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9篇)

时间:2023-08-04 11:2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

  中医药是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西医不同,它强调以养生、调摄、疏解为主,兼顾预防和治疗,以体内自然协调状态为目标,通过调节阴阳,调理气血、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等各种中医手段来调节和改善人体虚实状态,达到调节体内生理功能和改善人体健康水平的目的。中医药能改善身体状况,减少病情,改善人体机能,这是它的优势,比西医更加全面。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也很独特,既抗病也建设身体,把保健、急症治疗、慢性病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治疗,而且中医药更加注重对疾病本身的同时保护和调节脏腑机能,这使得中医药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让病人获得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中医药有着很多优势,但也需要持续地开展科学研究,树立中医药的科学思想,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未来,中医药将在宣传、研究、和技术等方面继续发展,成为一种护理、建设和保健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更优质健康服务。

篇二: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学术本质和理论特色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学的整体观,主要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生长大自然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其影响,人的生老病死是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在理论上创立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同时认为人体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即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在理论上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组织解剖学定位,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肢百骸"等生理功能,形成了比较系统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概括。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注意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体内在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变化中,去分析、认识和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此外,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还有许多对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新发现。例如对于人体经络现象的发现,至今现代科学仍无法解释,但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却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针灸临床实践,依据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的针灸疗法至今已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应用,并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承认其合法化。针灸和中医药疗效的神奇,在外国人和专家眼中都感到是新鲜事。

  中医学的辨证观,既注重从宏观整体上"审证求因",又十分重视通过"望闻问切",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在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下,发生、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以及所反映出的不同证候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辨证分析得出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已形成了"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七情辨证"等一系列辨证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和结合。

  中医学的治疗观,重在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临床辨证确定治疗法则,"立方遣药","有是证则用是药",追求"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在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上不仅独辟蹊径,并不断有所创新,十分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冬病夏治,秋病冬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扶正祛邪,安内攘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总结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根据这些大法,针对临床不同病证,所创立的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血""和解少阳"、"解表和里"、"通里攻下"等一系列的具体治法治则。

  中医学的预防观,主张"预防为先","不治已病治未病","以表知里"、"见微知著","已病防变"等。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十分强调"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把疾病控制和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健身强体等方面,长期以来也都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独特的理论和经验。

  在中草药方面,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经验,形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一系列中药理论,以及"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等方剂和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原则;对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加工炮制"也归纳总结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据中医药文献记载,中草药应用的品种已达到12000多种,创立了无数有效的中药治疗方剂。对这些中草药方药功效的理论认识和应用经验,多数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从对人体应用的直接反应中和从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有些甚至是我们的祖先冒着生命危险得出来的。这在某种意义上较现代任何间接的动物实验的结果更为珍贵,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并可以此作为现代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魅力卓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它不仅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以自身独具的特色和优势有别于现代医学,开辟了世界医学科学的新境界,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胜利。

篇三: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校:重庆师范大学

  姓名:文艾

  学号:997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说理工具。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

  性味,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同。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效。升降浮沉,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这是运用中药必须掌握的一般规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由此可见,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

  学习中药知识就必须了解中药的炮制,它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其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三)增强药物疗效,(四)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五)便于调剂和制剂,(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七)矫臭矫味,便于服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用,(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那么人们是怎样去鉴定中药的呢?首先就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中药中泛指物种,物种不同、成分不同、疗效不同。以假充真,品种混淆,也是对中药进行鉴定原因。例如,大黄泻热通便,治疗急腹症效好,但一段时间发现毫无疗效,延误病情。另外,品种是变化的,物种的本质具有二重性,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方面按形态和生殖的不连续性标准划分的种在自然界有一定普遍性,另一方面至今还没有一个把所有有机体都划分成统一的生物学单位的不连续性标准;种是又间断又连续的,连续的部分发生在种和种的交叉处,变异是多元化的,中间过渡的。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品种也发生变化,优劣是量变,真伪是质变。

  鉴定方法有四种,各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如全草、根、粉末;有时需几种方法配合运用。第一、来源鉴别,观察植物形态观察特征,采集有花果标本。单纯靠营养器官是不够的,有时易得出错误结论。重点采集完整繁殖器官。核对植物学文献,植物态、图鉴、植物分类学报、补编,必要时查对原始文献。核对标本,最好到植物所注意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形态差异,必要时请专家协助鉴定。第二、性状鉴别,宏观观察方法,观察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第三、显微鉴定,先制片和封藏试剂,再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检查,最后扫描电镜。第四、理化鉴定,通过对物理常数测定、膨胀度

  、色度、溶血指数以及荧光反应、显微化学反应、指纹定性分析、有害物检查来实现的。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中药鉴定也是有难点和空白的。同一药材的同属不同品种、性状、结构相似如党参属、沙参属、铁线莲属、钩屯属、石斛属、黄精属,同种药材不同地区产品,动物药的鉴别阿胶、龟板、蛇胆,未知药材鉴别及检索已知形状:结构、粉末、它的药名或范围,未知粉末鉴别等方面都是存在难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中药鉴定有了新技术、新方法。例如:色谱法,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热分析法,电分析法以及等电点法。

  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了中药化学的出现,中药化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它随着化学分离、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色谱分离技术和各种波谱分析技术的开发使用和逐步普及,使中药中成分复杂、含量甚微、分离难和鉴别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药理活性成分筛选技术的进步,对促进中药化学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草药有上万种,来源复杂,加上生态环境各异,进行过现代研究的只是少数,而经过相对系统研究的则更少。中草药中含有生物碱、苷类、甾体、萜类、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有机酸、微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类成分,而每一类的数目又非常庞杂,这些化学物质并非机械的堆集在一块,而是共存于同一生命有机体中,之间还可能通过机体的新陈代谢相互关联。如果几种甚至十几种中草药混合在一起,其成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提取分离技术是开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展天然药物研究的必要条件。采收之后如何加工能确保有效成分不损失?我们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为了使人们学习之前对所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有所认识,人们对化学物质进行研究,同时还将系统地总结了常用提取分离方法。我们知道炮炙是传统中药材入药前的一种特殊加工过程,有炒、炙、煅、蒸、煮、燀等十多种加工处理方法。其他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天然药物种类繁多,所含的化学成分也十分复杂,又因各种成分的结构及性质不同,所采用的提取分离方法也各异。近年来一些先进技术在提取分离中的运用,大大缩短了对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的周期。无论何种方法,首要的是熟悉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各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灵活运用。提取一般是指用适宜的溶媒和适当的方法,将原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完全提出的一个过程;得到的提取物中仍含多种化合物,再将提取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一一分开的过程,称为分离;将分离所得单体化合物加以纯化合物的过程,称为精制。提取、分离和精制的方法很多。

