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10篇)

时间:2023-08-10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篇二: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广东共青团全面部署改革方案

  作者:

  来源:《青春期健康》2017年第03期

  2017年年初,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广东共青团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团广东省委1月15日在十三届六次全会上对广东共青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2016年,广东省委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该省群团改革,《方案》是在广东省委和团中央的部署指导下,凝聚团内外方方面面的智慧完成的。

  广东省委成立广东共青团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牵头成立4个专项调研小组,深入全省各地就团的基层组织状况、团干部队伍建设等13项重点课题开展调研。赴上海、重庆、吉林、宁夏等地调研,吸收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做法。通过座谈会、培训会、机关开放日、网络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和载体,广泛听取团干部和青年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汇聚改革智慧。

  广东省委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多次对广东省贯彻中央群团改革精神作出批示,并提出指导意见。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少春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多次专门听取团省委关于改革重点事项的汇报。围绕基层工作力量配备、经费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团省委小组主动向省委改革办、省委组织部、编办、财厅、民政厅、国资委等沟通改革工作,积极争取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

  本次广东共青团改革的总体思路,第一是突出加强党的领导。《方案》从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到具体改革举措、保障措施都贯穿了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这一主线。第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围绕习总书记指出的“四化”问题,以及部分团员光荣感不强、“团青不分”、团组织对青年带动作用不够、团的先进性体现不明显等问题,《方案》有针对性地做出安排。第三是突出基层导向。基层薄弱是共青团长期存在的问题,《方案》在夯实基层基础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第四是突出青年导向。《方案》坚持把服务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第五是突出广东特色。《方案》注重凸显和强化广东特色,把它们列为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

篇三: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工作汇报]共青团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共青团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20XX年以来,按照中对区县共青团改革工作的具体要求,团区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青年导向、基层导向、问题导向”,着力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着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场所”问题,全力推进共青团改革各项任务。对照涉及我区共青团改革的90项任务,目前大部分改革任务已完成,其余任务均在顺利推进中。

  一、改革团的组织设置,推动青联、少先队改革

  (一)顺利完成团区委换届

  3月30日召开了共青团成都市XXX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区各条战线的160名代表及20多名列席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按照共青团改革中关于“增强团的领导机构的代表性,保证基层群众代表的合理比例,明显提高基层和一线团干部、团员的比例”的要求,此次团代会基层和一线代表占代表大会代表的比例分别为85%和82%,占全委会委员的比例分别为56%和65%,占常委会委员的比例分别为40%和42%,均符合并超额完成了结构性要求。

  (二)顺利完成青联换届

  针对青联停止运转的问题,于5月29日召开了成都市XXX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来自全区各条战线的150名青联委员参加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青联常委会。按照共青团改革中关于“严格委员标准,优化委员结构,提升基层、一线青年劳动者比例”的要求,新一届青联150名委员中,党政干部占%,企业负责人占20%,女性占%,中共党员占54%,基层、一线青年劳动者占%,平均年龄低于33周岁,均符合并超额完成了结构性要求。

  (三)即将完成少工委换届

  经区委同意,定于11月召开中国少年先锋队成都市XXX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少工委,同步推进少先队改革。

  二、加强县域资源统筹,夯实团的基层基础

  (一)强化人员统筹

  一是配齐配强了团区委工作力量。针对团区委机关编制空缺、人员紧张的现状,通过主动争取,采用“调入+挂职+顶岗+借用”的方式,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总人数从18人扩增至34人。

  二是提升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在镇(街道)团委构建起了“团干部+社工

  +志愿者”的工作队伍,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力量。配强团干部,鼓励选调生等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团干部,目前已有4个选调生担任4个镇(街道)的团委书记。新配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从20XX年起全区13个镇(街道)团委按照1:1比例新配13名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充实了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配备“一村一大”志愿者,全区通过“直招+社招”方式在20XX年新招“一村一大”志愿者79名,并按需分配至13个镇(街道)。

  三是重振青年联合会。针对青联停止运转的问题,对青联完成了换届,选举了来自全区各条战线的150名优秀青年担任委员,组建了第二届青联。同时,借助青联委员中的三所高校团委书记,深化了校地合作;借助青联委员中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加强了对社会组织青年资源的统筹;借助青联委员中的企业家负责人,开展公益捐赠和扶贫攻坚工作等。

  四是重启青年志愿者协会。针对青年志愿者协会停止运转的问题,重新更换了法人代表。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志愿者枢纽组织的作用,进一步统筹全区广大志愿者资源。

  (二)强化阵地统筹

  在统筹好青年(大学生)创业园、青少年宫、青年人才之家、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外,进一步打造“针对性强、层次分明、作用明显”的青年工作阵地,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一是构建青年之家三级服务体系。依托青年之家“旗舰店+功能店+共营店”的青年之家三级服务体系,做广大青年身边的共青团,让广大青年遇见更好的共青团。选在青年集聚度高、交通便利的核心区域,高标准新建了400平米的青年之家旗舰店,作为团区委直接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最重要工作阵地,常态化开展法律援助、创业指导、交友联谊等综合服务,力争成为广大青年集聚的中心点。采取新建、联建、升级改造等方式,有效吸引凝聚市场化资源和社会化力量,持续完善13个青年之家功能店,提供具有区域特色亮点和需求针对性的服务。以镇(街道)团委为主导,持续推动青年之家共营店建设运营,灵活确定建设规模、功能定位和服务供给,让青年之家服务覆盖全区青年。

  二是构建青年人才三级安居服务体系。依托“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屋+青年人才驿站”的青年人才三级安居服务体系,为青年人才到新都发展提供好安居服务。青年人才驿站为到新都面试的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入住,20XX年至今已接待580余人次,累计开展活动17场,服务青年人才400余人次。青年人才公屋提供租金低廉的单身房和夫妻房,为各类未婚青年和青年家庭提供最高3年的过渡性居所。人才公寓为高端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安居服务,租住满5年后可申请按5年前入住时的市场价格购买。

  (三)强化资金统筹

  一是统筹管理使用镇(街道)团委经费。按照每个镇(街道)每年2万元的团委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13个镇(街道)共计26万元。改变过去平均分配的原则即每个镇(街道)2万元,改由团区委统筹管理使用。由各镇(街道)根据已开展的团委活动和项目进行申报,经团区委审核后拨付,有力地促进了各镇(街道)更多更好地开展团委活动和项目。

  二是通过积极争取保障团的经费。20XX年,新争取到上级团组织、区委区政府、区级部门、镇(街道)经费支持共计近400万,包括青年人才驿站经费95万、青年之家旗舰店经费87万、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经费65万等。

  (四)强化项目统筹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采取“项目化”的思维和手段,对全年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通过召开务虚会,研究提出了今年要集中力量推进的重大工作、特色工作、亮点工作、创新工作共计11项,并按照工作重要程度划分为五星级项目、四星级项目、三星级项目3个层次。同时,创新建立“专班制”,在日常工作安排不变的基础上,打破内部架构,为每个项目配备一个工作专班,明确每个专班的牵头领导、具体负责人、专班成员、工作时限、工作要求等,并全部上墙挂图作战,集中力量突破全年重点工作。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线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动员全区广大青年更加坚定、更加积极、更加自觉地投身区委“154”总体部署中去。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创新组织动员青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载体和方式,重点围绕区委“154”总体部署中的4大发展目标积极作为、建功立业。

  (一)围绕“国际开放新城区”发展目标,动员广大青年争作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一是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做好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构筑广大青年为扩大对外开放作贡献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联络优势,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开展青年对外交流。6月25日至6月28日到澳门教青局开展了为期3天的交流,进一步深化与澳门在创新创业、青年社工、志愿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7月21日至7月26日派出青年舞蹈队赴澳门参加了20XX“一带一路·全城舞动”国际青年舞蹈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碰撞出更多的艺术火花。

  三是积极助力招商引资。按照全区“三破除、三主动”专题活动要求,响应全区“全域招商”号召,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资源和组织优势,广开门路搜集企

  业投资信息。1至8月,向投促中心提供项目备案信息4个,在未承担招商目标任务的区级部门中排名第一位。

  四是积极助力招才引智。主动向团中央申请到“大学生政务实习”全国试点项目,并精心组织实施了“初出茅庐·筑梦新都——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学生感知成都新都行暨政务实习活动”,共募集到实习岗位249个,收集到报名大学生262人,匹配后实际到岗人数124人,既是推动新都籍大学生返乡服务家乡发展的新模式,又是践行“香城人才工程”、促进“招才引智”的新路径。同时,借助“大学生赴蓉社会调研”、“蓉漂英雄荟”等活动契机,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新都发展。

  (二)围绕“创新智造新城区”发展目标,组织广大青年争作创新创业创优的生力军

  一是大力实施“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运营好新都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持续打造一批青年众创空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积极统筹全区创客资源,有效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20XX年以来,新都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新征集创业项目19个,入园孵化项目11个,创业人数达390人,带动就业300余人,项目涉及电子商务、游戏开发、艺术设计等领域,完成产值2700万元。

  二是大力实施“青年创新行动”。动员组织中车、624、420等青年科技骨干和团队,围绕重大工程、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刻苦攻关,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是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先锋岗、青年突击队等品牌创建,开展了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和青年职工技能大赛,激励广大青年立足岗位争创一流。

  (三)围绕“品质魅力新城区”发展目标,引导广大青年争作文化繁荣发展的突击队

  一是着力培育青年文化。动员广大青年引领时代风气、鼓励文化创新、培育创意文化,大力发展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富有新都特色的青年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魅力。

  二是着力打造文化产品。联合四川音乐学院等区内艺术高校,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手段,打造了一批内容积极健康、符合青年特点、具有市场潜力的青年文化产品。

