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教育投入的扩张效应,需要尽快建立绩效拨款制度,形成绩效评估方案,提高拨款效益。

  21世纪,为了在教育中的部分领域或项目率先超越发达国家,达到世界一流领先水平,需要政府通过加大对精品课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重要产业园区的重点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投入,促使城市教育内涵的综合提升。

  2出台有力政策,推进民办教育,引导教育消费,发挥体制优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30年,民办教育在社会教育整体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在筹措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竞争、增加教育供给、扩大教育选择等方面,具有公办教育所难以实现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障碍,公办民办体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各种制度性障碍及社会自发调节机制包括中介评估组织、行业自律组织等不发达和不规范,使得民办教育的发展出现“高原”和瓶颈现象。为此,需要政府出台有力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民办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教育公益性多种形式的共存、共进、共荣。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理顺政府、学校、社会和市场关系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教育体制改革之一,是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公共治理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吸引社会广泛参与,确立学校法人办学,都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只有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公共治理格局,实现学校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从竞争走向合作,从依附走向独立,从他律走向自律的现代办学形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社会教育基础,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真正使得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达成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同和共识,是现代公共教育治理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4深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课程开发新体制,完善教育专业发展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随着三级课程开发体制的确立,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越来越从原来的着眼于人、财、物的自主权的改革,转向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专业自主权的改革上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触及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意味着在培养人才目标和标准上,学校专业自主权相比“教学大纲”的改革力度更大,空间更大,挑战也更大。高等教育在招生、聘任、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也都推进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水平。但如何办出更有特色、具有不同个性的学校依旧是摆在所有学校面前的课题。所以,需要从深度上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针对目前课程开发的各种问题,建立学校课程开发新体制,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拓展学校专业发展的空间,建立自主发展机制。

  5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培训体制,提高科技综合效益

  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是提高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科技创新体制,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是上海市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强化学科发展,夯实基础学科,突出重点学科,开拓发展新兴学科,是高等教育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路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基础教育领域完善校本科研培训I机制,提高学校科研实效性,同时变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科研培训模式转变为由学校、政府和社会中介之间的双向选择、多向选择,增加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化和服务性,下放考评、职称等权力于学校,增加和扩大学校进行科研培训的自主选择机制,实行科研、培训与考评、职称、评级等的分离,避免科研培训的无效化和过度功利化。

篇八: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2022高考政策有什么变化

  2022高考政策有什么改变文理不分科,多地实行“3+3”模式,外语一年两考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3”也成众多省份将来高考的新模式。“3+3”模式是指,报考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果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果和考生选考的3门一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果构成。同学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纳“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留意的是,浙江实行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总分150分,同学自选3门科目每门总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不过,上海、西藏有所不同,明确3门选考科目每门70分,高考成果总分总分660分,此外,江苏高考科目分值尚未最终确定,但明确比现行的480分要高。海南要求以每个科目原始分转换后的标准分呈现考生成果,这是目前仅有采纳标准分这一计分〔方法〕的省份。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供应

  第1页

  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果计入。深化外语考试改革上,上海明确要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

  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阅历〕。

  新高考后没有考试大纲我们要怎么做1.读题仔细读题是解题的关键:泛读、细读、精读、回读。看题慢一点,做题就会快一点;做题快一点,得分就会高一点;得分高一点,抱负就会近一点!2.〔反思〕每做一份套题,对过答案后,肯定要挤出一些时间进行做题反思,反思做错的缘由,并用红笔标注,避开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3.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对考试正常发挥的影响。良好的状态,有助于考场超常发挥!当考试发生意外,心情调整很重要。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不灰心不懊丧。高考政策的公布后是有什么改变1、如今各个省份还没有公布新高考改革之后的志愿填报政策,我们可以从已经改革的省份中去了解一下别的省份改革政策,作为参考;2、实时关注本省的〔教育〕考试院公布消息,改革政策公布之后立刻进行具体的讨论。哪里弄不明白的还有时间进行询问;

