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6篇)

时间:2023-07-27 13:1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

  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日趋扩大,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早

  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模式转变为宏观调

  控,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这种新型的人才就业

  模式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俨然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的单位逐步向着企业化方向。通过对现阶段我国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企业单

  位。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对就业单位选择时,往往会优先考虑

  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这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转型的重要表

  现。

  (二)毕业生个人方面对就业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用

  人单位的选才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大部分用人单位不再只选择高

  起点,成绩好的毕业生,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部

  分大学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M入社会后仍然采取学校中

  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的方式,这极不利于其适应社会生活。

  大学生不能够迅速的转换自我角色,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这直

  接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三)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就业

  地区

  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约占66%。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

  单位时,往往将目光放在经济发达、就业前景好的地区,这就造

  成了发达地区高素质人才泛滥。

  大学生就业地点往往不会选择落

  后的地区,这直接导致这些地区严重缺乏人才,影响当地的发展

  水平,拉大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所以,大学生数量比较多,但是不愿意进入基层工作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之

  一。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而且对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必

  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方式、培

  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开展工

  作。

  (一)加强大学生求职就业方式信息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信息化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为了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有必要加强大学生求职就业方式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

  化渠道成为主要的求职就业方式,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大学

  生的就业渠道从传统的上门应聘、招聘会等形式转变为网络求

  职,实现求职效率和覆盖面的增加,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就业选

  择机会,大幅降低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成本支出。

  二)大学生方面。

  在现今“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环境下,大学生必须对本专业的就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基本的就业

  环境和自身的优劣势所在。

  同时,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就业策略

  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盲

  目的问题。此外,学校及政府也应该积极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培养

  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高校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面对当

  前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需要高校转变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

  过对当前社会用人情况以及实际需求的分析,有效进行教育模式

  改革,进而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基

  础。首先,高校加强改革现存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课程的优

  化及课程的配比两个方面,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协调分

  配,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高等

  教育水平的提升;其次,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掌

  握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及现状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讲

  座等,更好的对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

  析,然后对当前新推行和现行的就业政策进行全面解读,最终帮

  助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得大学生针对基本权益的维护

  方法有所了解,从而使得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

  (四)政府方面。1、健全就业政策和完善相关就业制度。

  对就业政策来说,要修改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合理的制度,降低大

  学生就业的成本,加强对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有效结合,重视

  市场发展对大学生专业的要求,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大学生就业难

  的解决措施。

  总之,我国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要依靠政府

  相应的制度安排来缓解和解决。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地区

  就业。对于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政府应该加以重视,通过施行

  一些措施来鼓励大学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就业。

  这样可以促进当地

  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

  平的地区性差距,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范围的扩大,促使其就业

  率

  的提高,加强对基层地区技术的改进,增强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学生毕业需求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

  问题的策略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的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需要从大学生、学校、政府等

  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自身

  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水平。

篇二: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当前就业前景调研报告范文4篇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就业前景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关于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范文

  就学人口增加,少数用工大镇班额超标、校舍紧张的矛盾再次显现,而国家二胎政策实施后,不久的将来,这种矛盾将更为突出。

  2、教师队伍建设亟待突破。从数量上看,自20XX年实施的“退一进一”招师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前期连续6年“退二进一”政策造成的历史欠账,至20XX年,教师在编人数相比20XX年减少了620人。目前除城区部分初中因教改和并校造成教师政策性超编外,乡镇小学、中学普遍缺编、缺员,由此也造成临聘教师数量不断攀升。据统计,目前全市各镇(街道)小学临时聘请教师就有687名。其次,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市教职工年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特征,未形成合理年龄梯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这将造成未来某阶段教师集中退休而导致青黄不接的问题。

  3、优质教师资源校际不均。城区学校师资力量明显比乡镇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骨干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乡镇学校骨干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突出。即使在同城区域,优质教师资源依然集中在几所传统名校,学校之间、城乡之间过大的教学质量差距也导致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如南菁初中与暨阳中学虽然相邻,南菁初中生源爆满,而暨阳中学却生源不足。当前,虽然城区学校之间大力推行了骨干教师相互交流的举措并取得实效,但城乡之间的骨干教师交流比较鲜见,骨干教师向城区单向流动的现象有增无减。