  三是着力丰富文化活动。巩固和加强了青少年宫、镇(街道)青少年文化站、社区青少年文化广场等现有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常态化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青年文化活动100余场。

  (四)围绕“生态宜居新城区”发展目标,带领广大青年争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一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

  二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共青林建设,搭建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公益行、地球一小时等青年参与的载体,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节水节能等生态保护行动,推动青年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是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广泛向青少年发起了光盘行动、拒绝一次性餐具行动、“无车日?健步走”等文明倡议,引导和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篇四: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落实团十六届二中全会的部署,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组织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方式方法和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的新途径,提炼近年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果,团中央决定自2009年4月起,在全团X围内确定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总结出可推广的加强基层组织和活跃基层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一、试点工作的原则

  试点工作要始终坚持和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紧跟党建步伐,充分借助党建工作近年来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注意在工作空间、工作内容上尽量与党建相融合;争取党组织支持,在新兴领域探索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创新模式,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研究提炼普遍性规律。牢牢把握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的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着力在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对团员青年的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并努力把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指导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

  3.着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力争通过试点在各个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对于长期制约基层团的工作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要着力在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从整体上推动工作。

  1/1264.勇于改革创新。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变革和青年群体变化带来的挑战,破除思想束缚,大胆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和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方式相适应的有效工作模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试点工作开展。要注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基层探索出的创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二、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各级、各类团组织应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结合党建新格局推动团的工作。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争取同级党组织在制度安排、干部选拔、工作要求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下级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制度的落实;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服务站等党建工作在基层形成的重要成果和工作格局,以联合建立党团活动中心、党团服务组织等方式推动党团共建;跟进党建步伐,在已建立党组织、符合建团条件但尚未建团的单位推动建立团组织;在没有建立党组织但是具备建立团组织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积极建立团的组织。

  2.依托新媒体丰富团工作的手段和载体。适应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新特点,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系统、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联系、服务青年,有效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凝聚;探索通过新媒体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归纳总结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动员青年的模式。

  3.进一步深化“推优入党”工作。不断健全“推优入党”制度,按照中组部、团中央关于“推优入党”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推优意识,严格推优标准,规X推优程序,在教育、培养、考察、推荐等环节做好与党组织的衔接,提高“推优”的质量和数量,为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4.改进、完善基础团务工作。抓好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团员和团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制度、团内XX制度、基层团建考核和评比表彰制度2/126等团务制度的落实;推行团务管理和团员管理的规X化建设,详实掌握团建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工作档案;结合新形势,对“三会二制一课”等团内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5.巩固和完善以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核心基础作用,加强对青联、学联和城乡青年中心等团属青年社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联系和引导,努力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联系合作的X围,探索在有条件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根据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试点中应把握的侧重点如下: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

  ——探索建立活跃企业青年工作的机构和机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发挥共青团作用的企业青年工作新格局,形成组织动员青年更好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活跃企业青年工作。进一步探索专兼职相结合的团干部配备方式。

  ——寻找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成长发展,寻求新的工作切入点,广泛开展思想型、技能型、文化型活动,丰富青年生活,促进青年成长。

  ——探索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寻找新途径和新载体,深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既保持团组织特点,又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

  (2)非公有制企业

  ——探索活跃青年工作的新形式。注重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优秀青年成长平台的作用,增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寻求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探索提升青年员工业务素质的有效方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3/126(1)市辖区团委

  ——探索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以团区委为核心(平台)、辖区单位团组织为依托,推动建立党政领导牵头、团组织具体协调、驻区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广泛参加的共青团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共建活动,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探索对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方式。强化团区委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规划、建设、指导和考核。帮助街道、社区建立健全团组织,积极向街道、社区配置工作资源。

  (2)街道、社区团组织

  ——探索社区团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内容。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功能,找准工作切入点,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尝试承接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XX犯罪等政府青少年事务。

  ——探索社区团的工作力量配备方式。加强社区团的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将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转化为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团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探索在特定青年集聚领域建立团组织的新方式,针对青年在楼宇、市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分布集中的情况进行团组织联建。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探索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探索形成在加强思想引导,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新载体,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探索巩固扩大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工作机制。寻找团组织凝聚青年、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有效途径。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团县(市、区、旗)委

  ——探索建立农村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党政领导任主要负责人、团组织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规划、推进本县域4/126团的工作和建设。

  ——探索乡、村团组织同步换届的实现方式,构建农村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保障、激励等工作机制。探索团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团代表提案、调研、建议等制度,推行团务公开,扩大团内XX的实现形式。

  ——在县域X围内,适应农村青年跨地域流动、聚集和从业的特点,突破行政和区域界限,采取独立、依托、联合等方式建立团组织。特别是探索依托农村青年所从业的登记、管理与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组织建立团组织的有效途径。

  (2)乡(镇)团委

  ——探索推进乡镇团的委员会建设。试行由乡镇党委年轻委员兼任同级团委书记,或按照一定程序,选拔“选调生”任乡镇团委书记;推选优秀的村团支部书记、学校(乡镇企业)团组织负责人、乡村青年能人、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为乡镇团的委员会委员,试行乡镇团委委员轮值日常工作制度,发挥委员作用开展团的工作。

  ——探索建立乡镇、企业、学校、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团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和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基层团组织的联动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3)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推行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建立团组织。已经建立团组织的,探索规X、活跃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探索如何结合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的自身功能发挥好团组织的作用。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普通高校

  ——探索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解决学校团委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合并办公问题的有效办法,保证团委独立设置、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5/126——探索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进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再设计,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

  ——适应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和聚集的新方式,探索推进扩大学生宿舍、网络、社团等领域建团,实现组织网络和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

  ——探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新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

  ——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和办学性质,探索不同团建模式,特别是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高校先行建立团的组织、开展团的活动的模式。

  ——探索在民办高校规X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等团的各项主要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3)普通中学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中,积极探索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新方式。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情况下,探索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规X入团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加强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

  ——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做好团队衔接工作。

  (4)中职学校

  ——探索民办中职学校团建有效模式和团的工作的有效机制。

  ——探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X指导,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探索增强学生社团活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探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

  ——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6/1266.行业团建试点

  ——探索建立协调交流平台。以业务为纽带,发挥青年文明号等共青团品牌作用,建立广泛覆盖的行业共青团工作交流平台。

  ——探索同业交流与合作机制。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探索龙头企业在团建中的示X和带动作用,加强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团建的引领。

  ——探索团组织在新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中的功能定位、工作手段和内容。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探索联系和服务流动团员的有效模式。适应团员青年流动、分布和聚集的新变化,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协助、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团员管理办法。探索和创新流动团员组织关系接转、团费缴纳、参与团内组织生活和XX生活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推动建立流动团员服务站等阵地依托,着力加大对流动团员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水平;探索流出地团组织在外来务工团员青年大量集中的用工企业、工业园区、城区建立团(工)委,扩大组织覆盖;加强对流动青年自发成立的联谊会、同乡会等组织的引导,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城乡共建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通过整合邻近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选择相互联系紧密的单位、依托产业链等联建共建方式,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不断增强城乡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建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思路,积极引导城乡团建资源的相互流动,实现城乡团建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7/126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引导的方法途径。探索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发挥团组织在政治先进性、社会公信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组织体系、品牌活动、人才举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服务青年自组织的合理需求,增强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与其成员的吸引和凝聚。

  ——探索青年自组织团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在认真分析青年自组织的运行特点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在哪些青年自组织中适合建立团的组织以与如何建立团的组织。通过试点形成与青年自组织发展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团组织设置和关系隶属模式、骨干培养和团干部选拔途径、团员教育管理方法、基于自组织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的组织动员方式、团的组织生活载体和团务工作制度规X。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依托网络实现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的方法途径。探索建立共青团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和依托网络上团课、过团的组织生活等的有效方式。

  ——探索建立网络团组织。在深入探讨网络团建与传统团建、青年自组织团建在组织架构、联络动员方式、团员管理等方面异同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团组织,并实现网络团组织与实体团组织的互动。

  三、试点的选取

  试点对象的分布要合理,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试点对象要具备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以工作基础中等偏上的单位为主体。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3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70家。

  (2)试点对象条件

  8/126——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正常,体制稳定。

  ——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企业负责人认可并支持团的工作。

  ——在本行业中具有代表性。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市辖区团委20个,街道团(工)委40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包括居住区以与工业园区、商业社区、集贸市场、商业楼宇等功能社区)40个。

  (2)试点对象条件

  市辖区团委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街道团组织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有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人员。

  ——工作基础较好。

  社区团组织

  ——社区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有专职社区干部和从事青年工作的人员。

  ——有基本的工作基础和物质条件。

  ——居民中的青年人数较多。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机关15家,事业单位15家。

  (2)试点对象条件

  9/126——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团组织健全。

  ——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合理,青年人较多。

  ——机关文化活跃。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试点对象为县、乡两级团组织和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其中团县(市、区、旗)委试点50个,乡(镇)团委试点50个,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试点共50个,共150个。

  县、乡选点分布:东部地区15个县、15个乡(镇);中部地区20个县、20个乡(镇);西部地区15个县、15个乡(镇)。

  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试点重点在大农区、农村专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地区选取。其中:农村社区2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个、农资和农产品专业市场10个。

  (2)试点对象条件

  县、乡两级团组织

  ——以农村为主要区域。

  ——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外部环境较好。

  ——团的工作有一定基础,具备探索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条件。

  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青年人数在30人以上,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所从事的产业在当地是主导产业或有比较大的影响。

  ——已经成立团的组织或具备建团条件。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试点对象为学校团委(团总支),共200个。其中:普通高校50个,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50个,普通中学50个,中职学校50个。

  10/126试点对象覆盖31个省(区、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民办高校类别中独立学院23个。普通中学中城市中学29个,农村中学21个。