  第2页

  3、依据考生自身的爱好、性格、力量、价值观等特质以及选科确定专业范围,这是要在高考志愿填报之前完成的;

  4、当高考成果公布之后,找到自己选科排名的计算方法,由于改革之前都是根据文理科进行分开排名的,改革之后不分文理科,全部考生从高究竟依次排名,这时要用方法大致计算出自己选科的大致排名。然后缩学校校选择范围。

  新高考填报志愿需要留意的事项新高考录用模式下的平行志愿,新的录用投档模式还是遵循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那么考生考了多少分,全省的排名就至关重要了。平行志愿的一个原则就是分数优先,根据分数凹凸,从高到低开头录用。填报志愿的浙江模式-专业+院校模式,浙江模式的本质是选专业重过选学校,这种选择更有利于同学的进展,高校的每个专业或专业组作为志愿,你可以选择不同院校的同一个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分别都是不同的志愿。专业+院校模式的优缺点,优点是同学可以更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比方我想学医学,可以选择临床+院校,这样就不会把你调剂到金融或其他专业了,缺点是部分名牌高校的冷门专业可能分数要低,不利于高校冷门专业招生。

  第3页

篇九: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6实行管办评分离试点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无锡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成都市教育局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单位乌兰察布市教育局沈阳市教育局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西北大学为单项试点单位

  中国十大教育政策

  1、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知》同时决定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随学生流动,即实行“钱随人走”政策。《通知》还提到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补助水平,把民办学校也纳入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范围。

  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计划》明确抓好8方面举措: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六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七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3、普及高中教育、实行中职免费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4、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9月,人保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此次改革统一了自1986年以来一直施行的中、小学两大职称系列,首次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从制度框架、评审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此次改革如教师评聘合一的改革,有助于职位和贡献对等;校长职级制改革,则是“去行政化”的改革;同时职称评定改革也提出要向农村教师倾斜。5、《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颁布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提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监测学科分别为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监测方式包括学科测试、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方案》明确不以甄别与选拔学生为目的,与中考、高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有根本区别。6、实行管办评分离试点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无锡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厅、青岛市教育局、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成都市教育局、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单位,乌兰察布市教育局、沈阳市教育局、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西北大学为单项试点单位。7、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0月,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确立了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等几个原则,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着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等阶段性任务。

  8、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一,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二,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四,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六,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七,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八,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九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十,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十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十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十三,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十四,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9、创新创业教育改革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三,健全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0、特殊教育改革1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组织申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确定了天津市北辰区等37个市(州)、县(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并要求有关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实验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予以倾斜支持。各实验区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增强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起到实验、示范和带动作用。8月,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68条具体的标准。

篇十: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学生资助政策、高等教育改革。

  一、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013年将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最强”改革与“史上最严”减负令叠加。“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逐步取代“一考定终身”制度。

  8月,教育部门还向社会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拟从入学、编班、教学、作业、考试、等级评价等方面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意见稿内容包括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分重点和非重点班,严禁违规补课等内容,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其中,“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将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今年教育部“1号文件”的内容就是改革,不少“严”字当头的教育新政也传递出教育改革大步前进的节奏:《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等规章制度中,“一票否决”内容透出严厉信号;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技术层面彻底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使得各地学校违规办学问题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还将陆续出台包括小升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和高考改革办法等多个配套实施意见。

  然而告别“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制度改革,对于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制定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无论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还是就近入学,改革的配套实施意见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和真实。”都对综合评价能否客观、多元录取能否透明、就近入学派位能否公正带有疑问,特别是高考招生的公平性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二、学生资助政策改革

  2012年10月10日,国家决定把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学生;10月22日,中央财政又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让千千万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切感受到“教育公平”的字字千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把“促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进公平”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方针,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作为教育领域的10个重大教育项目之一,写入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受助学生累计达3.4亿人次,资助金额累计达到3526.17亿元。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体系,其覆盖范围之广、资助力度之大、资助比例之高,历史上前所未有,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至此,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覆盖了全部教育阶段——