  我们常用的是溶剂提取法,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化学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无效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中尽可能的溶解出来的方法。是最常用的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提取方法。此法的关键就是如何根据所提取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溶剂。溶剂通常可分为水、亲水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常用亲水性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氯仿、苯、石油醚等。选择溶剂时,溶剂的亲水性和亲脂性要与所需提取成分性质相适应,而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也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之分。化合物亲水性基团越多(如:羧基、羟基、含氧基团等极性基团),其极性就越大,表明为亲水性;而亲水性基团少者,则表现为亲脂性。这种亲水性和亲脂性的程度和大小,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及极性基团的极性大小和多少。一般来说,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分子中的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数量越多,则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而亲脂性就弱;反之,则亲脂性越强,亲水性就弱。极性小的成分在亲脂性溶剂中溶解度大,而极性大者在亲水性溶剂中溶解度大,这就是所谓“相似相溶”的经验规律。这常作为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选择溶剂时的主要依据。

  溶剂的种类有多种,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溶剂,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进行选择,并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虑: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天然药物的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价廉、易得、使用安全等。

  中药化学成分经过提取浓缩后,得到的仍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需要进一步分离与精制才能得到所需的成分。两相溶剂萃取法简称萃取法,是在提取液中加入一种与其不相混溶的溶剂,通过振摇使原提取液中的某些成分转溶到加入的溶剂中,而其他成分仍留在原提取液中。如此反复多次,将所需成分萃取出来的分离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溶剂的选择,常根据被分离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溶解度来决定。如水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是偏亲脂性的物质,一般多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乙醚、苯、氯仿进行萃取;如果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物质,就选用弱亲脂性的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萃取,也可采用在氯仿或乙醚中加入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溶剂,以适当增加萃取溶剂的亲水性。例如分离亲水性强的皂苷时,多选用正丁醇或异戊醇与水进行萃取;分离黄酮类成分时,则往往采用乙酸乙酯和水进行萃取。但要注意的是:有机溶剂亲水性越大,与水作两相萃取的效果就越差,因为能使较多的亲水性杂质伴随而出,对有效成分进一步精制影响很大。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的任务,1、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2、研究药剂学的基础理论。3、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4、吸收和应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用现代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理论、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随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药物制剂也发展了四代产品,第一代制剂特点是:给药次数多,血药浓度起伏很大,有“峰谷”现象。第二代制剂特点是:作用时间长,减少了服药次数,血药浓度较平稳,克服了普通制剂“峰谷”现象。第三代制剂比缓释制剂更精确:定时、定位、定速。第四代制剂属于控释制剂范畴。针对靶器官或靶组织作用强如:癌细胞、肿瘤细胞。

  中药剂型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传统剂型:丸、膏、汤、散等。改进剂型(现代剂型):口服液、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等。新剂型:微丸、脂质体、气雾剂、靶向制剂等。中药制剂的发展思路,必须符合中药制剂的特点应坚持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保持中药固有的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传统优势,努力在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应重视对中药的二次开发,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制新药的时间。

  药物剂型的分类,按形态分类:将剂型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类型。按制备方法分类: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便于应用物理化学原理说明各类剂型的特点。按给药途径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注意比较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一、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二、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三、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剂型;四、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时至今日,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迅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中医药学却仍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卓越的临床疗效、副毒作用较少的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总之,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一些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的知识,充实了我的知识储备。我将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我所学习的知识来保障自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四: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之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论治,也叫辩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了中药化学的出现,中药化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学科。它随着化学分离、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药化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现在我们的理解,中药可以食补,可以补血养气,可以清肝明目,可以清热解毒,可以养生健体。传统中药理论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在综合分析中药疗效与毒性之间的平衡得出的结论:上品可常年服用,安全性高;下吕又称虎狼之药,药性大,副作用也大,用量不宜过大,仅适合短时间使用。对一些单味中药的应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另外,中医保健中所说的补药也是药,服务不当照样可引起严重后果,如人参、鹿茸、阿胶服用过量可致兴奋、头错、血压升高、鼻出血、便秘等。

  而中医也可以养生,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中医有深度的三大养生思想。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虽然今日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中医药学仍具独特的一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篇五: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我对中医药的几点看法发表时间:2016-09-06T14:04:32.043Z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

  作者:

  易明祥[导读]中医药要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行业相配套的共同合力,哪个环节都不能缺。易明祥

  (四川省崇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

  崇州611230)

  【摘要】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学,虽然走过了几千年的路程,应该说中医药发展的一天比一天好,但是放眼看现在的中医药在整个国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占据极少的位置,西医药遍地开花,中医药却大量萎缩,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呢?

  【关键词】

  中医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332-02中医药要传承和发展,我认为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中医药要发展,必须要做好中医药文化建与宣传,充分说明中医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地位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中医药现状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宣传不够、病人对中医药的接受度不够,很多人总以为中医药是医疗服务中只是辅助治疗(尤其是医疗机构中住院部是最明显的),可用可不用,可吃可不吃,病人也觉得中医治病见效慢,立竿见影的少,麻烦。

  2.国家、地方政策应大力鼓励扶持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

  中医药要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行业相配套的共同合力,哪个环节都不能缺。比如,在继承方面应充分整理、辨别、挖取古医药书的精髓,完善中医药的教材应统一、正规、准确编写,否则会出现误导;在发展与创新方面应解决中药材品种混乱、种养殖环节不标准、不规范,因为它会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再加上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名称混乱引起临床医师误解,药师发药不准确,从而直接导致临床疗效不佳、没有后延误病情,甚至于产生毒副作用,那么我们是否该改掉以前的而应该考虑怎么样发展与创新的问题;在环节方应解决国家、省市、地方鼓励扶持中医药政策相衔接吻合,比如在中医治疗手段即项目中医保应尽量按政策放开,在医保目录中除了有国家中药基本用药目录外,各省还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增加相应中药品种,并且医保在制定目录库时应与政策相衔接,品种名称、炮制规格等应规范、品种目录要完善等。

