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5篇

时间:2022-11-09 14:35:02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5篇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课内字词 第一单元 第11课 消息二则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5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5篇

篇一: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级上册 语文 基础知识复习 —— 课内字词

 第一单元

 第1 1 课

 消息二则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cuī kū lā xiǔ(

  )

 ,军无斗志,纷纷kuì tuì(

  )。

 2.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xiè qì(

 )。

 3.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zhàn(

 ),不起丝毫作用。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 yào sài(

 ),封锁长江。

 5.我军前锋,yè yǐ(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ɡ(

  )。

 第2 2 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7.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bān fā(

 )了诺贝尔奖。

 8.根据诺贝尔的 yí zhǔ(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9.法国的普吕多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jiàn shù(

  )。

 10.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zhònɡ cái(

 )的各国议会联盟。

 11.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jù é(

 )收入。

 第3 3 课

 “飞天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2.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kù sì(

 )敦煌壁画中línɡ kōnɡ(

 )翔舞的“飞天”。

 13.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 qiáo shǒu(

 )而望、bǐnɡ xī liǎn shēnɡ(

  )的一刹那。

 14.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 xiāo sǎ(

 )自如。

 15.还没等观众从yǎn huā liǎo luàn(

 )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qīnɡ yínɡ(

 )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qiǎo rán(

 )不惊。

 16.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rú mènɡ chū xǐnɡ(

 )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yóu zhōnɡ(

 )的赞赏。

 17.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

  xīn xiù(

 )时,惊讶不已。

 第4 4 课

 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8.舰岛的主wéi ɡān(

 )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19.hào hàn(

 )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20.“航向xx,航速x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

 )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尾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21.发动机的páo xiào(

 )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22.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 jǐn bēnɡ(

 )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23.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舰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4.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ɡǒu(

 )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25.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bái shǒu qǐ jiā(

 ),一切从零开始。

 26.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 jīnɡ jié lǜ(

 ),青丝变白发。

 第5 5 课

 平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27. 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g(

 )。

 28. 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遭 shā lù(

  )。

 29.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

 )。

 30.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g(

 )。

 31.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g fā kuì(

  )。

 32. 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 cuàn gǎi(

  )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33. míng jì(

 )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34.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dǐ lài(

 ),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35. 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g xiǎn(

  )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36.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g tú(

  )辱没真相和良知。

 37. 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第二单元

 第6 6 课

 藤野先生

 27.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xié(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28.上野的yīnɡ huā(

  )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ɡ(

  )的轻云。

 29.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ɡuānɡ kě jiàn(

  ),wǎn rú(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30.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zhǎnɡ ɡù(

  )颇为熟悉的了。

 31.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luò dì(

 )。

 32.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 jī xínɡ(

 ),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3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ù xùn(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34.末尾是nì mínɡ(

  )。

 35.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 jié zé(

 )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36.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37.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38.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wú xiāo xī(

 )了。

 39.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 yánɡ dùn cuò(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zhènɡ rén

  jūn zǐ(

  )”之流所“shēn wù tònɡ jí(

 )”的文字。

 第7 7 课

 回忆我的母亲

 40.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nì(

 )死了。

 41.我家是diàn nónɡ(

 )。

 42.母亲这样地整日láo lù(

 )着。

 43.记得那时我从sī shú(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44.虽然自己不富裕,还zhōu jì(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45.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 kuān hòu rén cí(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46.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

 47.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bù chuò(

 )劳作,尤喜纺棉。

 48.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èn láo rèn yuàn(

  )。

 49.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 fù bù 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第8 8 课

 列夫 · 托尔斯泰

 50.长髯覆盖了两jiá(

  ),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

  )脸膛。

 51.皮肤 cánɡ wū nà ɡòu(

  ),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 cū cāo(

 )。

 52.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qíqú(

  )、pínɡ yōnɡ(

 ),甚至粗鄙。

 53.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zhì liú(

  )着yú dùn(

  )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彩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qì yǔ(

  )。

 54.这张脸ménɡ mèi(

  )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55.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jiǔ sì(

  )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

 56.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 jiānɡ shénɡ(

  )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57.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下午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xuān ánɡ(

  )、伟岸、天才于一身。

 58.他们对自己说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ɡ huánɡ chénɡ kǒnɡ(

  )的地步。

 59.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 dǎn qiè(

  )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60.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hè lì jī qún(

 )、引人注目的可能。

 61.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 zhènɡ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62.在这种rù mù sān fēn(

 )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第9 9 课

 美丽的颜色

 63.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wēi miào(

  )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64.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 rè(

  )得像温室。

 65.他们炼制lì qīnɡ(

 )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

 66.每逢 zhòu yǔ(

  )猝至,着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

  xī(

 )。

 67.这种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chuī xū(

 )过!