  4、编制外教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由于编内教师数量长期无法满足教学任务需求,由此产生了大量编制外教学人员,包括编外用工、代课教师、临聘人员等不同性质人员,尤其在乡镇学校,编外和临聘人员普遍存在,比例也很高。如周庄实小缺编80人,临聘人员77名,占全部教师(380名)近五分之一。而由于临聘教师与编内教师担负相同的岗位职责,工资待遇上却相差甚远,同工不同酬问题既导致招聘教师质量难以保障,也导致编制外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5、民办教育发展滞后。全市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难以突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全市仅有一所民办学校(天华艺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目前,市政府也未出台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据了解,周边县

  市中,张家港市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9所,其中常春藤实验中学成为区域名校,在校学生2000多名,旭东学校是专门招收新市民子女的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在校学生6300多名,有效分担了公办学校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刚性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备配备、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为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公正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证。对照国家、省、市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我们建议市政府需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加大投入,促进薄弱学校标准化提质改造。针对全市依然存在一批薄弱学校的现状,市政府要加快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进度,强势推进、着力实施,促进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升。要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要按照省、市对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建造标准,实行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防止追求“高大上”,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早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目标。

  2、优化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核定编制数配齐配强每一所学校的专任教师,逐步做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因此,市政府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全市区域内师资水平均衡发展。要借鉴先进地区“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市聘校管”等有效经验,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进取心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长队伍,采取交流任职、扶弱结对等手段,提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要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加大对到农村、乡镇薄弱学校任职的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从制度上、绩效上支持骨干教师交流到乡镇和薄弱学校,充分发挥其业务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要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乡镇和薄弱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倾斜,使乡镇、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扎好根、结好果。

  3、完善政策,缓解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普遍缺编、缺员的现实问题,面向未来,谋划长远,按照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变化、布局调整等情况,加大年度招录计划,防止“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等与省市有关政策相违的做法,逐步解决学校教师缺员过多、年龄断层等问题。在当前有编制而缺员的情况下,要探索研究教师招聘的创新做法,由政府统筹,核定年度用

  编情况,统一招录,在数量上适度扩大,质量上严格把控,待遇上统筹,逐步满足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的需求。要按照《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XX—2020)》文件精神,优先补足配齐乡村学校教师。

  4、创新突破,完善编制外教师队伍管理。在当前生源规模有增无减、教师编制数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编制外用工将成为目前甚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弥补编制不足的重要途径。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编制外教师这个群体,正视教师在专业上、工作性质上的特殊性,加快完善编制外教师的管理机制,统筹规范各镇(街道)的用工标准,严格用工程序,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素质。要依法落实编制外教师的工资待遇,激发编制外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5、深化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不但可以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同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市政府要加快研究我市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快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到民办教育特别是高端化、差别化私立学校建设上来,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民办教育体系。

  (二)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看法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分析其影响,如何改进。

  一、概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一大难题,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

  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迅猛发展,优秀的管理者、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甚至劳动力都及其充裕。社会人才过剩,大学生的地位也在逐步下降,从原来的百里挑一到如今的资源过剩。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激烈的讨论,专家们更是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大学生也有不一样的看法。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能力、竞争、态度。

  二、调查的情况: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收回200份,面对群体为所有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大一的学生对就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大三大四的学生对

  就业关注度较高。从就业意向来看,约32%的大学生选择考研,约69%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出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其中仅约25.3%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主题专业必须密切相连。从经济收入来看,约有27%的大学生希望每月收入为3000以上,有56%的大学生希望每月收入为2000-3000,只有约19%的大学生希望每月能得到1000-2000的收入。从就业形势来看,约52.6%的大

  学生对就业持悲观态度,仅5%的大学生期望能自主创业。从专业及能力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工作与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因素,只有一少部分大学生觉得专业能力对找工作并无太大影响。

  四、分析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持悲观态度,如今大学生

  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人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找工作真的就这么难吗?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XX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4%;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据统计,全国一共有820所本科院校,其中仅有39所985,112所211.社会上人才过剩,而本科毕业生竞争压力巨大,找工作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社会成为了比拼能力,较量本事的地方。过去,大学生一毕业国家就分配工作,如今简历投了几十份,却有去无回。是社会给我们的机会太少还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有一个高待遇,然而社会不是救济所,你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凭什么要求好的待遇呢?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对待遇的衡量以及对价值观念的选择有很大的误解,从而导致工作重心分布不均,人才过剩。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能者多劳,回报自然就会高于无所事事的人。我们总爱幻想,爱空想,却不曾付诸实际的行动,时间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机会也一样,当你准备充分的时候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并不放它走。面对就业形势,也许目前不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压力与困扰,但是我们更加不能被它打败,花更多的时

  间去充实自己而不是去抱怨,去悲伤。反省过去才能守住未来!