  3.必须保障中药质量。中药品种质量下降造成中医药治疗在临床疗效的不明显,甚至于耽误对病情的治疗或者产生毒副作用

  3.1解决好中药材品种问题。

  在祖国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原因,药物品种内涵的不断变化,即“方未变而药多变”的特殊现象,造成了古方与现代用药之间的不确当与脱节,从而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乃至中医药学的发展。如《外科全生集》卷四方:砂仁、草果、威灵仙,各等份,或单用威灵仙水服煎,治疗骨鲠。但现在的威灵仙根本无此作用。为什么?因古今所用威灵仙品种有别,差别甚大。古代所用威灵仙为玄参科草本植物,而现今所用威灵仙是毛茛科藤本植物,而且有小毒。现代中医在使用很多经典古方时,均被更换了其中的药物,把现代人对药物的思维标准强加在古人用药意图上,有的完全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我们药学工作者真正的担负起对中药材品种考证工作,把中药材的基源落实清楚,逐步实现一药一名,杜绝中药材的品种混淆。做好现行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和教材相统一。

  3.2解决好中药材质量问题。

  中药材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又关系到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临床配方使用的疗效。如丹参、白术要求几年生后才能采收,但是很多不到年限就采收了;“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错过了采收季节,就没有药效了;2010年版中国版药典规定夏枯草用的是花蕙(也叫夏枯球),而现在的中药饮片公司大多是夏枯草全草,未严格执行入药部位;又如2010年版中国版药典规定青蒿照本版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Ⅹ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无水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但是由于不是大规模、标准化的种植,它的醇溶性浸出物不一定就全部达到1.9%的对低标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必须解决好中药材不是农副产品而是药品的原料(应该说也是药品),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它具有几个特征:生命关连性,药品是与人民的生命相关连的物质,这是药品的基本特征。

  2)必须解决好中药材品种问题。品种混乱,后面的任何质量都无法保障,它是第一关口。

  3)必须保障中药材质量,中药材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的区分,法定的国家中药材标准是保证其质量和划分合格与不合格的唯一依据;必须解决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和均一性,它是保证临床用药是否有效的前提。

  4)必须解决中药材种养殖高度的专业性。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推行专业化的中药材的GAP,大规模、按地域、道地药材标准化的种养殖,国家统筹每个省不能重复地种养殖(因为野生药材少,标准不统一,所以野生药材不作为药厂医院流通使用,只准在民间使用),这样才能保证中药材来源准确、质量稳定、均一。

  3.3解决好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

  3.3.1应针对不同中药饮片本身特性和临床需要改变传统中药饮片形式。在弄清楚中药材的药效成分或组分后,我们应该按照他的有效成分或组分的特性进行加工,比如说鸡血藤的传统中药饮片形式那么大,有效成分又恰恰在他的树脂环那么小中,这样在临床调剂中它的成分的均一性就不能达到体现,在现行版中国版药典中[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Ⅹ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树脂是不溶于水的,但是我们现在在临床上,鸡血藤大部分是作为汤剂煎服的,因此建议鸡血藤饮片应提取为鸡血藤膏打细粉作为饮片,茯苓也应该打粗粉或细粉,乳香、没药也应该大细粉,蛤蚧、蜈蚣也应该打细粉,又比如水蛭的有效成分水蛭素不来高温,那么就应该在活体水蛭中提取出来。因此我建议应该将不同的中药材按其特性和临床需要加工成相应的饮片形状,并且要保证质量稳定、均一。

  3.3.2解决好中药饮片炮制问题。我国现在的中药饮片炮制品种标准不统一,名称、规格泛滥。比如柴胡,中药饮片名称有北柴胡、南柴胡、炮制品中有醋北柴胡、醋南柴胡。但是很多药厂不按药典要求书写品名,有的写成柴胡,规格北(正规应为,北柴胡,规格片),有的写成柴胡(醋),规格北(正规书写应为醋北柴胡,规格片)。还有黄芪用蜂蜜炮制应写成炙黄芪,规格片,但有部分写成蜜黄芪规格蜜或制黄芪规格制。还有如栀子,药典要求有三种饮片及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但是药厂通常炮制品种是不齐全的。从上面可以看出

  由于药品名称混乱、炮制品种不齐肯定会影响临床疗效。因此我们必须要规范中药饮片炮制品种标准统一,名称一致、规格准确、品种齐全,才能不误导临床、满足临床需要,保证用药疗效。

  3.3.3解决好中药饮片功能主治问题。现行版药典规定栀子有三个饮片即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之分,但是在功能主治上栀子与炒栀子就未分开;现行版药典规定柴胡有四个饮片即北柴胡、南柴胡、醋北柴胡、醋南柴胡,但是在功能主治上却未分开说明有什么区别。这样容易引起医师随意开药,药师随意给付。炮制与不炮制,功能是有差别的,我建议象这样的情况应严格区分。

  3.3.4要保证生产中成药原辅料的质量以及使用中医药专业术语准确表述中成药说明书。保证原辅料的质量是保证中成药质量的前提。使用中医药专业术语准确表述中成药说明书是指导临床使用中成药的最好方法。

  4.要扎实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中医辩证一般都来源于望闻问切,而大部分治疗都在门诊上或个体诊所,他们在书写病案时基本都没有按照中医辩证的望闻问切来记录,治则与治法记录简单,医疗机构住院部在使用中医辩证时望闻问切记录比较详细,但是中医在住院部使用时一般都是中西医结合在用,不一定能完全说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且不管是医疗机构还是个体诊所真正做到对病例的讨论、对病案的分析整理的,应该说是做的不够的、极少的,因此临床应加强中医辩证论治的望闻问切、治则、治法、过程与结果等的记录,加强对病例的讨论、对病案的分析整理,总结出治疗某种疾病、某类疾病按某种临床路径的治疗原则、治法进行治疗,真正做到既有大同又有个体差异的中医药特色及精髓!

