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篇)

时间:2022-12-28 20:0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篇)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虚拟现实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前沿领域(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篇),供大家参考。

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篇)

篇一: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虚拟现实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大前沿领域(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不断拓展人类感知能力,创新

  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诸多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有望成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为推动全省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

  划》,结合我省发展现状,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发展现状从全球看,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元宇宙热度高涨,伴随着虚拟

  现实产品的不断迭代与非接触式经济的需求突出,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进

  入新一轮的爆发期。龙头企业方面,微软推出MR头盔显示器,主要应

  用在工程、设计、医药和建筑等方面。高通与微软共同推动生态系统发

  展,开发定制化AR芯片,打造新一代高能效、轻量化AR眼镜,提供丰

  富的沉浸式体验。脸书更名为Meta(元宇宙),发力进军元宇宙领域,旗下VR头显产品占比全球领先。Meta、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通过投

  资、收购、自主开发等方式,已基本建立了硬件、软件、内容、应用和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从全国看,我国高度重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政策布局方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化虚拟现实技术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应用。相继出台指导政策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开始在元宇宙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在国家和有关省

  市的政策引领下,虚拟现实产业产品和市场应用不断丰富。终端产品方面,企业发布高端虚拟现实头显产品,企业跨界入局。行业应用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守好疫情防线、助力复工复产、远程医疗及线上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省内看,在智能硬件、内容制作、应用场景、平台服务等多个环

  节发力,集聚虚拟现实全产业链企业及相关机构243家,2021年业务收入600.69亿元,虚拟现实产品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增长130%,

  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方面,占据了全球中高端虚拟

  现实头显70%的市场份额,率先引进世界领先的12英寸纳米压印技术,打造虚拟现实高端光学零组件产业基地,连续6年夺得电子元件百强研

  发实力榜单冠军。科技创新方面,目前拥有13家专业从事虚拟现实领域

  的高端研发机构。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赋能方面,积极培育虚拟现实内容和行业应用产业,已在教育、制

  造、医疗、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推广30个优秀解决方案及场景,推动虚

  拟现实技术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我省虚拟现实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持续激发数字李生、元宇宙等新兴业态,为我省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增

  L、月彳o

  虽然全省虚拟现实产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产业链集聚效应不足、高端人才短缺、行业应用不广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高起点谋划虚拟现实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做

  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推进产业集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制造业基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经过三年发展,全省虚拟现实产业关键环节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能力日益增强,虚拟现实领域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硬件终端出货量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在全省培育推广百项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虚拟现实产业高地。——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做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立国际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与创新技术研

  发平台。到2024年,虚拟现实领域累计新增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000项以上,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以上。

  ——产业链条持续完善。虚拟现实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测试、制造及自动化等环节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生态完善的虚拟现实产业体系。

  ——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培育和引进掌握关键技术、带动交叉学科

  发展的虚拟现实领域高端研发、应用创新及高级管理人才,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创业团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建立,累计培育虚拟现实产业

  相关专业人才1万人以上。

  ——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运营效益稳步提升。大力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规模实力,夯实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根基。

  三、产业布局支持各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区分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特色化、

  协同化发展,基本形成以为中心,协同的1+4+N〃虚拟现实产业区域布

  局。

  o打造全球领先的虚拟现实研发高地。充分发挥歌尔全球研发中心

  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创建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大学高校,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空间定位、人机协同、开发平台、渲染处理等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建立虚拟现实关键技术领域的龙头地位,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打造特色鲜明的虚拟现实应用基地。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

  础支撑优势,逐步做大产业规模。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虚拟现实技术与5G、

  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合创新,推广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特色场景的应用示范。

  打造全国虚拟现实整机与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园区、科技创新园、智能硬件产业园、光学产业园等,加快整机与光学显示零组件等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突破虚拟现实终端设备技术瓶颈,推动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构建稳定配套联合体,带动虚拟现实产业链条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打造工业领域虚拟现实特色应用基地。依托优势企业和工业基础,加强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突破数字李生等前沿技术,深化虚拟现实在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数字工厂等领域应用,并逐步开拓消费电子、教育培训等产业领域。

  打造高端消费智能硬件产业园。着眼于交互式多媒体智能硬件产品制造模式转型升级,面向手机、可穿戴设备、游戏机等消费类领域,以及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物联网领域,建设国内消费电子智能硬件生产基地。

  依托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突出差异化发展,加强同重点市的协调联动,做好项目招引,促进行业应用,逐步做大产业规模。

  四、重点任务(-)优化完善产业链条,健全产业发展生态

  1.丰富整机产品供给。面向信息消费升级和行业领域应用需求,加

  快虚拟现实整机设备、感知交互设备、内容采集制作设备的研发及产业

  化,丰富虚拟现实整机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高带宽低时延5G技术研

  发,满足系统高速率低时延宽带要求。推动人体工程学技术研究,提升整机设备佩戴舒适性及交互设备稳定性,增强用户体验。研发量产动作捕捉、全景相机等内容采集制作设备,满足电影、电视、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不同应用层级内容制作需求。

  2.夯实核心元器件根基。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专利、技术壁垒,补

  足电子元器件发展短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攻关红外、结构光、图像等关键传感器核心技术,提升传感器精度。加快智能眼镜光学模组、自由曲面棱镜、反光透镜等关键光学器件的研发及量产能力,优

  化光学产能。布局MEMS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布局芯片设计,积极引进

  高端芯片研发生产企业和技术,强化核心芯片支撑。

  3.健全软件技术支撑。建设自主软件开发平台,发展虚拟现实整机

  操作系统、三维开发引擎、内容制作软件,以及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等开发工具软件,打破应用场景开发技术瓶颈,提升虚拟现实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融合创新能力。

  (二)强化技术协同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发挥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

  用,深化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加大虚拟现实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搭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2.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坚持整机带动、系统牵引,围绕虚拟现实建

  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卡脖子〃等薄弱环节,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光学显示系统、人机交互技术、图形运算、人体工学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取得突破。

  3.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龙头

  企业围绕虚拟现实测试检测、中试孵化、产业资询、标准规范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开展行业应用示范,赋能前沿新兴领域

  1.开展行业应用。依托我省应用市场优势,深化虚拟现实与行业应

  用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高校和行业组织搭建虚拟现实应用体验中心,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技术迭代,创造新的技术需求,加快推进

  5G+VR成果应用转化。

  2.打造行业示范。持续征集并发布虚拟现实优秀解决方案,打造虚

  拟现实技术在制造、教育、文旅、健康、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和特色领域的应用样板,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示范推广。

  3.赋能前沿新兴领域。紧跟元宇宙浪潮,加强元宇宙基础能力建设,

  在终端设备、内容制作、通用平台、应用生态等多领域进行布局,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底层技术革新。聚焦虚拟/增强现实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元宇宙入口,打造相关产业全链路技术输出和多领域技术协同,加速赋能前沿新兴领域,构建元宇宙时代下的数字经济新业态。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市场内在活力

  1.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着眼于壮大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生态

  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符合经济效益增长、吸纳就业不减、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效突出等条件的龙头企业实施激励性奖励。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增强全省虚拟现实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2.分类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针对虚拟现实整机制造、核心元器件、