 68.它们那些略带蓝色yínɡ ɡuānɡ(

 )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69.到了晚上,简直是jīn pí lì jìn(

 )。

 70.这个物理学家hé yán yuè sè(

  )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第四单元

 第1 14 4 课

 背影

 1.我心里暗笑他的yū(

 )。

 2.我赶紧shì(

 )干了泪。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chān(

  )他。

 4.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āo xiè(

 )了,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5.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 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

 )地流下眼泪。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fù xián(

 )。

 7.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yóu guàng(

 ),勾留了一日。

 8.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

  )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9.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 mǎ guà (

 ),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

  )地走到铁道边。

 10.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 táng(

 )!他chù mù shāng huái(

 ),自然情不能自己。

 11.家庭suǒ xiè(

 )便往往触他之怒。

 第1 15 5 课

 白杨礼赞 12.黄的是土,未 kāi kěn(

  )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13.黄与绿 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tǎn dàng rú dǐ(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14.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zhū rú cǐ lèi(

 )

 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g (

 )了——“单调”。

 15.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ào rán(

  )

 地 sǒng lì(

 ),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 yān yān yù shuì(

  )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16.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é chū

 (

  )。

 17.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bù zhé bù náo(

 ),对抗着西北风。

 18.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 zònghéng juédàng(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9.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 jiàn shì(

 )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xiù qí(

 )的),去bǐ shì(

 )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1 16 6 课

 散文二篇

 20.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jiù chǐ(

  ),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xìnɡ wèi (

 ),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21.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 xǐ dí(

  ),把它再补好。

 22.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fán zhí(

  )着,màn yán (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3. 它是一朵永不会 diāo xiè(

 )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 fēn fāng(

 )。

 24.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è zhì(

 )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jù fēng(

 )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sì yì(

 )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绝望的边缘。

 25. 那是一颗zhèn chàn(

  )的心,在世界的边缘,fǔ kàn(

 )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shēn yuān(

  )。

 第1 17 7 课

 昆明的雨

 26.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

 bì...

篇二: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部编版 八 年级 上 册语文全册知识分类汇总 ——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中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出自课下注释,多考查时代国别、风格流派、地位评价、文章体裁、题材人物、作家作品、字号称呼、文体特点等。

 复习备考文学常识要做到:注意课下注释,弄清楚一些常见作家的作品、风格流派、写作特点等。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八上重点文学常识整理 1.《消息二则》包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者都是毛泽东。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消息的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获奖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飞天”凌空》选自《光明日报》。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这篇新闻特写,记叙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 1.7 秒,体现了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爱国情。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表达了热烈赤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

 5.《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他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6.《回忆我的母亲》是篇叙事散文,作者是朱德 ,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7.《列夫• 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8. 《美丽的颜色》的体裁是传记,描写的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波兰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作者是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

 9.《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在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0.《老王》的作者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课文叙写了普通人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写出了他的苦与善,也表现了作者对普通的穷苦人的关心、理解与尊重。全文通过写与老王的交往,宣扬了一种爱,一种超越于亲情、友情、爱情之上的淳朴的人文关爱。

 1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1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

 13.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了《齐春秋》。本文虽名“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实际上描写的是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是与散文相对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讲究对仗工整,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也称“骈俪文”或“骈偶文”。

 14.①《野望》的作者是王绩,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清幽、萧瑟、恬静的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②《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唐代诗人。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既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了思乡之情。

 ③《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 ,唐朝著名诗人。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壮美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⑤《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15.《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荷塘月色》等。

 16.《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17.《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作者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作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 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

 18.《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19.《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本文的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21.《蝉》选自《昆虫的故事》。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22.《梦回繁华》作者毛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23.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2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5.《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作者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6.①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又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②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③李贺,字长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

 ④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⑤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词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等。

篇三: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 分)

 人的心灵就像黝黑的泥土,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比如,当你因忙碌而 qiáo 悴时,能静下来,品清茗的芬芳,听微风的轻吟,疲惫的心神就会有所慰藉.,甚至收获绽.放的心花;当你感到思想干瘪、言辞匮乏的时候,能坐下来,读古人的智慧,阅今人的风流,深 suì (