  (2)试点对象条件

  ——能够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

  ——团组织机构健全,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备创新精神,善于进行工作研究,能够总结探索出好经验好做法。

  6.行业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体制内管理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协会7家,自发成立的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或产业协会8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体制内管理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协会

  ——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产业所属企业规模较大,所有制多样,数量众多。

  ——吸纳了较多的青年劳动力。

  ——党群工作有一定基础。

  自发成立的行业或产业协会

  ——经民政部门登记的合法协会,成立至少两年时间,活动较为活跃。

  ——覆盖的企业所有制多样,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吸纳青年劳动力较多。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选取连锁经营、分销、直销、网络销售等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15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企业负责人认可、支持共青团工作。

  11/126——企业的商业模式合法、稳定,具有典型性。

  ——企业效益较好,吸纳青年劳动力较多。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跨地域流动团员管理方面的试点单位主要以流入地和流出地团组织结对的方式确定,其中省级团委结对2个,中心城市团委结对2个。

  同地域城乡团组织共建方面,拟确定6个中心城市作为试点单位。

  (2)试点对象条件

  ——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符合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要求。

  ——同地域城乡团组织共建试点地区,应初步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党建工作格局,可供团建试点工作结合和借鉴。

  ——试点地区团的工作基础较扎实,组织体系较健全,干部配备较完整,当地党政领导较重视。

  ——试点地区的团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形成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选取10个中心城市的团属青年自组织服务机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青年自组织为试点单位,涉与自组织的主要类型。自组织的推荐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上述中心城市团委负责。

  (2)试点对象条件

  ——团属青年自组织服务机构运转状况良好,在当地青年自组织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拥有10个以上青年自组织会员单位,能够很好地发挥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自组织的功能。

  ——青年自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共青团认同感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组织中有较高威望;具有一定规模,成员相对稳定,且主要成员中党、团12/126员比例较高,活跃成员在50人以上,普通成员在100人以上;有比较成熟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成员联系较为密切,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青年和同类组织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团属网络平台: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条件较好的5个地市级团委网络平台和5个县级团委网络平台。

  非团属网络平台:选取10个中心城市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网络平台为试点单位,涉与门户、网络论坛、BBS等青少年聚集度高且有一定组织化结构的网络平台。

  试点单位的选取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上述地市级和县级团委负责。

  (2)试点对象条件

  ——团属网络平台: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和专门的维护力量,具备实施网上团组织管理、开设网上团课等的技术条件。

  ——非团属网络平台:网络论坛、BBS网络经常性参与的青年在100人以上;网络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对共青团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认同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在网络群体中有一定的威望;已经实行实名制或具备实行实名制的条件。

  四、试点工作的要求

  开展试点工作是团中央书记处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充分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中要切实贯彻如下要求。

  1.明确试点工作的责任。(1)各省级团委是试点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要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在试点工作中发挥统筹作用,推动工作有效落实。(2)试点单位所在市级或县级团委要积极研究试点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具体落实试点工作的开展,并定期向上级团组织汇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3)团中央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协调、督导检查、总结评估等工作。

  13/1262.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1)试点工作要与选派地市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干部驻县级团委指导工作紧密结合。试点单位所在县(区)有派驻干部的,派驻干部要将指导和推动试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各省级团委制定派驻方案时,要将派驻干部个人特点与派驻地试点工作要求统筹考虑。(2)试点单位所在县(区)没有干部派驻的,由省级团委从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以与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学校团委选择专人担任团建试点指导员,负责联系试点单位,指导试点工作开展。(3)省、市两级团组织可以通过专项培训、交流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推广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4)团中央将通过开辟网络专栏、设立

  群、短信交流平台等方式,密切与试点单位的沟通联络,促进各试点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3.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1)团中央将从支持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费用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试点工作开展,各省级团委要根据各自情况予以适当经费支持。(2)集中全团重点工作项目等优势资源,优先向试点单位倾斜,为试点工作提供人、财、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落实团十六届二中全会的部署,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组织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方式方法和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的新途径,提炼近年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果,团中央决定自2009年4月起,在全团X围内确定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总结出可推广的加强基层组织和活跃基层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一、试点工作的原则

  试点工作要始终坚持和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紧跟党建步伐,充分借助党建工作近年来在基层14/126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注意在工作空间、工作内容上尽量与党建相融合;争取党组织支持,在新兴领域探索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创新模式,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研究提炼普遍性规律。牢牢把握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的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着力在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对团员青年的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并努力把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指导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

  3.着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力争通过试点在各个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对于长期制约基层团的工作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要着力在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从整体上推动工作。

  4.勇于改革创新。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变革和青年群体变化带来的挑战,破除思想束缚,大胆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和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方式相适应的有效工作模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试点工作开展。要注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基层探索出的创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二、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各级、各类团组织应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结合党建新格局推动团的工作。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争取同级党组织在制度安排、干部选拔、工作要求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下级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制度的落实;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服务站等党建工作在基层形成的重要成果和工作格局,以联合建立党团活动中心、党团服务组织等方式推动党团共建;跟进党建步伐,在已建立党组织、符15/126合建团条件但尚未建团的单位推动建立团组织;在没有建立党组织但是具备建立团组织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积极建立团的组织。

  2.依托新媒体丰富团工作的手段和载体。适应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新特点,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系统、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联系、服务青年,有效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凝聚;探索通过新媒体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归纳总结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动员青年的模式。

  3.进一步深化“推优入党”工作。不断健全“推优入党”制度,按照中组部、团中央关于“推优入党”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推优意识,严格推优标准,规X推优程序,在教育、培养、考察、推荐等环节做好与党组织的衔接,提高“推优”的质量和数量,为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4.改进、完善基础团务工作。抓好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团员和团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制度、团内XX制度、基层团建考核和评比表彰制度等团务制度的落实;推行团务管理和团员管理的规X化建设,详实掌握团建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工作档案;结合新形势,对“三会二制一课”等团内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5.巩固和完善以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核心基础作用,加强对青联、学联和城乡青年中心等团属青年社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联系和引导,努力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联系合作的X围,探索在有条件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根据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试点中应把握的侧重点如下: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

  ——探索建立活跃企业青年工作的机构和机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发挥共16/126青团作用的企业青年工作新格局,形成组织动员青年更好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活跃企业青年工作。进一步探索专兼职相结合的团干部配备方式。

  ——寻找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成长发展,寻求新的工作切入点,广泛开展思想型、技能型、文化型活动,丰富青年生活,促进青年成长。

  ——探索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寻找新途径和新载体,深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既保持团组织特点,又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

  (2)非公有制企业

  ——探索活跃青年工作的新形式。注重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优秀青年成长平台的作用,增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寻求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探索提升青年员工业务素质的有效方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市辖区团委

  ——探索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以团区委为核心(平台)、辖区单位团组织为依托,推动建立党政领导牵头、团组织具体协调、驻区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广泛参加的共青团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共建活动,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探索对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方式。强化团区委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规划、建设、指导和考核。帮助街道、社区建立健全团组织,积极向街道、社区配置工作资源。

  (2)街道、社区团组织

  ——探索社区团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内容。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功能,找准工作切入点,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尝试承接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XX犯罪等政府青少年事务。

  ——探索社区团的工作力量配备方式。加强社区团的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将17/126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转化为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团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探索在特定青年集聚领域建立团组织的新方式,针对青年在楼宇、市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分布集中的情况进行团组织联建。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探索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探索形成在加强思想引导,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新载体,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探索巩固扩大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工作机制。寻找团组织凝聚青年、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有效途径。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团县(市、区、旗)委

  ——探索建立农村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党政领导任主要负责人、团组织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规划、推进本县域团的工作和建设。

  ——探索乡、村团组织同步换届的实现方式,构建农村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保障、激励等工作机制。探索团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团代表提案、调研、建议等制度,推行团务公开,扩大团内XX的实现形式。

  ——在县域X围内,适应农村青年跨地域流动、聚集和从业的特点,突破行政和区域界限,采取独立、依托、联合等方式建立团组织。特别是探索依托农村青年所从业的登记、管理与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组织建立团组织的有效途径。

  (2)乡(镇)团委

  ——探索推进乡镇团的委员会建设。试行由乡镇党委年轻委员兼任同级团委书记,或按照一定程序,选拔“选调生”任乡镇团委书记;推选优秀的村团支部书记、学校(乡镇企业)团组织负责人、乡村青年能人、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为乡镇团的委员会委员,试行乡镇团委委员轮值日常工作制度,发挥委员作用开展团的工作。

  18/126——探索建立乡镇、企业、学校、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团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和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基层团组织的联动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3)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推行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建立团组织。已经建立团组织的,探索规X、活跃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探索如何结合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的自身功能发挥好团组织的作用。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普通高校

  ——探索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解决学校团委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合并办公问题的有效办法,保证团委独立设置、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探索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进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再设计,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

  ——适应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和聚集的新方式,探索推进扩大学生宿舍、网络、社团等领域建团,实现组织网络和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

  ——探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新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

  ——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和办学性质,探索不同团建模式,特别是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高校先行建立团的组织、开展团的活动的模式。

  ——探索在民办高校规X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等团的各项主要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3)普通中学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中,积极探索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新方式。

  19/126——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情况下,探索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规X入团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加强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

  ——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做好团队衔接工作。

  (4)中职学校

  ——探索民办中职学校团建有效模式和团的工作的有效机制。

  ——探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X指导,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探索增强学生社团活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探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

  ——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6.行业团建试点

  ——探索建立协调交流平台。以业务为纽带,发挥青年文明号等共青团品牌作用,建立广泛覆盖的行业共青团工作交流平台。

  ——探索同业交流与合作机制。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探索龙头企业在团建中的示X和带动作用,加强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团建的引领。

