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9篇)

时间:2023-07-23 10:1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逻辑分析与路径选择

  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符合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成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如何科学系统地推进城市社区的治理现代化”为研究方向,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已有研究在基础性、系统性、前瞻性、指导性上的不足与困境作为问题线索,从理论基础、概念阐释、评价体系、历史衍进与制度变迁、实验性探索案例、国际趋势与中国港澳台地区有益启示等方面,展开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的分析论述,提出城市社区治理结构模式转型和发展路径的建议,力图较全面、准确地回答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问题。现代化是一系列现代要素以及组织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早期的中国现代化之路,同样以经济现代化为核心,从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展开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历经50余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现代化已经超越了以经济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为标准的西方现代化”。

  [1]中国迈向现代化之路,从理论上看,国家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综合运用警察、经济、法律、社会福利等多种方式缓和社会矛盾,成为终极的、整合社会利益的工具,因而国家和政府在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处于决定性地位。人作为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社会的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发展功能在现代社会里日益凸显,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竞争合作的规范也要由社会供给,促使现代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要素、各系统交互作用,推动着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协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强调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不再独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让位于多元主体参与共治,让渡空间给予社会、社区展开自治。社区即“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在法制化、规范化前提下,由社区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辖区单位以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实施对公共事务的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框架、组织体系、规则机制和策略方法总称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其现代化并非要将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起来,而是要实现社区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化转化;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是政府对社区的管理服务能力和社区的自治能力,具体包括社区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协商能力、自治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等,所谓现代化即对社区居民的组织动员方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设施和途径等向现代化转变。

  按照治理和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城市社区治理持续追求现代性的过程,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描述和评估其目标状态。首先,社区治理主体更加多元与理性;第二,治理结构更加开放与科学;第三,治理方式更加民主与法治。

  具体评价要素应当包括:其一,社区治理理念与时俱进,对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建构、组织、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其二,对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制度建构不断完善;其三,社区治理多元主体权责明晰,协商合作,结构合理,运转协调;其四,社区文化不断强化,一些传统优秀的社区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型的社区价值观树立了起来;其五,社区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政府向社区组织购买各类社区服务呈现增长趋势;其六,能科学应对社区问题和社区矛盾,高度重视社区的专项治理。评估维度、评价要素的进一步明确,初步形成了中国城市社

  区治理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以国际视野观照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社区自治与政府治理的互补混合;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区服务的多样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规范化;治理能力的职业化、专业化;协同治理的参与合作与贫民社区的加速更新,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梳理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社区治理历程、治理体制和治理策略,可以发现他们在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扁平化的治理体系制度设计、协商互动的施政导向、上下互动的治理方式、市场化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以及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标准等方面特点突出,具有启示作用。

  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程、治理制度变迁为历史基础与制度基础,中国各个城市纷纷展开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验性探索。广东省珠海市近10年来开展的法规制度、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服务、财政预算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促使社区环境和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和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社群关系和社区认同不断增强、社会活力和创新精神持续迸发、社区安全感明显提高,在顶层制度引领、流动性社会认同、促进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协商等方面具有样本价值。

  北京东城、沈阳沈河、天津和平、深圳盐田、上海徐汇、广州天河等六个城区,从不同方面推动的社区治理现代化尝试,也具有典型意义。这一系列实验性案例,从实践层面显现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由一元到多元、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向,初步揭示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迈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基于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分析,充分表明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的是社区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化转化,把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有机融合起来,促使社区居民的组织动员方法、参与

  社区事务的设施和途径的现代化转变。应以推进城市社区的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结构、社区文化、社区服务和社区专项治理的现代化为路径,立足中国国情,迈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之路。

篇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管阿敏

  来源:《商》2016年第30期

  摘

  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载体。社区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反映城市发展现代化的程度和国家的发达程度。关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了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被破坏的现实,提出城市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创新社区管理与发展的方式,为建立和谐城市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渐渐步入了一个新时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一环境下城市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城市社区概念

  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是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载体。社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所在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同样需要公众的社会参与。社区发展就是致力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促进所在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与社区自治水平。

  社区主体就是社区人口,是社区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区生活的物质基础就是设施与区域;社区生活的关系调节也就是社区的制度和管理机构是;社区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是社区成员同为一体的纽带和粘合剂。[1]社区的发展伴随着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包含着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医疗服务等多种因素。从这个社区系统来看,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当各个部分协调稳定运行、功能趋于平衡时,整个社区的综合系统就可以获得发展。反之则会导致系统结构的恶化,造成城市社区系统运行机制的紊乱。[2]所以可以总结出社区的基本特征就是:社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体,具有多种行政和服务功能,是社区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生活场所,是发展变化的。[3]

  二、城市社区的内涵和功能

  城市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要维持一个城市社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协调好社区内部的有关社会关系,这种协调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实现有效治理的一个过程。社区治理的概念就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各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

篇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和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一、打造智慧城市社区,提升智慧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组织之一,其智慧化建设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新趋势。通过智慧化建设,可以实现社区信息化管理、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等目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治理效率。

  二、引领“互联网+社区”模式,加强社区服务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式正在深入推进,其中的“互联网+社区”模式得到广泛关注。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服务局限,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让居民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社区服务。

  三、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提高基层民主

  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治理新的重要方向。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居民通过选举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维护社区安全和治安,保护社区生态环境等。社区自治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增强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参与和管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全面转型。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参与,促进社区服务创新

  社会组织是当前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通过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推动社区管理的创新和升级。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加强社区动员和组织管理,形成以居民为中心的互利共赢的社区服务生态体系。

  五、强化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凝聚力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新时代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方向。通过打造智慧城市社区,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引领“互联网+社区”模式等措施,可以实现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时,通过注重社会组织的参与,强化社

  区精神文化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升华和发展。

篇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篇五: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谈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治理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因此就需要从全局与长远的角度出发,借鉴优秀的经验与方法,然后创新改革,进而打造特色化的社区治理格局。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现状;问题;策略

  引言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够合理、整体效能低下、缺乏优质人才等。因此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深入的分析,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一)积极探索新型机制

  治理机制,是城市社区治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积极探索新型的治理机制,才能体现城市社区的人性化、便捷化,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服务。因此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正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治理机制,创新了治理模式。比如一个社区设立一个公共事务服务站,一个服务站可以服务多个小区的居民,且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提高了社区治理效率。这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已经实现了全面推广与普及,并且将娱乐、文化、医疗等各方面紧密融合,加快了城市发展步伐。

  (二)努力搭建多元平台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而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区的战斗堡垒。因此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对于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以及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有着

  非常深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已经实现了多方转型与变革,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党建工作平台的搭建中,已经实现了多元化、高效性,有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与各群众的紧密互动。比如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带头、领导作用,有效带动了广大群众的主动参与、相互协调;还通过社区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有效带动了社区建设与治理,实现了城市社区的强强联合,搭建了多元的上下级互动平台。

  (三)快速转变服务理念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是以改善民生质量,促进城市发展为目的。因此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快速转变服务理念,以改善民生质量为突破口,实现了多方联合,有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比如加快了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提供了更多的便民服务。且实现了传统服务方式与信息化方式的结合,拓宽了传播范围与渠道,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思想认知。此外,上到市区,下到街道办事处与社区,都搭建了网络化的服务体系,真正的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功能在不断完善,模式在不断创新,质量在不断提高,有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

  (一)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仍旧沿用着传统的模式体制,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城市社区结构,机构设置混乱,人员权责不明,因此工作效率低下。比如临时机构较多,严重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且人员数量较少,遇事相互推脱,很难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另一方面,社区治理过程中,还需要各社会团体、社区居民等主动参与、协调,才能取得显著成效。而现阶段的很多社会团体、居民群体等,都属于兼职社区相关工作,无法深入到核心层,参与实际工作,因此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二)整体效能低下

  [2][1]

  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低下,也是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现阶段的城市社区治理有三个主体,而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采用着不同的治理方法,无法实现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就会存在着越位治理、职权滥用、治理空白等现象,导致整体效能低下。第二,在不同的治理方法下,无法实现相互协调,因此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质量、合法性等,就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些种种因素,会无法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与认可,无法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性。

  (三)缺乏优质人才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组建一支优质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然而现阶段,还存在着缺乏优质人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如男女比例失调,年长者较多,高学历人数较少,进而导致社区治理效率低下。第二,城市社区的相关福利、补贴较少,无法吸引优质的青年人才目光,且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培训深造等。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组织结构

  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社区治理中,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组织结构的完善,保障治理工作的合理、规范。首先,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的最高权力组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加大宣传引导,提高认知,不断明确。然后严格明确自身职责,清楚自身使命,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积极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民主决策。其次,在城市社区中,还要设立社区居民议事会,主要负责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及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且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从人员的选举、工作的监督,到治理工作的参与,保障社区治理的实效性。最后,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设立,辅助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比如参与治理工作的决策,协助党组织完成治理工作,进行错误的引导与规范,真正的实现社区自治,打造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二)实现资源整合

  [3]

  社区治理对于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公民意识等,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就要通过各项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从而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且给予各项支持保障。调动广大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与优势,为社区治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提供更多的财力与物资,加强社区与社会力量的紧密联系。其次,定期开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紧密衔接,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治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社区治理的多元、高效。最后,还要加强社区的强强联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基层社区的治理作用,最终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此外,还要积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突破各种局限与束缚,将治理与服务工作有效结合,搭建上下级的互动平台,创建特色化的社区治理结构。

  (三)加大人才培养

  在今后的社区治理中,还要加大优质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严格审核应聘人员的资质与能力,选拔经验丰富、能力高强的优质人才。并且要通过福利、补贴、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大学生、优质人才的目光,为社区治理人员队伍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其次,根据人员的实际能力、需求,进行岗位职责的划分。然后为其提供多元的培训深造机会,从理论到实现,从线上到线下,实现理论、技能、经验、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引导与规范。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通过详细的研究与深入的探讨,提出了

  对策,希望为后续的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那么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就可以通过完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整合;加大人才培养等策略,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与服务质量,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徐玲娟.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

  [2]关博文.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9(19):124-125.