  内容制作、平台服务、系统集成等细分领域企业,以联盟合作、风险投资、规划咨询等形式,支持创业创新,培育虚拟现实领域〃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优质企业,通过〃创新服务券〃等模式,支持企业能力提升。

  3.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PCO支持企业通过开展上下游产业链联动、

  拆分上市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园,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有力支撑产业发展

  1.深化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虚拟现实专业课程,支持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编制和师资培训I。发挥省内职

  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育方式,形成以企业为需求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职业技能型的虚拟现实专业人才。

  2.优化培育平台。提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虚拟现实职

  业教育集团、虚拟现实行业公共实训基地等建设水平,持续丰富培训内容,提高专业技能训练层级。支持举办虚拟现实相关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提升虚拟现实专业影响力。

  3.强化人才引进。用好重点产业链尖端技术人才奖励制度,分类型、

  分领域推进虚拟现实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虚拟现实重大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精准制定落户、医疗保障等高效灵活

  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我省用人单位为柔性引进的虚拟现实领域专家申办〃惠才卡〃,对于符合条件的虚拟现实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可享受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搭建与省内外重点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全力打造虚拟现实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五、保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部门做好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形成长效机制。指导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成立省级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各相关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政策。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守住安全底线。(二)落实财税措施。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虚拟现实产业扶持力度。对综合实力强、发展活力高、研发创新能力优秀、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的虚拟现实领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给予政策支持。运用保险补偿等政策,推动创新产品或项目进入重点产业领域。对列入省级虚拟现实优秀解决方案的项目和企业,优先推荐申报工业转型

  o

  (三)深化产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虚拟现实产业领域,发挥〃技改专项贷〃等政策激励作用,加大对虚拟现实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与虚拟现实产业深度合作,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多方投入的新格局。

  (四)加强交流合作。强化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开

  展产业链对接、产研合作、行业交流等活动。发挥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及技能竞赛等平台作用,加快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合作。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与海外团队开展创新合作,打造国际级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

篇二: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1年-2023年)

  为推动全省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关于民营经济重要论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开拓新局面,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毫不动摇促进发展。深化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入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重大方针,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保持定力,增强信心,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做大做优做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民营经济紧紧围绕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弘扬儒商精神,担当社会责任,深化改革开放,聚焦主责主业,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尊重市场遵循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公平配置,全力打造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环境和便捷高效的市场生态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坚持集聚优势融通发展。统筹发展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打造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融通发展新模式,塑造产业生态和区域经济新优势。二、任务目标

  按照滚动实施、压茬推进、持续提升的思路,着力在壮大规模、提升质效、创新引领、优化生态上取得新突破,力争一年起好势、逐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体量规模。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力争到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额的比重达70%。到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到1400万户,私营企业数量达到40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万亿元。

  ——突出改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竞争实力。民营经济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3年,实现全省1万家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比例达到60%,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新增上市民营企业30家左右。

  ——积极深化创新引领,着力塑强发展优势。创新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各项激励政策集成显效,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到2023年,全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达到1.3万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500家、瞪羚企业700家、独角兽企业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0家。

  ——加快建设产业集群,聚力优化产业生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重点产业“链长制”广泛推行,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巩固,产业生态推进机制、政策体系、要素支撑更加完善,四梁八柱产业生态加快形成。到2023年,形成雁阵型产业集群65个左右,创新型产业集群20个,特色产业集群50个。

  ——调优建强服务体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惠企政策对接落地顺畅高效,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形成常态长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完善。到2023年,省

  级和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分别达到200个和40个;省级和国家级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分别达到400家和25家。

  三、推进措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大力实施八个专项行动,统筹资源,整合力量,集成政策,高效推进。(一)政策落实专项行动1.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实。通过大数据技术,汇聚各级惠企政策信息和市场主体数据,实现政策整合、数据挖掘、企业画像,三位一体推进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服务、精准落实。按照“谁出台、谁落实”原则,省级普惠类政策出台后,于1个工作日内发布,3个工作日内精准筛选,5个工作日内分级核实,7个工作日落实到市场主体。2.建立政策辅导员制度。各级各部门出台涉企政策时,同步发布实施细则,明确政策辅导员,公布联系方式,及时受理企业政策咨询、投诉建议。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双招双引项目,县级实行主动对接,动态跟踪,全程服务。3.开展政策绩效在线评价。建设电子督查系统,对兑现申请不受理、过程审检超时限、资金拨付不及时等行为进行“红黄牌”自动提醒,实现从“绩效后评”向“实时督办”转变。(二)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4.梯级培育数字化平台。实施产业互联网“个十百”平台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重点打造1家以上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10家以上跨行业跨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100家以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应用场景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连接工业设备3000万台以上,推出工业APP应用程序2万个以上。5.全面推动企业上云用数。深入开展“企业上云”,重点推动工业设备上云,打造“云行齐鲁”升级版,进一步完善“云服务券”使用办法,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突破一批面向特定工业设备上云需求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一批高能耗、高风险、高通

篇三: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县,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根据省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系统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到20__年,全县新时代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教育总体水平全市领先,跻身苏北教育

  (一)实施办学条件提升行动,全力保障教育公平发展。1.继续优化教育布局,着力增加公办教育资。积极应对适龄儿童入学高峰,按照“坚持省标、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科学规划城乡教育布局,重点加大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办教育资配置。建立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套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20__年,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中小学6所、改扩建学校12所,逐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资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到20__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加强教育装备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整体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统揽,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及技术装备全面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加强“三通两平台”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运用水平,开展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3.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县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20__-20__)》及考核细则,实施“优质+薄弱”结对联动策略,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深入推进姜堰两地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日益增长的需求。4.加强规范引领,促进民办教育特色发展。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以奖代投,鼓励引导民办学校走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同时,认真落实《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日常监管,建立民办学校财务定期报告、审核制度,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水平逐年提升,着力推动全县民办教育迈上新台阶。(二)实施内涵素养提升行动,推动优质教育长足发展1.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一是强化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户外活动组织,注重眼睛健康保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二是强化学生审美情绪培养。加强美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大阅读课程开设为抓手,逐步推进双语阅读走向全科阅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文明习惯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培养优秀社会事业接班人。

  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校共建,形成科学的心理咨询、疏导、教育等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2.普通高中提质增效。设立高考研究中心,研究并顺应高考改革的新特点、新变化,整体谋划高中学科设置和师资配备;整合全县优质学科资,加强课程研究,切实提高高中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自主招生、奥赛等研究与指导;加强对县内七所高中学校的研究,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校一策,指导学校在合作竞争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姜堰区高中深度合作,建立与省内外高中名校、“双一流”大学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最好的学习平台,创造最好学生条件。到20__年,创建省高中课程基地2个,姜堰高级中学创成省三星级高中,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年均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

  3.学前教育规范普惠。组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继续加大省优质园创建力度,持续增加优质资供给,到20__年,新增省优质园12所,省优质园占比达90以上,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85以上。

篇四: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适应新时期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打造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创新集聚地、全国领先的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示范高地。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意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现状及形势(一)发展现状。一是规模效益“全球知名、全国前列、西部领先”。2020年,全市笔电产量7882.2万台,较2015年增长41%,约占全球近4成,连续7年保持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智能手表产量超2000万只,约占全球2成,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表制造基地。手机产量1.3亿台,约占全球1/10,较2015年增长约40%,成为全国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智能终端产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65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360.8亿元,约占全市规上电子制造业总产值近七成,约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近两成。2020年,规上企业人均产值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3,利润总额突破110亿元,较2015年提升约15%。