  ——探索团组织在新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中的功能定位、工作手段和内容。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探索联系和服务流动团员的有效模式。适应团员青年流动、分布和聚集20/126的新变化,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协助、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团员管理办法。探索和创新流动团员组织关系接转、团费缴纳、参与团内组织生活和XX生活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推动建立流动团员服务站等阵地依托,着力加大对流动团员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水平;探索流出地团组织在外来务工团员青年大量集中的用工企业、工业园区、城区建立团(工)委,扩大组织覆盖;加强对流动青年自发成立的联谊会、同乡会等组织的引导,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城乡共建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通过整合邻近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选择相互联系紧密的单位、依托产业链等联建共建方式,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不断增强城乡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建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思路,积极引导城乡团建资源的相互流动,实现城乡团建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引导的方法途径。探索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发挥团组织在政治先进性、社会公信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组织体系、品牌活动、人才举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服务青年自组织的合理需求,增强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与其成员的吸引和凝聚。

  ——探索青年自组织团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在认真分析青年自组织的运行特点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在哪些青年自组织中适合建立团的组织以与如何建立团的组织。通过试点形成与青年自组织发展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团组织设置和关系隶属模式、骨干培养和团干部选拔途径、团员教育管理方法、基于自组织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的组织动员方式、团的组织生活载体和团务工作制度规X。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依托网络实现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对青年进行舆21/126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的方法途径。探索建立共青团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和依托网络上团课、过团的组织生活等的有效方式。

  ——探索建立网络团组织。在深入探讨网络团建与传统团建、青年自组织团建在组织架构、联络动员方式、团员管理等方面异同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团组织,并实现网络团组织与实体团组织的互动。

  三、试点的选取

  试点对象的分布要合理,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试点对象要具备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以工作基础中等偏上的单位为主体。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3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70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正常,体制稳定。

  ——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企业负责人认可并支持团的工作。

  ——在本行业中具有代表性。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市辖区团委20个,街道团(工)委40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包括居住区以与工业园区、商业社区、集贸市场、商业楼宇等功能社区)40个。

  (2)试点对象条件

  市辖区团委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22/126街道团组织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有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人员。

  ——工作基础较好。

  社区团组织

  ——社区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有专职社区干部和从事青年工作的人员。

  ——有基本的工作基础和物质条件。

  ——居民中的青年人数较多。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机关15家,事业单位15家。

  (2)试点对象条件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团组织健全。

  ——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合理,青年人较多。

  ——机关文化活跃。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试点对象为县、乡两级团组织和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其中团县(市、区、旗)委试点50个,乡(镇)团委试点50个,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试点共50个,共150个。

  县、乡选点分布:东部地区15个县、15个乡(镇);中部地区20个县、20个乡(镇);西部地区15个县、15个乡(镇)。

  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试点重点在大农区、农村专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地区选取。其中:农村社区2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个、农资和农产品专业市场10个。

  23/126(2)试点对象条件

  县、乡两级团组织

  ——以农村为主要区域。

  ——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外部环境较好。

  ——团的工作有一定基础,具备探索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条件。

  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青年人数在30人以上,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所从事的产业在当地是主导产业或有比较大的影响。

  ——已经成立团的组织或具备建团条件。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试点对象为学校团委(团总支),共200个。其中:普通高校50个,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50个,普通中学50个,中职学校50个。

  试点对象覆盖31个省(区、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民办高校类别中独立学院23个。普通中学中城市中学29个,农村中学21个。

  (2)试点对象条件

  ——能够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

  ——团组织机构健全,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备创新精神,善于进行工作研究,能够总结探索出好经验好做法。

  6.行业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体制内管理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协会7家,自发成立的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或产业协会8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体制内管理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协会

  24/126——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产业所属企业规模较大,所有制多样,数量众多。

  ——吸纳了较多的青年劳动力。

  ——党群工作有一定基础。

  自发成立的行业或产业协会

  ——经民政部门登记的合法协会,成立至少两年时间,活动较为活跃。

  ——覆盖的企业所有制多样,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吸纳青年劳动力较多。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选取连锁经营、分销、直销、网络销售等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15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企业负责人认可、支持共青团工作。

  ——企业的商业模式合法、稳定,具有典型性。

  ——企业效益较好,吸纳青年劳动力较多。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跨地域流动团员管理方面的试点单位主要以流入地和流出地团组织结对的方式确定,其中省级团委结对2个,中心城市团委结对2个。

  同地域城乡团组织共建方面,拟确定6个中心城市作为试点单位。

  (2)试点对象条件

  ——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符合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要求。

  ——同地域城乡团组织共建试点地区,应初步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党建工作格局,可供团建试点工作结合和借鉴。

  ——试点地区团的工作基础较扎实,组织体系较健全,干部配备较完整,当地党政领导较重视。

  25/126——试点地区的团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形成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选取10个中心城市的团属青年自组织服务机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青年自组织为试点单位,涉与自组织的主要类型。自组织的推荐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上述中心城市团委负责。

  (2)试点对象条件

  ——团属青年自组织服务机构运转状况良好,在当地青年自组织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拥有10个以上青年自组织会员单位,能够很好地发挥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自组织的功能。

  ——青年自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共青团认同感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组织中有较高威望;具有一定规模,成员相对稳定,且主要成员中党、团员比例较高,活跃成员在50人以上,普通成员在100人以上;有比较成熟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成员联系较为密切,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青年和同类组织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团属网络平台: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条件较好的5个地市级团委网络平台和5个县级团委网络平台。

  非团属网络平台:选取10个中心城市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网络平台为试点单位,涉与门户、网络论坛、BBS等青少年聚集度高且有一定组织化结构的网络平台。

  试点单位的选取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上述地市级和县级团委负责。

  (2)试点对象条件

  ——团属网络平台: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和专门26/126的维护力量,具备实施网上团组织管理、开设网上团课等的技术条件。

  ——非团属网络平台:网络论坛、BBS网络经常性参与的青年在100人以上;网络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对共青团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认同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在网络群体中有一定的威望;已经实行实名制或具备实行实名制的条件。

  四、试点工作的要求

  开展试点工作是团中央书记处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充分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中要切实贯彻如下要求。

  1.明确试点工作的责任。(1)各省级团委是试点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要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在试点工作中发挥统筹作用,推动工作有效落实。(2)试点单位所在市级或县级团委要积极研究试点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具体落实试点工作的开展,并定期向上级团组织汇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3)团中央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协调、督导检查、总结评估等工作。

  2.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1)试点工作要与选派地市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干部驻县级团委指导工作紧密结合。试点单位所在县(区)有派驻干部的,派驻干部要将指导和推动试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各省级团委制定派驻方案时,要将派驻干部个人特点与派驻地试点工作要求统筹考虑。(2)试点单位所在县(区)没有干部派驻的,由省级团委从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以与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学校团委选择专人担任团建试点指导员,负责联系试点单位,指导试点工作开展。(3)省、市两级团组织可以通过专项培训、交流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推广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4)团中央将通过开辟网络专栏、设立

  群、短信交流平台等方式,密切与试点单位的沟通联络,促进各试点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3.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1)团中央将从支持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费用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试点工作开展,各省级团委要根据各自情况予以适当经费支持。(2)集中全团重点工作项目等优势资源,优先向试点单位倾斜,为试点27/126工作提供人、财、物支持。(3)运用各类团属媒体和其他宣传渠道,加大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示X带动作用。(4)建立试点工作表彰激励机制,将工作成绩突出的试点单位优先纳入各级团组织的评奖表彰体系。

  4.强化对试点工作的检查督导。(1)省级团组织要至少每3个月听取一次派驻干部或团建试点指导员的工作汇报,跟踪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与时汇总、提炼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时采取改进措施,形成阶段性总结后报团中央。(2)建立试点工作局级干部联系点制度,团中央和各省级团委局级干部要结合派驻工作,确定一定数量的试点工作联系点,对所联系试点进行经常性工作指导,试点期间进行不少于2次的实地督导检查。(3)团中央将成立专门的巡视小组,定期对试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在全团X围内通报有关情况。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落实团十六届二中全会的部署,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组织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方式方法和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的新途径,提炼近年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果,团中央决定自2009年4月起,在全团X围内确定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总结出可推广的加强基层组织和活跃基层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一、试点工作的原则

  试点工作要始终坚持和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紧跟党建步伐,充分借助党建工作近年来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注意在工作空间、工作内容上尽量与党建相融合;争取28/126党组织支持,在新兴领域探索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创新模式,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研究提炼普遍性规律。牢牢把握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的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着力在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对团员青年的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并努力把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指导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

  3.着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力争通过试点在各个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对于长期制约基层团的工作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要着力在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从整体上推动工作。

  4.勇于改革创新。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变革和青年群体变化带来的挑战,破除思想束缚,大胆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和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方式相适应的有效工作模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试点工作开展。要注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基层探索出的创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二、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各级、各类团组织应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结合党建新格局推动团的工作。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争取同级党组织在制度安排、干部选拔、工作要求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下级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制度的落实;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服务站等党建工作在基层形成的重要成果和工作格局,以联合建立党团活动中心、党团服务组织等方式推动党团共建;跟进党建步伐,在已建立党组织、符合建团条件但尚未建团的单位推动建立团组织;在没有建立党组织但是具备建立29/126团组织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积极建立团的组织。

  2.依托新媒体丰富团工作的手段和载体。适应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新特点,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系统、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联系、服务青年,有效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凝聚;探索通过新媒体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归纳总结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动员青年的模式。