  [3]史云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14(02):88-97.

篇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模式及可行性路径研究-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为起点,分析了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走向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自治;居民参与;社区服务

  TU984A

  社区治理内涵与我国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城市治理的微观体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应当从社区治理开始。

  “治理”与“统治”相对而言,社会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我国的社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治理是一个社会层面上所有行动者参与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及各种社会机构或私人机构都不是独自解决复杂、动态和多样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不可能各自拥有解决问题的所有资源。因此,只要在这个社会层面上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治理主体。第二,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有一定的互动。治理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的参与结构往往具有多

  样性,可以是一种契约性合作,也可以是政府让渡部分管理权限给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排他性和专属性,而是更加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第三,强调参与的主动性。按照治理理论进行社会管理时,强调参与者的自愿主动,而不是强制的被动行为。治理理论期望达到的最佳状态是在整个治理系统内部形成一个自组织网络,加强系统内部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第四,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再囿于传统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的束缚,主张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绩效。

  单位体制、单位人作为中国的重要政治社会遗产,上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50年代逐渐形成,六七十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弱化。在这个过程当中,社区中的街道职能慢慢的被强化,形成了多元化利益主体、动态化的资源配置结构。根据西方理论视野下的治理观点和我国目前的城市治理实际,我们可以把社区治理定义为:以社区为基础,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不用的治理主体依托各自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社区治理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目标,其治理模式也是随着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调整变化。目前看来,我国社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

  1.行政型社区。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实际上处于社区治理的核心地位。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实际操作当中,都是把居委会纳入到政府管理体系当中,与街道办一样变成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作为最底层的一级,直接听命于其所在辖区的街道办,平时办公经费来源以及工作内容的决定都要根据街道办的安排,因此,时常受到政府下派的各种

  行政事务的困扰,其最主要的功能,即自治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不仅仅是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的积极性无疑都会大打折扣。行政型社区是目前社会管理格局中最活跃的一种存在模式,它的形成受我国政治社会发展中人治思想的影响深厚。究其根源,单位制作为上世纪我国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在当时环境下,对社会资源配置、满足社会成员需求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的城市管理制度下,发挥了巨大的功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街道职能的不断强化,人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单位制的治理格局已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治理需求,其功能和地位必定不断弱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就当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变迁的进程而言,“单位社会的终结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合作型社区。政府通过授权,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权限转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实际上是政府放权,通过找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利用其自身丰富的资源,达到更好的社会管理效果。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对社区的资源投入仍然是以政府部门为主,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加强同步进行。这种模式是在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逐渐弱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非单位制”型的社会格局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微观基础,政府无法再通过对其直接控制的单位将社会成员纳入到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当中,所以政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组织,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将自主但分散的社会成员重新组织起来,进行社区治理。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过程。至此,我国的社区治理应当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模式必然会遇到其发展瓶颈期,居委会,业委会,社

  会组织,和街道,政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种多元社区治理主体的博弈势必会影响到社区治理的长期效果。

  3.自治型社区。由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政府从法律上、制度上为这些组织提供的发展提供保障,并进行监督。根据目前学术界围绕社区自治的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居民自治取向的自治,二是地方取向的自治。不论哪一种取向,对社区自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简单割裂,也不能理解为社区完全自组织的自我治理,而是与社区治理相关的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社区内的决策中心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共同治理,尽管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还有很长的路,但它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缺位

  进行社区治理并最终实现社区自治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然而,我国的《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对居委会的地位、性质、任务、工作制度等作了规定,但是明显过于原则化,实际操作性不强,像对社区的界定,社区自治的性质,管理运行方式等都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给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带来了很大的模糊性,也为各级政府把居委会当做一些行政事务的落实层和最终操作层留下了空间。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居民自治依据的唯一一部法律,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其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比如,第六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而在许多大城市,像上海,武汉等地,一些住宅小区规模明显扩大,这项规定明显已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解决。

  居民参与度不高

  首先,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不高,从观念层面上分析,旧有的“单位参与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阻碍了社区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识的形成与塑造。其次,参与社区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目前还大量存在,社区居民某种程度上也习惯并认同了政府行为,被动接受安排的多,主动参与管理的少。即便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参与具体实施过程,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参与则普遍不多。另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全社会都来参与社区建设的氛围和环境,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

  公共配套不完善

  目前一些城市社区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服务上,如在上海,主要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少儿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为居民提供家务劳动、文体活动等便民利民服务,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另外,从总体上看,发展社区服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缺乏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职能异位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而这些街道承担的行政事务,其中大部分又摊派给了下面的居委会来承担。目前,居委会的成员组成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每天疲于应付街道交派的各项任务,本应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居委会,在大多数时间却为政府和社区其他职能部门做许多份外的或与社区居民联系不大的工作,使得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异位,居委会服务基层群众自治的功能难以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

  实现社区治理形态从政府主导到公民自治的变革,其实质就是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尽管目前,实现完全的居

  民自治困境很多,但仍可以从理论层面进行一些可行性的探讨。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

  修订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区治理有法可依。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新问题新情况,流动人口的迁移、人口老龄化、动拆迁的转移安置等问题,使居委会在管理上力不从心。因此要通过立法或对现有法律的修订,廓清居委会的职能,权限以及与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政府更好地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社区治理有法律的保障。

  培育社区居民自治参与意识,完善参与机制

  社区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参与、自治、共享。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居民能否有效参与社区事务,一方面取决于居民是否有成熟的社区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参与机制。因此,一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活动,为不同背景的居民提供交流场所,塑造共同的社区价值。二是以人为本,坚持社区需求,用共同需求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居民参与机制,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相关规章,形成一套健全的参与机制,以保证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增强服务意识

  在社区建设的同时,要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一是通过搭建自治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作用。发展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服务与管理。二是优化社区软环境,打造特色服务,开展特色活动。三是利用电商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从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服务。目前中国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30%,而挖掘社区服务的商业潜力,在我国亦大有可为。

  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拓展社区自治空间

  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边界,进一步明确政府、街道和居委会的各自职责,政府职责有专门的部门来履行,不随意向居委会摊派。确需居委会协助的行政事务,要有明确的经费和人员,以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创造必要的自治条件,使居委会真正的回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定位。

  参考文献:

  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条中国化道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王颖.论社区自治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03.2.

  阅读相关文档:房屋建筑归档资料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与规划策略初探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

  房屋建筑防水工程质量控制

  实施优质工程分时段控制和考核,促进工程过程创优

  怎样开展房建施工质量管理及有效掌控

  建设工程监理质量管理与控制

  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

  怀来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建筑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物外墙面渗水质量通病原因

  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

  墙体开裂的原因分析与预控研究

  建筑工程高支撑模板施工技术的运用研究

  建筑工程质保金管理分析

  关于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分析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理管理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策创新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篇七: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2009060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摘

  要

  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生活的区域共同体,在城市管理、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城市社区建设的加强,对于促进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与运作机制亟待加强和改进。2000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经过10年来的发展,虽然出现了“议行分设”、“选聘分离”等多种社区治理模式,但政府主导的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然而,由于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大量工作都往居委会一个“筐”里仍,导致居委会负担过重,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其原有的自治作用,从而降低了社区的参与性与融合性。

  本文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和善治理论为指导,参考了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这三种主流的社区治理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分析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制约

  I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什么是成功的社区,并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形势的社区治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在该模式推进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应将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的重点放在基层社区,通过完善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来推动城市社区发展,建议理顺居委会、业委会、综合性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回归居委会自治组织的作用,行政化事务由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工站开展,以弥补“议行分设”、“选聘分离”两种模式存在的弊端。强化居委会对业委会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社区群众性活动团队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势,增进居民交流、社区融合。提出在社区管理中要建立健全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社区共治、政府支持、党委领导五个大机制,确保基层社区的这四个组织有序开展工作。同时,加大社会工作队伍、社区公益性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和发展,推动这一社区治理模式有效运作。 