  5.我们应该通过宏观性、微观性与临床相结合研究透彻中医药为什么能治病

  现在我们应专门成立一个中医药临床研究机构,必须要把我们几千年来老祖中只知道应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组药能治好病(宏观性的),而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微物质或微物质组把病治好的(微观性的)。说白了,我觉得我们中医药治病还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实质上的研究。宇宙再大,今天我们也通过科学的手段知道了很多东西,何况人和医药?

篇六: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中药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非常喜欢类比思维。比如晋书中写到:“日为太阳之精,主生恩德,人君之象也。人君有瑕,必露其慝以告示焉。故日月行有道之国则光明,人君吉昌,百姓安宁。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日五色无主。日变色,有军,军破;无军,丧侯王。其君无德,其臣乱国,则日赤无光。日失色,所临之国不昌。日昼昏,行人无影,到暮不止者,上刑急,下不聊生,不去一年有大水。日昼昏,乌鸟群鸣,国失政。日中乌见,主不明,为政乱,国有白衣会,将军出,旌旗举。日中有黑子、黑气、黑云,乍三乍五,臣废其主。日蚀,阴侵阳,臣掩君之象,有亡国。超真实当官游戏,等你来当官

  广告

  “月为太阴之精,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以之比德,刑罚之义;列之朝廷,诸侯大臣之类。故君明,则月行依度;臣执权,则月行失道;大臣用事,兵刑失理,则月行乍南乍北;女主外戚擅权,则或进或退。月变色,将有殃。月昼明,奸邪并作,君臣争明,女主失行,阴国兵强,中国饥,天下谋僭。数月重见,国以乱亡”。《史记·天官书》中说:“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这种思维把太阳、月亮、星星、彗星的变化,跟人类联系起来了。发生了日食的原因,出现了彗星的原因,是因为皇帝或大臣做错了事,甚至是因为他们品德不行。稍

  具常识的现代人就能判断,这是很可笑的。

  展开剩余94%

  中医中药领域,也受这种思维的影响。比如蚯蚓(地龙)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中医就认为它晒干了人药能够通络利尿。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写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治疗不孕症有“神效”。理由是立春雨水“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这当然也是很可笑的。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五行的相生相克,最初来源于对木、火、土、金、水五者属性的观察木生火(木头能燃烧)、火生土(变成灰烬)、土生金(矿石能冶金)、金生水(金属能熔化成液体)、水生木(水分促进树木的生长);木克土(树木能破土而出)、土克水(土能抵挡水)、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属)、金克木(金属器械能伐木)。这种观察当然是非常原始、粗陋的,根本经不起推敲(水银属金还是属水?很多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都能够燃烧,岂非金生火、土生火?)。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全都归为这五者的相生相克,就更为牵强附会了,例如,为了能与五行对应,硬把四季改成了五季(加了一个“长夏”)。在人体中,与五行相对应的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口为了凑成五个,中医本来说的六腑只好舍去一个(三焦),七情也只好舍去两个(忧、惊)。即使凑成了

  五个,要与五行相配,也是随意指定的。例如,为什么肝属木?说是“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归于木。”但是肝何以有这样的性情呢?又是因为它属于木:“木性曲直,枝叶条达,具有向上、向外、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于木,其禀性也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所以说肝主疏泄口”。这种就是典型的循环论证。中医属于基于原始朴素理论的传统医术,传统医术不是中国独有的,西方也有。西方传统医术就是在现代医学诞生之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医术。这个意义上的西方传统医术与中医在思维、方法上有很多共同点。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应脏象学说相似,古代西方传统医术也有一套根据天地四元素提出的四体液学说。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由土、气、火和水四种元素组成,而疾病则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导致的:由肝制造的血液,肺制造的粘液,胆囊制造的黄胆汁和脾制造的黑胆汁。而疾病则是由于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导致的,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发汗、催吐、排泄等疗法。基于这种简单、粗陋、错误的理论的医术当然是没用的。比如放血疗法,医生会把病人大量的血放掉,经常放几升,有的高到人体血液总量的一半以上。即便是健康人,都受不了,都可能给用这治疗方法给治死,何况病人。但放血疗法,在西方不仅历史非常悠久,持续时间也很长,影响很大。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命名,就源于放血疗法,柳叶刀是放血的专用

  工具。18世纪,法国上到皇帝路易十五,下到平民百姓,都把放血疗法当成医疗和保健的好方法。美国国华盛顿这样的,都很相信放血疗法。华盛顿自己庄园里有很多奴隶,平时奴隶病了,就是用放血的方法治疗,也居然经常能好。什么原因?有的病是自限性疾病,不用任何治疗,自己就能好,放不放血都能好。病好跟放血没有一毛钱关系。但那时的人不懂啊,所以华盛顿深信放血疗法。1799年的12月,美国国父华盛顿咽喉疼痛,可能得了咽喉炎。就先让自己的管家给自己放血,病不好。请私人医生来接着放,放完之后病还不好,又请两位名医。来了接着放。半天之内,给华盛顿放了三次血,总量很大,大约2.5-3.5升。结果当天晚上华盛顿就死了。怎样才能断定一种药物是否有效呢?用基于原始朴素理论的思维是不行的,用类比的、模糊的思维也是不行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目前现代医药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测试。长久以来人们都会习惯性认为连续相伴发生的两件事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前一个为因后一个为果:乌云密布,倾盘大雨,所以乌云就是雨的原因。倾盆大雨,道路泥泞,所以下雨时泥泞的原因——这种习惯推理在大部分时间是起作用的。而人们也用它来确定药物的疗效,让患者吃下某种药物或者进行某种治疗,然后观察患者是否痊愈,如果痊愈,则认定该治疗是有效的。然而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休谟认为,我们从来没有亲身体

  验或者亲眼证实过因果连接关系本身,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两个相继发生的现象,所以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值得怀疑的。举个例子,公鸡叫了,太阳升起。这两个事件同样是相继发生,但是公鸡叫并不是太阳升起的原因。休谟提出,一切因果关系都应该重新审视。1789年,在法国的巴黎学派,以PierreLouis为代表的医生掀起一次医学革命。他们主张治疗不能依据传统古典理论和盲从权威,而是要观察事实做出推理和决策。Louis第一次引入“对照组”的概念,发现当时广为流行的放血疗法和吐酒石其实并无疗效,发出了循证医学的先声。人们发现,有些疾病无需治疗也能自动痊愈,例如口腔溃疡,感冒等,有些疾病即使病人在吃安慰剂后,在心理暗示下能很好痊愈。而在以上两类情况下医生所进行的药物和治疗都是多此一举的,这些所使用的药物和疗法都是无效的“假治”。疾病自愈和安慰剂效应的发现,使得人们对药物和疗法的有效性的确定更为谨慎了。怎样做对照测试?首先我们得把一定数量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当然,病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然后根据结果统计,只有第三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前两组,才能证明该药物或疗法的有效