  3.进一步深化“推优入党”工作。不断健全“推优入党”制度,按照中组部、团中央关于“推优入党”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推优意识,严格推优标准,规X推优程序,在教育、培养、考察、推荐等环节做好与党组织的衔接,提高“推优”的质量和数量,为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4.改进、完善基础团务工作。抓好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团员和团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制度、团内XX制度、基层团建考核和评比表彰制度等团务制度的落实;推行团务管理和团员管理的规X化建设,详实掌握团建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工作档案;结合新形势,对“三会二制一课”等团内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5.巩固和完善以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核心基础作用,加强对青联、学联和城乡青年中心等团属青年社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联系和引导,努力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联系合作的X围,探索在有条件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根据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试点中应把握的侧重点如下: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

  ——探索建立活跃企业青年工作的机构和机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发挥共青团作用的企业青年工作新格局,形成组织动员青年更好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30/126方式,活跃企业青年工作。进一步探索专兼职相结合的团干部配备方式。

  ——寻找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成长发展,寻求新的工作切入点,广泛开展思想型、技能型、文化型活动,丰富青年生活,促进青年成长。

  ——探索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寻找新途径和新载体,深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既保持团组织特点,又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

  (2)非公有制企业

  ——探索活跃青年工作的新形式。注重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优秀青年成长平台的作用,增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寻求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探索提升青年员工业务素质的有效方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市辖区团委

  ——探索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以团区委为核心(平台)、辖区单位团组织为依托,推动建立党政领导牵头、团组织具体协调、驻区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广泛参加的共青团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共建活动,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探索对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方式。强化团区委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规划、建设、指导和考核。帮助街道、社区建立健全团组织,积极向街道、社区配置工作资源。

  (2)街道、社区团组织

  ——探索社区团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内容。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功能,找准工作切入点,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尝试承接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XX犯罪等政府青少年事务。

  ——探索社区团的工作力量配备方式。加强社区团的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将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转化为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31/126城市社区团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探索在特定青年集聚领域建立团组织的新方式,针对青年在楼宇、市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分布集中的情况进行团组织联建。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探索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探索形成在加强思想引导,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新载体,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探索巩固扩大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工作机制。寻找团组织凝聚青年、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有效途径。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团县(市、区、旗)委

  ——探索建立农村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党政领导任主要负责人、团组织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规划、推进本县域团的工作和建设。

  ——探索乡、村团组织同步换届的实现方式,构建农村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保障、激励等工作机制。探索团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团代表提案、调研、建议等制度,推行团务公开,扩大团内XX的实现形式。

  ——在县域X围内,适应农村青年跨地域流动、聚集和从业的特点,突破行政和区域界限,采取独立、依托、联合等方式建立团组织。特别是探索依托农村青年所从业的登记、管理与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组织建立团组织的有效途径。

  (2)乡(镇)团委

  ——探索推进乡镇团的委员会建设。试行由乡镇党委年轻委员兼任同级团委书记,或按照一定程序,选拔“选调生”任乡镇团委书记;推选优秀的村团支部书记、学校(乡镇企业)团组织负责人、乡村青年能人、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为乡镇团的委员会委员,试行乡镇团委委员轮值日常工作制度,发挥委员作用开展团的工作。

  ——探索建立乡镇、企业、学校、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团组织之间的联32/126建共建和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基层团组织的联动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3)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推行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建立团组织。已经建立团组织的,探索规X、活跃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探索如何结合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的自身功能发挥好团组织的作用。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普通高校

  ——探索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解决学校团委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合并办公问题的有效办法,保证团委独立设置、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探索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进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再设计,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

  ——适应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和聚集的新方式,探索推进扩大学生宿舍、网络、社团等领域建团,实现组织网络和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

  ——探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新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

  ——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和办学性质,探索不同团建模式,特别是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高校先行建立团的组织、开展团的活动的模式。

  ——探索在民办高校规X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等团的各项主要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3)普通中学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中,积极探索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新方式。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情况下,探索加强33/126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规X入团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加强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

  ——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做好团队衔接工作。

  (4)中职学校

  ——探索民办中职学校团建有效模式和团的工作的有效机制。

  ——探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X指导,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探索增强学生社团活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探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

  ——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6.行业团建试点

  ——探索建立协调交流平台。以业务为纽带,发挥青年文明号等共青团品牌作用,建立广泛覆盖的行业共青团工作交流平台。

  ——探索同业交流与合作机制。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探索龙头企业在团建中的示X和带动作用,加强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团建的引领。

  ——探索团组织在新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中的功能定位、工作手段和内容。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探索联系和服务流动团员的有效模式。适应团员青年流动、分布和聚集的新变化,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协助、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34/126动团员管理办法。探索和创新流动团员组织关系接转、团费缴纳、参与团内组织生活和XX生活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推动建立流动团员服务站等阵地依托,着力加大对流动团员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水平;探索流出地团组织在外来务工团员青年大量集中的用工企业、工业园区、城区建立团(工)委,扩大组织覆盖;加强对流动青年自发成立的联谊会、同乡会等组织的引导,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城乡共建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通过整合邻近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选择相互联系紧密的单位、依托产业链等联建共建方式,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不断增强城乡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建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思路,积极引导城乡团建资源的相互流动,实现城乡团建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引导的方法途径。探索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发挥团组织在政治先进性、社会公信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组织体系、品牌活动、人才举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服务青年自组织的合理需求,增强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与其成员的吸引和凝聚。

  ——探索青年自组织团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在认真分析青年自组织的运行特点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在哪些青年自组织中适合建立团的组织以与如何建立团的组织。通过试点形成与青年自组织发展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团组织设置和关系隶属模式、骨干培养和团干部选拔途径、团员教育管理方法、基于自组织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的组织动员方式、团的组织生活载体和团务工作制度规X。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依托网络实现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的方法途径。探索建立共青团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和35/126依托网络上团课、过团的组织生活等的有效方式。

  ——探索建立网络团组织。在深入探讨网络团建与传统团建、青年自组织团建在组织架构、联络动员方式、团员管理等方面异同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团组织,并实现网络团组织与实体团组织的互动。

  三、试点的选取

  试点对象的分布要合理,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试点对象要具备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以工作基础中等偏上的单位为主体。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3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70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正常,体制稳定。

  ——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企业负责人认可并支持团的工作。

  ——在本行业中具有代表性。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市辖区团委20个,街道团(工)委40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包括居住区以与工业园区、商业社区、集贸市场、商业楼宇等功能社区)40个。

  (2)试点对象条件

  市辖区团委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街道团组织

  36/126——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有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人员。

  ——工作基础较好。

  社区团组织

  ——社区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有专职社区干部和从事青年工作的人员。

  ——有基本的工作基础和物质条件。

  ——居民中的青年人数较多。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机关15家,事业单位15家。

  (2)试点对象条件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团组织健全。

  ——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合理,青年人较多。

  ——机关文化活跃。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试点对象为县、乡两级团组织和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其中团县(市、区、旗)委试点50个,乡(镇)团委试点50个,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试点共50个,共150个。

  县、乡选点分布:东部地区15个县、15个乡(镇);中部地区20个县、20个乡(镇);西部地区15个县、15个乡(镇)。

  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试点重点在大农区、农村专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地区选取。其中:农村社区2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个、农资和农产品专业市场10个。

  (2)试点对象条件

  37/126县、乡两级团组织

  ——以农村为主要区域。

  ——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外部环境较好。

  ——团的工作有一定基础,具备探索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条件。

  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青年人数在30人以上,有一定的经济规模。

  ——所从事的产业在当地是主导产业或有比较大的影响。

  ——已经成立团的组织或具备建团条件。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试点对象为学校团委(团总支),共200个。其中:普通高校50个,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50个,普通中学50个,中职学校50个。

  试点对象覆盖31个省(区、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民办高校类别中独立学院23个。普通中学中城市中学29个,农村中学21个。

  (2)试点对象条件

  ——能够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

  ——团组织机构健全,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备创新精神,善于进行工作研究,能够总结探索出好经验好做法。

  6.行业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体制内管理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协会7家,自发成立的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或产业协会8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体制内管理的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协会

  ——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8/126——产业所属企业规模较大,所有制多样,数量众多。

  ——吸纳了较多的青年劳动力。

  ——党群工作有一定基础。

  自发成立的行业或产业协会

  ——经民政部门登记的合法协会,成立至少两年时间,活动较为活跃。

  ——覆盖的企业所有制多样,数量较多,分布较广。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吸纳青年劳动力较多。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选取连锁经营、分销、直销、网络销售等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15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企业负责人认可、支持共青团工作。

  ——企业的商业模式合法、稳定,具有典型性。

  ——企业效益较好,吸纳青年劳动力较多。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跨地域流动团员管理方面的试点单位主要以流入地和流出地团组织结对的方式确定,其中省级团委结对2个,中心城市团委结对2个。

  同地域城乡团组织共建方面,拟确定6个中心城市作为试点单位。

  (2)试点对象条件

  ——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符合统筹城乡试点工作的要求。

  ——同地域城乡团组织共建试点地区,应初步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党建工作格局,可供团建试点工作结合和借鉴。

  ——试点地区团的工作基础较扎实,组织体系较健全,干部配备较完整,当地党政领导较重视。

  ——试点地区的团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形成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推广价39/126值。

  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选取10个中心城市的团属青年自组织服务机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青年自组织为试点单位,涉与自组织的主要类型。自组织的推荐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上述中心城市团委负责。

  (2)试点对象条件

  ——团属青年自组织服务机构运转状况良好,在当地青年自组织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拥有10个以上青年自组织会员单位,能够很好地发挥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自组织的功能。

  ——青年自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共青团认同感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组织中有较高威望;具有一定规模,成员相对稳定,且主要成员中党、团员比例较高,活跃成员在50人以上,普通成员在100人以上;有比较成熟的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成员联系较为密切,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青年和同类组织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1)试点对象与分布

  团属网络平台: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条件较好的5个地市级团委网络平台和5个县级团委网络平台。