  在学前教育阶段,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起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起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顶岗实习、学校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三、从“211”到“2011”

  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引领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强盛长久持续的巨大推动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托。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但在规模上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更多的城乡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以“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为抓手,通过重点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加快了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步伐。

  我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1计划”,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战略部署,开启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正式立项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211工程”正式启动,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这项计划,“985工程”正式实施。该工程是我国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胡锦涛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2012年5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强调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启动实施。“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211工程”和“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从而带动与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深入实施。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篇十一: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P>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力争以vr产品的应用需求促进江西省的vr产业发展江西省教研部门先后召开江西省中小学首届stem教育专题研讨会江西省中小学第2届steam和vr融人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让全省各地的教研员校长教师了解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省内外vr产业领军企业零距离接触了解vr产业能够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的vr产品在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开展“四个服务”,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作者:杜侦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01期

  2019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开篇第一句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在这一政策性文件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四项任务,也就是“四个服务”:第一,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學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第三,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四,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进入新时代之后,江西省教研机构不忘设立教研机构的初心,牢记教研机构的使命,以服务理念为引领,在“四个服务”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支撑基础教育质量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幼儿园的广泛认可,基层教育机构的校长、园长以及广大教师对省教研室的工作和成效赞誉有加。

  一、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教学,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课程,辅之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2017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一使用新教材,被称为“新三科”教材。江西省教研室选派“新三科”教研员前往北京参加国家级培训,支持省教研员承担省级“新三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组织、宣讲、辅导工作,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理解新教材的编辑意图,掌握教学实施的方法,从而使新教材在赣鄱大地20000多所中小学(教学点)落地生根。为了鼓励教师深入理解和创造性用好新三科教材,省教研室在《2019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中专门拟订相关的项目指引,引导全省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

  在地方课程建设中,江西省教研室结合江西的省情,主编了《美丽江西》《古诗文读本》(初中版、小学版),分发给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为了引导各校实施地方课程,2020年,省教研室将举办“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美丽江西》教学实施专题培训班”。

  一个时期以来,“校本课程”满天飞,选题泥沙俱下,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队伍良莠不齐,课程教材的印制质量令人堪忧。为了引导学校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江西省教研室引导广大中小学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设置研究课题,举办全省校本课程课题优秀成果展示会。2019

  年12月,全省第二届校本课程研究成果展示会在萍乡召开。江西省教研室还评选了省级优秀校本课程并将其汇编成册,受到了来赣培训、交流的海南、安徽、河南同行的高度认可。

  二、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为了帮助中小学校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江西省教研室主动、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师资处承担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的“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工作,动员该公益行动的基地校、项目校参加“校长高级研修班”“育人论坛”等各类活动。2019年夏天,江西省教研室在井冈山举办了“红旗颂育人行专题培训班”,并且创造地设置了体现“有理想信念”要求的红色板块:第一天晚上红歌会,第二天晚上“革命传人访谈”。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与会人员的欢迎,后来在全省小学语文基本功培训班、小学语文命题能力培训班上,省教研室又相继安排了类似的内容,强化与会教师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在教学内容已经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是一个时代课题。“新三科”教材启用之后,部分教师表示不太适应,出现了一些情绪。江西省教研室迅速行动,指导教师们适应新教材,改进教学方式。以初中语文为例,江西省教研室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在萍乡、赣州、宜春举办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部编教材研讨会。近期,我们又将举办一期初中语文的综合教研活动,安排了专家辅导报告、部编教材解读,基于课堂教学的教材分析,多种文体的教学示范与评课,开展针对教学改善的深度研讨(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实施,“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实施)等内容。