  五、意见及建议:在这个就业难职位供不应求的时代,我们应立足自身,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不是错事但要从实际出发并与社会情况相适应相结合,把握国家的方向,不能一己之私。在就业形势如此紧张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增加我们见识的广度,见解的深度。同时更应该培养非专业能力,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的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此刻我们应静下心来思考,未来中国的教育走向,本科院校将会扩招学生,我们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其实就业方面竞争一直都在,只是数量增多了基数大了,所以水平相同的人也就多了。我们要做的比别人更优秀,更有闪光点才能被发现,才能获得机会。未来大学生就业方向将会趋于自主创业。大

  学生毕业后创业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业核心的价值,敢想才能敢做。虽然很多人认为创业很难,我谨代表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既是一个勇敢的决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不论是从意志还是坚持,从知识还是技能,从社交还是决策。我们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已经很扎实,与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业不能眼高手低,在寻找中锻炼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应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

  六、报告总结: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暗淡无光。大学生毕业

  后心理压力巨大,还被命名为啃老族。事实上,未来就业形势将会有所好转。大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不想多付出却要高回报。然而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开始,都要打好基础,就像盖楼房打地基,地基打的稳楼房自然就能建得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应尽早融入这个大圈子。祖国未来的繁荣与昌盛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不论就业与否我们都要心系祖国,有一颗上进心,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共创和谐未来。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永恒不变的定律。

  (三)就业前景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工作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促进就业、鼓

  励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政策落实,推动城乡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为及时、准确掌握2019年一季度就业情况,我局通过深入企业、工业园区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市就业形式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一季度就业形势。

  一、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城镇新增就业2636人,同比增加2.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7人,同比减少11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0人,同比增加83人,创业带动就业12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7人。调研样本为全市77家企业,涉及制造业、纺织、物流、批发零售、食品加工等11个行业,其中,食品加工业占25%。所调研的77家企业中,用工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二、就业形势分析

  (一)从企业运行情况来看。根据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截止目前,停产减产企业仍较多。去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3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4.6%,岗位减幅为9.4%;有150家企业累计产值同比负增长,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4%。第一季度产值下滑及停产半停产企业多,失业人数小于就业岗位数量。就业岗位与求职登记情况分析,全市就业岗位基本能满足失业人员求职需求。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人数等未

  出现明显波动;农民工外出务工基本稳定,与去年同期相比无较大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调查显示,全市企业总体用工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有所减少,“两节”后部分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大多数企业开始招工,生产一线人员需求增大。例如:宁夏锦泰新材料、中涛新材料、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青鑫炭素、宁夏沃野肥业等生物化工制造企业用工规模有所增长。调查的77家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岗位稳定,没有裁员、减薪的计划,企业工资待遇水平有所提升。

  (三)从行业用工情况来看。纺织、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形势依旧严峻,依然存在“招工难”问题,纺织企业达到85.3%、食品加工企业66.5%、饮服务业45.1%。主要原因分析:47.9%的企业认为存在“招工难”主要是“求职者对薪酬期望值过高”,居各选项之首;21.6%的企业选择“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居第二位。第一季度,全市房地产业、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用工明显缩减,用工计划有所“减少”。

  (四)从企业用工结构来看。年龄结构方面,大多数企业招聘25—35岁年龄阶段的人员;文化程度方面,企业除对招聘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要求较高外,大多数对招聘人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性别方面,主要与需求工种有关,如车工、纺织工偏向

  女性,生产操作、繁重的体力工则多数需要男性。总体来看,劳动用工素质不高、现代化水平低、人才流失迅速。

  (五)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调查显示,95.4%的企业对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预期评价为“良好”或“正常”,与上年同期持平。96.3%的企业对本行业总体经营状况预期评价为“良好”或“正常”,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就业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用工难与城乡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二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三是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四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矛盾突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层次较低。五是就业形式多样化使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加大了稳定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难度。六是资金问题仍将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受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

  四、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人力资源交易中心。

  充分发挥各级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灵活、规范的人力资源交易中心,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就业的服务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各县(市、区)为支撑、覆盖城乡民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促进周边城乡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劳务经济收入。