  非团属网络平台:选取10个中心城市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网络平台为试点单位,涉与门户、网络论坛、BBS等青少年聚集度高且有一定组织化结构的网络平台。

  试点单位的选取和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由上述地市级和县级团委负责。

  (2)试点对象条件

  ——团属网络平台:在青年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和专门的维护力量,具备实施网上团组织管理、开设网上团课等的技术条件。

  40/126——非团属网络平台:网络论坛、BBS网络经常性参与的青年在100人以上;网络平台的主要负责人对共青团工作有一定的认识,认同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在网络群体中有一定的威望;已经实行实名制或具备实行实名制的条件。

  四、试点工作的要求

  开展试点工作是团中央书记处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充分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中要切实贯彻如下要求。

  1.明确试点工作的责任。(1)各省级团委是试点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要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在试点工作中发挥统筹作用,推动工作有效落实。(2)试点单位所在市级或县级团委要积极研究试点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具体落实试点工作的开展,并定期向上级团组织汇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3)团中央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协调、督导检查、总结评估等工作。

  2.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1)试点工作要与选派地市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干部驻县级团委指导工作紧密结合。试点单位所在县(区)有派驻干部的,派驻干部要将指导和推动试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各省级团委制定派驻方案时,要将派驻干部个人特点与派驻地试点工作要求统筹考虑。(2)试点单位所在县(区)没有干部派驻的,由省级团委从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以与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学校团委选择专人担任团建试点指导员,负责联系试点单位,指导试点工作开展。(3)省、市两级团组织可以通过专项培训、交流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推广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4)团中央将通过开辟网络专栏、设立

  群、短信交流平台等方式,密切与试点单位的沟通联络,促进各试点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3.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支持。(1)团中央将从支持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费用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试点工作开展,各省级团委要根据各自情况予以适当经费支持。(2)集中全团重点工作项目等优势资源,优先向试点单位倾斜,为试点工作提供人、财、物支持。(3)运用各类团属媒体和其他宣传渠道,加大对试41/126点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示X带动作用。(4)建立试点工作表彰激励机制,将工作成绩突出的试点单位优先纳入各级团组织的评奖表彰体系。

  4.强化对试点工作的检查督导。(1)省级团组织要至少每3个月听取一次派驻干部或团建试点指导员的工作汇报,跟踪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与时汇总、提炼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时采取改进措施,形成阶段性总结后报团中央。(2)建立试点工作局级干部联系点制度,团中央和各省级团委局级干部要结合派驻工作,确定一定数量的试点工作联系点,对所联系试点进行经常性工作指导,试点期间进行不少于2次的实地督导检查。(3)团中央将成立专门的巡视小组,定期对试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在全团X围内通报有关情况。

  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落实团十六届二中全会的部署,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组织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方式方法和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的新途径,提炼近年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果,团中央决定自2009年4月起,在全团X围内确定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总结出可推广的加强基层组织和活跃基层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一、试点工作的原则

  试点工作要始终坚持和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紧跟党建步伐,充分借助党建工作近年来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注意在工作空间、工作内容上尽量与党建相融合;争取党组织支持,在新兴领域探索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创新模式,巩固和扩大党执42/126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2.研究提炼普遍性规律。牢牢把握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职能,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的长期性、根本性和战略性问题,着力在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对团员青年的覆盖、探索基层组织吸引和凝聚青年的有效方式、找准活跃基层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基层工作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实践,并努力把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指导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

  3.着力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力争通过试点在各个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对于长期制约基层团的工作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要着力在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完善,从整体上推动工作。

  4.勇于改革创新。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变革和青年群体变化带来的挑战,破除思想束缚,大胆创新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与市场经济环境和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方式相适应的有效工作模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试点工作开展。要注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对基层探索出的创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二、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各级、各类团组织应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结合党建新格局推动团的工作。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争取同级党组织在制度安排、干部选拔、工作要求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下级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制度的落实;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党员活动中心、党员服务站等党建工作在基层形成的重要成果和工作格局,以联合建立党团活动中心、党团服务组织等方式推动党团共建;跟进党建步伐,在已建立党组织、符合建团条件但尚未建团的单位推动建立团组织;在没有建立党组织但是具备建立团组织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积极建立团的组织。

  43/1262.依托新媒体丰富团工作的手段和载体。适应青年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新特点,通过网上互动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系统、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联系、服务青年,有效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凝聚;探索通过新媒体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归纳总结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动员青年的模式。

  3.进一步深化“推优入党”工作。不断健全“推优入党”制度,按照中组部、团中央关于“推优入党”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推优意识,严格推优标准,规X推优程序,在教育、培养、考察、推荐等环节做好与党组织的衔接,提高“推优”的质量和数量,为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4.改进、完善基础团务工作。抓好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团员和团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制度、团内XX制度、基层团建考核和评比表彰制度等团务制度的落实;推行团务管理和团员管理的规X化建设,详实掌握团建基础数据,建立健全工作档案;结合新形势,对“三会二制一课”等团内组织生活的内容、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5.巩固和完善以团组织为核心的青年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核心基础作用,加强对青联、学联和城乡青年中心等团属青年社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联系和引导,努力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共青团联系合作的X围,探索在有条件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根据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试点中应把握的侧重点如下: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国有与国有控股企业

  ——探索建立活跃企业青年工作的机构和机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发挥共青团作用的企业青年工作新格局,形成组织动员青年更好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活跃企业青年工作。进一步探索专兼职相结合的团干部配备方式。

  44/126——寻找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成长发展,寻求新的工作切入点,广泛开展思想型、技能型、文化型活动,丰富青年生活,促进青年成长。

  ——探索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寻找新途径和新载体,深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既保持团组织特点,又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

  (2)非公有制企业

  ——探索活跃青年工作的新形式。注重发挥团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优秀青年成长平台的作用,增强青年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寻求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载体。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探索提升青年员工业务素质的有效方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市辖区团委

  ——探索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以团区委为核心(平台)、辖区单位团组织为依托,推动建立党政领导牵头、团组织具体协调、驻区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广泛参加的共青团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共建活动,形成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探索对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方式。强化团区委的作用,加强街道、社区共青团工作的规划、建设、指导和考核。帮助街道、社区建立健全团组织,积极向街道、社区配置工作资源。

  (2)街道、社区团组织

  ——探索社区团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内容。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功能,找准工作切入点,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尝试承接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XX犯罪等政府青少年事务。

  ——探索社区团的工作力量配备方式。加强社区团的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将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转化为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团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45/126——探索在特定青年集聚领域建立团组织的新方式,针对青年在楼宇、市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分布集中的情况进行团组织联建。

  3.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探索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探索形成在加强思想引导,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新载体,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探索巩固扩大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工作机制。寻找团组织凝聚青年、促进机关效能建设有效途径。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团县(市、区、旗)委

  ——探索建立农村共青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党政领导任主要负责人、团组织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规划、推进本县域团的工作和建设。

  ——探索乡、村团组织同步换届的实现方式,构建农村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保障、激励等工作机制。探索团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团代表提案、调研、建议等制度,推行团务公开,扩大团内XX的实现形式。

  ——在县域X围内,适应农村青年跨地域流动、聚集和从业的特点,突破行政和区域界限,采取独立、依托、联合等方式建立团组织。特别是探索依托农村青年所从业的登记、管理与服务部门和社会服务组织建立团组织的有效途径。

  (2)乡(镇)团委

  ——探索推进乡镇团的委员会建设。试行由乡镇党委年轻委员兼任同级团委书记,或按照一定程序,选拔“选调生”任乡镇团委书记;推选优秀的村团支部书记、学校(乡镇企业)团组织负责人、乡村青年能人、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为乡镇团的委员会委员,试行乡镇团委委员轮值日常工作制度,发挥委员作用开展团的工作。

  ——探索建立乡镇、企业、学校、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团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和互帮互助机制,推动基层团组织的联动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46/126(3)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

  ——推行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建立团组织。已经建立团组织的,探索规X、活跃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探索如何结合农村社区、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的自身功能发挥好团组织的作用。

  5.学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普通高校

  ——探索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探索解决学校团委与其他职能部门合署、合并办公问题的有效办法,保证团委独立设置、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探索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深入实施进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再设计,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

  ——适应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和聚集的新方式,探索推进扩大学生宿舍、网络、社团等领域建团,实现组织网络和团的工作的有效覆盖。

  ——探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新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

  ——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点和办学性质,探索不同团建模式,特别是没有建立党组织的高校先行建立团的组织、开展团的活动的模式。

  ——探索在民办高校规X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等团的各项主要工作和基础性工作。

  (3)普通中学

  ——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中,积极探索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新方式。

  ——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对中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情况下,探索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47/126——规X入团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程序,加强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

  ——加强中学生团校建设,做好团队衔接工作。

  (4)中职学校

  ——探索民办中职学校团建有效模式和团的工作的有效机制。

  ——探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探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X指导,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探索增强学生社团活力,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探索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

  ——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6.行业团建试点

  ——探索建立协调交流平台。以业务为纽带,发挥青年文明号等共青团品牌作用,建立广泛覆盖的行业共青团工作交流平台。

  ——探索同业交流与合作机制。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7.适应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新变化的团建试点

  ——探索龙头企业在团建中的示X和带动作用,加强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团建的引领。