  关键词:社区,社区治理模式,综合型社工站 

  II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THERESEARCHOFURBANCOMMUNITY

  GOVERNMODELIN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ty, as a primary level social community, has its position enhanced increasingly in urban manage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in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ys a role positively in pushing ahead with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ais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urban inhabitants, expanding primary level democracy and consolidating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he progressiv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articularly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 modernization drive, the govern model and operation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 needs enhancing further. And 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made explorations and innovations for various community govern models since 2000. Though some community govern models were given birth to, which include “Separation of Legislature and Administration”, “Separation of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and others, the government-oriented model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One main reason for the situation mentioned is that the community has to burden the increasing social management, social 

  III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service,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related function work divorced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companies gradually for the people to the community. Meanwhile, the neighborhood commission is overburdened with mass work with the not-so-mature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tends to the administration level. In current circumstance, it’s a tough work for the neighborhood commission to maximize its initiatives of autonomy, which result in less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Following the theor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the theory on public area and the theory on good governance, the paper takes three mainstream community govern models (autonomy, government-oriented and mix models) adopt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 reference, and analyzes the inhibiting factors in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at, the paper approaches what is a well-managed commun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acceptable community govern model by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unavoidable during the process together.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in the research and study on community govern models and the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shed ahead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al improvement of primary level community. It is also mention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utonomy of the neighborhood commission by straightening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neighborhood commission, the owner’s commission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adopting 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models. Additionally, the neighborhood commission should strengthen its guide and supervision to the owner’s commission and promote the 

  IV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exchange among community inhabitants and then bring about a community harmony by developing neighborhood groups and conducting various group activities. Moreover, it advises that more endeavors should be made to establish and to perfect the market operation, inhabitants’ autonomy, community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to develop the community staf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mmunity volunteers to accelerate an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is community govern model.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govern model,comprehensive social work station

  V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城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城

                指导教师签名:卢汉龙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然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换言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人类聚居就有了社区,但大规模有意识地自觉开展社区治理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工作引起广泛关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原先政府行政一体化的领域之外,逐渐发育和发展了新的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社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其功能日益凸显,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①但是,自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模式,但是,近10年来的探索,社区治理模式仍然在“探索中徘徊”。 二、研究的背景

  (一)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与社区居民间诚信伦理的丧失。市场经济应该是法制经

  [1]杨稣,贾明德.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3.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济和诚信经济。但在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繁荣市场的同时,也给国民传统伦理到得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时候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区居民之间、邻里之间的互信、互助、友爱、友情日渐淡漠。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除了自己或家人以外,没有多少人值得信任。一个缺失道德伦理与诚信的社区,难以建成真正的和谐社区。城市社区居民的安全感日趋下降,自我安全和防范意识随之增强。在一个居民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区,相互提高警惕、老死不相往来就成为必然结果。 (二)社区强势行政管理与社区参与的低迷状态。政府的纵向强势管理力量依然强大,基层居委会很难成为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无法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或带领居民处理自己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缺乏足够的自治程度,尤其大多数城市社区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仍然存在许多侵害社区居民利益的现象。这些因素极大地挫伤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缺乏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社区参与始终处在低迷状态②。 三、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分化并逐渐回归于社会及社区;社会成员原有的“单位人”属性逐渐向“社会人”过渡。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明显加强,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日益趋于多元化。社区组织单一的纵向互动模式被打破,社区内各组织间的横向关系大大加强,时代呼唤着建立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③

  随之,社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价值、功能日渐凸现。社区是市民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社区居民的自愿授予权威为存在和运作基础的,活动的开展具有自下而上的性质,成员之间是建议和协调的网络型互动关系。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将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序列与自下而上的自治组织的对接。重视城市社区管理,致力改善社区环境,切实提升社区生活质量,发展完善社区服务,努力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重建、基层民主发育、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区发展的必要条件。 

  [1]

  贾秀兰.论社区转型与社区运行机制的重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3. [2]

  杨稣,贾明德.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3.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管理组织作为承接由企业和政府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载体,弥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城市管理缺位。社区管理不仅有助于政府转变“全能型”治理模式,更好地将着眼点集中在对城市的宏观管理和社会服务上,而且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城市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业,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政府与社区管理组织的良性互动④。全面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符合各方面利益,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交待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问题的由来,研究的意义和背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阐述了本文对社区的定位以及现代社会制度下社区的本质属性,并以美国、新加坡、日本为例,介绍了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社区治理模式构建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一些创新模式,详细介绍了“议行分设”和“选聘分离”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 第四章“城市社区发展及治理理论”,探讨什么是成功的社区,社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社区,同时,列举了对社区治理模式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的三种理论。 第五章“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阐述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适合我国当期形势的社区治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在改模式推进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

  万仁德.转型期城市社区功能变迁与社区制度创新[C].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武汉,2000.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实证的方法、网络查询方法和多学科方法相结合。 比较的方法:本文在阐述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中,比较了三种主要类型中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介入程度。 实证的方法:在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存在问题时,选择了典型个案开展了具体实证研究。 网络查询的方法:在资料收集过程中,运用网络技术查询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的有关信息和最新动态。 多学科方法相结合:在理论分析中采用了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方法和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第二章

  社区的属性及其治理模式比较

  第一节

  现代社会制度下社区的本质属性

  一、社区的定位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含有公社、社会、共同体和同一地区的全体居民等多种意思。“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概念,即“Gemeinschaft”(德文,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之后,他进一步将Gemeinschaft一词与Gesellschaft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滕尼斯用Gemeinschaf(指社区)一词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意愿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团体内。而Gesellschaft(指社会)则是由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异质人口所组成,人们之间是靠分工和契约联系的,重理性而不讲人情,人们加入这种团体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结果。其后,美国人C P·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Community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含义。后来,美国社会学家R E·帕克等人又赋予了它地域性的含义。1933年,燕京大学一批青年学生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 “社区”概念的提出,为人们研究社会、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中外社会学者纷纷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背景出发,进行进一步界定设置,用以分析各自关心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于是,在社区概念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最基本、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最重要的概念的同时,如同社会学科其他基本概念一样,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却因人而异,社区定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经过多年发展,社区的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一般的解释是,社区是由地理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心理要素共同结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俗讲就是以一定物质、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建设相对集中,社会组织完备的居住生活区域。社区概念的涵义逐步固定在了“地域性社会共同体”。 二、社区的本质属性

  (一)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 一个完整的“社区”,应既是“生态共同体”,同时也是“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即它的“三个层次”覆盖的“地域”必须是相互重合的。一般来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总离不开一定的地域条件。人们会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就是社区。现代社区以地域为范围,是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还具有社会性,其成员有着各种稳定的社会和心理的联系,即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存在和形成的功能上、组织上、心理情感上的联系。 2000年,根据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民政部决定选择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治和邻里工作的基础。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因此,我国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对城市“社区”的指称,还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而是一种制度选择或者说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做出选择的制度变迁的一部分。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功能的不断扩充和完善,城市社区将逐步形成能够为广大居民提供完整生活环境的自治实体。我国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地域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本质特性,通过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来促成和改善这样一种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社区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 社区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结构上,体现在独立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位意识的淡化和单位所有制的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消失,社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已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在人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社区是人们的组织形式,是人们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场所,是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部门。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发展,使人人能充分地享有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因此,社区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理念、规范和措施,并以此凝聚人、吸引人、关心人,使一切回到人本的立场上来。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或许是最平民化的工作之一,但它的确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只有把人的发展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一种作秀、一种时髦,我们离社会主义新型社区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三)社区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渠道和平台 公平正义的社会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说社区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渠道和平台,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协调好社区居民利益与整体社会利益的关系,让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社区得到实现和体现;另一方面是帮助人们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达成在共识基础上的相互之间的妥协和契约,以实现社区的和谐和发展。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群体分化、利益矛盾凸显,城市各种社会问题,诸如下岗失业、贫富差距、农民工权益保障、弱势群体救助、社会治安等问题都向社区聚集。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在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需要社区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成为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利益诉求的渠道,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平台。同时,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乐园、温馨家园,是一个能让所有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达此目的,就要在社区这个平台上,通过民主自治的方式,建立一套能够让各成员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在这个准则下,各个群体和阶层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居民群众的民主自治权利,通过民主的程序不断完善根据居民意志制定而又能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的规则体系,真正体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现和平衡社区各个群体的愿望和利益,使居民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平等的主张自己的权益,有效的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这就是社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之渠道和平台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

  当社区治理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方式等要素来落实管理社区的特点目的时,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称为社区治理模式。根据社区治理主体的不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大致有: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社区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和混合型社区治理模式三种类型。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治模式