  性是真实的。受试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这就是单盲测试。为什么要大样本呢?因为统计学的“大数原则”告诉我们,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统特别强或特别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为什么要随机呢?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事实:假如参加治疗的医生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出于自己的主观目的,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病人产生暗示,例如说,我知道你是安慰剂组,而我希望该疗法能被盲测认定,我就会暗示你现在吃的是假药。又或者,我身处治疗组,我会更加认真细心,从而使三组病人并不是处于公平的位置。这些来自医生的主观偏见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所以人们改进了盲测的方法,把医生的眼睛也“蒙起来”——所有数据加密,连医生都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一组,而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屏蔽来自医生的偏见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了。连医生都不知道受试者吃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这就是双盲测试。用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是现在医学界公认的确定药物疗效的机制,也是一把严格的利剑,无情地砍掉了那些虚假的药物、虚假的疗法,不管这种疗法背后有多雄厚的文化支撑(顺势疗法),也不管这种疗法被实施了多少年(放血疗法),总之无效就是无效。简言之,现代医学在评价一种药物的疗效时,通常采用“双盲试验”的方法。所谓

  “双盲试验”,简单说来就是把病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相关的药物,另一组服用“安慰剂”。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暗示对病情的影响,无论是实验人员还是病人本身都不知道谁吃的是药,谁吃的是安慰剂。所以称为“双盲”。据我所知,目前尚没有任何中药通过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有些中医,声称自己能够治疗糖尿病、乙肝、癌症这些,基本都是骗子。总体上看,中医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朴素的诊疗理论和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论等早已经落后于时代,基于之上的中医也早已落后于时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医是一种“化石”。总体上看,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和西方的传统医学,都已经式微。现代医学已经实质上取代了中医和西方的传统医学。如果现代人用中医治病,通常就相当于放着GPS卫星导航不用,用看北斗七星或者看罗盘来辨别方向导航。中药,有些可能是有用的,毕竟经过了两千年的人体试验。但目前不太确定哪些确实有用,这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去验证中药是否有效,从中筛选出确实有效的来,也会成为现代医药的一部分。比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做双盲临床试验,已经进行到Ⅲ期。这实验是随机、双盲的。无论通过与否,都是有意义的事。顺便提一下,FDA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的简称。FDA有时也代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由美国国

  会即联邦政府授权,是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也是一个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致力于保护、促进和提高国民健康的政府卫生管制的监控机构。其它许多国家都通过寻求和接收

  FDA的帮助来促进并监控其本国产品的安全。FDA对医药产品有一整套完整的认证程序以便确保新药的安全与有效。该程序如下:1.研究性新药审请:当制药公司向FDA递交IND,FDA对新药的监测开始了。此时新药的人体实验尚未开始,FDA主要审核体外安全数据与动物实验数据,以决定此药是否足够安全进入人体实验阶段.2.人体实验:人体实验共分4个阶段。

  一期主要测试药物的安全性、主要副作用、代谢机理等,样本数一般小于200。二期主要测试药物的有效性,以决定药品是否能有效的作用于人体。同时,药品的安全性与毒副作用也是密切观察的对象。二期实验的样本数一般小于300。如果二期实验令人鼓舞,则更大的样本将备测试,实验进入三期。三期将包括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种群,与不同的用药量,以全面的研究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三期实验的样本数在几百到几千不等。四期主要在新药批准后进行,主要测试药物的长期安全性。根据目前现在的状况看,中医中药,大部分的治疗方法和药品,无法确认有用。有些中药甚至对人体还有较大危害。2006年,中国药学会对国内1551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分析称,中药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仅次

  于抗生素类药物。其实,关于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医界也是承认的,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是药三分毒”。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这表明中医对某种药物究竟有什么毒副作用,服用后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一个经常典型事件是,2006年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宣布发现有5种中药能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其中“复方芦荟胶囊”含汞量达11%-13%,超过该国标准的11.7万倍;何首乌被发现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实际上,还有一些药典记载无毒或微毒的中草药也被发现能导致肾衰竭、癌症、重金属中毒等。国外监管机构开具的“问题中药黑名单”美国:禁止出售的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安宫牛黄丸、安神补脑丸、抗癌灵、解毒消炎丸、白内障滴眼剂、北京紫雪、安宫降压丸、牛黄清心丸、定心丸、内障明眼丸、中国救心丹、中国尿通、追风透骨丸、朱砂粉、朱砂安神丸、复方五味子片、复方附子丸、复方丹参片、复方抗痿灵、大活络丸、糖尿灵、佩夫人止咳露、毛冬青胶囊、六神丸、利肝片、毛冬青、降糖灵、近视眼药水、连翘败毒片、风痛宁片、五塔标行军散、冠心苏合、海藻丸、健脑片、风湿片、猴枣散、黄连素片、回春丹、降压平片、降压片、健脑补肾丸、惊风散、正红花油、桂附大八味丸、光明眼药水、龟龄集救心、保喉片、镇疡片、益寿宁、人参再造丸、雪莲风湿灵、舒筋活络丸、百日咳药片、屈臣氏花塔饼、紫雪丹、宏