  ——探索团组织在新的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中的功能定位、工作手段和内容。

  ——探索加强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有效途径。

  8.统筹城乡团建试点

  ——探索联系和服务流动团员的有效模式。适应团员青年流动、分布和聚集的新变化,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协助、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原则,完善流动团员管理办法。探索和创新流动团员组织关系接转、团费缴纳、参与团内组织48/126生活和XX生活等方面的有效措施;推动建立流动团员服务站等阵地依托,着力加大对流动团员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水平;探索流出地团组织在外来务工团员青年大量集中的用工企业、工业园区、城区建立团(工)委,扩大组织覆盖;加强对流动青年自发成立的联谊会、同乡会等组织的引导,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城乡共建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打破区域、行业界限,通过整合邻近的城市社区和行政村、选择相互联系紧密的单位、依托产业链等联建共建方式,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不断增强城乡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建资源配置体系。按照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思路,积极引导城乡团建资源的相互流动,实现城乡团建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共享的团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9.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引导的方法途径。探索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发挥团组织在政治先进性、社会公信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组织体系、品牌活动、人才举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服务青年自组织的合理需求,增强团组织对青年自组织与其成员的吸引和凝聚。

  ——探索青年自组织团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在认真分析青年自组织的运行特点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在哪些青年自组织中适合建立团的组织以与如何建立团的组织。通过试点形成与青年自组织发展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团组织设置和关系隶属模式、骨干培养和团干部选拔途径、团员教育管理方法、基于自组织体系和信息化平台的组织动员方式、团的组织生活载体和团务工作制度规X。

  10.互联网团建试点

  ——探索团组织依托网络实现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对青年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等基本功能的方法途径。探索建立共青团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和依托网络上团课、过团的组织生活等的有效方式。

  49/126——探索建立网络团组织。在深入探讨网络团建与传统团建、青年自组织团建在组织架构、联络动员方式、团员管理等方面异同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团组织,并实现网络团组织与实体团组织的互动。

  三、试点的选取

  试点对象的分布要合理,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试点对象要具备开展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以工作基础中等偏上的单位为主体。

  1.企业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3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70家。

  (2)试点对象条件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正常,体制稳定。

  ——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

  ——企业负责人认可并支持团的工作。

  ——在本行业中具有代表性。

  2.城市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试点

  (1)试点对象的分布

  市辖区团委20个,街道团(工)委40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包括居住区以与工业园区、商业社区、集贸市场、商业楼宇等功能社区)40个。

  (2)试点对象条件

  市辖区团委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团的工作基础较好。

  ——团干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街道团组织

  ——党政领导重视支持共青团工作。

  50/126

篇五: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篇六: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公布日期】2021.05.28?

  【文

  号】中青发〔2021〕5号

  【施行日期】2021.05.28?

  【效力等级】团体规定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群团工作

  正文

  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青发〔2021〕5号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冶时期深化群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书记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广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成果,遵照党中央要求,共青团中央研究制定了《关于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

  本指导意见已报请中央领导同志同意,扩大改革试点工作由团中央统筹、地方党委改革办指导支持、省级团委负总责,试点县(市、区、旗)党委具体领导实施、市县两级团委一体抓落实。

  各省级团委要认真领会本指导意见精神,锐意进取、自我革命、大胆探索,锚定持续提升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不断强化大局贡献度的目标,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推动共青团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共青团中央

  2021年5月28日

  关于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冶时期深化群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书记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广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成果,现就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牢牢把握共青团改革正确方向,把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改革全过程,以健全联系青年、服务大局的组织体系为着力点,以破除“机关化冶作风和“行政化冶依赖为主要任务,以共青团在县域强化政治功能、形成社会功能为基本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团干部选用、团组织设置和运行、团员教育管理、领导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推动改革不断向基层延伸,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好肩负起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二、改革举措

  (一)改革团的工作力量选用机制

  1.拓宽团的工作骨干来源渠道。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支持,不拘一格从严选拔政治上强、有事业心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团的工作骨干队伍,探索建立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按编制职数配齐配强县域专职团干部,解决长期空编空岗、编制职数挪作他用的问题。提高县级团委挂职、兼职团干部选配质量,增强针对性、适用性,防止“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冶。鼓励成立县级团委直属的青少年工作专业化机构或事业单位,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平台支撑。多渠道充实县域各级团的工作骨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任青少年事务社工(青年工

  作干事)、培养选拔村(社区)青年委员、开发志愿者服务项目、吸纳返(在)乡大学生兼职等方式,实现社会化选聘、项目化用人。探索建立县级团委向党组织推荐团的优秀基层工作骨干的有效机制,畅通成长通道,依规依程序从中招录(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入团的机关或其他团的岗位。

  2.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主动争取地方党委及有关部门指导支持,探索岗位激励、薪酬激励、职务职级激励、发展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根据岗位设置,分层分类定工作职责、定工作目标、定奖惩办法,增强工作实绩刚性约束。对于不对应行政级别选配的县级团委班子成员和挂(兼)职团干部、聘用工作力量等,原则上须设定工作期限和岗位目标,期满考核后,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择优向党组织推荐、依程序提拔或进一步使用,履职不力的应及时退出。建立县级团委书记任期绩效和履职评价机制,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年度工作评价结果区分等次并向党组织及组织人事部门反馈,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选拔任用挂钩。

  (二)改革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

  3.健全县域团的组织体系。切实推动县级团的代表大会、委员会建设,根据履职需要严格遴选代表、委员,注重吸纳团员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的基层团组织负责人进入县级团的委员会。普遍建立县域团代表联络站,建立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团员青年的“两联冶工作机制。大力巩固团的基层组织基本盘,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传统领域团的组织覆盖,提升团的建设质量。紧跟党建步伐,持续扩大“两新冶组织、新兴青年群体团的组织覆盖。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态,推进“团办青年社团冶,因地制宜建立团组织主导的青年组织,加强政治把关和组织吸纳,完善密切联系、有效指导的工作机制。以“青年之家冶建设为牵动,联系青年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广泛建立网上青年社群,组织化、塔群式建立基层团组织、青年社团的网上形态,提高组织动员穿透力和有效性。改革派出团工委机制,适应团员青年就业分布状况,团的县级和

  乡、镇委员会可在青年人口集中的区域、行业派出团工委、配置工作力量。

  4.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化。围绕地方党委中心任务和青少年需求,借助党委政府的主导资源,主动向社会筹资源、从青年中找帮手,推动基层团组织在志愿服务、济困助学、就业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等领域,形成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少年效果好、具有稳定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完善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制,采取扁平化、项目化方式,推进县乡两级团委一体化设计工作内容、配置工作力量、调配工作资源,直接面向青少年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支持,巩固、扩大县域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经费来源保障。

  (三)改革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

  5.严格入团标准和程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好经常性发展团员工作,建立和落实推优入团、积分入团、评议入团制度,把思政课考评优良、8学时团课学习合格、年度2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作为入团必备条件。优化规模结构,科学制定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团员发展计划,重视初中、中职(技工)、民办和农村学校发展团员工作,基本消除初三、高中(中职)班级团支部覆盖空白,加大社会领域团员发展力度。严格团员发展程序和工作纪律,从严从实做好违规发展团员核查处置。

  6.改进团员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机制。突出政治训练,强化思想引领,常态抓好团员理论武装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推动团的“三会两制一课冶、主题团日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在中学普遍建立团校,落实中学团课教育指导大纲,加强团课规范化建设,提高团课教育质量。完善中学团的实践育人机制,统筹校内外团的建设和活动,创新学生团员服务社会的方式方法,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等活动。深化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青冶字号品牌项目时代内涵和育人功能,推动各行各业团员青年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规范团员档案进入学籍档案或人事

  档案,依托“智慧团建冶系统建立完善团员数据库和电子团员档案。及时主动做好流动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和联系服务,毕业学生团员组织关系“学社衔接率冶稳定在90%以上。

  7.改革团的激励和团员先进性评价机制。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落实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制度、新时代共青团激励机制指导大纲,建立以入团激励、评议激励、荣誉激励、机会激励、发展激励为主要方式的激励机制,在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开展分层分类激励。落实团员先进性评价指导大纲,围绕理想信念、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纪律意识、精神状态、作用发挥等维度,逐步建立团员先进性评价常态化机制。

  (四)推动完善地方党的领导机制和支持保障

  8.推动增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实效。主动争取县级党委将团建、队建纳入党建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并明确所占分值;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县级党委巡察监督内容;团建工作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计划,在县级年度财政预算中保障青年工作经费。配合党委和政府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青年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把推优入党作为团组织履行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冶要求,完善党、团组织联合培养教育机制,将共青团员荣誉激励和先进性评价结果作为“推优冶的重要依据,使经过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的优秀团员比例明显提升。

  9.强化县域团教协作机制。积极推动县级团委(负责人)进入同级党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教育督导机构。落实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将党建带团建、队建纳入教育评价和教育督导。普遍建立县级教育团工委,加强对县域学校共青团工作直接指导。

  10.改进团的领导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团,落实团干部双重管理制度,严格团内请示报告制度。县级团委每年定期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团委报告县域团干部队伍建设和配备情况,建立日常考核和年度评价机制,协助党组织从严考察、配备、管理团干部。团的领导机关对党委巡视巡察下级团组织发现的问题,要协同整改、指导整改。

  三、组织实施

  (一)选好试点地方

  综合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青年人口结构、团的工作基础和干部精神状态、行政区划类型等因素,结构化确定试点地方,优先确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常驻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县(市、区),适当兼顾脱贫巩固地区和其他类型地区。各省、自治区团委按照县(市、区、旗)总数的15%—20%选取,一般覆盖不少于60%的市(地、州、盟),其中,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所辖的多数县(市、区、旗)一般应作为试点地方;各直辖市所辖县(区)一般应作为试点地方。试点县(市、区、旗)团委书记任现职时间原则上应在半年至2年以内,试点期间保持基本稳定。经与相关县(市、区、旗)党委沟通后,省级团委将试点地方名单报团中央确认。

  (二)鼓励地方创新

  在党委领导下,省级团委依据本意见精神和地方实际,积极争取党委改革办、组织、纪检等部门的指导支持,制定具体保障措施,重点推动干部制度改革和纳入改革督查、党建考核、巡视巡察、团教协作等改革措施落地。省、市、县团委不再制定实施方案,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实施。加强互学互比,及时推广改革好做法好经验,宣传改革进展和成效,努力走出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基层组织改革新路子。