  (一)特点: 1、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而社区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社区发展规划仍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编制并拨款加以实施的,但规划过程却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美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城市社区建设规划和有序管理的国家,由于最高法院根据宪法修正案裁定:只要不影响区域或国家的整体发展,每个社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特色。因此,美国出现了工商行业社区、白领阶层社区、中产阶级社区、低收入阶层社区等,利于搞好社区管理。 2、依靠社团组织承接社区工作。美国政府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来承担许多具体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并监督、检查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情况。社区非营利组织是致力于社区服务和管理的一种组织,是社区服务和管理的具体承担者,与社区居民关系最为密切。非营利组织,一般分为董事会、执行总裁和雇员三个层次。董事会主要负责聘用执行总裁,确定组织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监督机构运行;执行总裁由董事会任免,负责具体执行董事会确定的工作方案,处理日常事务,拟定项目计划和预算供董事会审查,开发服务项目,筹集项目资金,管理本机构雇员,处理与各级政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府和其他社区的关系;雇员是非营利组织中专职工作人员,取得一定收入,但含有半志愿服务的性质,他们职责是协助执行总裁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大量的具体工作是由志愿者承担的。 3、社区自治功能提高,实行民主管理。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美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主要通过志愿服务,参加社区会议和竞选社区专业委员会委员来体现。据统计,50%的成年人一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服务内容包括养老、扶幼、助残、济困、环保、教育、卫生、治安等等。正式由于多数美国人乐于为自己的社区志愿服务,大大降低了社区管理成本,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⑤。 (二)启示 1、在社区治理中,美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城市市长,较好地做到了“放手”而不“放仍”,“掌舵”而不“划桨”。 2、美国目前有200多种服务项目纳入国家社会服务购买体系中,以纽约市为例,每年在社区服务上花费的10亿美元中,有80%属于非政府组织的合同范围内。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公共服务,创造了就业机会,激发了公众创造力,也体现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 3、社区应从长远考虑,而不能只顾及短期利益;肯定大家的贡献对于社区的总体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谁都不能被忽视;承认只有当大家都与社区休戚与共,社区的稳定和承受力才会提高⑥。 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一)特点 新加坡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管理的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在新加坡,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而社区管理的主要工作则由社区内主要三个组织:居民顾问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来完成。居民顾问委员会地位最高,主要负责社区内的公共福利,协调另外两个委员会和其他社区组织工作。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

  [1]

  陈泽水.美国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探析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24. [2]

  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9.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中心运行并制定从计算机培训到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系列计划。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第二层次组织,相当于我国城市中的居委会,它主要承担治安、环卫(专业工作由服务公司完成),组织本校区内的活动等任务,同时也为居民顾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提供人力帮助并反馈信息。⑦

  (二)启示 新加坡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政府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在社区发展中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政府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掌控整个社区发展的大局。并且通过组织一系列培训计划加强对社区、社团组织领导人的培训,用政府的要求来统一社区活动组织者的思想。另外,新加坡的政府主导模式实行的是政社分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规划、培新、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而我国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是政社不分,管理和作业不分。政府既是社区建设的组织者,又是社区管理的实行者,从而导致公众社区意识淡薄,居民参与性差,组织管理机构无法健全,职权责交叉重叠,多头管理。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一)特点 政府与社区相结合,但以社区自身力量为主,政府力量为辅,社区事务自治处理水平相当高,政府的主要职能仍是规划、指导并提出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设立“地域中心”,相当于我国“街道”一级行政区域,主要侧重于地区事务管理和为本地居民服务。在社区发展和管理方面,地域中心和社区社会团体组织相互配合,给社区自治、社区管理及其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给基层社区的管理改革提供了广泛的操作平台。但是地域中心仍然是一个政府下派机构,不能完全代表民众进行利益话语权的表达。在这种态势下,日本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了一个团体服务制度——住区协议会制度,它是地地道道的群众自治组织,它的功能是协调促进,制衡“地域中心”的工作和工作偏误,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居民资源加入并直接参与民主管理,使政府能听到居民的呼声,使政府的计划更符合当地地区的实际⑧。 (二)启示 

  [1]

  张捷岩.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J].洋皮卷,总第292期:39. [2]

  聂林.国外社区管理模式比较[J].党政论坛,2005,7:8. 

  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日本在社区治理中主要表现为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相结合,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较为宽松,对社区发展基本上采用间接手段,其主要职能是对社区进行规划、指导、监督和提供经费支持。日本社区一边是官方的“地域中心”,另一边是民间的“住区协议会”,相互等量,齐驱并驾,互不交叉,两者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民服务,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为工作目标。 

  11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

  2000年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纷纷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治理模式,虽然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模式能使广大社区普遍接受。但已有一些有益探索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议行分设型

  在居委会对应设置社区事务工作站,居委会成员只议事不办事,具体事务由社区事务工作站操作。这种模式以深圳市的做法为代表。2005年2月深圳市下发的《深圳市社区建设试行办法》规定,在社区设立社区工作站。新设的社区工作站完全独立于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是并行的两个组织,分别担负不同职能。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办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各区政府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把目前社区的各项工作分为社区组织、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和社区计生等6项内容。同时,社区工作站要协助社区居委会处理各种居民事务,接受社区居委会的协调、监督和评议,从而将政府职能从社区居委会中完全剥离出来;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由各区政府配备,实行公开招考制度,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社区工作人员考核、评议由街道办事处指导成立的考评委员会来进行⑨。 “议行分设”让居委会成为“议事层”,社工站成为“执行层”,似乎是三权分立思想在基层社区的一种体现,但是经过今年来的实践,“议行分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居委会边缘化问题。由于居委会和居民群众接触少了,居委会在居民群众中的认同度随之下降,产生了“站”取代“委”的现象。当然这与居委会“议事”

  [1]

  王东.论社区管理中居民自治和政府机构的互动[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6:60. 

  1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居委会“议事”居民参与度不高,而社工站的工作人员经常为居民群众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居委会被边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在“一委一站”模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几委一站”的改良版,虽能克服“一站一委”所带来的“站”取代“委”的弊端,但仍然没能解决“议”、“行”之间的衔接与矛盾。社工站的日常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由政府财政保证,而不是居委会提供,所以,“议”、“行”之间产生摩擦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选聘分离型

  在这方面,宁波市海曙区的思路是:社区居委会由本社区成员组成,经居民差额直选产生。社区居委会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专职社区工作者组成,社区居委会聘用,由政府提供人力成本,主要承担居委会交办的自治性工作以及在社区层面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属于政府购买服务性质。这一改革实际上就是让街聘者职业化、让民选者以志愿者的身份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 选聘分离的治理体制模式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关注的:一是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组织,居委会工作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义务性、参与性的公益工作。居委会成员非职业化,这在社区的制度结构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模式,对于社区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当工作不再作为社区居委会成员为居民服务的主要动力后,其新的动力源在哪里?社区居委会成员如何保持持续的热情来管理社区事务,这需要我们研究,需要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来保证,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的边际递减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社区居委会实现自治实体的回归后,城市政府与社区层面靠什么来维系,以使政府与社区不致断裂?毋庸置疑,首先,我们必须强调依靠党组织自上而下的领导作用来维系。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极为复杂,群众自治如果离开党的领导,很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有明确规定,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工作,支持和保证群众自治组织行使职权。我们在强调社区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必须强调党的领导方式的创新。这种创新的体现就是党如何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在社区中积极有效的活动,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运用非行政手段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对社区的有效整合。我们强调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并不是说党组织对社区的任务都进行直接的领导和管理,否则是与社区自治的原则相违背的,也是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相违背的。选聘分离作为一种体制变动,相对于原有的居委会而言是一种组织创新。从整个体制变迁的过程来看,这种创新或变

  13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动或许就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转折点。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在原先政府行政一体化的领域外,逐渐发育和发展了新的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会活动领域。社区作为城市化的产物,其功能日益显现,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社区服务的对象由单纯的民政优抚对象向全体居民扩展,而且推动社区由自然产业型向社会分层型转变。 一、社区工作任务繁重,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80%的精力是应付上面,很少有精力真正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行政化倾向诱发了社区管理机构的合法性危机,表现在基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下沉了很多不属于居委会工作范围的事务,使得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主体的居委会不仅没有成为居民的“头”,反而成了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政府的“腿”。⑩现在我国的社区工作任务总体呈现“三多”特点: 无效工作多。如某区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中,要街道、居委会调查居民家中有多少藏书,居委会在挨家挨户调查时就遭到许多居民抵制,此类工作常常使居委会吃力不讨好,两头难做人。 无关工作多。现在社区建设是个筐,样样工作都可以装。不少部门打着“工作进社区”的旗号,把本应部门承担的工作也转交居委会做。如社区锅炉安全检测工作,虽然每街道都配置了2名安全生产协管员,但有的街道还是依赖居委会去检查。此项工作专业性、技术性这么强,居委会根本无从下手。 检查评比多。据上海市民政局的统计,在居委会层面开展的各项检查评比至少有30多项。如“文明小区”、“平安小区”等。 社区工作中的“三多”导致居委会机关化、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影响其自治功能的有效发挥11。自治功能不足,政府强行介入,更进一步的依赖成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

  [1]

  熊琴.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5:76. [2]

  上海市民政局.情况专报[R],2008,5:1-2. 