  (二)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创业各项政策,以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群体为重点,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力度。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和服务规程,简化程序、降低门槛,为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扩大就业资金使用范围和规模,以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将职业培训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创新措施推进培训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岗位培训、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等方式,广泛依托社会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加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订单式培训力度,激发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建设扶持一批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职业培训基地。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四)全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把就业脱贫作为政治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落实,加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多管齐下,提高就业扶贫精准度,促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强化盐同红三县(区)闽宁劳务协作工作,扶持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和跨省劳务输出稳定转移就业。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的原则,鼓励支持自主就业创业、脱贫增收。

  (五)提升企业用工服务水平,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

  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全面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打通校园和企业“就业通道”,积极与区内外高校联系,通过组织洽谈会、校企对接等系列活动,帮助企业招聘到所需的技能人才和普通员工。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就业创业部门、基层民生服务中心作用,鼓励支持城乡劳动者到各类企业实现稳定就业。

  (六)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认真落实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职业培训、援企稳岗、创业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为抓手,积极与区内外高校建立联系协作

  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招聘会、人才大集、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建设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者,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创办创业实体等生产经营主体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

  (四)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关于通信工程就业前景的调研报告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调查时间:20XX-7-17~20XX-7-25调查方法:主要通过从书籍资料、社会实践调查、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国大学的入学率不断上升,有越

  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得以进入大学深造。随之

  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的毕业生数量不断上升,而首次就业率却没有太大的提高。因

  此我们必须要对我们所学的专业有一个了解,才能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这次调查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通信工程涉及的领域,热门领域,就业方向,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下面我就各方面作以分别陈述:

  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Engineering)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

  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

  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

  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

  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

  技术开发工作。近年来的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

  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等。本专业本

  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跟踪前沿、注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

  技术、通信与通信技术、通信与系统和通信网络等领域中,从

  事研究、设

  计、运营、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信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

  统、电子信息工程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通讯技术(电信技术)专业则涉

  及信息的通讯、中转和加工处理,其中信息通讯必须用到无线电技术。

  一、通信工程涉及的领域

  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领域有数字信息处理、电子和光信息技术、高频技术和

  通讯网络等。基于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技术)的重要性,电子计算机和电脑

  程序起了主导作用。自动化技术专业讲述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包括所需

  的硬件和软件的制作和使用。

  自动化技术和传导技术的问题的解决以系统理论和

  调节技术、测量技术、过程控制电脑和通讯技术等方法的运用为前提。微电子技

  术专业对于上述三个专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以上领域的经济和技术开发倚赖于电路板、半导体元件和高复性集成转换电

  路等内容的运用。

  通信工程专业既涉及电子元件的物理技术基础知识,还有电子元件的系统应

  用知识。除了着眼于工业技术,计算机支持的设计方式和模拟技术也起着重要作

  用。

  下面就我们所学的专业通信工程作详细的介绍:

  通信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通信工程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

  集成。现在,通信工程已经

  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

  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

  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通信工程的应用技

  术。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

  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

  法。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

  本课程。

  学习通信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对动手操作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

  算机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

  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

  学习通信工程,要喜欢钻研思考,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随着社会

  信息化的深

  入,各行业大都需要通信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

  二、热门领域

  该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通信工程技

  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

  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

  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

  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

  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

  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

  大。为此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三、就业方向

  毕业的学生一部分考入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一部分去国外攻读硕士研

  究生学位,其他在社会就业,目前就业的渠道主要有:网络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网络设备的研发,通信工

  程产品的设计,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

  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

  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四、未来发展

  李鹏总理的重要指示:通信工程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给予高度

  重视和大力扶持,加快它的发展。电

  子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抓

  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

  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的通信工程系统装备和各种电子产品的能力,为早日把

  通信工程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子部胡启立部长要求全行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实施

  以下战略:在产品结构上,加快从传统的模拟技术为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方向过渡;在技术支撑上,加快从依赖引进为主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

  并举方向转移;在企业结构上,加快从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向大公司为主体、大

  中小企业共同

  发展的方向转移;在市场结构上,加快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与国外

  两个市场相结合的国际化方向跨越。

  通信工程作为一个新型产业,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

  个机会,发挥我们最大的能力为我国的电信产业做出贡献!