  二是研发创新与智能制造成效明显。“十三五”时期,我市已落户行业著名企业研发中心和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万盛天馈线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超高清视频产业基础发展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平台。整机企业加速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平均提升约19.9%,单台产品经每道工序时间平均下降约18.2%,产线换线时间平均下降约36.8%;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28个、智能工厂5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1个。

  三是产品种类愈加丰富。“十三五”时期,我市主要智能终端已涵盖PC(笔电、平板电脑、台式机、一体机)、手机、显示器、智能手表、家用服务机器人、智能门锁等。形成家用服务机器人,龙头的激光电视、智能投显,以云丁科技为龙头的智能门锁等新型智能终端细分领域产业优势。零部件领域大批全球行业前3名的龙头企业深耕我市,如京东方、联创等领军的显示产品;引领的3C电池;领跑的印刷电路板;领先的光学或声学模组;精密结构件等。

  四是品牌集聚稳步提升。PC产业已汇聚全球著名品牌商,手机产业已落户3家全球出货量前六的手机品牌商。全市智能终端产业现有规上企业290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亿元1家,超百亿元企业达10家,超十亿以上企业达20家,超亿元以上企业达39家。2020年,成为第一家千亿级电子终端企业,获评“第七届市长质量管理奖”。

  五是开放型经济“稳定器”作用凸显。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76.3亿元,较2015年增长约1倍,对全市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贡献率52.9%,是我市工业外循环的主体和增长的“第一动力”。达

  丰、英业达、翊宝、旭硕、纬创、仁宝、鸿富锦等7家企业位列2019年出口企业200强,其中,达丰以出口额743.9亿元位列榜单第10位,成为首次入选“出口企业排行榜”前十企业。

  (二)面临形势。1.机遇。

  技术革新迭代,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赋能终端产品,推动其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并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孕育万亿级的新兴市场。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终端使用数量将达400亿台(部),平均每人将拥有5个智能终端,同时,“万物互联”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按照硬件占比30%计算,全球智能终端的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美元。要紧抓新时期智能终端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持续加大产业发展力度。

  多重叠加,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核心作用,助力智能终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也已将“器”(智能终端产业)作为全市重点优势产业培育,由市政府印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产业纳入重点发展方向。央地一系列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格局重构,为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展示新机遇。新形势下,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当前,智能终端产业已形成以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原都市群等为核心的多个产业集聚带,但随着沿海区域综合成本的上升,智能终端产业从沿海区域向成渝城市群转移趋势明显。要利用新格局下区域共同发展新模式,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资源的有机联动和发展红利的互补共享。同时,已构建起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国际贸易大通道,深度融入RCEP建设,全面拓展和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为智能终端产业要素集聚和产成品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2.挑战。产业生态迫切需要持续优化,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面临“量质齐升”压力。目前,我市终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如处理器、硬盘等主要依赖进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中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投入强度较弱。为承接沿海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周边省市在企业、人力、资本的引进培育上持续加大优惠政策,我市招商引资难度在不断提升。面对制约我市发展的多重因素,需要充分利用我市智能终端产业规模优势,积极推进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夯实配套体系的底盘,通过“质”的提升带动“量”的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部署,聚焦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补齐短板做强产业链、以

篇五: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附件2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专题实施方案

  为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开展三年行动,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形成以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为重点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以建立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为重点的规范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以引入专业化支撑机构为重点的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企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二、重点任务(一)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1.建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要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

  1

  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所有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法治教育,提高全员守法自觉性,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建立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各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2.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在安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要在岗在位、盯守现场,确保安全。

  3.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内部各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要严格落实以师带徒制度,确保新招员工安全作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班组和一线从业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二)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企业要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力支持安全管理机构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企业要持续提升安全管理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安全技术团队。到2021年底前,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

  2

  队。2.强化安全投入。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

  入,严格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坚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确保足额提取、使用到位,严禁违规挪作他用,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严格落实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支持政策,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及时更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企业要加强从业人员劳动保护,配齐并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和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政策,加强企业安全人才培养。到2022年底前,省属以上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要通过自建或委托方式建设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实现重点岗位人员“变招工为招生”。

  4.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类企业要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和行业专业标准化评定标准的要求自主建设,从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持续改进等八个方面,建立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相适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现场

  3

  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企业要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运行过程中,根据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因素变化,持续改进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2022年底前,高危行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均应完成自评工作。

  (三)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1.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科学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和全体员工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持续更新完善。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评估,加强动态分级管理,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实现“一企一清单"。2.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安全风险分级、分类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重点环节,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2021年底前,各类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风险管控制度。3.建立安全风险警示报告制度。企业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确保每名员工都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重大安

  4

  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企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风险管控和报告流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制度,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和报告工作全面负责,要按照安全风险管控制度的要求,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定期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风险清单。

  (四)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1.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企业要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与政府部门互联互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2.严格落实治理措施。企业要按照有关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并向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报告;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现闭环管理。2020年底前,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2021年底前,各地区和各类企业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一张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管理和评价,防止漏管失控;2022年底前,企

  5

  业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五)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社会治理。1.建立完善企业安全承诺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结合本企业

  实际,在进行全面安全风险评估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落实主体责任、健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投入、严格风险管控、强化隐患治理等情况。要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完善和落实举报奖励制度,督促企业严守承诺、执行到位。2020年底前,制定出台包括所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承诺制度。

  2.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对存在以隐蔽、欺骗或阻碍等方式逃避、对抗安全生产监管,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产生重大安全隐患,违规更改工艺流程,破坏监测监控设施,以及发生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迟报事故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观故意行为的单位及主要责任人,依法依规将其纳入信用记录,加强失信惩戒,从严监管。2020年底前,修订完成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制度。

  3.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筛选一批专业化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支持做大做强,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同时加强监督管理,2020年底前制定出台技术服务机构评价结果公开和第三方评估制度,确保规范运作,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充分发挥安责险参与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功能。深入推动落

  6

  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AQ9010-2019),通过实施安责险,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2021年底前各地区应急管理部门全部建立安责险信息化管理平台,2022年底前对所有承保安责险的保险机构开展预防技术服务情况实现在线监测,并制定实施第三方评估公示制度。对预防服务没有达到规范标准要求、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予以警示,督促整改,情节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纳入安全生产领域联合惩戒“黑名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三、时间安排从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一)动员部署(2020年4月)。按照统一工作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广泛宣传发动;要结合实际制定细化落实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及时将落实方案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二)组织实施(2020年5月至12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对相关企业情况进行梳理研判,重点分析企业层面目前存在的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題,结合实际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推动重点工程、研究建立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重点推动(2021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坚持统筹推进、持续深入、重点突出、务求实效,紧盯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实施等重点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进度有

  7

  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四)巩固提升(2022年)。结合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工作开

  展情况,深入分析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健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逐项推动落实。结合各地区各单位经验做法,梳理总结一批典型成果,供各地学习借鉴和全国推广。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总结形成本专题年度工作报告和三年行动报告并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将本实施方案与相关行业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抓好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务求取得实效。要推动企业充分发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能力水平。(二)强化制度保障。制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按照方案要求,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区和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各具特色、扎实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治理成果。(三)严格监管执法。各地区要把企业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情况和开展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8