  学习英语时,不少学生给girls、miss、bus、school注上了“哥死”“妹死”“爸死”“死光”的汉字。英语的语音教学如何破解学生给英文单词“注字”的痛点?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小初衔接?如何开展故事教学,解决这个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实现读写结合,赶走教师、学生面前的“拦路虎”?为此,江西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破解上述难题的专题研讨会,指导英语教师开展自然拼读法等教学改革,以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2019年举办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阅读教育综合教研活动,邀请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如课标组专家梅德明教授,网红教授、“段子手”郑新民老师,设置了阅读策略学术讲座;安排来自江西、江苏的一流名师上阅读教学示范课。这一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活动,不仅受到省内英语教师的欢迎,浙江、广东、湖北的英语教研员和教师也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西宜春参会。

  三、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过程中,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这是摆在各级教研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深入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经验,江西省教研室主办了“江西少年诗词大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飞花令”等方

  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亭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看如画江山,悟美丽中华。这种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

  作用。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面对当前研学旅行领域既“热”又“乱”的状况,江西省教研室组织强大的研发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批课程化、研究性研学旅行课程教材—《安义古村群研学旅行》,并在2019年首届教材研讨会上正式公布。这一教材小学低段版以图为主,有汉语拼音;小学高段版无拼音,注重图文并茂;初中版侧重探究性;高中版突出研究性,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强调课程化与研究性,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的肯定。

  城市化是我国的重大经济策略。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学校里有大量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江西省教研室引进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的梦想教育素养体系,组织项目校师生開展梦想课程设计,参加“去远方研学旅行”设计大赛,参赛数量居全国第一,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的参与,创造了梦想课程建设的“江西模式”,为梦想课程建设提供了“江西经验”。

  四、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水平

  2019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投入巨资,建设了城域网—教育专网,建设了江西省公共教育资源平台—赣教云。赣教云是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平台。在赣教云上,有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正在使用的各出版社、各学段、各学科的电子版教材、课程资源(包括课件)。江西省教研室加强教育专网应用的实践探索,先后三次牵头组织“赣教云+教学通2.0”网络教研实验,为在2020年全面推广网络教研,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网络教研的政策进行了初步探索。2019年11月27日,教育部、工信部牵头并组织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在内的专家,赴赣开展教育专网建设调研,对江西省建设教育专网,以及教研部门应用教育专网所取得的初步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是新高考政策的推出、高中新“课标”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高中新教材的面世。为了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我们深入开展新高考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江西教研机构提出了2018年不进入新高考、2019年不使用新教材的决策咨询建议。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发挥了教研的支撑

  作用。

  除了服务于教育决策之外,江西省教研部门还服务于江西省的经济转型升级。2018年、2019年,“世界VR产业大会”连续两年在南昌召开。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力争以VR产品的应用需求促进江西省的VR产业发展,江西省教研部门先后召开“江西省中小学首届STEM教育专题研讨会”“江西省中小学第2届STEAM和VR融入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让全省各地的教研员、校长、教师了解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省内外VR产业领军企业“零距离”接触,了解VR产业能够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的VR产品,在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胡玉敏

  **************

篇十二: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P>  浅析“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

  挑战

  摘要:双减政策作为我国义务教育在当前时代下作出的一次重大探索,给教师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教学工作面临着更多挑战,由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论述未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能够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挑战;应对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在各个阶段中都要掌握的基础技能,过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语文教学的诸多弊端,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虽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也在改革推进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探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1.教师对双减精神的理解存在误区

  双减政策作为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旨在扭转过去应试教育风气为义务教育阶段带来的影响,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而在双减政策的推行过程中,由于这一政策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巨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走入误区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有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将“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权”理解为把课堂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被大大的削减,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又在认知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脱离了教师的规范和管理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并不总是科学高效的,甚至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上,转而和其他同学讨论与教学内容无关内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的。并且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也没有和学生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因此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发展需求的了解,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在教学形