篇三: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当代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及对策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困境。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及对策。

  1、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各行业就业形势严峻,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创业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社会普及率的加快,许多人不再把“大学文凭”视为保障就业的硬性条件,这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仍然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工资低廉等问题。

  2、就业稳定性不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也是较低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也面临着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一些新兴行业往往需要不断地创新,才可以保持持续发展。传统行业则因为技术升级、经济波动等原因而不断调整,容易收缩人员。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较低,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3、竞争激烈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极其激烈的就业竞争。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百级城市,一些知名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仅仅在60%左右,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就业市场对于大学生的能力需求日益高涨,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也让大学生面临着较大压力的挑战。

  二、对策

  1、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注重外语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这是重要的职场软实力。

  同时,大学生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领导力、沟通力、创新力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和应对复杂的就业环境。

  2、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求职者在招聘网站、社交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等多平台上寻求就业信息的现象越发普遍。大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就业渠道,如人才市场、招聘会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非官方招聘网站的信息搜集,以免上当受骗。

  3、积极关注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形势较紧张,大学生要及时关注各行业的就业信息,了解市场需求,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所适合的职业方向,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在了解市场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自我评估,找准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以此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市场。

  三、总结

  总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严峻,但也给了大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大学生要积极探索就业渠道,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要具备坚韧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

篇四: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三篇

  篇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

  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二、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XX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XX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

  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

  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XX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再次,拓宽求职渠道,改变求职方式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证。

  篇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XX年达559万人,20XX年达610万人,20XX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

  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

  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

  (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

  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

  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篇三: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不均衡。据近几年统计,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数据来源于20XX年,近几年有升高趋势),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XX、XX、XX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甚至更低。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3000至5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教育机制的弊端突出。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

  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除了以上四点现象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和联系马克思主要的哲学思想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缘由。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那么我通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供求关系的体现。目前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但是,真正的高端人才却是供不应求。造成这种比例失衡的原因便是社会用人结构不平衡。从以上列出的几点原因可以看出,由于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很多企业的工作仅仅需要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却因为大学生数量多而提高了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素质人才的浪费。企业在雇佣大学生是必然会考虑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企业希望用最少的劳动力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存在问题。一般来说,社会的人才需求主要呈金字塔形,需要量最大的还是初级人才,中级和高级人才的需要量不是太大,这种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就导致我国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不均衡,不利于社会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教育机构盲目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扩招数量的增加幅度超过

  了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幅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从社会实际的用人需求出发,只是一味地继承原有专业,忽视了设置专业的实用性。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决策者出台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总体上来说是供过于求以及少数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看,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那么身为处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发展观,把中国创造成一个创新型国家。这与我们现在的努力使分不开的,我们需要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身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只有处理好自己的情商,才能把你的技术尽可能发挥。其次,加强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我们可以了利用假期实践去支教,去实习,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篇五: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为加速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根据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保证中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其就业。在实际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都是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实践者,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他们的工作状况怎么样?这份工作的前景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笔者拟从以上两个层面进行讨论,以期能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就业现状;前景;毕业生

  前言:中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从事工业生产的作业人员,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蓝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去更高级的学校继续学习。那么,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他们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又是怎样的?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对当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在理论上能为中职毕业生有所借鉴。

  一、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与各个大公司的生产一线工作的蓝领员工或经理。然而,当前的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所处的职位与他们所学的专业不相符,甚至没有联系。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选择了与自己专业对口或者说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和岗位。

  (2)岗位竞争激烈

  当前,尽管各大公司都十分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不过因为中职生相对来说技能不够丰富,实践能力也不够,所以他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而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高职毕业生也同样

  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同专业的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们都在争夺着同一份工作,这让学历较低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上更加艰难。

  (3)就业质量较差

  就业质量说的是综合性的意思,它是一个概念,不可以用某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工作机会、个人发展、工资收入等等都是影响它的因素。除了中职毕业生就业所选择的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工作环境不稳定、就业人员的发展空间小等等都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的原因。

  (4)薪资、保险等福利较差

  根据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在工作后获得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他们每个月工资到手一千二到一千八都是普遍现象,此外大多数人的工作强度高,假期也少。而从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的养老保险等福利来看,则更加突出了问题所在,大约只有1/4的大学毕业生享有医疗以及养老等保险,这一比率是值得思考的。

  (5)工作稳定性较差

  根据对中职大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工作稳定度极其低。很多大学生在第一次工作半年之内就跳槽了,而能够在同一个公司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的,仅有1/3。当然,这并不是所有的责任都在毕业生身上,也受我们之前提到的工资、工作环境的恶劣等因素影响。