  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加大日常执法检查力度。要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对未按规定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未按规定报告风险和隐患,未建立实施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查处。各地区要建立与企业联网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加强线上线下监管。要坚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既要严格执法检查,又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对重点企业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四)注重典型引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细化贯彻落实措施,强化分类指导推动,鼓励相关企业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大力推动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企业改进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9

篇六: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2年高中三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加快高中教育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地发展,不仅是解决当前同质化、趋同化倾向的有效办法,也是提升高中品质的必由之路,更是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生培养模式,促进我区高中转型升级、创建省优质特色高中,扩大特色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的高中的需求,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速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化发展,职业高中专门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实现普通高中“质量领先、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品牌卓著”的新格局,职业高中“教产合作、校企一体、专业占优、国内示范”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建成省现代化教育达标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技能支撑。二、建设目标___年,进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___所普通高中成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实验项目”学校。到___年,力争___所普通高中进入省优质特色高中行列,职高进入全国___所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行

  列。到___年,全区普通高中都成为全省知名、国内有影响的优质特色高中,职高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优质特色职业学校,进入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___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___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专业,___个特色专业。

  ——建设独特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民主科学,课程建设多样,社团活动丰富,特色优势鲜明,育人成果丰硕,办学品质彰显,学校文化丰润。

  ——提供全面的优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明显,名师骨干培养形成梯队,品牌学科不断涌现,特色专业持续提升,课堂教学高效、分层次,学生学习自主、可选择,办学机制灵活,学校课程精良,教育条件一流,教学质量领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职业高中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形成开放的合作体系。建立与先进地区同类学校的友好关系,开展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国际交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引进国(境)外优秀教材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外语与国际理解教育不断加强,教育合作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职业高中对接经济、市场和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更受欢迎。

  ——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逐年提高高中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形成保障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教育信息化程度走在国内前列,图书、实验设备接轨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生产企业、职业岗位对接。特色项目支撑设施先进完备,特色学科(专业)教师适度倾斜,特色高中自主招生逐步扩大。

  三、措施与要求1.创新办学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普通高中要按照省教育厅即将出台的《___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实验项目方案》,从办重点普高转到办优质特色高中,做到普通高中不普通。职业高中要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___年)》和《___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___〕___号),从办重点职高转到办国家级示范学校,做到中职不亚于高职。各校必须科学定位,挖掘自身潜在优势,着手研究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学校个性化建设的实验方案与实验项目设计,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经历、学程安排、导师团队、资源条件、学业管理、成效评价、生源要求和遴选办法等,并有明确的分年度达成目标、任务及相关措施,要求___月底前完成方案论证。其中,普通高中要围绕“项目引领、科研推动、课程支撑、错位发展”的建设思路,可以从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班级起步,逐步放大,再扩散到学校整体特色办学。建议中学从人文、科技、数理、外语中予以定夺,柴桥中学在体育、科技、综合课程中作出选择,泰河中学在德育、外语、人文中能以取舍,明港中学在做强做大艺术品牌的同时,可考虑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实验。2.坚持育人为本,浓厚学校文化。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用文化建设支撑学校内涵发展是现代学校的必然选择。各校必须增强文化育人的意识,创新育人模式,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不断完善育人体系,以强化“三风”为核心、以班___建设为根本、以学生社团为基础、以自主管理为中心、以人文科学素养为支点、以身心健康为保证、以节庆活动为平

  台、以家校联系为纽带、以党团___为阵地、以人生规划为动力的长效机制建设。要精心___每年的学生成人礼,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切实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青春健康、公民道德等教育。职业高中要有机融入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创业文化。

  3.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办学品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事项___讨论制度,坚持每周校务会议和隔周教师大会制度,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___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要努力向教育家靠近,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有思想、有目标、有行动,全身投入,潜心谋划,以身作则,秉公办事,善于团结同志,支持班子成员大胆干事。全面建立学校中层竞聘上岗制度,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科学管理和精细管理,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注重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进现有的高中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改革,从深化办学体制入手,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加强实验项目的管理与跟踪,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得到有效___与培养的新路。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招生、师资配备、课程开设、学生评价等方面合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建设优质特色高中“松绑”。职业高中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好地发挥中职教育集团的作用,鼓励行业企业多元主体举办职业教育。4.建设多样课程,满足学生需求。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以“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为原则,各校要严肃课程设置,规范必

篇七: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针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优的问题提出推动企业积极融入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破除无效供给通过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做优医疗健康通用航空轨道交通军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布局和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案

  一、出台背景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党的X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求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列。省委X届三次全会立足新时代X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对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并对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国有资产重组整合力度,引导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向规划布局的重点区域集中,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国企”。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落脚到“打造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上,主要体现在“支撑引领强、布局结构优,核心竞争力强、质量效益优,治理管控强、体制机制优,资源配置强、协同效应优,综合实力强、社会形象优等方面。

  党的X以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系列决策部署,X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296亿元、利润总额593亿元;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领域集中,新兴产业布局渐次展开;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1+25”政策体系落地实施,全省地方各级国企混改面超过40%,“三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国有企业活力动力进一步增强。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先进发达地区,我省国有企业还存在资本布局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协调发展不足等矛盾和问题,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新旧动能等重大课题。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把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将产业结构、资产结构从发展低效、前景不佳的领域逐步调整到未来市场需求大、盈利前景好的领域上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动“单兵突进”式改革向综合配套型改革转变,联动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结构调整、重组整合、产权改革、经营体制改革等综合效应,全面激活企业发展内在动力。必须弥补创新不足的短板,推动企业转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协调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轨道。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思维,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对标先进企业推进创新改革,开放式配置资源,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造就基业长青的一流企业。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制定了《关于X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按照中央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省委推动X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意见》提出了推动我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X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座谈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切实履行国有企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打造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一流企业,为X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作出新贡献。

  《意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合作,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因企制宜、分类推进”为基本原则,提出力争三年优化提升、五年重点突破,实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体系进一步精干、资本功能进一步放大、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等五大目标。到X年,支柱产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新兴产业实现细分行业领先,资产证券化率大幅提高,企业创新投入和贡献明显提升,全省国有企业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净资产收益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户、中国500强企业10户以上。

  三、重点任务

  《意见》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资本布局结构,提升支撑引领的产业能级。针对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优的问题,提出推动企业积极融入“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破除无效供给,通过做优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减量,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做优医疗健康、通用航空、轨道交通、军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布局和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治理规范的公众公司。针对资本流动性差的问题,提出把发展公众公司作为主要形式,稳妥有序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完善资本运营平台,通过实施企业上市计划,加大资本运营,促进国有资本有效放大和有序流动。明确了推进混改的战略导向(弥补发展短板,引入新机制等)和主要形式(发展公众公司、基金等),提出了推进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混改政策指引、实施企业上市计划、打造资本运营和资产整合平台等重点举措,包括推动国企ETF基金、国企改革基金运营等等。

  三是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增强转型升级的内在动能。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动能不足的问题,提出把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程,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着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明确了重点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包括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重大创新转型任务纳入企业目标考核、借鉴“X湾”模式探索建设“园区+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系统、实施企业家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创新激励政策等等。