 )思想的胚芽就会在心中拙壮成长。能保持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是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关键。

 (1)给加点字注音。(2 分)

 绽.(

  )放

 慰藉.(

  )

 (2)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qiáo(

 )悴

 深 suì(

  )

 (3)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加以订正。(1 分)

  改为

 1.zhàn 、jiè、 憔 、邃、拙改茁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14 分)

  江南水乡,温婉灵动,小桥、流水、古巷、青石路……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而安 xiáng

 ,充满浓浓的古韵。在这里,能洗 dí

 俗世烦恼、尘世 xuān

 嚣,变成一个

 A

 (a 沉醉/b 沉迷)于淳朴简单而快乐生活的人。走进景区,碧水石桥,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

 B

 (a 别有用心/b 别具匠心)的临水民宿,千年古镇如水墨画般展现在眼前。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不禁浮想连翩,心往神弛。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 分)

 ①安 xiáng (

  )

  ②洗 dí(

  )

 ③xuān (

  )嚣

  (2)上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 分)

 ①错别字:

 改为:

 ②错别字:

 改为: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4 分)

 A.

  (a 沉醉/b 沉迷)

 B.

 (a 别有用心/b 别具匠心)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颂公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说”,在古代是一种表明自己观点的文体,比如《马说》《黄生借书说》《爱莲说》。

 C.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次重要—重要—最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D.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 20 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B.古代称谓词很多,其中“令爱”指别人的女儿,“令妹”指别人的妹妹,“高足”指自己有才华的学生,“泰山”指岳父。

 C.“令”是一种敬辞。我们在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D.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战争,“手足”代兄弟,“桃李”代学生,“鸿雁”代书信。

 4-5.CA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7 分)

  江南水乡,温婉灵动,小桥、流水、古巷、青石路……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而安 xiáng,充满浓浓的古韵。在这里,能洗 dí俗世烦恼、尘世 xuān 嚣,变成一个

 A

 (a 沉醉/b 沉迷)于淳朴简单而快乐生活的人。走进景区,碧水石桥,古色古香的青砖黑瓦,

 B

 (a 别有用心/b 别具匠心)的临水民宿,千年古镇如水墨画般展现在眼前。漫步其中,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倒流,触摸古人生活的气息,细细品味那历史的余响,不禁浮想连翩,心往神弛。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 ①安 xiáng (

  )

  ②洗 dí(

  )

 ③xuā n (

  )嚣

 (2)上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 分) ①错别字:改为:②错别字:改为: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2 分)

 A.(a 沉醉/b 沉迷)

 B.(a 别有用心/b 别具匠心)

  1. 阅读文段,完成相应题目。(6 分)

 年轻的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摆脱束 fù(▲)。然而青春的岁月不会一番风顺,或许青春的道路常遇荆 jí(▲),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开 tuò(▲)自己的人生之路;或许青春的航船历经风浪,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年轻的我们相信只要拥有一幅轻灵的翅膀,就能在无际的天空中自由飞 xiáng(▲)。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 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乱世中①(yǒng)现出了许多英雄,其中诸葛亮作为忠臣②(kǎi)模、智慧化身可谓(甲)▲(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然而他早年隐居隆中时,也有过踌躇满志却不被人认可的经历。直到刘备(乙)▲(多次拜访,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二人一拍即合,诸葛亮才出山入幕。从此君臣二人默③(qì)合作,刘军实力大大增强。后来曹操挥军南下,来势汹汹。危机下诸葛亮主动请④(yīng)出使东吴,联合吴军大败曹操。

 ①根据拼音在文中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②根据括号内的注释在甲乙两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成语。(2 分) 略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 分)

 中秋之夜,依栏凝望遥远的夜空。那一轮升起的明月,映过秦砖汉瓦,诵过唐诗宋词,任苍海桑田,人世浮沉,它自无语。在(yōu)

 _____ 久的文化长廊里,谁曾举杯对明月,把思念的浊酒饮成传世的华章?当是苏轼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诵月词句中最是情味(àng)

 ___ 然。秋光万里,国庆又至,71 年来,祖国经历风雨坎坷,如今朝气蓬勃,蒸蒸日上。遥想战争年代,国土沦丧,国人被封琐,那令人深恶 ▲ (A.wù

 B.è)痛绝的侵略者,让国人浸在了苦不堪言的悲惨气氛

 ▲__(A.fēn

  B.fèn)中。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①(yōu)