  二、中职院校就业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

  (1)由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加上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中专学生数量虽多,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职学生整体上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没有上过学的、没有希望上大学的学生,才会选择去读中职院校,这样的歧视,无疑会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自信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由于社会的原因,即便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自己也对毕业后的工作产生了轻视,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加工行业,很多毕业生都不想去前线工作。

  (2)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在找工作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他们的工作范围并没有缩小,这就使得他们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中职生的有力竞争者。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历和知识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优势,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就业质量不高。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面临着在与劳务工的区别方面的就业问题。因为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劳务工的收入较少,而他们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较高,因此,他们往往比中职大学生更受欢迎,从而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

  (3)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大多数中职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较低。首先是在工作中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工作中的工作积极性较低;其次,由于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些毕业生对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的要求稍有不满,便会放弃工作。第三,因为大多数的中职毕业生都是在生产岗位上工作,工作会比较枯燥,甚至会很疲劳,因此会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工作压力而选择辞职。

  三、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及对策分析

  尽管当前中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中职生的就业前景仍然很好。其原因主要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素质比普通职工要高、国家对这方面的扶持政策也不断在扩张等等。在实际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因此,如何找到解决大学生的问题,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措施:

  (1)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在未来的教学中,要不断深化校园和企业的合作,强化实习基地,缩短大学生就业适应期,使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实现科学的衔接,其主要做法是:提升扩大实训课程的教学比例,坚持实践为主、殷实理论的做法,通过不断的实训,使学生尽早地进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支出,中职毕业生就可以间接增强优势;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可以增加就业信心。

  (2)准确定位就业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想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需要的就是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以优良的教学理念为支撑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学校方面,要靠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自己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目标判断;第二,职业判断;第三,能力判断;第四,人才判断。只有对大家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全面且准确的判断,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这些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3)积极探索“订单式教育”,为就业提供有力保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订单式教学”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看好的模式。我们所说的订单式指的是由高校按照用人单位的工作标准、工作条件,与雇主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和执行教学方案,从而达到“定向培养”的目的。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是当前的改革方向,它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以及产教结合良好衔接的有效方式,它同时还能够解决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就业保障。

  (4)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品质

  客观上影响就业的元素有很多,但是从主观方面来说,最主要的还是看中职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既包含了专业知识,也包含了表现力、职业道德、创造力等方面。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增强学生在创新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等方面的训练和教学。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整体上的高素质,才能够助他们在今后的就业中一路顺风,在自身的岗位上有突出的表现,同时有光明的前景以及广阔明确的上升空间。

  (5)设置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顺利,就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置职业辅导课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树立起优良的就业理念,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刻入脑中。职业指导岗位的作用在于培养他们优良的创业理念、就业观念,从而使得他们在整个就业过程中不走弯路。另外,在职业辅导课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需要,并将其与学员进行沟通。

  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目前的问题还很多,本文从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营造有利的客观环境、克服主观上的负面影响等几个方面着手,可以说,问题的解决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强化中职教育的思想、方法方式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文章的内容可作为有关人员的参考。在传统的理解下,中职教育并没有普通的高中或者大学教育那么受关注。所以这条教学之路固然也是比较难走的,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只要有收获,只有能够逐步去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就一定不会放弃。因此,为了这些中职孩子们的发展,笔者相信教师们都会竭尽所能,不断向前,努力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正焱.云管理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品牌研究,2021(5):221-223.DOI:10.3969/j.issn.1671-1009.2021.05.069.

  [2]孙娜.有关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J].互动软件,2021(6):4287.DOI:10.12277/j.issn.1672-7924.2021.06.4183.

  [3]李学谦,陈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22(4):24-32.DOI:10.20017/j.cnki.1009-0576.2022.07.004.

  [4]黎晓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47-49.DOI: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9.02.011.

  [5]周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J].才智,2020(19):63-64.

  [6]孙俊锋,张晶晶.中医药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6):168-169,175.