  式的改革中,很多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过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在改进方向上却以满堂问的形式取代了灌输式的教学,导致课堂提问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半部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频繁提问反而会加重学生的紧张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但是长此以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要摆出一副高度紧张的状态,势必就会导致学生的情感耗竭,甚至对语文教学产生畏惧感和逃避心理,而在对问题的设计中,由于教师大量地抛出问题,导致教师缺乏对问题内容的筛选和设计,使得问题的质量参差不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收效甚微。这些问题究其根本,是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足,甚至对双减精神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教师在执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甚至在某些环节的教学工作中与双减精神背道而驰。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开展

  2.1强化理论学习,正确认识双减政策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秉持着怎样的教学理念,会在根本上决定教学模式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学习,积极搜集双减背景下对教学改革的相关解读,从多个角度领会双减精神,同时,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贯彻双减精神,教师就必须要在专业素养上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加强对教育相关领域的学习,比如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学等等,首先在理论基础上做好积累,为实践技能的创新做好支撑。同时,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双减政策对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而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也并非一蹴而就,即使当下取得较高成效的改革理论和教学模式也只是针对当下的教学情况,教师要以动态的、发展的和辩证性的眼光看待改革工作,对双减精神作出创新性的解读和适当的延伸,尤其要避免盲目地对教学改革要求进行落实,因为我国各个省份乃至于各个城市在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因此,任何一项改革都并非所有学校通用的模板,盲目地套用在任意一所学校上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还要加强对执教学生的调查了解,从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落实教学改革。比如双减政策虽然在表面上是对学生学习压力和教师教学负担的减轻,但实际并非一味地“减”,还要有相应的“增”,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需要增加的就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要着重锻炼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使用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学思维方面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审美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从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方面入手,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能够高效落实双减精神。

  2.2加强宣传教育,重建家校联合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后时间逐渐成为空白,对这段时间的高效利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因此未来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宣传教育,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途径向家长灌输双减政策的理念,使得家长认识到双减政策下教育正在发生的改变,同时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承担起在家中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义务。其次,家长和教师之间要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过程表现,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衔接起来,避免空白时间段的出现影响教育质量。另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通过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引入生活片段,以此培养学生利用语文视角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指导家长在家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持续引导,确保小学语文教学在双减背景下的实效性。

  2.3改革作业设计,强化利用课后时间

  课后作业作为考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巩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也能够强化学生在课后时间的学习效率。而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以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对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往往更偏向于背诵记忆,这种作业设计理念限制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把学生的成长固定在同一个框架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未来教师首先要在作业形式上进行创新,可以引入实践类或游戏类的作业形式,比如开展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开展练习,并在朗诵之余向学生介绍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情感投入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以此大大降低了课后作业的机械性和枯燥感。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类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或感兴趣的写作格式编写日记,以此锻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写作能力,或者鼓励学生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对课外读物的完整阅读,并写下阅读感想和收获与其他同学分享,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学积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将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方面深化对双减政策的认识,推进教师对双减精神的全面解读,同时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宣传教育,与家长建立良性沟通,重建家校联合机制,在教学内容、课后作业等环节的设计中贯彻双减精神,以此推动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新喜.基于“双减”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3):4445,2.

  [2]孙春荣.“双减”工作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2022,(Z1):1.[3]马登科.“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增效减负[J].新课程,2022,(03):1.[4]许蕊.“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2):25-27,3.

  1/2

篇十三: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P>  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幼儿园延

  时服务质量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五小学校4084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其影响波及到幼儿教育,因此推进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回归教育初心,寻求幼儿教育长远发展”成为当前幼儿教育不断推进的重要目标。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要地,其是幼儿接受课堂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对幼儿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为此,幼儿园内管理者及教师均应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着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以及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因此幼儿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阻碍。为此,幼儿教育从业者应加快探索双减政策下幼儿教育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延时服务措施