  14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管理难以跳出的怪圈。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政府计划体制,全能政府的影响深远,因而在城市政府的职能没有转变到位的情况下,强政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基层社区消失。 二、社区自治机制不畅,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

  一是参与社区生活的面不够。目前的社区建设,显然是共建者寡,共享者重12,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运动中的作用是相对消极的。城市居民强烈的依附感弱化了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居民的归属感如果沦落为简单的依附感,那么就会缺乏行动的自主性,参13与的积极性就会被消解。在上海的社区里,一般一项活动参与面达到20%已是相当高了,而相当部分的活动参与面是在5%至10%。老人和青少年是参与的生力军,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下降。在城市社区的老城区,由于居民居住时间较长,互相熟悉,以及里弄住宅的特点,居民之间关系比较密切、融洽,邻里之间能互相照顾帮助,对社区生活参与度较高。在新型住宅小区,由于多是新迁居民,互不熟悉,居住封闭,人际交往少,相对比较冷漠,对社区生活关心参与度较低。据对上海市一个新村的调查,居民之间在春节期间不相往来祝贺的占40%。社区对居民来说是具有“地域”的概念而不具有“共同体”的意义。 三、社区工作力量薄弱,社会组织作用不明显

  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于是自治组织,又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予以保障,目前社区并没有发挥出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居委会成员的志愿者身份与“职业化”倾向的问题。为了推动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2000年中办、国办23号文件中提出了要推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靠职业社区工作者来开展工作。以此为依据,各地都在开始试行社区专职工作者制度。但是,当前一些地方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存在着双重身份、角色冲突问题。一方面是街道聘任的受薪的工作者,另一方面要被放到居委会接受选举,当选居委会主任。正是这种双重身份,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上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发的行政任务,把居委会变成了

  [1]

  徐中振,李友梅.生活家园与社会共同体[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9. [2]

  刘伟红.政府与社区协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走势分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3:62. 

  15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关。而且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并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开展居民教育、居民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社区工作方法,只好听从于上级政府布置分配任务。加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专业认同度低,工资待遇低,使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并不打算走专业工作道路,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向政府级别靠拢。 二是工作方法单调落后。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加上我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基层社区工作的结合,导致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各个社区的积极分子网络是布置落实上级工作任务的非正式的组织依托,大部分由老党员、退休人员和老居民以及申请政府福利救助的居民组成。这种非正式居民积极分子网络是传统上国家高度垄断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经济体制下留下来的居民动员组织的成果,体现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居民教育和居民组织的核心,同时居民对政府的资源依附性较强。但是这种居民非正式组织正面临着社会资源缺乏等问题。

  第三节

  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社区管理主体地位不明确

  依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社区在法律上不具备法人资格,这就使社区无法享有相应的全力和承担应有的义务。如:社区名义上承担着“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职能,现实中却没有一块地真正属于社区管理;居委会虽然进行了直接选举,但居委会并没有实际的用人权;“吃皇粮”政策虽然落实,钱却由街道管着;社区没有账户,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批权和支配权。如果不能尽快通过立法明确社区自治法人的法律地位,那么“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社区工作也难以正常、有序、持续地开展,难以承载应有的职能。 二、社区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社区管理的组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社区党组织、行政性社区组织和非行政性

  16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组织,其中非行政性社区组织(业委会、社区中介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非政府盈利机构等)相对发展较弱,组织类型比较单一,参与社区管理程度较低。因此,社区生活带有浓厚的政治性和强迫性色彩;社区成员对社区管理主体缺乏认同感,对社区缺少归属感,不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从而造成社区管理中“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的窘况。 三、社区管理的权责划分不清楚

  依据居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六大方面:民主自治、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民意表达。但据实际调查,社区的工作内容有十大类百余项,社区要真正履行和承担好这些职能与责任,就必须有明确的实际权力。然而社区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其权力原本就弱小,加上许多权力被上面的行政部门截流,使承载大量社会责任的社区拥有的相对应的权力却微乎其微。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居委会的“协助政府部门管理”的职责。协助不是替政府部门承担工作,给政府部门跑腿、填表、发钱和收费。协助也应该通过《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途径来实现。比如城市居民低保制度是政府的一项社会救助福利政策,当然是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关居民申请低保、调查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审批补助对象和标准、发放领取等都应该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居委会的协助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职责应该体现在通过居民教育来宣传国家的城市居民低保政策和申领程序、对申请低保的居民家庭情况进行如实介绍、向政府反映低保的审批、发放中存在的问题等。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城市都规定由居委会来负责接受居民的低保申请、填写申请表格、对申请居民的家庭基本情况核实签署意见上报审批等工作。这等于是在替政府部门工作,而不是协助开展工作,尽管规定是接受政府委托,但是大量的行政工作委托给居委会,居委会的本质工作谁来承担。另外委托就应该是双方协商决定,费随事转,但是很多情况是强行委托、免费委托。如此以来,协助就变成执行行政工作,居民的自治权落空。 

  1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第四章

  城市社区发展及治理理论

  第一节

  城市社区的发展趋势

  社区是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社区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微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成为社会各群体的集聚地,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地,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地。1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对社区的依赖程度会增强,然而,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社区。 一、构建成功社区的基石

  社区并不要求个人牺牲自由作为归属社区的条件。这样的社区关注的是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东西,社区内需要多样性。人与人是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对特定行为的共同观点而聚集到一起。共同目标的召唤把人们吸引到一起,却不需要抹杀每个人的独特性。人们致力于共同的事业,而不是统一个性,把统一与个性的矛盾转化成建设充满活力与弹性的社区。认清我们的共同利益,拓展我们的关系,将是21世纪社区发展的关键。苏珊 莫尔斯(Suzanne W.Morse)给出了构建21世纪成功社区需要五大基石:一是决策机制。未来成功的社区将是一个有对话和慎思传统的组织,它要求寻求社区存在的共同基础。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关键都是要进行共同决策。相比做事的方式而言,结果更为重要。随着社会文化上升为社会资本,集体决策机制使得建立彼此信任以及关系网络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展开对话的目的就是要把“我”怎么想,推进为“我们”怎么想。二是社区工作组织。21世纪的社区组织将不再是金字塔式的,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链条。社会体系关注的是发展和自我满足,而不是保护或补助。长久的社区组织依赖于人们怎样在这些体系中理解工作,怎样完成日常工作,怎样对待公众的期望,以及优先考虑将我们连接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三是和谐的社区生活。未来成功而稳定的社区将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社区生活的团体,公开的会议、沟通,还有平等的参与,都将成为普遍的社区准则。成功的社区将不仅拥有实体场所,还为社区中的不同种族、信仰,以及意见而准备了足够的精神空间。四是创建公众领导力的广泛途径。

  [1]

  葛望及.中外社区模式发展对我国转轨时期建设新型社区模式的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7:3. 

  1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领导多元化是假定有许多互相作用的领导力中心,决策将不再只由少数几个人来制定。正确的行动固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利用一定的方法让不同层级的人在社区愿景的指导下共同做出决策。五是培养下一代的策略。成功的社区会着重考虑明天要做什么。仓促草率的权宜之计让位于对原因及长远解决方案的系统思考15。 二、现代社区的目标导向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社区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价值理念应该贯穿于现代社区制度构建的整个过程。社区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有标准的答案。但这并不否认在丰富的多样性中孕育着一致性。一个成熟、理性的社区,一定有一个强有力的内心指南针,这就是蕴涵于我们心中的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亘古常新的话题,也是现代社会最时尚的主张。从人的缺位到以人为中心,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以及由此导致的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展示了社区建设的基本前景和魅力。在社区发展这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中,人本理念理应处于主旋律的地位。只有坚持人本理念,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理出一条前后一贯的清晰线索,从而明确我们为之努力的责任和方向。 和谐社区建设不是一个抽象、时髦的口号,也不是装点门面的需要。和谐社区的构建既是一个方向又是由诸多具体的内容构成的。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发展的诸多头绪中,最应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利益,这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最大程度地解决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减少社区内的不和谐因素,就是社区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因此,可以说,“为民解忧”应当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 (二)明确社区相关利益群体的责任和权利 利益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社会人群。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承认不同的社会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并保护其权利,就不同群体表达自己的利益以及为追求自己利益施加压力做出制度性安排,这样才能实现权利的高水平均衡,从而建立一个既有利于发展,又有利于公平的社会。我们认为,在社区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

  [1]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8—161.