篇六: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口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问题日渐显现。

  如果不能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就会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学生数量均同比上年增加60万人左右,而

  国家全部的劳动力当中有超过一千万的人是大学生,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大

  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国家亟待解决

  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困扰政府和社会多年。从整体来说,大学生作

  为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优势。但是,高校的教学

  方式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市场结构相脱节,导致

  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着重重困难。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和

  创新方式才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

  对自身就业能力期待过高。我国一直对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在大学进行

  人才培养,但山于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开始面向大众广泛招生,这使大学

  教育成为普通标准,大学本科学历也逐步普及,大学生数量骤增。因此,当代大

  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无法摆脱大学光环,忽视自身就业能力水平,对就业期望

  过髙,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压力大[2]。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一线城市充

  满向往,乂难以接受一线城市带来的压力,导致心理矛盾产生,造成就业机会浪

  费,形成就业压力。

  (2)

  高校自身问题导致就业形势困难。各大高校在设置教学理念时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因其没有对教学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无法

  和社会相接轨,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同时,髙校的就业机构

  对学生的就业状况只是简单陈述观点,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就业

  指导机构理解不足,其至完全不知道学校的就业机构,因此各大高校的就业机构

  应当要发挥其更大的空间来帮助学生。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1)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受诸多环境因素和社会因

  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在择业就业中将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

  因此,应加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社会文化指导,根据职业规

  划,制定发展方向。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

  导课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择业意识,了解时代发展。增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具有正确面对社会的心理状态,适应社会环境,避免出现心理误差。学校应注重学生对职位预期心理

  的培养,从基层做起,腳踏实地进行工作,避免学生好高鸯远。在培养大学生树

  立正确就业观念时,家庭教育氛围也尤为重要,家长应进行正确引导,转变家庭

  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支持,关心学

  生,培养学生完善理性思维,进行职业规划,树立就业目标,避免学生形成攀比心理,盲目就业。

  (2)

  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提高自身能力和

  综合素质,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口战不殆。学校在适应对代发展时,依据社会对

  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性人才。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更

  应根据自身状况进行特长能力培养,有助于择业就业中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应

  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政治思想,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强

  的责任心,提高外语水平,锻炼读写技能,具备独立操作计算机能力,实际应用

  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事业精神,拓展自身知识范围。

  (3)

  放宽就业政策并鼓励大学生创业。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时,政府为促进

  大学生就业,应放宽就业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制,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

  实行特殊性政策,扩大毕业主在地域上的择业就业选择自山度,放宽应届毕业生

  的户籍管理制度,保证应届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权。政府对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

  实行优惠政策,加大对毕业生的资金投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对非国企单位

  就业的学生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

  益,支持学生进行西部支教,鼓励学生进行西部开发,对到偏远地区的学生给予

  政策支持和物质鼓励,提高大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时,应保持

  就业渠道畅通,提高就业率,政府还应加大就业信息网的建设,保证招聘单位和

  就业人员迅速匹配,专设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网,保证就业信息传递通畅,避免毕

  业生错失就业机会。政府还应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

  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学校通过就业指导部门,实现校园招聘,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引进学校,对校内学生进行人才招聘,针对企业所需

  人员进行招聘,增强招聘人员的针对性,避免学生进行盲LI就业,浪费就业资源。

  四、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部

  门等的共同努力,毕业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所以高校要根据

  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

  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圧力与机遇共存

  高等教育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

  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生就业问题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山

  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

  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

  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

  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

  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

  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

  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

  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

  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

  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

  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

  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

  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

  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U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

  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其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

  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

  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儿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

  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

  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岀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

  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

  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

  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就业是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学生就

  业对全社会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乂是一年大学生毕业就业之时,正确分析就业

  形势,保持冷静和理性的就业态度,提出解决就业难题的建议,成为当前一个必

  然而且重要的问题。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

  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岀新高,而且总量大、增幅高。(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

  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城镇新增就业岗

  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3)

  —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

  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

  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

  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

  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

  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

  增幅达19.9%oIII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

  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至今仍有一厅多万没有就业。首先,从国际

  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

  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

  电产品。其次,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许多岀口

  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

  求。再次,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

  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

  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

  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

  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

  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用人单位选材

  要求高,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好多企业不愿

  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

  生,但是,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

  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

  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08年也比较明显。

  笫四,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市场只

  给1700元/月。第五,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

  作经验”o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

  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o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对此状况提

  出以下建议:

  第一,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

  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

  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

  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

  机而动。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并能够承受

  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正确分析自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

  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儿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

  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

  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

  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L1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笫三,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

  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

  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H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

  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o但

  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笫四,放下骄子的姿态,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

  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

  因此,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4"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

  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

  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

  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

  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毕业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推荐访问:当前就业现状和前景 前景 现状 就业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