  四是健全完善治理管控,打造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治理管控体系不规范和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着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集团管控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动力活力,促进企业提升治理管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具体工作举措,包括加强董事会规范建设、实施基础管理提升工程、推行分类授权经营管理等等。

  五是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构建内联外引的生态圈层。针对企业开放配置资源能力弱的问题,提出推动企业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深化合作,开放配置资源,实现协同发展。重点从优化开放布局、推动协同发展、搭建招引平台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导向和工作举措,包括推动企业融入“一带一路”、X经济带和南向大通道建设,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和资源交易机制、推动省属企业协同发展等等。

  六是转变职能提升效能,健全放管结合的监管机制。针对国资国企改革联动不足的问题,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监管职能转变,着力优化职能履行方式、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完善监管体系,提出了改革方向和重点举措,包括精简管理事项、优化监管方式、制订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方案、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执行违规投资经营责任追究等等。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施实现,《意见》分别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加强宣传引导、健全评价考核四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推进的保障措施。包括实施有利于国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监管政策、加强先进企业和典型案例宣传等等。

  下一步,省国资委将积极指导和督促省属企业围绕《指导意见》制定实施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本企业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以及重点工作,细化分解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落实相关重点投资项目、重点改革行动和重点工作举措,着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强化与地方国资委工作联动,积极指导和帮助其开展相关工作,共同助推全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X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作出新贡献。

篇八: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关于印发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特此通知。

  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代章】

  2021年5月7日

  (联系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发展处高建;

  电话(略))

  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1—2023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落实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以产业链为抓手,集中攻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航空航天10条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进一步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制造强市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3年,产业链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带动重点产业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形成产业

  链安全高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链。

  其中,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巩固领先优势,保持全国第一梯队;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建设世界最大的8英寸芯片生产基地;车联网产业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生物医药产业抢占国内疫苗领域技术制高点;新能源产业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建成国内重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高地;绿色石化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和制造水平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链

  着眼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强化串链补链强链,做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5条“强链”,壮大车联网、新材料2条“新链”,延长集成电路、绿色石化、航空航天3条“短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

  (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发挥在操作系统和超算设备领域优势,夯实整机、数据库、安全软件、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基础,加快创建信创海河实验室,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环节;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工程化能力强的软件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企业;产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天津品牌”。到2023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覆盖率显著提升,产品从“可用”向“好用”发展,在基础软件、中央处理器(CPU)设计和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及终端设备等子产业链打造细分产业集群。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人才600名,产业从业人数新增3万人。带动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

  (二)集成电路产业链。发挥集成电路(IC)设计领域优势,夯实集成电路制造、计算机零部件及外围设备制造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新一代CPU、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生产线、先进封测生产线、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项目建设,引进和研制图形处理器、存储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芯片、刻蚀机等高端项目和产品。到2023年,培育形成5至7家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引育若干关键核心企业,实现关键装备核心产品突破“卡脖子”,在国产CPU、移动通信、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培育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国产CPU、射频芯片自给率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三)车联网产业链。依托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挥在高精度定位、决策算法、集成控制系统等领域优势,夯实摄像头、激光雷达、计算平台等领域基础,聚焦物流服务、数据增值等,推动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应用发展,加速推进车联网场景应用。到2023年,车联网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阶段性突破,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测试验证、标准制定、应用示范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形成2至3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覆盖区域不低于600平方公里,居民出行服务体验良好,智慧交通形态初具雏形,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建设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以天津市车联网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平台,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信息安全、仿真测试评价体系、车联网通信等关键领域,制定

  20项以上标准规范。带动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

  (四)生物医药产业链。发挥在原料药、仿制药、家用医疗器械等领域优势,夯实重组蛋白质药物、疫苗、高端制剂、诊断试剂等领域基础,聚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新药,加快生物药品、疫苗产品研发步伐,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等技术研发,开展名贵中药材人工替代品研究,扶持发展优质饮片,打造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到2023年,龙头企业培育成果显著,核心技术、市场份额、服务能力在国内有较大提升。聚集和培育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150家;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企业达到3家,在基因、免疫、疫苗、血液学检测等细分领域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20亿元。

  (五)新能源产业链。发挥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光伏高效叠瓦组件、工业副产氢等领域优势,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风电、太阳能、氢能等产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化、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本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产品性能大幅提升,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动力电池集群总产能超过40吉瓦时(GWh),大功率风电机组加速突破,太阳能龙头企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氢能产业链加速布局。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带动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六)新材料产业链。发挥在高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以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对新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封装材料、专用化学品、动力电池材料、车用轻量化材料、膜材料、节能材料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能级。到2023年,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突破28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带动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七)高端装备产业链。发挥在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配件领域优势,夯实机器人生产、机床制造领域基础,着力引进智能化高端数控系统、高性能伺服驱动、数控装备智能系统等高端项目和先进技术,重点推动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床制造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自主品牌建立,打造更为广泛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到2023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产品,突破一批行业发展关键核心零部件与基础制造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健全高端装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重点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支持50个关键装备技术攻关,完成50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培育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科创板上市企业,引育12家科技领军企业。带动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八)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挥整车制造、锂离子动力电池、检验检测等领域优势,夯实电驱动总成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基础,重点推动高效内燃机、传动系统、电子电器、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研发,突破新能源整车和动力总成、氢燃料电堆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导入优势车型、电动化车型,推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和本地配套企业壮大。到2023年,全市汽车整体销量突破1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整车本地配套率不断提高。新一代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

  等核心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和产业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产业链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带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900亿元。

  (九)绿色石化产业链。坚持发展高端、提升中端、淘汰低端,突出南港工业区世界一流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定位,支持大中型企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夯实烯烃及其聚合物产品、丙烯酸酯、合成橡胶衍生品等领域基础,重点提升轻烃生产水平,推进苯酚、乙烯、丙烯腈综合利用等项目,引进和研制乙烷制乙烯、催化裂解、高性能聚乙烯、聚氨酯等高端产品和项目,进一步提升上下游一体化水平。到2023年,初步形成以烯烃为龙头和主导的产业集群,引育若干关键核心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家,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5个以上。带动石油化工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

  (十)航空航天产业链。发挥大飞机总装、交付和运载火箭制造领域优势,夯实超大型航天器领域基础,重点推动扩大空客飞机产品品种、规模和关键配套协同,开展新型无人机、大载重无人直升机等新型号研发,提升运载火箭和超大型航天器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两机”专项、探月、探火、空间站等航空航天重大专项任务顺利实施,推进AC300、AC310型直升机、卫星大部件装配机器人系统等30项重点科研攻关任务。到2023年,建成空客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航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以及国家级大型航天器总装试验基地、国家探月和探火等重大工程项目生产研发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商业小卫星制造基地,形成火箭及超大型航天器、卫星装备及应用全产业链。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库,聚焦十大产业链前30至50名综合实力强、创新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形成“一企一策”工作台账,强化“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速产业链资源垂直整合,培育若干主导产业生态的产业链领航企业,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成长性好的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形成产业链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格局。坚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产供销一体,深入实施撮合对接活动,提升协作配套水平,畅通产业链循环。