  1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制,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突破口和抓手。它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再分配政策的调整、社区各方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等诸多工作。 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要求,政府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自治组织以及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机构是保障。加强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在政府与社区之间形成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以善治为目标,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政府要帮助、扶持社区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社会自主性的增强是推动这种治理方式的力量所在。现代社会所拥有的自主性,不再作为对抗国家的力量出现,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力量出现。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从政府主导的政治经济生活形态向社会主导的政治经济生活形态转化。社区建设推进了这种趋势,使社会的力量迅速蔓延,社会力量生长的空间不断拓展。 (三)倡导公平公正原则下的民主自治和社会协作精神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个人都是基本的成员,但是只有在民主的前提下,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公民。社区建设的本质性内容是民主自治。一个社区能实现自治,一定是民主的方式。没有民主,就没有自治。民主自治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命题和根本取向。民主的实现方式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体现在对自身生活家园的关注。民众参与进程必须包含开放式的对话和更广泛、更积极的民事参与。这种参与不仅表现为结果,更多的或许是过程,是方式。这种参与的前提是政府退回到它的本来任务范围内,给民众留下广阔的自由空间。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民众对生活家园公共事务的管理则更多地维系于政府。民众充分参与与民主的缺位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还没有本质性的提高。长期的计划经济状态,政府无所不包,人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不需要表达。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顺从。民众怕的是没人管,政府怕得是没事管。遗憾的是,政府又绝不可能包办也不应该包办一切公共事务。一方面包而不办,一方面缺乏百姓的民主参与,政府与社会的隔阂甚至断裂也就在所难免了。其造成的后果是社会缺乏活力。 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社区。一个社区成功与否,主要是根据社区成员所享有的实质性自由来评判。同时,更多的自由可以增强人们自助的能力,而这些对社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每个人就像单个细胞一样,离开了社会机体,是不可能存活的。个体自由不是逃离社会,走向孤独,而是融入社会,融入社区生活共同体中,以民主的方式实现

  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个人的自由。自由,给社区一个温暖的心脏。 (四)实现制度保障下的社区可持续发展 实现社区一时的繁荣和发展,可以由外力的推动,也可能由某个偶然的因素促成,但要实现社区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制度的保障。随着环境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变革和创新社区制度,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需要现代社区制度的支撑。在新一轮的社区发展中,政府推动社区建设应适度适时地从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与初期发展相比,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涵式的发展。制度创新的努力,将从根本上促进社区发展环境的改变,推进社区的理性化演进。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社区发展从初级向更高水平跨越的过程。当前,社区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这种转折主要体现在社区制度创新及与之相关联的社区发展环境的优化。 现代社区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在民主、依法、规范基础上的创新。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将为社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制度创新的空间是巨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社区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完美的制度体系。现代社区制度构建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社区治理理论

  城市社区管理是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广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系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全面管理;而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则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主要涉及与社区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诸方面。然而,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本质上讲,都是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借助系统、层次的方法对社区诸领域进行社会管理,以确保城市社区持续、稳定的发展。这里先简单介绍对社区治理具有指导意义的几种理论。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列存在的二元架构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研究和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核心内涵则是关于社会相对于政府的自治功能及其互动程度。因为,从政府与社会内在联

  21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系和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社会功能的不断强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性资源。 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在于政府向社会适度分权。政府主动“减负”与向社会分权,一方面充分表明结束“大政府小社会”的时代正在和已经到来;另一方面,也向我们提出了“大社会”如何进行构建这个崭新课题。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大社会”是凸显公民价值与权利的民主社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还应该是一个倡导公民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社会。公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既不是自发形成的,更不能用虚幻的强制的共同体主义的主张来提供补偿,这种“共同意识”必须纳入规范性和机制性的社会实践的框架之中,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依靠机制诱惑而非靠行政强制的时代。 这种机制及其状态的形成,需要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个宽厚的中间层,即一个能够提供制约和纠错功能的健全的公共领域。这个领域是一个具备成熟和完善的社会自治组织的系统,这些组织具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身份,它们依靠法治来实现自己维护公共权益、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目标。 二、公共领域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主要从哲学和综合的角度来探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讨独立的社会团体问题。哈贝马斯认为古希腊社会就存在着强大的公共领域,自由公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间的泾渭分别。美国学者托马斯·雅若斯基则从公民权利与政治体制的角度研究公共领域。在雅若斯基的理论中,社会的结构可以表示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国家领域、私人领域、市场领域和公众领域。16

  雅若斯基对文明社会划分四个领域的看法,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对过去的文明社会理论有所贡献:第一,公私领域之间的重叠特别重要。公众领域之外的三个领域,每一个都与公众领域都有所重叠,这就产生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文明社会理论的重要方面。重叠幅度与每一领域的大小,构成一个框架,可用来对多元国家,传统国家和社团国家中的文明社会加以比较。第二,这一理论包含了四个领域的抑制与平衡。在别的文明社会理论中,国家的势力通常被看作为一个危险。文明社会,尤其是公众领域,能与市场领域一起对国家的权利起重要抑制作用;而公众领域又可以和国家领域一道对失去约束

  [1]

  托马斯·雅若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M],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7. 

  2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的市场权利加以抑制17。 三、善治理论

  “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是不能没有治理。”“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18”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是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如何克服治理失效,使治理更加有效,便是“善治”理论回答的问题。 “善治”(good govemance)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在现代社会中,善治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受政府范围的限制,国家需要善治,地区需要善治,公司需要善治,社区也需要善治19。 合作治理理念是善治理论的重要组成,它打破了以往政府——市场的二元主体,实现了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对于社区管理而言,不能只是单纯地把管理主体限定在政府,而应当扩展为多元主体,以实现社区共治。社区共治是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建设,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和谐共赢的一种社区治理机制。社区治理强调主体多元化,强调主动参与和横向的网络互动。社区共治走出了原有社区治理主体单一化、行政控制性强和结构垂直单一的困境。 

  [1]

  黄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6:17.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8-9. [3]

  董焕敏.善治理论指导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析[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96. 

  23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第五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

  第一节

  符合中国实际的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在社区治理模式的总体定位方向上,有学者倾向于形成一种强国家、强社会的政府主导模式20;有学者主张采取社区自治模式,政府对社区的干预应以一种间接和协商的方式为宜21;还有学者认为从现实历史环境出发,应当采取一种混合型的治理模式,以形成政府资源与社区资源整合、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互动、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互补的格局22。根据各国的社区模式发展状况来看,社区建设应沿着“政府主导——半行政半自治——社区居民自治”的发展路径。23

  一、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引领下,我国城乡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冲击的就是原先单位制下封闭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政府高强度的单一权威治理结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刚刚开始,一方面市场还没有发育出完备的经济性组织来承接单位外放的职能,同时社会力量的发展由于受到市场发展阶段的限制也未能形成承接单位外放职能的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随着“单位制”的逐步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提升,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放松,但是出于对社会稳定与秩序发展的考虑,政府部门对城市基层社会的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权力本身的性质,政府在社区治理中主要表现为“越权”、“缺位”和“错位”。但是,作为社区建

  [1]

  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7,4. [2]

  卢汉龙.从党政管理到社区治理[J].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讨论会,2002.11.29—30. [3]

  徐勇,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M].武汉出版社,2002. [4]

  葛望及.中外社区模式发展对我国转轨时期建设新型社区模式的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7:3. 

  24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设的推动者,政府行为的不当将压制社区的发展,直接导致政府、社区关系的失衡。24现在这种控制已经由传统的“权力控制”模式向“利益控制”模式转化,但是政府社会控制的活动总是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承担。25

  二、组织体系

  在社区治理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目前,街道一级的组织体系已确立,而且,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职能正在日益清晰化,将工作职能逐渐回归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所以,本文对街道层面的组织体系就不再赘述,而是将重点放在基层社区的组织体系的构架上。建设一个有活力的基层社区,需要发挥以下组织的作用,并且明确他们的职责定位。 (一)居委会 我国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政府与它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针对目前居委会自治功能严重异化的情况,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还时间给居委会,保证居委会有足够的时间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真正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对于居委会干部的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成员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志愿者,它不是一个谋生的职业,给的报酬不是工资而是津贴,需要讲奉献,是一种志愿服务。明确居委会干部的性质,对于回归居委会自治组织的作用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业委会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业主委员会职责有: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监督业主公约的实施;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此外,业主委员会应当与居民委员会相互协作,配合公安机关,共同做好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等相关工作,业委会要积极配合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委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会议及作出的决定也应当同时告知居委会,并认真听取居委会的建议。 

  [1]

  袁海花.社区管理中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212. [2]

  刘伟红.政府与社区协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走势分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3:61. 