  “双减”政策是国家层面推进青少年及儿童群体减负的重要手段,其旨在减轻幼儿负担,从而降低幼儿厌学情绪,引导其发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进而主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引导熟悉课堂教学方式、保证群体身心健康,但是长久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学龄前儿童及家长间的争优拔高,从而幼儿教育发展轨迹逐渐与其初衷背离,教育进入误区。为此,教师应紧紧抓住双减政策带来的良好发展机会,重新认知幼儿教育的意义与影响,加快推进其改革进程,力求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2]。

  一、“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在“双减”政策带来的巨大市场变革中,幼教行业会不会受到波及?4月份开始,相关部门就已经着手处理第一批线上学前教育网站,一直到“双减”政策发布,很多教培品牌都暂停售卖所有学前班级的课程。学前教育课外培训板块受

  挫,就意味着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从国家近几年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到,增加公办资源,扩大普惠性民办资源,是必然趋势。结合此次“双减”政策,可以窥得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以普惠园、公办园为主要抓手,将重点放在“在幼儿园园内不断提高学龄前教育质量”的方向。作为幼教人,深的感觉到,只有回归教育的初心,才能寻求更长久的发展。寻回初心,必先懂得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前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孩子们可以得到满分的成绩,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充满学习力的人,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重点

  1.“双减”政策下如何做好延时服务的措施

  (一)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坚持让学生全员参与,人人可自主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课程。学生既可以报名参加不分班级、不分学段的学校大社团活动课程,到学校各个功能教室或户外场地活动;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段,在本班教室参加独具特色的个性课程。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兴趣转移。因此,学校还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允许学生随时申请参加其他的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过去的教育往往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客体,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随着主体哲学和主体教育理论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集中体现为学生个体的个性,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而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3]。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五类校本课程。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生可从五大门类70多种特色课程中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

  一是健康运动类课程,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也有跳皮筋、扔沙包、花样跳绳等传统运动游戏,还有太极拳、跆拳道、射箭等武术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跑起来、跳起来、动起来,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二是艺术修养类课程,例如,歌唱、绘画、舞蹈、戏剧、表演、曲艺、器乐、金话筒主持等特色课程。该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习得艺术技能,提高审美意识,培养生活情趣。

  三是科技探究类课程,例如,包括科学实验、创客编程、机器人操控、无人机表演、电脑绘画、科技制作等,旨在让学生走进科学殿堂,体会科技带来的神奇和乐趣。

  四是传统文化课程,例如,书法、棋艺、雕塑、泥塑、纸艺、诗文鉴赏、国学经典吟诵等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课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懂得文化传承的意义,奠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五是班级特色课程。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学校统一开设的延时服务课程之外开发班本特色课程,让没有参加学校社团的学生在本班教室里积极活动起来。现在各班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如“太空泥巧手坊”“地理知识启蒙团”“大嘴巴故事会”“黑眼睛话剧团”等[4]。

  (三)确保课程收到实效

  在课后延时服务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校要不断调整创新、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五项保障工作机制。

  一是时间保障。学校把每天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时段分为三部分:自主完成当日作业、自由参加多彩课程、分组展示学习成果。在作业阶段,各学科导师分层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特别注意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当天作业,不给任何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留下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家长“零作业辅导”,切实为学生减负。在自由参加多彩课程时段,学校尽量挤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动起来、

  嗨起来。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校坚持“三不”管理,即不讲文化课、不挤占课时、不布置作业,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

  二是师资保障。课后延时服务涉及的课程种类多,学生参与人数多,仅仅通过挖掘校内教师作为课后服务课程的指导教师,空间有限。为此,学校一方面努力盘活教师资源,发挥优秀教师的学科学习指导优势与特长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业辅导和兴趣培养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聘请拥有特长或专长的家长志愿者、校外专业人员、退休教师或社会能工巧匠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比如,学校的武术、跆拳道、射击、机器人、编程等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外聘的。

