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规划】杨浦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时间:2023-06-06 18: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建设有杨浦特色的人才高地,为区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根据《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规划】杨浦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供大家参考。

【组织规划】杨浦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建设有杨浦特色的人才高地,为区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根据《上海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杨浦区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的杨浦人才发展回顾

(一)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截止2014年底,杨浦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约27.7万人(277116人)(其中,科研院所6385人,国有企业2373人,大学153300人)。第三产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于全市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高出全市4.8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高出全市6.95个百分点)。

(二)人才高端引领优势显现

区域内现拥有两院院士62名,截止2015年底,共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3310计划实施,引进或培育中央“千人计划”160人,占全市20.8%;上海“千人计划”100人,占全市14.8%;上海领军人才11人,入围“3310计划”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282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69.9%,集聚海外人才创业企业533家,并且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带动了本土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专业团队的集聚,集聚上海创业类“浦江人才”22名,15家企业获得市首席技师“千人计划”工作资助,初步显现了高端人才带动人才集聚的效应。

(三)人才载体建设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类创业载体超过200万平方米。千人计划创业大厦的正式启用,使上海3310科技园形成了“两大厦、两基地”(海外人才创业大厦、“千人计划”创业大厦、国泰路基地、邯郸路综合性基地)开放式创业格局。通过建设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1个国家级软件园、27个大学生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以及开发建设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所形成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载体,多层次、开放性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形成并日益完善,对外竞争力不断增强,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杨浦创新创业。

(四)人才政策力度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大做强区域重点产业,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相关的人才配套政策,包括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政策、领军人才政策、鼎元杨浦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人才激励政策等,有效地推动各类人才对杨浦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立足杨浦未来发展导向,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聚焦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促进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

二、“十三五”期间杨浦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背景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杨浦区打造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升级版,力争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打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品牌,实现杨浦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态势更加明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人才优先的发展道路,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力巩固和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抢占人才制高点,努力开创开放大气、兼容并蓄、创新活跃、人才辈出的发展新局面。

(二)面临挑战

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结构依然有待优化,尚不能满足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要求

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杨浦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但现今杨浦还依然缺少一流的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领军人才,领域尖端的创新创业人才依然不足。现有的引进人才中,直接创业的,在产业领域创新的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的依然比较少。纯技术的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仍有所不足。

2、政府引导市场投入的杠杆效应还不明显,市场社会参与吸引凝聚人才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现有的人才体制,对引导市场投入的杠杆撬动作用还不足够充分,对发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人才评价,人才服务,人才保障还缺少足够的引导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成长发展主要平台的作用,对区域内社会人才服务组织还缺乏互动和整合,人才工作的社会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3、人才发展软环境尚待完善,与万众创新示范集聚区的总体要求还不完全匹配

社会大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未充分形成。各类专业化知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才还有所缺乏,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尚待提升,创新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信息服务平台优势还不够集聚。系统性的平台搭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依然缺乏。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依然存有条块壁垒,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没有形成合力。人才保障还不够健全,人才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离国际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还有距离。

三、“十三五”期间杨浦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加快推进人才优先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集聚人才发展大举措,突出创新创业承载区核心功能,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先行先试人才政策,布局创新创业载体,为打造知识技术策源高地,技术转移集聚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及万众创新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2020年,杨浦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产业急需、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富于创新、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效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将杨浦打造成为国际性人才聚集高地及创新创业最活跃地区之一。

——强化人才竞争优势。到2020年,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含大学、科研院所)达42万人。

——打造高端人才集群高地。2020年,中央“千人计划”人才达250人,新引进培养20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5%,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达60%。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到2020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R&D)达到150人年,区域获得授权专利数达8000件,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

——完善人才成长发展平台。2020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众创空间10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1000家。

四、以三大人才工程为统领,统筹推进人才队伍整体开发

(一)加快实施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紧握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以创业人才的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以创业人才的引领带动人才发展的国际化和高端化。进一放大创业服务资源的人才集聚效应,营造更有优势的创业环境。

实施升级版3310”计划。以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建设为契机,实施升级版“3310”引才计划,重点引进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来杨浦创新创业、二次创业和深度创业。持续深化“三区联动”,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载体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力争使杨浦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向往和集聚的高地。每年重点扶持和孵化30家初创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到2020年,培育20家加速发展期的高科技、高成长性的海外人才企业,争取5-10家科技企业达到上市资格或上市。