  兴鹧鸪菜、再造丸、龟蛇熊胆清毒丸、导赤片、回春丹、甘露清热片、精制黄连素片、精制活肝1号、心脉宁、精制降糖灵、双宝素、双料喉风散、石淋通、山楂精降脂片、疠气万灵丹、泻痢丹、消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前列腺丸、保婴丹、偏头痛丸、百源堂猴枣散、牛黄解毒丸、牛黄消炎片、鼻敏感片、脉通、关木通、马兜铃酸、八珍散、当归、四逆汤、导赤散、复方地龙汤、甘露消毒丹、口咽宁、龙胆泄肝汤、排石汤、小蓟引子、心怡散养阴消炎汤。含有毒成分的30多种中成药,包括安神补脑片、牛黄清心丸、特效复方元萎灵、大活络丹、复方丹参片、润肠丸、龟龄集、救心丹、喉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丸、精制黄连素片、小活络丹等。禁止含有汞、铅、朱砂成分的中药进口,禁用黄连(1990年开始)。禁用碎杏仁制成的B17Laetrile,禁售含有某种动物或矿物的中成药,包括兰州牛黄清心丸(含龙脑)、大活络丹(含蜈蚣)、兰州牛黄清心丸(含朱砂)、润肠丸(含麻仁)。加拿大:禁止含汞、砷、砒霜、铅等重金属含量超过规定的中成药。日本:禁用朱砂、雄黄。韩国:禁用大黄。印度尼西亚:禁用当归、川乌、丹参、灵脂、红花制成的胶囊。英国: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蜂房、蝉衣、金钱白花蛇、全蝎、蜈蚣。马来西亚:禁用附子、川乌、草乌、黄连、火麻仁等有毒品种。禁马钱子、延胡索、蟾酥、雄黄、麻黄、石榴皮、黎芦、龙葵。德国: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专利药、马

  兜铃科的草药、提取物。比利时:禁用87种饮片,包括柴胡、石斛、龟板、穿山甲等。荷兰: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四磨汤是深圳证交所上市的汉森制药(002412)的独家专利,该产品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婴幼儿也是该产品的一大消费群体。2012年四磨汤为汉森制药贡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总收入,毛利率高达81%,然而该产品其中一味成分———槟榔,却早在200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一级致癌物。汉森制药四磨汤含一级致癌物

  为婴幼儿广泛用药http://finance.qq.com/a/20130425/000798.htm?pgv_ref=aio2012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问题。1956年,保加利亚医生报告说,他们在保加利亚多瑙河流域的一些小村庄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慢性肾病,与普通慢性肾病很不一样。后来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罗马尼亚的多瑙河流域的一些村庄也发现了这种慢性肾病,所以就被称为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患病的人通常在40~60岁时出现严重的贫血和尿毒症,其特征是肾脏纤维化、萎缩,肾脏最终缩小到只有正常肾脏的三分之一。除了肾移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治愈。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时,患者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70年代这些地区开始有了做血液透析的诊所,患者可以通过定期做血液透析避免尿毒症,寿命得以延长到平均69岁。但是随着寿命的延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大约一半的患者的肾盂和

  尿道会长出恶性肿瘤。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地方性疾病呢?因为发病地区都在多瑙河流域,医生们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是饮水里含有某种特殊的毒素?这个设想后来被排除了。之后又有新的假说被提出来,例如有人认为当地人吃的粮食储存时被某种霉菌污染,霉菌能分泌损害肾脏的毒素。但这些假说都没有确证。1991年,在比利时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肾病。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医生范赫维根在治疗两个患了急性肾衰竭的年轻女患者时了解到,她们都服用了一家减肥诊所提供的减肥药。他怀疑这种减肥药就是病因,随即展开了调查,发现共有70个急性肾衰竭患者都服用过同一个减肥诊所提供的同一种减肥药。这些患者的症状都类似,肾脏纤维化、萎缩,出现尿毒症,必须换肾或终身做血液透析。因为担心肾脏会出现癌变,医生建议这些患者把肾脏和尿道都切除。有39个人同意做切除手术,其中有18人已长了尿路上皮癌,还有19人的尿路已有癌变前兆。此前该减肥诊所已营业15年,未出现过问题。1990年该诊所改变减肥药配方,用了两种中草药,其消费者中才突然出现肾衰竭患者。其中一种中草药是马兜铃属的防己。比利时研究人员怀疑防己就是祸首。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猜测,防己中的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消息传出后,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法国、日本、台湾等地也都报告发现因吃马兜铃科中药导致肾衰竭的病例,这种肾病因此被称为中草药

  肾病。各国纷纷禁售或警告不要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中国大陆药监部门、医疗机构、药厂对此都置若罔闻,坚持中药有自己的用药标准,把国外发现的问题归咎于他们不会正确使用中药。直到2003年2月,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国内公众披露,北京同仁堂制药集团生产的“清火良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导致很多人得了尿毒症,这才引起药监部门的重视,取消了关木通的用药标准。比利时医生的报告出来后,一些肾病专家很快就想到,中草药肾病与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会不会都是马兜铃酸引起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药理学教授格罗曼到克罗地亚访问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患者,拿着马兜铃的图片询问他们是否服用过这种草药。让他失望的是,这些患者并没有服用过,但是他们告诉他这种草在当地很常见。于是格罗曼到乡下实地考察,发现在当地麦田的田间生长有很多马兜铃,在收割麦子时,马兜铃会混在小麦里一起被收割,会不会就是因为当地食用的面粉被马兜铃种子污染了呢?回到美国后,格罗曼和同事们研究中草药肾病患者的肾脏标本,发现马兜铃酸和肾脏细胞中的DNA反应形成了加合物,而在普通肾病患者中则没有这种加合物。随后,在克罗地亚的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患者肾脏标本中也发现了马兜铃酸-DNA加合物,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马兜铃酸是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病因,巴尔干地方性肾病和中草药肾病是同一种病,应该被叫做马兜铃酸肾病。格罗曼和同事们进一步发现,在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肿瘤细胞中,一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出现了特殊的基因突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约一半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会长恶性肿瘤。如果在某个患者体内发现马兜铃酸-DNA加合物或特殊的基因突变,就可以认定他曾经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草药。马兜铃科的植物有几百种,它们普遍含有马兜铃酸,其中有几十种被用于做中药。吃含马兜铃酸草药的人群最大的当然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1995年台湾建立了医保系统,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可以报销医药费,包括中药费。通过分析台湾医保报销数据库,就可以知道有多少台湾人曾经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结果十分惊人:在1997~2003年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台湾人曾经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只要曾经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哪怕只服用过一次,肾脏就会有不可逆转的永久损伤,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就比一般人高。服用的次数越多,对肾脏的损伤就越大,最终导致尿毒症和癌症。台湾有12%的人患有慢性肾病,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台湾医学界认为其主要因素就是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草药。中国大陆的情形未必比台湾好多少。据格罗曼说,他在中国的同行向他透露,他们怀疑中国大陆大部分的肾衰竭病例都是因吃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目前国家药监局只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种马兜铃属草药的用药标准,但实际上还有马兜铃、细辛、天仙藤、寻骨风、汉中防己、淮通、朱砂莲、三筒管等十几种常用中药药材已知含有马兜铃酸,涉及几百种中药处方(中成药),例如国家批准的中药处方中含细辛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还包括很多儿科中药。小孩一有感冒、咳嗽,国内医生就喜欢开中成药猴枣散,号称是名贵化痰药。猴枣散的成分之一就是马兜铃科的细辛,已知含有马兜铃酸。且不说猴枣散的疗效未经验证,即使它真对咳嗽什么的有效,也犯不着为这点小毛病冒着让儿童慢性中毒的危险去用它。马兜铃酸非常稳定,也没有东西可以抵消其毒性,不要相信通过药材炮制或“复方配伍”就可去掉马兜铃酸的毒性。不要以为现在吃了没事就可放心,小剂量服用马兜铃酸的危害有20~40年的潜伏期。【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搀杂马兜铃酸的药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含有以上药材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散)、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汤)、导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苏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辛夷丸、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川节茶调丸(散)、小儿咳喘颗粒、小青龙合剂(颗粒)。最后讲下关于青蒿素的问题。抗疟疾良药青蒿素一直被当成开发中药的范例,其实它的研发只和中药沾了点边。它是从晋朝一个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关绞取青蒿汁可治疗疟疾的记载获得的研究思路,原话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但是中医使用的青蒿(香蒿)和用以提取青蒿素的青蒿(臭蒿)并不是同一种植物。葛洪的这本书里,还记载了其他四十多个治疗疟疾的方子,比如说抱一只大公鸡,让它大声叫,然后治疟疾;还比如说取一只蜘蛛放在饭团里面吃下去治疟疾;再比如说找一只很大的豆子,剖成两半,左边写上个日字,右边写上个月字,左手拿着日,右手拿着月,吞之立好。要想治疗效果更好怎么办,看着太阳,向着太阳吞下去,而且不要告诉别人,这样效果最好。这四十多个方子都搁在一块儿,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就是葛洪自己也没用青蒿真正治疗过疟疾。为啥?因为如果青蒿真有效,他就不会写其他四十