  25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居委会管理的对象应是辖区范围的所有居民,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业主,主要是任务是选聘物业公司,用好维修基金。比起业委会,居委会管理的对象更多,包括业主在内的,居住在该社区的所有居民;居委会的工作职责也更宽泛,而且有指导、监督业委会的职能。 (三)综合型社工站 “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同时,原来由单位承担的一些责任也转交给了政府,然而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接如此大的工作量,由此,社区变成了一个“筐”。工作为了落实,往往简单地交由居委会去做,使居委会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也未必能把这些事都做好。想要回归居委会自治组织的作用,就必须为居委会减负,让它有更多的精力开展自治活动。但前提是这些工作必须有组织来承接。对此,可以考虑设立综合型社工站,来承接目前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性工作。 1、综合型社工站的定位 综合型社工站是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目前居委会承担,但又不因由居委会承担的一些行政性事务。如果,目前由居委会承担的这部分行政性事务交还由街道办事处承担,街道办事处则将背上沉重的包袱,陷入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不利于“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结构的建立,也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发展。所以,设立综合型社工站的目的就是要剥离目前居委会承担的行政性事务,回归居委会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综合型社工站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改变社区工作方式单一的现状,激发社区的活力。基于此,综合型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原则上要求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取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员资格,或者是社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人员与社工站建立劳动关系,不与街道办事处建立人事关系。 综合型社工站区别于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管理等专业型社会工作机构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综合型社工站社工的工作内容是综合性而非单一性的,它的工作内容可以社区工作的各个方面,面对的社区内的所有居民,而非一部分居民。 2、综合型社工站的设立原则 街道办事处可下设1个或者若干个综合型社工站,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议行分设”带来的居委会边缘化情况的产生,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如果设立1个工作站,而且管辖范围较大的,则需要遴选1家较为成熟,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社会

  26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工作机构。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入住综合型社工站后可根据工作实际,下设若干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工作。如果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较大,可按照4—6个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设立1个综合型社工站。这个架构在综合型社工站设立初期,没有足够符合要求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情况下有积极的意义,不仅便于培育发展一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机构,也便于形成社工站之间的竞争局面,促进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

  3、综合型社工站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街道办事处与综合型社工站是委托与受委托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可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将一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转移给综合型社工站。 居委会与它的关系不是“议事层”和“执行层”的关系,而是相互协作关系,双方共同努力做好社区工作。 4、综合型社工站的培育发展 综合型社工站在设立初期,政府应加大对它的扶持和培养,先交由它承接1—2项具体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事务。由于综合型社工站在成立之初没有一定的社区工作基础,所以,在工作开展中要注意加强与居委会的协作,发挥好居委会的作用。随着社工站的发展壮大,街道办事处可逐步转移更多的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事务。同时,街道办事处要尽快建立一套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选择—跟踪—指导—评估”体系,每年对综合型社工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可成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量确立的依据,也可成为第二年是否续聘改社会工作机构从事综合型社工站工作的依据。 (四)社区群众活动团队 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体现人的价值,包括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宣泄等,这些都是社区团队产生的文化背景。现在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隔膜、社会活动失范等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社区文体团队来帮助解决往往不失为一个好途径。目前,上海市有1.8万支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参加者约46万人。在这些团队中,有各种各样的歌咏曲艺队、体育健身队、拳操球类队、舞蹈绘画队、棋牌厨艺队等符合各类人群需要,自愿参加的团队,这些团队因为符合了人们的需要,一开始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着社区广大成员参加,并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除了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社区群众活动团队还能协助基层组织做工作,发挥助手作用。 三、运作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局,这也是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提出的具体要求。所以,除了在构建好组织体制以外,还需要建立一套运作机制,以确保社区治理模式切实发挥其作用。 (一)市场运作机制。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使市场经济成为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同时,市场机制也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自协调机制,其作用方式是通过市场上利益的直接转移来实现个人根据市场上他人需求而作出的自我协调,而且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在社区治理领域,也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或借鉴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些管理思路和方法。社区管理中的某些项目可以直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以改变过去那种成本高、效益低的资源配置,提高社区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二)居民自治机制。现代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区自治,即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法享有的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力及其实现过程。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应当弱化其行政色彩,回归其“自组织”的性质。哈肯曾对“自组织”作过这样的解释:“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改体系是自组织的。”26社区自治组织的自组织治理,主要作用于社区内部事务,重点是为全体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特别是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服务,调整特定区域内和特定群体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代表居民意志和利益的管理主体,社区自治组织有权利也有义务整合居民意见,设定合理的管理目标,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开展,通过其管理工作为全体居民谋求合法的最大利益27。重视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大有作用、大有可为的。 (三)社区共治机制。社区共治强调主体多元化,强调主动参与和横向的网络互动,将有利于传统的社区治理走出管理主体单一化、行政控制性强和结构垂直单一的困境。通过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建设,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和谐共赢的一种社区治理机制。目前,在街道层面运用社区共治机制比较多,但在基层社区的层面,由于相对资源有限,谈论更多地是自治而非共治。但从长远来说,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基层社区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政府支持机制。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行为,从实质上说,就是国家权力的社区运作,就是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来组织、管理和控制社区事务。由于政府行为具有垂直性、[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1,2:4. [2]

  吕耀怀,罗晓莉.我国社区管理的模式及其优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3. 

  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强制性和公共性等特点,因此,政府行为在社区治理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有些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强调公民意识、强调社会以及社区自组织能力,并不是要弱化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责任。相反的是,政府在培育公民社会、引导帮助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高、最大程度地整合社会资源还有十分巨大的空间。政府既要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又要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为他们创造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功能的互补性,为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有机合作提供了前提,这一点,目前在社区层面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这种良性互动和有机合作,最终构建起“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从而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整体合力。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制定政策、法规,以引导社区发展方向,扶持社区公益事业,并规范社区行为;为社区发展提供尽量充分的资金支持,并采取各种措施以改善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协调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培育社区组织,并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引导社区组织逐渐形成自组织性质与功能;动员社区参与,激发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28。 (五)党委领导机制。居委会是我国政权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级组织,发挥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作用。然而,当前普遍存在居委会党员干部比例下降的问题,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目前居委会干部中的党员比例以下降为44%,如何在基层社区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街道党工委一定要加强对居民区党组织的指导,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在基层社区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协调好居委会、业委会、综合型社工站、物业公司等社区内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好社区的团结和稳定。 

  第二节

  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政府在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避免也是客观需要的。但是,政府的这种主导地位不能永久持续下去。因为

  [1]

  吕耀怀,罗晓莉.我国社区管理的模式及其优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3. 

  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如果政府总是保持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那么,社区治理中最重要的主体——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就会被边缘化。然而社区治理由政府主导向社区居民自治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开始就弱化政府的主导地位。社区自治组织需要政府的培育。没有政府的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在量和质上都难以适应社区管理的客观需要。因此政府主导的弱化是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熟密切联系相关的。政府应在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并使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逐步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 

  一、提高社区管理的专业化程度

  如果将社区比喻成机器的话,那么机制就是其结构、架构,机制则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但是,如果没有专职或者专业人员的操纵、维护和检修,那么这台质量上乘、性能良好的机器最终也会变成一堆废铁,毫无价值。可见,在以人为本的社区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地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社区工作者既非职业化,也非专业化。居委会虽然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机构,但其管理岗位的设置是不确定的,从业者的待遇也比较低。以上海为例,上海共有居委会3525个,居委会成员19764人,其中45岁以上15397名,占总人数的78%;大专、本科及以上4329名,仅占总人数的22%;非事业编制的居委会干部津贴基本为每月1200—1500元29。因此,居委会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社区工作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启动社会工作的省市,但是,2003年来,通过社工资质考试的仅9366人,目前在社工岗位上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这对加强社会工作者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培养我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美国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在社区管理组织中,还是非营利组织或志愿机构中担任的专职人员都要经过专业训练,一般要修完“社会工作学”课程。这些专业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从社区理论、政策到组织、动员、宣传等技巧,其收入和待遇与政府工作人员大体相同30。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培养社区工作者,一是职业培训,对在岗的社区工作者,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在高等院校通过系统学习社会工作的综合知识和经过专门化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社会工作学士学位、硕

  [1]

  上海市民政局.情况专报[R],2008,4:1—4. [2]

  王福先,乌日丽歌.浅谈美国社区建设和管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57. 

  3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通过出台薪酬标准,鼓励他们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 此外,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及法律规定,真正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相关待遇,为更多的具备专业知识及能力的优秀人才能安心投入社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31

  二、加大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

  在经济资源“国退民进”与政府职能有限化的条件下,社会事务管理如果没有发达的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则要么许多社会领域沦为问题丛生的缺乏协调的地带,要么在出了问题后简单恢复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或者称为商业资本肆无忌惮地施行“财富至上”统治的社会。32可见,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它与政府的互动角度而言,能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政府部门在满足社区居民综合需求方面,具有对行政体制弹性创新的能力,可以突破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改变条块分割的思路,采用新的策略,提高服务效率,以满足居民迫切而又合力的需求。33具体分析,具有以下功能: (一)有利于满足社区多元化需求。由于政府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与最普遍的服务,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以需求为导向,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能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在美国社区内,非政府组织正朝着建立一种无所不包的服务体系的方向努力,涉及的服务范围十分宽泛,力求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学有所教、需有所供”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境界。 (二)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区公益性组织根植于社会、贴近群众、反应及时、运作灵活,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群众需求。社区公益性组织传递的是爱心与奉献,它提供的服务与帮助使受益方更容易形成感恩的心理,激发其回报社会的行为。知识社会中的私营部门日渐变成谋生的方式,而不是生活的方式。只有社会部门的机构,即非政府、非商业、非营利性组织,才能够创建社区,满足现在市民、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工作者的需要,而他们正成为发达社会的主流34。 三、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

  [1]

  毕素华.社区自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学会,2005,6:13. [2]

  零点调查&前进策略,袁岳.公道 公共管理新主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215. [3]

  张明.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J].江海学刊,2001,6:46. [4] 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VII.