实施“大众创业支持计划”。依托中国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一批敢于创业、勇于创新、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人才。积极吸引区域内大中型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创业,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创业,支持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汇聚更接地气的产业人才创业,实现人才、科技、创业及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创业杨浦”建设的转型升级。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产业人才加入创业大军。到2020年,通过专项资金培养支持等举措,重点扶持、动态培养250名在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杰出大众创业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实施创业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大力提升创业人才知识素质, 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为创业人才创造一流的进修和交流环境。每年召开各类研修班,邀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为引进人才提供科技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及研发费用的财务归集等方面的培训和辅导,1000名中高层次创业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培养。支持园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各种类别的创新创业学院、企业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承接人才公共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扶持。帮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尽快成长为高水平的全能型企业家。

发布杨浦创新创业指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基地的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加大对基地企业、团队的信息收集与管理,并在现有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基地市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中心的“大数据”专业技术,合作建立“杨浦创新创业智库中心”,争取5年的时间在对基地企业、团队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分析扩大到社区、园区,形成杨浦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定期发布创新创业指数,对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创业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人才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指数评价,使其成为区域创新创业风向标。

(二)大力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工程

立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内涵要求,统筹开发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重点引进和培育具有一流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实施企业科技人才储备计划。进一步密切政府、高校、园区、企业四方协作,在产业园区开展建立现代设计、软件信息服务、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等符合杨浦产业特色的在校学生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储备基地试点,鼓励在校学生到储备基地进行实践,产业园区组织联合区域内相关企业,由企业领军骨干人才,对学生进行带教和培养,进入基地培养锻炼的学生,建立学生实践档案,依据其取得的实践成绩,纳入企业科技人才储备人才库,在毕业后,向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推荐,企业优先对其予以录取。到2020年,通过储备基地向企业输送1000名储备科技人才。

实施企业创新团队成长计划。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团队的扶持力度,把领军人才塑造、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大力奖励以创新团队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科技人才,对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技术转移或技术攻关项目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所在企业符合杨浦产业发展导向的技术创新团队,给予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创新团队组建,推动企业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帮助营造自由宽松的企业创新团队发展综合环境。到2020年,扶持培育100个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团队。

实施杰出专家“才库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政策。与国内外著名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战略性人才交流合作关系。加强柔性引才平台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举办或承办国际性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政府给予资助。支持杰出专家在杨浦设立“院士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人才“工作室”。建立对杨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的“智囊库”,柔性吸引一批世界一流的两栖科学家、产业领袖等杰出专家。到2020年,吸引200名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在学科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才库专家前来杨浦提供智力服务。

实施“研发人才服务企业计划”。支持科技型企业在海内外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激发研发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内生动力,对到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研发人员给予相应政策扶持。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开展流动服务、参与项目开发。鼓励跨国公司、国外知名科研机构与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对在共建中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实绩的优秀人才纳入领军人才后备队进行专门培养、重点资助。到2020年,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吸引各类研发人才1000名服务企业。

(三)努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贴近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升级需求、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实施紧缺技能支撑计划。使用好中小微企业职业培训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培训需求的功能,发挥好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区县统筹部分,依托市、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自主开发项目的优势,鼓励开发符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技能培训项目,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技能培训项目的提升,技能培训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发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引进国际培训平台的功能,做好紧缺急需、国际先进和技能依靠的国际品牌证书引进工作,拓展高技能人才的国际视野,优先服务杨浦发展。

实施高技能人才基地示范计划。选择在本区重点产业领域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且在职工培训领域成果显著的骨干企业(集团)、产业园区、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给予政策扶持和激励,鼓励基地紧紧抓住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帮助科技型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发挥培养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认定资助及建设10家区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培养基地。

实施首席技师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首席技师的关键带头作用,对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予以经费资助,创建一批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先推荐首席技师参加本市各项人才荣誉评选。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发挥多元评价在激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参与创新的推动作用。

实施企业技能培训助推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训扶持力度,具备培训能力、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经认定,给予专项补助自行组织或委托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对有职工职业培训需求但缺乏培训能力的中小微企业零星分散的培训需求,搭建区域性培训服务平台,提供集中培训服务,做好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对接服务,对企业职工参加培训后考核或评价合格的,给予培训费补贴。

(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杨浦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优化教育队伍结构。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制定实施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以学科建设为路径培养一大批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2020, 新增特级教师8名,区学科带头人250人次,区骨干教师600人次。发挥各类领军人才的团队领军作用,以科研为带动,以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业务能力,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学科建设的梯队。