  多个药方了。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总起来讲,我认为用中医治疗、吃中药需要谨慎。尤其是体弱的儿童和老人,更应该谨慎。得了病尽量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药物去治疗。如果现代医学和药物确实目前还治不了,没有任何办法。那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试试确定对身体没有危害的中医疗法,或吃吃定对身体没有危害的中药,也是可以的。就当吃安慰剂了。当然,如果未来有些中药通过了权威机构的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那当然可以根据需要服用。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大家可以很不同,观念的改变,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不重要,理性的人可以求同存异。从别人的认识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篇七: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闫荣,1969,男,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主管中药师,中专,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研究方向:中药的临床应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邮编:山东省德州市,251100.

  (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山东省德州市,251100)

  摘要:中药是指以中国传统医疗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换句话说,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而中药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中药,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中药与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及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道地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研究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中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药材,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生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依旧如同珍珠一般,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经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中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到了我国传统中药的独特魅力,现在就自己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进行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中药;中药学专业;认识与理解;用处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化学、药学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在中药的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技术人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坚持以发展优势特色和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努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和中药学术水平,努力将我国的传统中药推向世界,为中药学专业提供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学专业的概述

  (一)中药学专业的定义

  中药学专业是指培养具有中药学或中医学基础知识并且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能够系统的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以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在中药的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一定能力等中药学专业人才。其教学要求是学习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还要受到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的基本训练,要确保具备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中药学专业的主修课程

  中药学专业作为一个重点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专业,其主修的专业课程包括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中药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资源学、生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物理学等都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

  (三)中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中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通常可以选择在各级医院、医疗机构、制药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查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从事研究开发、中药检验、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药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并且还可以通过考执业药师、公务员和研究生等路径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中药学专业的就业范围较广,可以涉及到与中药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包括生产一线人员、质量控制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等。可以参与到生药鉴定,提取分离、药理研究等各个环节。简单的来说,就是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

  事中药从生产销售到管理的全过程的相关工作,而具体想要从事什么样工作就需要看学生自己了。

  二、对中药学专业学习的认识与理解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时首先要了解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这三个被称为是中药产业三大支柱的概念。还要知道在调制配方的过程中,将中医与西医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可以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通过对中药学的学习还应当知道中药事业所覆盖的范围之广,中药学专业的就业领域之大。

  (一)区分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

  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这三个词的概念是作为一个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传统的中药材讲究地道性,即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这种在特定的地区生产的药材,在栽培、采收和加工上会有所不同,以至于同种药材在不同地区所产的品质和疗效不一,以道地药材的品质和疗效最佳。中药饮片是指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上的中药。中药饮片包括经过部分加工的中药切片、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炮炙的饮片,从中药饮片的概念上可知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中成药则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中成药的剂型包括丸剂,散剂,膏剂等。概括起来就是说中医临床所使用的中药是中成药或中药饮片,而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制成的,中药材是中药饮片的基础。

  (二)注意中药与西药的有效结合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例如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其中西药主要是对心脏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属于一种局部治疗过程。而中药则是在治疗心脏病的基础上还对心脏以外的其他器官进行保护,属于一种全方位的治疗过程。并且中药相较于西药而言,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是一个较为安全、健康的药物。但是在药效上,西药的药效要远大于中药的药效,中药的作用效果较为[1]

  平和、安全,见效较慢,西药的作用较为剧烈、危险,见效迅速,并且在服用方面较中药方便,大部分的中药在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煎煮熬制而成。因此,作为一个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要注意中药与西药的有效结合,通过与西药结合促进中药的疗效,使中药的市场扩大,让中国的传统中药走向世界。

  (三)了解中药产业所涉及的范围

  通过对中药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药产业所涉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这三大支柱之间。它还包括了含有中药成分的农药、美容产品、消毒剂及杀虫剂等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药膳养生成为了当前深受大众欢迎的一种养生方式,即通过在日常的饮食中通过加入一些中药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作用。

  三、中药学专业的用处

  通过学习中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了解到常用中药的性状特点、功效、应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例如通过学习《中药鉴定学》这门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学生就可以通过每种药材特定的鉴定规律如根、茎、花和叶的特点,辨别出性状相似的药材。在学习《中药药剂学》之后,可以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知道不同药材的制备工艺,防止出现应使用错误的制备工艺而导致药材质量及药效降低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用处,中医药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既是知识的源泉,又是知识的未来,需要我们人类不断的探索、超越发现更多的中医药宝藏,而发现这些保障的前提就需要我们学好中药学这门专业,只有具备了与中药学专业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发现隐藏在自然界深处未被人类所发掘的中药材,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

  结束语:

  中药是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的探索而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祖国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积极的传承中医药文化,努力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势特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医药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参考文献:

  1.