  (二)打造重点园区。按照链式整合、园区支撑的原则,每条产业链打造3至5个重点产业园区,明确主导产业,设立准入标准,打造公共平台,强化产品认证、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综合公共服务,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实施主题园区培育工程,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医药谷”“细胞谷”以及氢能、北辰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高品质、高能级的主题园区,成为新动能引育的沃土、园区建设的标杆。

  (三)搭建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在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先进操作系统、曙光国家先进计算、国家合成生物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着力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体系。积极申报光电化学低碳能源、功能晶体材料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海河实验室,构建原始创新策源体系。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卡脖子”技术产业化突破。

  (四)加大人才引育。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以1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吸附力。充分发挥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引进产业链急需的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队伍。支持院校、企业等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符合产业链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细化人才政策,在随迁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五)强化项目支撑。围绕重点打造的10条产业链,首批安排成熟项目总投资3481亿元,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业强基、高质量发展项目,严格建设程序,强化跟踪服务,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精准招商引资,以产业图谱为引导,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瞄准总部经济、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敲门招商、应用场景招商、载体平台招商,加速产业链重点企业聚集,引进高端优质项目,构建形成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项目储备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实施“链长制”。充分发挥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作用,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模式,由市领导同志担任10条产业链的链长,市级部门和产业链重点区(功能区)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链长,共同负责推进产业链各项工作。实施“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工作方案,明确产业链重点环节、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招引目标、主题园区等,定期会商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精准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统筹用好新动能引育政策和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促进产业链和政策链相互支撑。坚持以用促业,推进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新产品应用,拓展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鼓励产业链优质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开展撮合对接。持续开展接链、护企、促需专项行动,市、区两级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撮合对接活动,嫁接各类资源要素,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整体配套。强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建立工作台账,加强问题分析和跟踪服务,持续为企业解难纾困。

  (四)推进产业协同。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出台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探索实行产业协同链长负责制,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三地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由三地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联合链长,共同培育扶植区域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产业布局优化,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五)开展统计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项目统计监测目录,明晰产业边界,搭建产业链企业库,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测分析,加强产业链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分析和监测,及时掌握重大项目实施、技术创新进展、政策落实情况,完善实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做好跟踪分析、监督检查、量化评估等。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篇九: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

  施方案(2021-2023年)

  一、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到2023年,力争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规

  模工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园区发展实现“三提升”,即园区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每个园区设立1-2个业特色明显、带动能力显著的专业化园区,全市园区主、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比重达70%以上;园区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探索建立园区“亩均论英雄”机制,全市园区单位面积总产值和税收产出强度年均提高20%、15%以上,达到80万元/亩和6.5万元/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园区排名得到提升,对照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奖励标准、省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等指标标准,争先创优,以创带建,力争2-3家园区跻身全省前50位。二、激发园区内部活力

  (一)强化园区主责主业。重新界定园区职能,推动园区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双招双引”、服务企业等主

  1/9

  责主业。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除受托管理乡镇(街道)的园区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治安维稳、道路管网、绿化保洁等公共事务由当地政府统一实施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承担。

  (二)配强园区干部队伍。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因工作需要调入园区工作的,原有身份不变。鼓励熟悉工业经济、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到园区工作,畅通园区工作人员交流使用和提拔任用渠道,对紧缺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人选,可以按政策规定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

  (三)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允许园区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园区工作人员年度工资总额不得低于当地同级别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1.5倍。在此基础上,实行年终绩效奖。年终绩效奖与省、市园区综合评价结果挂钩,即按园区当年在省、市园区综合评价中的排名顺序分别计15分至1分不等,省、市排名综合计分后,总分排名1至4位的园区,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可按当地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平均水平的3倍核定,排名5至9位的园区按2倍核定。

  (四)树立争先创优导向。鼓励园区提升进位,在全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20位或前进30位的园区一次性奖励50万元,排名前50位或前进20位的园区一次性奖励20万元。继续开展全市园区综合评价,由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2/9

  办公室负责实施,对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奖励50万元;排名5-9位的,分别奖励20万元。对连续三年在全省园区排名实现进位并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三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注重优先提拔使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且连续2年排名全省后三位或全市最后一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经调查核实,确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及时予以调整。三、推进专业园区建设

  (五)优化产业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引导园区融入全市产业布局,构建中部核心产业区、北部特色产业区、西部协作产业区和南部健康产业区等四大产业功能片区。中部核心产业区以怀化高新区、怀化经开区、鹤城工业集中区、中方工业集中区、洪江高新区、芷江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北部特色产业区以沅陵工业集中区、辰溪工业集中区、溆浦工业集中区、麻阳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西部协作产业区以新晃工业集中区为主体,围绕医药健康、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等领域,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协作示范区;南部健康产业区以会同工业集中区、靖州工业集中区、通道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3/9

  (六)聚焦主特产业发展。突出园区主导和特色产业,精准聚焦园区当前乃至今后5至10年内的发展潜力点。构建“产业园区—主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生态系统,依托园区培育主特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吸引集聚相关联企业,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七)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链。引导园区对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中医药、新材料(化工)、装配式建筑、桥隧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等6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对照全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全景图、现状图,明确产业链发展目标、思路、任务、政策,参与延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制造、光电子应用、智能终端研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在中医药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现代中药制造、植物提取物、医药健康服务、医药保健品生产配套及服务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在新材料(化工)产业链中,重点参与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的研发制造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在绿色食品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粮油精深加工、畜禽内类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精制茶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配套布局装配式结构系统、

  4/9

  装修系统等,力争到2023年形成集装配式建设技术研发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展示、集散、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在桥隧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链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制造及养护、零部件生产及维护等产业,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八)强化专业园区考核。设立“专业化园区建设奖励资金”,对主特产业发展成效好、带动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园区予以奖励。根据年度专业化园区考核结果,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设1名,奖金250万元;二等奖设2名,每名奖金150万元;三等奖设3名,每名奖金50万元。指导园区对标创建特色示范园区,对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特色园区的,实施1:1配套奖励(市级财政和受益财政各承担50%)。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九)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排污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的基础上,力争到2023年全市园区实现“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大力规划完善园区到高速公路、铁路站点、机场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园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在园区内优先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在条件成熟的园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建设。

  5/9

  (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园区与城市公共设施无缝对接,将园区及周边区域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各县市区在建设用地安排方面给予保障。鼓励各县市区在园区或周边地区规划建设“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所幼儿园、一所中小学、一家医疗卫生机构、一个生活娱乐区、一片公共绿地以及开通一条到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线路,提升园区配套水平。

  (十一)推动园区绿色发展。落实省生态环境厅等5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从规范园区环境准入管理,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强化园区环境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园区管理机构应基于“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严格环境准入。园区应以“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中水回用”为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的,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企业废水应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间接排放标准以及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水质要求后,方可接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园区废水排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对废水进行预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接管要求;含有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国家或省规定的水污染

  6/9

  排放标准的园区废水,不得排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设置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原则上一个园区只设置一个排污口。引导金属表面处理、印染、化工等产业链配套企业进入专业园区,进行集中治理。推行园区环境第三方治理,建立园区环境诚信档案,对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称号的园区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市级财政和受益财政各承担50%)。