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杨浦卫生人才的素质,构建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在医疗卫生服务与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培训与交流平台。发挥人才在医疗卫生服务于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百医登高计划”,到2020年,新培养1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40名青年学科骨干和10名公共卫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深化名院长建设工程,涌现一批具有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精业务,善管理,勇于改革创新,办院特色显著的院长,发挥名院长示范和带教作用。

2、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关注区域公共文化人员成长成才,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建立文化人才库。加强对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基层群文培训、文化人才培训等,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打破体制、区域界限,注重挖掘、吸引杨浦各类文化名人以多种方式参与杨浦文化建设。依托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与大学院校,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深化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继续有序深入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后继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培养体育领军人才,深入实施“优秀教练员工作室”计划,发挥优秀教练员的示范作用,完善师带徒,传帮带。建立体育教练员梯队,实施“明翔计划”,储备青年骨干储备人才,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到2020年,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3个,推进全区体育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街道体制改革后社区人才办的作用,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带头人的居民区工作队伍建设,根据《杨浦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建立社会工作者岗位与等级相结合的职业体系。实施“千名社工发展计划”和“社工领军人物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社工培养、使用、激励政策,进一步壮大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梯队建设。到2020年,培养社工督导30名、社工督导助理40名,高级社工30名,专业社工1000名。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重点推进社区、社会救助、老年、医务、企业社会工作。加大对专业社工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到2020年,争取全区专业社工机构达30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社工机构达5家。开展专业社工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研发和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作用。

五、以推动人才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人才综合环境

(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1、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围绕杨浦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细化人才评价标准,划分人才层次,逐步建立层次清、标准高、易操作的社会化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定期修订完善人才开发目录。针对杨浦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开发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一事一议”。坚持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平参与,以品德、业绩、能力、贡献、潜力等为导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落实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企领导班子考评办法。推行人才推荐制度,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统筹协调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人才计划投入力度和支持强度,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持续性资助机制,实现由资助项目向资助人才转变,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知识能力与岗位任职要求相协调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以重要人才计划为引领、区域行业人才工程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区域内符合中央、上海“千人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各类国家级和市级人才计划申报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持、项目推动等有效措施,以政策为导向激励人才,以企业为主体集聚人才,以实践为舞台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条件,努力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3、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人才市场发展规律,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交易媒介、交易咨询、供求趋势预测、人才评估等职能,健全人才供求、竞争机制,为人才有序流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前来政府部门挂职、任职,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双向柔性流动,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授课。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加大对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通过中介引才、以才引才、亲情引才,努力提高引才精准度。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渠道,拓展引才广度和深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4、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措施,探索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健全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参股和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鼓励企业对优秀高层次人才实行按任务、岗位、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要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以岗位的技术含量、关键程度、贡献大小、效率高低等指标合理划分岗位等级,以岗定薪,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措施,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工作奖励体系,开展“杨浦区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荣誉、称号的人才、团队予以表彰奖励。邀请人才参与社会事务、对人才实绩进行广泛宣传、择优推荐人才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兼职、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推荐优秀人才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二)拓展人才集聚空间,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1、深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紧密衔接杨浦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发展总体要求,突破传统政策框架,放宽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政策准入门槛,增强政策投入和有效激励,建立高效透明、公平充分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在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国家和地区增设招才引智工作站,不断创新海外招才引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启明星加速”工程,以人才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为入选人才和项目优先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充分依托杨浦海外人才基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投创机构以及各级创业载体的资源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共建,完善落实科研资源开放制度,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助推杨浦海外人才基地成为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高层次人才要素平台。

2、提升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从企业征集科研项目、高校推荐博士后、企业与博士后成功对接,再到政府对企业进行资金等综合性扶持的完整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与项目的对接成功率。架起企业和高校的桥梁,搭建彼此沟通、双向选择的平台。发挥“三区联动”优势,在项目对接、机制构建、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引进第三方专家评审团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同时扩大与高校的合作范围,增加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院士的合作;展开新一轮企业科研项目征集、发布、对接、评审、资助、跟进、考核等环节,共同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互相沟通协作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开辟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努力形成人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

3、推进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整体建设

以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心,与绿地汇创联动,推动拖拉机内燃机厂对其闲置厂房进行整体规划、实现产业调整,将国定东路美食街部分商业腾换为创业载体,建设国定东路创业街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引入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补充基地内试制平台、孵化园区功能,引入国外培训机构资源,围绕科技前沿理念、硅谷创新创业等元素,打造国际化高端创业论坛,辅以“区级实训基地建设补贴”政策,引入一批体现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开放灵活,产业带动力强、营运社会化的实训资源,逐步构建“一基地多点”,覆盖政府、高校、园区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五大联盟机制,以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为核心,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集聚区域,将其打造成激发各类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的策源地。