  2.

  冯莹,王光耀,王兴华.学习《中药学》的认识和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07(007):160-161.

  3.

  沈自尹.中西药结合研究途径的初步探讨[J].1984(6):377-380.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篇八: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其实,掌握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1/6.

  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以大家最熟悉的麻黄为例,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那么其相对应的主治证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来,依次为外感风寒表证,咳嗽气喘和风水水肿。其他的药物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记忆。如此,只需记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就将其它内容全部记住了,既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不容易忘记,还避免了枯燥无味,机械背诵之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反复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每学完一个章节,我们都要反复思考,有必要对其中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利于知识积累,并使之条理更为清晰。如补虚药这一章的内容很多,它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节,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一节进行总结,再综合这一章进行归纳小结。如补气药中补肾气的有人参、西洋参、山,补脾气的有白术、白扁豆、大枣、蜂蜜;补阳药中脾肾双补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等;再深入到整章内容,阴阳双补的药物有鹿茸、紫河车、巴戟天、蛤蚧、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等。

  又如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有明目作用的药物有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2/6.

  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有润肠通便功能的药物一般是带"仁"或"子"字的药物,如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瓜萎仁、苦杏仁、柏子仁、决明子、苏子等等。等学完了以后,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此外,个别药物还享有特殊的称呼和美誉,我们也可以将它们总结出来,如"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主一身上下诸痛"——川芎,等等

  再次,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独立的、零碎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框架,中药学也不例外。只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掌握它,才能加深对功效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才能深入学习,弄懂,学透。

  比如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续断、白术均可安胎,但紫苏是行气安胎,白术为补气安胎,黄芩为清热安胎,杜仲、续断和桑寄生均属补肝肾安胎,其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

  此外,有很多人容易忽视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总论与各论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关的独立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统一体。总论内容要联系各论部分的具体药物,加深对其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各论部分又要以总论部分为纲,来指导每一章每一味药物的性能的学习。如以四气五味理论来理解厚朴、黄连的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以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来理解3/6.

  升麻、柴胡、牛膝的药性和功效特点,以归经理论来领会柴胡、白芷、山药的功效和应用等。

  有人认为,"学药之苦,苦若服药",而我觉得"实践出真知",只要在学习中不断深化探索,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一定会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学习中药就不应是一件枯燥而困难的事。以上就是我对中药学学习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在今后的学习中感到快乐,并能快乐地投入学习。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学习中药药剂学的重要任务是能够将中药之城合适的剂型,而所制成的中药剂型必须是有效、安全、稳定、可控的,保证生产出来质量优秀的药剂符合医疗卫生的工作需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了《中药药剂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普通药剂学中没有的知识,为我们以后的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中药药剂中的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可以发挥方药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的特点,液体吸收快,奏效显著,溶剂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同时汤剂的质量也有着诸多影响因素,如中药品质,中药粒径,煎药器具,火候,次数,用水等等方面,同时在汤剂的煎煮中也有很多的中药不能与群方一起煎煮,如矿石类贝壳类应先煮,而藿香、薄荷、青蒿等宜后下,而阿胶、蜂蜜等宜烊化等等不同的煎煮方式,这些煎煮的工艺均影响着汤剂的质量,由此可见在中药药剂有今天的辉煌也是在时间和实践4/6.

  的检验中发展得到的。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上进一步学习本门课程,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觉得很难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规律。每一类药材都有一定的鉴定规律,因为每一类药材都是一个器官,植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统一的规律。如根类有根类的特点,花类有花类的特点。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前面概述,就谈到本节的药材鉴别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可以参考复习思考题,来帮助学习。鉴定药材一定要参考历史,中药收载于古代本草中,经过历代不断继续、修改、增加药味与内容。古代本草是我国的伟大宝库,学习中药必须了解本草历史变迁,所以要了解一种药材首先收载于那一种七草,这必须要背下来。并了解从首载本草到今的药材其来源品种是否一致,要把握规律,将首载本草加以归类。

  总之,自学过程中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可以综观中药学的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中医药是宝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近代科技兴起之前对生命特别是人,对于作为整体的生命,以及生命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过如此深入和持久不懈的研究,积累了无数病例,创建了博大精深的体系。中医药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医学取之不尽的宝藏。中医药既是知识的源泉,有待编码;又是知识的未来,引导超越。李约瑟认识到,"不5/6.

  同文明的古老的科学细流,正像江河一样奔向近代科学的汪洋大海。近代科学实际上包纳了旧世界所有民族的成就,各民族的贡献源源不断地注入,或者来自古希腊、罗马,或者来自阿拉伯世界,或者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近代科学尚且这样,走向复归之途的后现代科学就更是如此。中医药,正在由远古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

  6/6

篇九: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之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辨证论治,也叫辩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了中药化学的出现,中药化学是一门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的化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学科。它随着化学分离、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药化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现在我们的理解,中药可以食补,可以补血养气,可以清肝明目,可以清热解毒,可以养生健体。传统中药理论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在综合分析中药疗效与毒性之间的平衡得出的结论:上品可常年服用,安全性高;下吕又称虎狼之药,药性大,副作用也大,用量不宜过大,仅适合短时间使用。对一些单味中药的应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另外,中医保健中所说的补药也是药,服务不当照样可引起严重后果,如人参、鹿茸、阿胶服用过量可致兴奋、头错、血压升高、鼻出血、便秘等。

  而中医也可以养生,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中医有深度的三大养生思想。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虽然今日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中医药学仍具独特的一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推荐访问: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 理解 医药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