  三是设施设备保障。学校一方面扩大投入,改善运动场地,补充球类运动、传统体育游戏、现代少儿武术、校园舞开发所需要的活动器材,配备了实施艺术修养类、传统文化类、科技探究类特色课程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和活动道具;另一方面,学校也通过和家长、社区沟通,争取家长支持,联系当地的居委会社区投资,让每个参与多彩课程的孩子拥有充足的活动器材,如球类、跳绳、棋类、书法用具、绘画用具、泥塑文具包、科技小制作工具等。

  四是制度保障。学校在制定总的课后延时服务方案的基础上,指导各社团和班级建立了自己的活动课程计划。在具体实施上,学校要求做到“六定”,即定课程名称、定参与学生名单、定导师团成员、定活动内容、定课堂组织方式、定课程效果展评。另外,学校要求各班级、各社团无充分备课不得启动活动,平时实施先周备课制度,节假日实施先月备课机制。学校延时服务课程中心不定时对各班级、各社团的备课计划进行监督指导,提出修改建议,确保活动实效。

  五是评价保障。为激励导师,学校把各班级、各社团的延时服务质量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以赛促学、以展促学。学校每学期举办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每一种课程都设才艺达人秀,选出校园才艺之星和各种纪录保持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延时服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班级定期把学生延时服务的精彩表现和作品用美篇相册和视频集的方式进行公开展示,让学生体验获得感和成就感。此外,学校还主动邀请家委会对学校、各班级、各社团课后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5]。

  (五)确保延时服务满意度

  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除了要规范组织、有序管理、创新方法、完善课程,还要关注细节。学校充分考虑特殊家庭、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考虑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状态,不断创新举措,真正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乐在其中的“暖心工程”。

  一是坚持非营利性。学校不向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在广泛调研收集家长需求的同时,及时将学校的课后服务方案、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安排表、学生作息时间表等向家长公示。定时举办家长开放周活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参观,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进课堂,讲授孩子喜爱的生活技能课;对接孩子放学有困难的家庭,延长托管服务时间,努力让家长满意。

  二是注重激发教师积极性。学校将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每一位职工的课时数计入工作量,做到按量取酬。各社团指导教师的带团质量纳入教职工评优树先工作,做到以奖促教、以奖促研。另外,学校考虑到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后教师工作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实施弹性管理,允许他们在不影响延时服务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弹性下班,并充分照顾身体有恙的教师,同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还精选优秀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案例,将其录制成微课,组建“课后服务课程交流群”,让教师能轻松高效地开展延时服务。

  三是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学校优先保障残疾学生、留守学生、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对学有困难学生加强帮扶指导。在延时服务课上增加展示环节,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在学校教室里、走廊上,到处都有学生在延时服务阶段创作的作品,班级或级部还不定期举行学生个人画展、书法展等[6]。

  三、“双减”政策下如何做好延时服务的路径

  “双减”政策中对目前不断内卷的学前教育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双减”政策的背后,学生在做“减法题”,幼儿教师却在做“加法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出一道“加减混合计算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减法”——多方合力破解教育内卷

  第一,“恐慌情绪”止蔓延:焦虑家长迟观望。“上亿元”的学区房,“24万元一年学费的国际幼儿园”,孩子们在成为“鸡娃”的同时,家长们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也愈加沉重。针对家长们的内卷,“双减”政策发出明显信号,国家会持续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实现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促使优质教育下沉。例如,北京市推出的教师轮岗制,让教师跨校、跨学区进行教学,不在固定的某一所学校进行任职,让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优质教育。上海市规定不得有入学分班测验、重点班、月考等,也能够帮助家长纠正错位的教育认知。

  第二,“游戏特色”渐回归:幼儿园课程显本质。面对幼儿园大班愈演愈烈的“空心化”现象,幼儿园不得不也加入了“小学化”倾向的大军。针对此类问题,“双减”意见直接遏制了各类培训班的开展,将幼儿的教育主阵地重新转移到了幼儿园中,幼儿园的大班教学逐渐回归到正轨。幼儿的课程回归自然、传统、儿童,彰显幼儿游戏教学的本质。例如,躲猫猫,丢手帕,钓鱼游戏,纸箱寻宝,小小绘画家等等。