4、谋划众创空间建设

培育更多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率先形成各类众创空间集聚格局。依托区域丰富的旧厂房资源、有历史价值的老居住区建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开放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客组织和创客领军人物,加快培育全市乃至全国最活跃的创客群落,最具影响力的创客联盟及众创空间。引领创业孵化机制创新。完善创意到商业价值实现的创新生态链,完善项目挖掘、媒体宣传、风险投资支持、专业导师咨询等内在孵化机制。引领草根创业成果涌现,孕育和扶持具有商业价值潜力和广阔成长空间的创新企业,打造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三)整合区域人才资源,提升人才服务品牌

1、建设人才大数据库

探索将工商、税务、人社等分散在各部门社保、流动等基础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共享分析,对人才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各类人才的分布、流动与发展规律,为人才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人才合理良性流动。同时依托国际人力资源公司,依据杨浦产业发展导向,搜罗国际国内一流相关人才信息,对于潜在的、尚未来杨浦发展的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一个集信息储存、沟通联络、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海外人才数据库,整合分散的海外人才信息与资源,及时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动态,全面、准确地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结构、专业、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深入调查了解海外高端人才状况,了解他们未来的工作意向和求职选择,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国际人才供求信息交互。

2、宣传举办杨浦人才品牌活动

以公共实训基地、海外“千人计划”大厦等载体为依托,固定举办综合性大型杨浦人才品牌活动,集中打造杨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业活动品牌,不定期举办人才工作联盟会议、“人才创新创业”主题论坛、杨浦科技创业博览会,创新创业推介会暨技术项目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人才交流大会等各项主题系列活动, 积极邀请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参与,用五年将其打造成杨浦人才工作第一品牌,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第一入口和与各方资源对接的高端平台。提升杨浦人才工作在海内外人才和社会各界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3、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络

进一步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方面的人才服务资源,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工壁垒,全力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按照“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工作机制,为人才全程提供创业体验、企业孵化、生产发展、生活配套等“全链条”服务。在服务平台中,以“创业场地服务”、“项目资金申请”、“人才引进”、“第三方服务”、“专利保护”、“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人才社区服务”等服务窗口,及“创客空间”、“路演大厅”等展示平台,与创新创业园区、各级各类孵化器贯通衔接,同时健全专业化、高端化、市场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人才服务网络体系。

4、探索试行人才“科技创新券”

开展“科技创新券”政策试点,对创新创业团队和中小微科技企业使用加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给予补贴,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创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以灵活的资助方式,使创新创业人才根据自身的研发计划灵活选择所需的服务类型;同时,推动高校及研究机构将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企业充分对接,增强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人才创新创业。

(四)完善人才保障体系,持续优化人才环境

1、提升医疗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促进区域卫生资源均衡化布局,全面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才获得全方位的医疗支持。加强人才医疗保障,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积极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探索建立人才医疗保健个性化服务制度,扩大与国外医疗机构的联合办医、联合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引进优质外资医疗服务机构,吸引境内外高水平医学专家前来提供服务。

2、完善教育资源供给

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新江湾德法学校建设,探索与国外知名学校联合办学,促进公益性国际学校、国际班级的发展,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各种就学需求。对区域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子女给予相关入学、转学政策指导。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措施。

3、健全人才住房保障

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针对不同群体,构建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租房补贴、公租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公寓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改建各层次人才公寓,对经区房地局认定的,承接创新创业人才入住达到一定比例,且入住时间平均在一年以上的公寓,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的政策体系,在管理、运营、补贴以及财力支持等环节明确配套性的意见。建立统一的人才公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人才公寓的功能布局和运营服务上注重贴近国际人才的居住需求,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交通设施,确保人才公寓发挥最大效应。

4、探索人才社区建设

在新江湾城地区建设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国际人才社区,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的方向,按照国际理念、国际惯例规划提升社区环境;按照国际人才的生活习惯选择物业管理、商业和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将低碳、绿色、智慧的理念贯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始终,引进教育、医疗、文体等各类资源,打造独具杨浦文化特色、与杨浦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相匹配的现代化人才居住社区。

六、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下,充分发挥党委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良好局面,为贯彻落实本规划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责任落实

优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重要指标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各部门要以执行年度计划推动五年规划的实施,以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总体规划的推进。

(三)完善运行保障

做好规划实施的基础工作,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力度,落实保障人才投入资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拓展资金来源与渠道,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发展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才事业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杨浦区 发展规划 规划 【组织规划】杨浦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