  31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志愿者服务是一项自愿地、不计报酬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高尚的社会公益活动,对于加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队伍及人员数量少,成员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从国外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经验来看,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调节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和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北欧、巴西和我国香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6%,31%、48%、34%、48%、35%、50%和20%。美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0年代,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约占到美国成年人的50%,1990年志愿者组织数量总数超过100万个。2002年,中国的志愿者只有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2006年,社区志愿者的人数是1800万,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4%。同时,2001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频率调查中,一次或偶尔参与的占到51.3%,一年中特定时间或节日参与占5.4%,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占1.7%,每月一次或每两月一次占1.3%,只有单位组织才参加占24.4%,经常参加的占10.9%,其他占5.1%。社区志愿者中多数为退休的老年人,中青年居少,结构过于单一。针对这一现象,要尽快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服务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理念导向,让志愿者正真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 

  32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毕素华.社区自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学会,2005,6. [2]陈泽水.美国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探析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 [3]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董焕敏.善治理论指导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析[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5]葛望及.中外社区模式发展对我国转轨时期建设新型社区模式的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7. [6]侯玉兰.非营利组织: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5. [7]黄国平.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J].社区建设与管理,2005,7. [8]黄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6. [9]贾秀兰.论社区转型与社区运行机制的重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0]零点调查&前进策略,袁岳.公道 公共管理新主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11]刘长喜.城市管理社会化视野下的社区共治[J].特别策划,A36. [12]刘洪清.思路决定出路—城镇居民医保试点透视[J].中国社会保障,2006,11. [13]刘莹,肖志鹏.社区行政: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14]刘伟红.政府与社区协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变革走势分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3. [15]卢汉龙.从党政管理到社区治理[C].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讨论会,2002.11.29—30. [16]吕耀怀,罗晓莉.我国社区管理的模式及其优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17]聂林.国外社区管理模式比较[M].党政论坛,2005,7. 

  33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18]上海市民政局.情况专报[R],2008,4. [19]上海市民政局.情况专报[R],2008,5. [20]张捷岩.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J].洋皮卷,总第292期. [21]张明.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J].江海学刊,2001,6. [22]沈毅.社区分化与治理模式探讨[J].社会学研究,2007,5. [23]石玉庆.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J].社会视野,2007,7:191. [8]熊琴.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4]托马斯·雅若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传统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M],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5]万仁德.转型期城市社区功能变迁与社区制度创新[C].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武汉,2000 [27]王东.论社区管理中居民自治和政府机构的互动[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8]王福先,乌日丽歌.浅谈美国社区建设和管理[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29]王建云,韩笋生.杭州与新加坡的城市社区组织模式比较[J].城市规划汇刊,2003,3. [30]王军营.夯实基础,大胆探索,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医保制度[J].中国医疗保险,2006,4. [3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1,2. [32]徐勇,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M].武汉出版社,2002. [33]徐中振,李友梅.生活家园与社会共同体[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4]杨稣,贾明德.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36]袁海花.社区管理中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 [37]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7,4. 

  34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致  谢 

  一年来的努力,终于要完成这论文的最后一页了。两年半的MPA学习生涯,虽然使我很忙碌,但是更让我感到充实,我深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论文从构思到查阅资料,从开题到写就此稿,期间得到了许多人帮助。导师卢汉龙的谆谆教诲和耐心指导,使我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一稿一稿的修改让我的论文日趋成熟,也让我对公共管理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与张蓓、谭美倩、范海霞等同学进行的头脑风暴,虽然次数不多,但效果明显,让我拓宽了思路。在此,对以上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外,不得不感谢杨浦区民政局诸多领导和同事对于我求学MPA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感谢交大,感谢各位授课老师给予我的知识与力量,感谢同窗的兄弟姐妹们,浓浓的友情让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日子,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忙碌充实的两年半是我离开大学校园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学习,成为我知识和心灵的“给养站”,让我更加充满信心的走向美好明天。 

  35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陈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以城市社区发展为视角.江汉论坛. 2009年增刊 

  36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作者:学位授予单位:陈城上海交通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D057786.aspx

篇八: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

  摘要:社区作为社会公共生活最基础的单元和组成城市最主要的“细胞”,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有助于发展城市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以及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的内涵所在,发展社区文化有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城市竞争力,对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文化;关系;原则

  社区治理以社区治理主体达成一致的目标为导向和支持,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市场等主体共同参与,对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合理的处理,最终实现社区良好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产出的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生活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等。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转型进程、居民文化素养等因素各有不同,我国各城市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社区治理模式。围绕政府、社会、社区三者间的关系,学界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合作型和居民自治型。

  1、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这一治理模式主要存在于“大政府、小社会”状态下。由于政府简政放权的进展较为缓慢,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效果不明显,政府实际上仍旧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权力。在全能型政府的笼罩下,社会力量受到压制,无法承担起主要的社会治理责任。因此,社区治理主要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形式进行,表现为政府赋权、放权于各街道办事处,让街道办事处成为一级政府,承担管理地区事务的主要责任。

  2、居民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

  居民自治型由“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社形态加以支持,通常会在社区内部建立自己的决策机构、执行结构和监督机构。政府将社区管理的相关职责转交给社区,仅仅提供基本的社区治理规则和基础性、普适性的公共产品,以间接协商的方式协调社区关系。社会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最根本、最核心的作用。

  3、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

  伴随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位于天平两端的政府与社会的地位逐渐平衡。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不再是以往简单刚性的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更不是两种相互对立和冲突的势力,而是通过相互平等的协商、合作,维护和实现社区的共同利益。

  二、城市社区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

  1、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受现有城市社区文化影响

  作为社区治理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社区文化的原有路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区治理具体模式的选择和计划安排。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社区居民尚未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相关社会组织也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坚定的组织价值观念。因此,政府决策者需要因地制宜地在引入治理理念的同时适当对其加以改造,以顺应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

  2、社区治理的实践推动社区文化的构建

  引进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或是对旧有模式进行改造,都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加以配合和呼应。现有的社区文化形态服务于以往的社区治理模式,其与新的社区治理模式相磨合的过程中难免有不适应甚至相违背之处。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紧跟社区治理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治理需要。

  3、社区文化建设决定社区治理模式的成败

  社区文化通过在特定区域和某个时间段内强调特定的文化观念,从而影响和规范社区居民的实践活动,帮助其远离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引导其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将对社区治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治理模式实施的成败在于每一个参与治理的个体,而每个行为主

  体的行动都接受着社会文化的指导。因此,社区治理模式的成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决定的。

  三、治理结构下的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1、参与性原则

  当代社区治理最强调的当属多种治理主体,尤其是社区居民的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参与性是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应当强调的重点和核心,也是目前社区文化中较为薄弱的部分。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平等参与意识日益扎根于每一个城市居民心中。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尊重和服务于这种参与意识,为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治理活动提供合法性依据和理念支撑。

  2、系统性原则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仅只与文化宣传方面有关,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规划、全方位联动,以实现规模效应、整体效应,最终建设成一套完整的社区文化体系。首先,社区文化建设的设计者需要充分把握社会整体形式和现有社区文化资源,制定出一套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其次,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依靠社会协同,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投身于这项事业中。

  3、开放性原则

  处在这样一个变化发展极快的时代,社区文化也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新生的文化力量,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进。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以满足不同文化受众群体根据当下社会发展提出的不同的文化需求,保持新鲜与活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和吸纳一切积极因素。城市社区文化为了增强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就必须在继承和弘扬现有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参考和吸收外部先进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多样性原则

  当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而又包容的社会。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组成元素,不同的文化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展现。因此,出于尊重社会多样性的角度,社区文化建设也需要秉承多样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社区内的居民分属于不同的阶层,他们的生活观念、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别,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亦有所不同。形式上主要体现为举办社区活动的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刘庆龙:《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17卷

  [2]费孝通:《中国现代化城市对社区建设再思考》,载《上海街镇》2000年第12期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篇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基层的组织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新时代需要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

  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权责转移,加强社区自治

  政府作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将部分权责逐步转移给社区居民,通过自治、共治的方式来加强城市社区的治理效果。对于社区事务管理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政府应当逐步实现权责分离,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自治权和自主权。同时,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社区自治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倡导公共参与,建设共治社区

  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只有通过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的良好运转。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参与的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同时,政府也应当倡导文明、和谐、平等的社区公共精神,引导居民自觉遵守社区管理规定,树立“共治社区,共建和谐”的理念。

  三、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随着城市社区管理的不断升级和变革,社区管理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城市社区管理应当采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通过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使城市社区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工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四、推进精细化管理,构建智慧社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治理也进入了智慧时代。政府应当通过智慧化手段、数据化手段,将城市资源、社区信息集成起来,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政府也应当建立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推动城市社区的智慧化建设,提升城市社区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慧程度。

  五、倡导生态共建,实现绿色社区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的生态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政府应当倡导生态共建的理念,加强城市社区环境的管理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绿化、节能、减排

  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共建的行动。

  总之,新时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也需要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够实现城市社区治理的高效、便利和可持续性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内涵及趋势 中国 治理 内涵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