  第三“抢跑冲动”正淡化:以生为本趋重塑。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正严格落实幼升小免试就近入学的制度,取消选拔性的招生考试,淡化幼儿家长的抢跑冲动。学前教育逐渐细化教学评价模式,从单一的知识性评价标准向多元的综合评价转变,幼儿园以及学前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正在重塑。

  第四,“丛生乱象”受整改:培训机构转规范。“双减”政策的颁布,及时给教培行业按下了“暂停键”。在加强培训机构的监管方面,浙江省成立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山东省建立“黑白名单”通报制度。在限制培训机构营利方面,陕西对现有的培训类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在遏制宣传方面,北京严禁发布诱导家长将适龄儿童、青少年儿童送入培训机构的内容等。因此,一些教培机构在本次严打之下彻底消失,另一些教培机构则正在寻找机会优化转型,期望走向规范化、体系化[7]。

  (二)“加法”——幼儿教师职业角色新强化

  第一,“秘而不宣”的观察者。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应将做好一名观察者放在首位。幼儿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其次,应选择合适的观察方式,并根据观察目的进行灵活的变换。再次,幼儿教师应调整自身的观察态度,用热情、欣赏、喜爱的态度,“蹲下身”去观察幼儿。最后,幼儿教师应牢记观察要点,从幼儿的各种信息中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结论,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

  第二“坚定不移”的追随者。作为一名追随者,幼儿教师应时刻尊重幼儿的所思所为,学会理解儿童,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同时,对幼儿应达到的教育目标和参与活动的程度进行价值判断,并适当给予幼儿回应,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将活动时间、空间、内容的选择权交还给幼儿。

  第三“隐而不显”的支持者。教师是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应根据之前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首先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支持。其次,教师应合理选择支持的时机,学会等待之后再进行介入。再次,幼儿教师应将对幼儿的支持隐入到环境的创设中,例如为幼儿设计可自行定制一周计划的“计划墙”等。最后,幼儿教师应学会宽容幼儿在活动中的失误,引导幼儿学会反思。

  第四“孜孜不倦”的创新者。幼儿教师应具有捕捉创新点的敏感度,追随幼儿兴趣,将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教师需基于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对新事物进行探究。例如,建立“儿童部落”、发展“幼儿图式”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达到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科学区的“任务卡”,幼儿可以“扫一扫”的二维码等[8]。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幼儿教育旨在正确引导幼儿正向发展,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格,其次双减政策落地,要求实现广大青少年及儿童群体的减负减压,并且推进其综合发展、快乐成长,最后,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路径偏离教育任务与目标,导致其教育成效无法被有效发挥。因此,幼儿教育从业者正确认知幼儿教育的意义,顺应双减政策要求,加快解决目前教育体制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及实践意义。

  总之,课后延时服务只有对学生“量体裁衣”,才能提高育人效果。为落实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下一阶段,学校将进一步完善顶层架构,改进“三个五”工作模式,丰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进一步关注师生家长心理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让学生充分释放天性,真正放飞自我,健康快乐成长![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毛振明,钱娅艳,程天佐.推进“体育家庭作业”开辟学校体育“第二战场”[J].体育教学,2020,40(10):4.

  3.嵇金梅.落实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应立足“三化”[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3):2.

  4.朱凯.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12(4):8.

  5.[虞永平,彭俊英.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现状的分析和建议[J].人民教育,2000,14(2):11.

  6.(新加坡)范登博着,曹大鹏译.通向新世界的小门[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14.

  7.王媛媛.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J].新课程(上),2016,10(7):4。

  8.欧阳继红.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策略[J].家庭育儿,2000,12(5):

  【作者简介】张艳妍(1999-),女,重庆南川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推荐访问:上海教育改革新政 教育改革 新政 上海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