  (三)明确推进机制

  本轮改革试点为期半年至1年,边改革、边评估、边销号。改革试点由团中央统筹、省级团委负总责、市县两级团委一体抓落实,试点县(市、区、旗)党委具体领导实施。团中央、省级团委组建工作专班加强协调联络和具体指导,对试点县(市、区、旗)团委负责人开展集中培训,推出改革重点项目工作指引和案例。建立改革情况向党组织请示报告和沟通反馈机制。省、市、县团委要将改革推进情况作

  为向上级团组织请示报告和主要负责同志年度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对改革重视不够、推进缓慢的团组织及其主要负责同志,要及时提醒约谈、督促整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改革严重滞后的应严肃追责问责。

篇七: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关于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调研报告

  作者:吴浩

  来源:《现代青年》2021年第08期

  2015年,党中央和省委分别召开历史上第一次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此为标志,拉开了共青团改革的序幕。六年过去了,回过头看,全省团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基层团组织长期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改革的效果还不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共青团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

  所以说,改革要往基层去,所有改革的成效,最终不是体现到团的领导机关,而是取决于基层组织的活力。团十八大提出的“改革再出发”,包括2019年以来开展的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共青团如何“去行政化”,基本目标是使共青团在县域恢复基本政治功能、形成初步社会功能。共青团的政治功能主要指党和政府的获得感;社会功能主要指青年的获得感,并使团的项目和品牌形成社会影响力。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我省市县及以下团组织普遍采取了“专挂兼”的方式,把一些先进青年、优秀志愿者等吸纳进来,很大程度壮大了基层团组织力量,一定程度解决了县域团干部来源单一,部分团干部缺乏事业心、青年工作本领

  和业务能力不高,干部管理激励机制不科学等问题。17个市县团委按照“兼挂”比例不低于40%的原则,制定领导班子挂职、兼职成员管理办法,并配备挂职、兼职副书记至少各1名。其中东方团市委领导班子按“专职书记1名+专职副书记2名+挂职副书记2名+兼职副书记1名”的结构配备;三亚各区团委固定工作人员均达到8名以上。

  主要通过有效巩固学校团组织、重构城乡社区团组织、创新团的组织形态、建设网上青年社群等四方面举措,一定程度解决基层团组织设置不科学、工作链条过长等问题,进一步把团员青年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海口团市委依托党群活动中心、创业就业产业园区,新建或完善了江东电子商务产业园团委、日月广场联合团委、海南数据谷团工委、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工委等“两新”领域团组织;文昌团市委在全省率先组建团代表联络站;全省共建立117家“青年之家”并进驻云平台,覆盖全部市县主要乡镇;不少市县团委在开展“学社衔接”过程中,建立毕业大学生微信群,有效提高了组织动员的穿透力和有效性。这些都是改革基层组织的探索,青年人在哪集聚,就把有限的资源聚焦过去,在那里建组织、建阵地。

  主要通过提升系统思维和完善系统构建,着力解决学校共青团工作校外延伸不足的问题,解决工作资源单纯依靠“党政拨”、“上级给”的问题,解决青年骨干的政治录用机制不全等问题,不断提升共青团在基层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影响力。统筹校内校外团组织活动方面,全省18个市县全覆盖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县区开发不少于20个实践岗位,目

  前全省共开发实践岗位近1000个;各大中专院校集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团员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提供平台。社会化筹措资源方面,16个市县团委通过改革成立青少年希望基金会或“希望公益服务中心”,进一步挖掘社会化运作能力,并通过积极参与开展“筑梦公益·一起来”等公益实践活动广泛筹集社会爱心资金,创新助学帮困新模式。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方面,主动从团员青年典型、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社会组织骨干、新兴青年等群体中,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和政治骨干,输送到各级团的工作岗位和党的队伍中。特别是在今年全省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推送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进入了村(社区)“两委”班子,集中发挥并体现了团的政治功能。

  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建设,始终突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着力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抓党建的理念深入人心,抓基层的责任越压越实,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党中央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共青团是示范、也是契机,党的基层建设经验值得共青团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分别制定或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等党内规范性文件,全面系统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

  共青团也要学习“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一个一个领域研究突破,一个一个方面鞏固提升,扫除组织和工作覆盖的“盲区”和“空白点”,向“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标看齐。要围绕“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的组织”,因地制宜调整团的基层组织设置,加强统筹兼顾,力争形成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团的建设工作齐头并进的局面。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有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顿不合格基层党组织,坚持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二十八条明确提出“建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工作机制”,第三十条明确要求“整顿后进党支部”。

  当前,团的基层组织已经薄弱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软、弱、涣、散问题突出。我们更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针对团的基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从制度建设层面补齐短板、形成规范;另一方面,根据团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对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集中开展团支部整理整顿工作,推进全团基层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要不折不扣抓好团中央《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团省委《“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助力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行动方案》的落实落地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力度培训农村党员,普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基层基础保障显著加强。

  共青团最大的资源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紧跟党的步伐,我们必须切实抓好“党团衔接”,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发挥后备军作用;必须选配好团的基层班子,发挥“关键少数”导向效应;必须开展好团干部培训,争取每年轮训一遍基层团委书记;必须建设好“青年之家”,以创建“海南自贸港国兴筑梦大道”和“中国(海南自贸港)青年筑梦大道”为契机,突显团的组织属性和组织重构,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基层建设工作归结起来就是抓基层、搞建设、强组织、管队伍。抓基层,就是共青团顶层设计、工作逻辑和工作成效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基层。搞建设,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和工作的关系、建设和活动的关系,把精力放在组织和建设上。强组织,就是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团的组织支撑、工作支撑和桥梁支撑,使组织建设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管队伍,就是破解团员和团干部队伍建设中重大课题和重要问题。

  到底就是到支部。这些年,团的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基层“四缺”问题还较普遍,造成头重脚轻,形象讲就是“高位截瘫”。如何治疗“高位截瘫”,就要把血液输送到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党一直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几次整顿都对团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1955年至1956年结合整党整社进行整团,1983年党中央作出整党的决定,同时要求共青团组织团员学习整党文件。团要向党看齐、向历史学习。要信号到支部、指导到支部、资源到支部、落实到支部、检查到支部。要下大力气、久久为功开展团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基础团务当大事难事长事抓,真正使团的组织生活和活动规范起来、严肃起来、真实起来。

  到人就是到团员、到团干部。团员教育管理,关键在于严格,包括严格发展和严格教育管理。团干部是团的工作骨干。共青团目前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能从团干部队伍建设上找到根源。团干部队伍建设,一要严格选配,认真做好基层团干部选配和协管,防止不按标准、不按程序选拔配备干部。二要严格管理,抓好工作考核,保证基层团干部有足够精力投入团的工作。基層团干部身兼多职的情况非常普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看谁的线穿得早、谁的线头硬,因此基层团的工作一方面要有实打实的硬任务,一方面要有可考核的硬指标。三要严格教育,狠抓团干部作风,教育要求团干部坚决克服工作抓而不实、缺乏实干和抓而不长、缺乏韧劲的问题,推动落实密切联系青年制度,切实做到真正融入青年,落实团支部书记每年向全体团员述职并接受团员测评制度。总的思路是对团员要教育大多数、处置不合格,对团干部要爱护关心基层的、严肃处理机关的。

  到事就是抓重点抓关键。基层建设领域众多、内容广泛、情况不一,要盯住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少数。要聚焦“青年在哪里”“团员在哪里”“团组织在哪里”等基本问题,确定工作的重点领域。要客观分析青年聚集特点,注重突出重点,不能平均用力、墨守陈规,哪里有青

  年,就到哪里去建立组织、开展工作。强调抓基层,要向有青年的地方去抓,要在青年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去抓。基于这个工作逻辑,在重点领域排序上,首先是学校,其次是传统领域,再次是新兴领域。要盯住“关键少数”。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和专职干部肩负着特殊责任,理应发挥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作用。要大员上阵,身先士卒,挂片连点,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推动工作,真正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示范效应。

  关键是作风要到位,确保工作成效。一要勤调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实际情况摸清楚,把短板弱项弄明白,研究真问题,寻找真办法,掌握一批基层工作先进典型,提炼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二要增定力。拧紧螺丝、上紧发条,抓常抓长,抓严抓细,对明确的任务、定下来的事情、有生命力的做法不频繁换频道,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三要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用真招实招硬招,促落地落实落细。要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认真对标全团要求,列出任务清单,定期检查调度,健全工作台账并实行销号管理。建立规范化考评机制,对照任务要求、时间节点,一个一个评估验收。四要严执纪。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用好督导问责的绝招,不怕亮家丑。要盯住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大事、要事谋划设计好。

篇八: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篇九: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篇十: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案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些成功的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案例。

  一、组织架构调整

  在某市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中,曾经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合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他们将原来的多个小组织合并成了一个大组织,同时增加了一些职位,如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还可以更好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

  二、活动形式创新

  在某县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中,曾经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一次活动形式创新。他们不再仅仅是开展传统的学习、讨论、演讲等活动,而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活动形式,如户外拓展、志愿服务等。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团员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三、制度建设完善

  在某市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中,曾经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一次制度建设完善。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团员管理制度、活动管理制度等。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规范团员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障团员的权益。

  四、人才培养加强

  在某县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中,曾经存在着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一次人才培养加强。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培训、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团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他们还注重发掘和培养优秀的团干,为基层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总之,共青团的基层组织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的作用。

推荐访问: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共青团 基层组织 改革

版权所有:振驰文档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振驰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振驰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21002390号-1