  (十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园区融资平台、孵化平台、信息平台、研发平台,营造园区资金互补、项目互培、信息互通、成果互享的公共服务氛围。建立融资平台,争取将怀化高新区、怀化经开区投融资公司打造成市级产业发展融资平台,注入优资资产,增强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争取各类银行、保险、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建立孵化平台,依托园区已经建成的标准厂房,建设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器,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链条式服务。按照最优惠的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引导鼓励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帮助“初生”企业成长。建立信息平台,由园区牵头、政府部门支持、入园企业参与,建立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对园区运行、产业链缺失环节、发展特点等及时提供分析与预警。加强平台与行业协会、产业集群推进机构等相关组织的沟通对接,主动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信息服务。建立研发平台。围绕园区主特产业,推进园区科技创新平台

  7/9

  建设,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研发平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平台申报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对围绕主特产业建设的检测公共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给予适当奖补。五、强化园区要素保障

  (十三)发挥人才作用。对熟悉园区主特产业的专业人才要打破身份限制,支持国有企业、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园区之间优秀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的相互流动,为园区专业化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建立“怀化市产业园区急需紧缺人才库”,并对库内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园区引进的库内人员,按照《五溪人才行动计划》规定,享受相应政策待遇。

  (十四)加强金融支持。加大资本引导力度,在项目正式洽谈期间即邀请金融机构参与,发挥社会资本对企业投资的牵引作用。优先推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优惠贷款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市级园区发展基金,通过参股、合资、定向增发等方式加大对园区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重大项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可采取特殊政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十五)强化土地保障。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实施“腾笼换

  8/9

  鸟”,促进工业用地循环高效利用。园区低效工业用地转产先进制造业,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或高科技服务业的,可暂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5年过渡期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根据产业项目的正常生命周期和行业特点,大力推进园区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减轻企业一次性支付土地费用成本负担。对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不改变用途,在原有建设用地进行厂房加层改造,增加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地价款。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建筑配套附属设施的,其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协议方式出让。

  9/9

篇十: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学习心得近日,我校组织各位老师学习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已经是我县教育发展方面提出的第三个三年计划了,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未来三年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得全面教育有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的给养,教育这条河流才能清澈,在我看来,三年行动计划就是未来三年我县教育发展的活水源,它规划了我县未来三年教育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为我县教育创造了一股新的水源,将源源不断地为我县教育提供营养。认真学习了三年行动计划后,我感触很多。一、要把育人为本做为自己工作的最根本要求教师是教书育人,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教育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学生。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

  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

  三、高质量教育要创造提高教师能力的机会与途径高质量教育离不开教学工作者质量教育的提高,提高教学工作者的质量,其本身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自身水平、业务等提高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利用的途径渠道来提升自己,多读书,多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肩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除了教师自我努力提升自己之外,在政策方面,县委、教育局要为教师提升自我能力创造更多的渠道与机会。如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让更多的教师有接受教学新理念的渠道,多引进名师专家做讲座,多派遣教师出去学习等等,这些都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的。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保障,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只有社会的不断认可,才能更好的激发教师的自身的认可,对自己职业的肯定和重视,增强个人和教学环境中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能力发挥的更好并取得不断的进步。

篇十一: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P>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6+3”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能源化工产业2020="">》(“6+3”组〔2020〕2号)及《人民政府<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激励办法》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全面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四个一”建设为核心(抓紧建设一个建筑业总部港、重点推进一个建筑产业园、研究出台一套建筑业激励机制、开设一个建筑专业人才培育基地),以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为主要路径,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切实提升我县建筑业整体竞争力,推动我县向建筑业强县转变。

  二、主要目标

  坚持以经济总量2025年冲刺“700亿”、2035年城市规模达到“双70”为目标,加快实现“三个定位”,努力争当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排头兵,确保全县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建筑业税收达到5亿元;建筑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数量力争突破100家,培育1至2家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设计+施工总承包航母级企业,10家实力较强的工程1级总承包企业;“四上一新”企业达到70家,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打造总部港、建筑产业园基地计划。

  1.建设建筑产业总部港基地。为支持建筑产业发展,提升现有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同时为新注册企业提供一个孵化平台,力争2021年二季度完成建筑产业总部港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方案审批等前期工作。鉴于该项目为重点项目且工程地质条件差,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在供地保障等方面参照三材文化商贸物流园、院士工作站等项目给予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规编中心、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投促中心)。

  2.丰富建筑产业园业态。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全方位发展装配式生产企业、绿色建材、环保家居生产企业等配套产业。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集团化发展。将建筑产业园发展为龙头骨干企业聚集,设计、生产、施工体系完善,电子商务与物流配套齐全的产业园基地。(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规编中心、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经信局、县投促中心、合力镇)

  3.实施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强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推行装配式装修,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加快形成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引导企业依托建筑产业园,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出台政策,推行绿色施工,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在政府投资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实施建设中,应使用装配式建筑,在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房屋建筑中,按照不低于建筑面积30%的比例使用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筑业与建材业相融合,实现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引进外地企业组建钢结构和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构件生产线。(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投促中心、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经信局、县司法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二)实施企业改革攻坚计划。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建筑业战略,推进经营结构调整。鼓励建筑企业向城市交通、水利、公路、桥梁、隧道、地下管廊等领域拓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改变目前同质竞

  争局面,推进建筑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按照“做专做精”的原则,合理发展专业承包企业,优先发展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承包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建筑业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同时培育总承包企业(设计+施工),推进工程总承包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统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2.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建立对外承包重点企业和大项目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并充分运用我县建筑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与县政府驻外办事处的联络协调,为建筑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和支持。鼓励本地企业到市外、省外承揽业务,或与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合作组建联合体,设立分公司或劳务公司承揽工程,实现省外产值40亿元目标。(牵头单位:县投促中心,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三)实施扶持建筑企业攻坚计划。

  1.加大奖励政策。重点支持在我县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且纳入统计建筑企业;对新晋升为特级、一级、二级及三级总承包建筑企业;县外建筑业企业迁入并登记注册在或总部设在的特级、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甲级勘察、设计、监理企业;创建质量品牌,对获“鲁班奖”、“天府杯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省级优质工程奖的企业,按照《人民政府<招商引资重点产业激励办法》(府发〔2020〕14号)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2.强化财税扶持。为激发企业积极性,大力奖励县内建筑施工企业从县外引回税收,对非境内的建设项目,税收在缴纳的,按照对县上实际贡献的20%奖励给企业;晋升为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从晋升次年开始连续3年县外建安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回本县缴纳,按

  县级收入的50%给予奖励;实行税收管理员管理制度,组建专业的建筑业税收管理团队,开设建筑行业税政课堂,开展全程涉税辅导及管理,提升建筑企业“营改增”适应能力;组建建筑行业涉税风险分析专业团队,做好涉税风险分析,确保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县税务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3.加强金融信贷支持。支持我县建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建筑类企业授信和贷款额度,开展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在建工程等为抵押和以应收账款等为质押的贷款业务。对我县建筑企业在县内外承接政府投资(含政府投资占主体)项目,凭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的施工合同及施工许可证,可在我县开户银行申请贷款,支持具备条件的建筑企业上市。(牵头单位:县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各商业银行,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

篇十二: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P>  推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22023年)策划方案