 _________ 久

 ②(àng)

 ________ 然 (2)上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 分)

  ① _________ 改正: _________

 ②_________ 改正: _________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读音,将序号填涂在横线上。(2 分)

 ①深恶 ▲ (A.wù

 B.è)痛绝

 ②气氛

 ▲_(A.fēn

  B.fèn). 1.(1)悠、盎(2 分)(2)“苍”改为“沧”“琐”改为“锁”(2 分)(3)A、A(2 分)

  1.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 分) (甲)园林艺术是( juān )______刻在大地上的艺术,不但要有在创意天空里驰聘飞翔的奔放思想,还要有扎扎实实的落地的文脉匠心与(xián) ______熟技能。

 (乙)似火骄阳烤得柏油路面都快要化了,小明拖着(jīn)疲力尽的身体向家里走去,他多么期望能来一场骤雨,将这令人(zhì)息的躁热洗刷一空。

 (1)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juān)___ 刻②(xián) ___熟③(jīn) ___疲力尽④(zhì) ___ 息 (2)上面两个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考察内容】考查对汉字的字音字形 【参考答案】(1)①镌 ②娴 ③筋 ④窒 (2)甲:“弛”改为“驰”;乙“躁”改为“燥”。

 【解题思路】(1) 本题考查字音。要求学生能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此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积累。(2)本题考查字形。要求学生能找出错别字并修改,此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积累。甲句中“弛骋”的“弛”应改为“驰”;乙句中“躁热”的“躁”应改为“燥”。

篇四: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版八年级语文(上)复习要点 第 二 单元知识点梳理

 5. 藤野先生

 一、掌握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站(yYì)

  教诲(huì)

  系住(jjì)

  芦荟(hhuì) 瞥见(ppiē)

 畸形(jjī)

 匿名(nnì)

  诘责(jjié) 杳无消息(yyǎo)

 深恶痛疾(wwù)

 油光可鉴(jjin)

 绯红(fēi) 2.解释下列词语。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逊,谦逊。

  诘责:反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3.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鲁迅全集》。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2)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时间的推移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地点的转换

 东京

  (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中国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2.概括文意 提示:可以分三部分。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写在公园赏樱花;在会馆,留学生学跳舞。) 第二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回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部分较长,内容较多,进一步划分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准备弃医从文。

 第四层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深入探究: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1.找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谈谈对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

 明确:写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他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上的学者形象。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记叙了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要求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

 (3)关心解剖实习 担心→放心→高兴。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事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对工作

  认真负责 热心助人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

  要求严格 一丝不苟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

  热情诚恳 体贴入微 了解女人裹脚

 治学

  严谨求实 提问:以上四例,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可以为我们写类似作文提供哪些借鉴呢? 明确:以上四例都是 写实。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经历的实事,既可信,又耐人寻味。这些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正直热诚,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写作借鉴:

 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四、深入探究—本文选材的标准是什么? (一)关于文章的内容 1.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描写赏樱花的“清国留学生” “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形象、夸张的比喻;“还将脖子扭几扭”,他们以丑为美,丑态百出;“标致极了”是讽刺反语,这些“清国留学生”白天出入于上野公园,不务正业,游逛丧志。描写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晚上会馆的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这些留学生留而不学,于国不顾。

 作者对此嗤之以鼻。他鄙视、憎恶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作者到日本留学的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学习有益的知识和本领,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东京无非是这样”,表明东京不足恋,“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引起下文,这又为他去仙台结识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屈原的《离骚》中有“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经引用过。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看到“日暮里”,自然会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图据舟山为抗清根据地,失败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讲学二十余载,力图恢复明朝,“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最后客死在异国。鲁迅很崇敬舜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由此可见,作者对“水户”有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强烈的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表现。

 3.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作者气愤地叙述了这个事件后,又非常愤慨地议论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本不是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复句,并且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

 的错误,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懑与抨击。然而作者冷静下来后,觉得:“也无怪他们疑惑”,马上意识到,弱国国民受歧视,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更加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4.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在学习霉菌学的课堂上,“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被杀的是愚昧的中国人,围观的也是愚昧的中国人,影片的内容震撼了作者的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更是刺激了作者,加之周围“酒醉似的喝彩”。这一切自然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抱定了医学救国的思想去学医。在他的《<呐喊>自序》中记载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在仙台医专学医时,我的思想却变化了。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因素很多,而“看电影事件”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从上述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5.提问: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几句话,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自己的爱国思想统一起来了,把对藤野的怀念与自己未来的使命结合起来了。作者所说的“良心发现”,就是作为中国人,为了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气”,就是增加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以及它们的御用文人斗争的勇气。作者决心用笔作刀枪,同“正人君子”们开战,为革命呐喊,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二)关于文章的主题 1.提示:

 以上五个问题我们都是围绕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分析的,可以说爱国情是文章的核心,鲁迅因爱国而厌恶滑稽无聊的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犹为感激藤野先生,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这是全文的一条暗线,贯穿文章,是文章浑然一体。这与文章表现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明线并不矛盾,不仅如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统一的整体。

 2.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是一篇写人为主的散文。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伟大品格,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写作方法:

 1.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2.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6. 回忆我的母亲 一、掌握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用法。

 韶(sháo)关

 仪陇(lǒng)

 祖籍(jí)

  妯娌(zhóuli)

  溺(nì)水

 私塾(shú)

  佃(diàn)农

  横蛮(hèngmán)

  勉强(qiǎng)

  和蔼(ǎi)

 不辍(chuò)

  管束(shù)

 2.重点字词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的剥削、压迫穷人。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慰勉:安慰勉励。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3.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领袖,他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 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 年 10 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 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4.介绍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

 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回忆录具有以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如何读写人的回忆录:

 (1)抓住叙写的主线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因为回忆录是依第一人称叙写人物的,在阅读时应沿着叙写的主线,如作者描述了哪些具体的事件,进而把握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气质。)

 (2)从记叙的字里行间和作者的议论中,弄清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回忆录的作者常常是带着感情来记叙的,不时还插入议论。)

 二、整体感知,初识母亲 1.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__________”的句式谈感受。并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爱劳动的平凡的人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 2.给本文可以划分层次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 1 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 2-13 段)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

篇五: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版八年级语文(上)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1.消息二则 一、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

 传播性

 真实性

 时效性 3.新闻的五个 W

 一个 H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故

 How———如何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

 A.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B.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C.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D.背景(有时候背景包含在主体里):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E.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1949 年 4 月 20 日 何地: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何人: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何事:南渡长江 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3.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4.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特点:简洁、概括、准确)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5.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6.“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7.品味语言 (1)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个约数,不是确数。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速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露出豪迈的情感。

 (2 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3)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学后怎么办? (4)字斟句酌 A.“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向南)

 B.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5)试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了三个半月”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牢不可破,但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队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强大 的反差,在对比中显示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B.“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以..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以”“正向”这些表时间的词语与“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行为的词恰当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8.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消息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9.拓展:

 (1)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3)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三、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背景介绍:

 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 4 月 21 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 500 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 月 23 日,解放了国民党 22 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2.本文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具体分析本文导语的作用: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1)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2)“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一千余里”—(区域之广);“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明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主体:

 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 万)、西(35 万)、东(35 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分析本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 20 日夜起 24 小时内

 地点——1000 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 35 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5.分析主体部分 (1)主体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

  第二层:从“21 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2)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进展 中路 20 日夜

 安庆—芜湖 30 万 甚微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 西路 21 日下午 五时 安庆—九江 (不含)

 35 万 甚微 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

 东路 同日下午 五时 南京—-江阴 35 万 较强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思考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21 日下午五时。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我军 3 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可以吗?为什么? 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第 6 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7)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 a 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 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 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即可转入下文。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8)东路军所遇之抵抗教顽强,为了强调所以单独把它放在最后面来写。

 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

 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报道准确。

 (8)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详议几笔:

 a 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 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首要条件,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看(下文要写的东面敌军抵抗较为顽固更突出“英勇善战”),也以现在的写法为佳。

 (9)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报道准确 (10)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A.准确:如“1000 余华里”“24 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B.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背景资料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 355 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 20 个国家开设了约 100 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 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 920 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 5 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 5 种奖金(1969 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二、掌握字词音形义 (1)订正字音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渗.透(shèn)

 联盟.(méng)

  巨额.(é) 卓.有成效(zhuó)  遗.y遗.wèi

  将.jiāng将.jiàng将.qiāng (2)词语释义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建树:成就;功绩。

 联盟: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体。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

 (3)词语辨析 “颁发”和“颁布”两个词都有“公布”的意思。“颁发”另外还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的意思。“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内容常常是法令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请分别从文中找出来。

 示例: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 导语:第 1 段。主体:第 2 段。结...

推荐访问:部编版八上语文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语文 部编版八上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