  一、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到2023年,力争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园区发展实现“三提升”,即园区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每个园区设立1-2个业特色明显、带动能力显著的专业化园区,全市园区主、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比重达70%以上;园区发展质量得到提升,探索建立园区“亩均论英雄”机制,全市园区单位面积总产值和税收产出强度年均提高20%、15%以上,达到80万元/亩和6.5万元/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园区排名得到提升,对照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奖励标准、省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等指标标准,争先创优,以创带建,力争2-3家园区跻身全省前50位。二、激发园区内部活力(一)强化园区主责主业。重新界定园区职能,推动园区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双招双引”、服务企

  业等主责主业。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除受托管理乡镇(街道)的园区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治安维稳、道路管网、绿化保洁等公共事务由当地政府统一实施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承担。

  (二)配强园区干部队伍。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因工作需要调入园区工作的,原有身份不变。鼓励熟悉工业经济、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到园区工作,畅通园区工作人员交流使用和提拔任用渠道,对紧缺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人选,可以按政策规定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

  (三)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允许园区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园区工作人员年度工资总额不得低于当地同级别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的1.5倍。在此基础上,实行年终绩效奖。年终绩效奖与省、市园区综合评价结果挂钩,即按园区当年在省、市园区综合评价中的排名顺序分别计15分至1分不等,省、市排名综合计分后,总分排名1至4位的园区,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可按当地人均年终绩效奖金平均水平的3倍核定,排名5至9位的园区按2倍核定。

  (四)树立争先创优导向。鼓励园区提升进位,在全省产业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20位或前进30位的园区一次性奖励50万元,排名前50位或前进20位的园区一次性奖励20万元。继续开展全市园区综合评价,由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对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奖励50万元;排名5-9位的,分别奖励20万元。对连续三年在全省园区排名实现进位并在全市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前三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注重优先提拔使用。未完成目标任务,且连续2年排名全省后三位或全市最后一位的园区主要负责人,经调查核实,确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及时予以调整。

  三、推进专业园区建设(五)优化产业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要求,引导园区融入全市产业布局,构建中部核心产业区、北部特色产业区、西部协作产业区和南部健康产业区等四大产业功能片区。中部核心产业区以怀化高新区、怀化经开区、鹤城工业集中区、中方工业集中区、洪江高新区、芷江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北部特色产业区以沅陵工业集中区、辰溪工业集中区、溆浦工业集中区、麻阳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西部协作产业区以新晃工业集中区为主体,围绕医药健康、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新能等领域,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协作示范区;南部健康产业区以会

  同工业集中区、靖州工业集中区、通道工业集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

  (六)聚焦主特产业发展。突出园区主导和特色产业,精准聚焦园区当前乃至今后5至10年内的发展潜力点。构建“产业园区—主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生态系统,依托园区培育主特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吸引集聚相关联企业,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七)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链。引导园区对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中医药、新材料(化工)、装配式建筑、桥隧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等6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对照全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全景图、现状图,明确产业链发展目标、思路、任务、政策,参与延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制造、光电子应用、智能终端研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在中医药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现代中药制造、植物提取物、医药健康服务、医药保健品生产配套及服务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在新材料(化工)产业链中,重点参与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的研发制造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在绿

  色食品产业链中,重点参与粮油精深加工、畜禽内类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精制茶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环节,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配套布局装配式结构系统、装修系统等,力争到2023年形成集装配式建设技术研发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展示、集散、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在桥隧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链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制造及养护、零部件生产及维护等产业,力争到2023年全链条实现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八)强化专业园区考核。设立“专业化园区建设奖励资金”,对主特产业发展成效好、带动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园区予以奖励。根据年度专业化园区考核结果,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设1名,奖金250万元;二等奖设2名,每名奖金150万元;三等奖设3名,每名奖金50万元。指导园区对标创建特色示范园区,对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及特色园区的,实施1:1配套奖励(市级财政和受益财政各承担50%)。

  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九)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排污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通和场地平整)”的基础

  上,力争到2023年全市园区实现“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大力规划完善园区到高速公路、铁路站点、机场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园区周边交通配套条件。在园区内优先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在条件成熟的园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建设。

  (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园区与城市公共设施无缝对接,将园区及周边区域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各县市区在建设用地安排方面给予保障。鼓励各县市区在园区或周边地区规划建设“六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所幼儿园、一所中小学、一家医疗卫生机构、一个生活娱乐区、一片公共绿地以及开通一条到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线路,提升园区配套水平。

  (十一)推动园区绿色发展。落实省生态环境厅等5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从规范园区环境准入管理,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强化园区环境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园区管理机构应基于“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严格环境准入。园区应以“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中水回用”为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的,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建

  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企业废水应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间接排放标准以及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水质要求后,方可接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园区废水排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对废水进行预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接管要求;含有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国家或省规定的水污染排放标准的园区废水,不得排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设置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原则上一个园区只设置一个排污口。引导金属表面处理、印染、化工等产业链配套企业进入专业园区,进行集中治理。推行园区环境

  创新创业生态圈,引导鼓励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帮助“初生”企业成长。建立信息平台,由园区牵头、政府部门支持、入园企业参与,建立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对园区运行、产业链缺失环节、发展特点等及时提供分析^p与预警。加强平台与行业协会、产业集群推进机构等相关组织的沟通对接,主动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信息服务。建立研发平台。围绕园区主特产业,推进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研发平台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平台申报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对围绕主特产业建设的检测公共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给予适当奖补。

  五、强化园区要素保障(十三)发挥人才作用。对熟悉园区主特产业的专业人才要打破身份限制,支持国有企业、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园区之间优秀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的相互流动,为园区专业化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建立“怀化市产业园区急需紧缺人才库”,并对库内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园区引进的库内人员,按照《五溪人才行动计划》规定,享受相应政策待遇。

  (十四)加强金融支持。加大资本引导力度,在项目正式洽谈期间即邀请金融机构参与,发挥社会资本对企业投资的牵引作用。优先推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优惠贷款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市级园区发展基金,通过参股、合资、定向增发等方式加大对园区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重大项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可采取特殊政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十五)强化土地保障。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建立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实施“腾笼换鸟”,促进工业用地循环高效利用。园区低效工业用地转产先进制造业,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或高科技服务业的,可暂不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5年过渡期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根据产业项目的正常生命周期和行业特点,大力推进园区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减轻企业一次性支付土地费用成本负担。对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不改变用途,在原有建设用地进行厂房加层改造,增加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地价款。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建筑配套附属设施的,其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协议方式出让。

篇十三: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P>  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培训心得体会近日,我校组织各位老师学习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这已经是我县教育发展方面提出的第三个三年计划了,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未来三年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日标,使得全面教育有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的给养,教育这条河流才能清澈,在我看来,三年行动计划就是未来三年我县教育发展的活水源,它规划了我县未来三年教育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为我县教育创造了一股新的水源,将源源不断地为我县教育提供营养。认真学习了三年行动计划后,我感触很多。一、要把育人为本做为白己工作的最根本要求。教师是教书育人,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教育规律,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学生。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和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三、高质量教育要创造提高教师能力的机会与途径

  高质量教育离不开教学工作者质量教育的提高,提高教学工作者的质量,其本身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自身水平、业务等提高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利用的途径渠道来提升自己,多读书,多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肩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推荐访问:中央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高质量 行动计划 中央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